2015年1月4日 星期日

第十二篇告子章句下第十四章


陳子曰:「古之君子何如則仕?」
孟子曰:「所就三,所去三。迎之致敬以有禮,言將行其言也,則就之;禮貌未衰,言弗行也,則去之。其次,雖未行其言也,迎之致敬以有禮,則就之;禮貌衰,則去之。其下,朝不食,夕不食,飢餓不能出門戶。君聞之曰:『吾大者不能行其道,又不能從其言也,使飢餓於我土地,吾恥之。』周之,亦可受也,免死而已矣。」
註:
陳子:趙注以為即陳臻,孟子弟子。
同之:周濟之也。周,同「睭」。

大意:陳子說:「古時候的君子,要怎樣才肯出來做官呢?」
孟子說:「所要就任的情形有三種,所要辭去的情形也有三種。君迎接他非常恭敬而有禮貌,並且說是要實行他的話,這樣就出任官職。禮貌雖然依舊,但是說的話不見聽從,那就辭職離開。

次一等的,雖然未能實行他的話,但迎接他非常恭敬而有禮貌,就出任官職。禮貌減退,就辭職離開。

再下一等的,早晨沒有飯吃,晚上也沒有飯吃,飢餓到不能走出門戶。君聽到了說:『我在大方面不能實行他的道理,又不能聽從他的話;使他在我的國境內挨餓,我實在覺得很羞恥。』便去周濟他,這樣也可以接受;這不過是為了避免餓死罷了。」

說明:君子為官是為利益百姓,君能實現他的見解,就可繼續做下去;若無法達到目的,就要掛冠求去。不能尸位素餐,讓百姓痛苦。

現代很難有此賢人君子了。競選口號、白皮書及政見,諾貝爾獎得主李遠哲先生說不用兌現。百姓一再被騙也是活該。

台灣官員而能得一官半職已是慶幸,千辛萬苦考上的;東拜託西送禮而得的,再如何也要保有此官位,百姓苦難是他們的事,況且上行下效,部會長官貪污肥肥,外國被鰥現會切腹自殺以表懺悔,台灣因太肥自殺也死不了,何必切腹還會被人戲稱作秀↑反正想一點辦法就過去了。況且台灣百姓犯有健忘性,很快就忘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