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31日 星期日

第七篇離婁上第十五、十六章


十五、
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於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胸中正,則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焉。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廋哉?」
註:
存乎人:謂存察人之善惡也。存,在也,察也。
眸 :說文新附:「目瞳子也。」
瞭 :明也。
眊者:蒙蒙目不明貌。
廋 :匿也。匿,隱匿其情。

大意:孟子說:「觀察人善惡的地方,沒有比眼中的瞳子再好了。因為人心胸裏起甚麼壞念頭,在瞳子中就會流露出來。心胸裏的念頭正直,那瞳子就表現得很明亮;心胸裏的念頭邪曲,那瞳子就表現得很昏暗。所以只要聽了一個人所說的話,再細看他的瞳子怎樣,這個人是善是惡,那裏還能隱藏得住呢?」

說明:一個人的眼睛是靈魂之窗,其內心的善惡,可由眼珠清昏看的出來,無法隱瞞別人的。所以孟子教人觀察人之好壞,可由聽他說話,看其眼珠,就能辨別。


十六、
孟子曰:「恭者不侮人,儉者不奪人。侮奪人之君,惟恐不順焉,惡得為恭儉?恭儉豈可以聲音笑貌為哉?」
註:
 儉 :約也,自檢儉也。
惟恐不順:言恐人之不順己也。
聲音笑貌:言偽為於外者。

大意:孟子說:「我恭敬的君子,不肯欺侮別人;儉約的君主,不肯剥奪別人。那些欺侮人民、剥奪人民的君主,只皆人民不順從他,就表面假裝恭敬、儉約,其實那裏算是恭敬、儉約呢?恭敬和儉約,要用事實表現,那裏能用柔和的聲音和諂媚的笑容,去假裝出來的呢?


說明:這就像現代舉制度一樣,需要你投他一票是時,叫你阿爸、阿公、跪你都可以。當選之後,就像四川變臉一快,他就是你的阿公、阿爸,有事拜託他,你跪都無用,要有代價。但是台灣可愛的選民還是會一再被騙,事後再後面罵皇帝、狗(ㄈㄟˋ)火車。

2014年8月30日 星期六

臉書分享:命由我造、福自己修

信不信由你,這是不變的定律。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這一切是我們自己選擇決定!

善惡你決定!命由我造、福自己修;你選擇呢?只有與人為善與己為善,才能在人生旅程中,萬事如意。這就是人生命運最大最好的變數!

好命不是算出來的!是我們自己修得的!了凡四訓明證。
信命不修心,陰陽恐虛矯:不少人很信命運,只去算命看相,求神問卜,卻不修心修善,這樣陰陽顛倒,一切決不會順利。 過去已經定型,未來還不確定,只有現在我們可以掌控。一個選擇,便被歸入另一種生活,所以,你的命運就掌握在當下你自己手裡。

雲谷禪師對了凡的開示。
所謂「命運」,即自命自運。若想改變命運,先要改變心態。

有人問禪師:真的有命運嗎?
禪師回答:有的。
再問:我的命運在哪裏?
禪師讓他伸出左手並指給他看:這條橫線叫愛情線,斜線叫事業線,這條豎線是生命線。
然後禪師讓他將手握緊問道:這幾根線在哪裏?
那人迷惑地說:在我的手裏啊!
禪師跟著說到:看,命運就掌握在你手中啊!
命運該像自己手中的掌紋,雖然彎彎曲曲,卻能永遠掌握在自己手裡。

改變命運其實並不難:時常返觀自身,發現自己的毛病,改掉自己的毛病,這就是改變命運的開始,命運永遠把握在自己的手中。
生命之舟,自己掌舵,航行軌跡,當下決策。人生短暫,好好把握,自覺自勵,切勿蹉跎!

我們要明白人生的短暫以及命運的不可預知,所以只要不愧於心,安於生活,我們就能活的精彩。

孟子盡心篇:「求則得之,是求有益於得也,求在我者也。」又言:「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


2014年8月29日 星期五

第七篇離婁上第十四章



孟子曰:「求也,為季氏宰,無能改於其德,而賦粟倍他日。孔子曰:『求非我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由此觀之,君不行仁政而富之,皆棄於孔子者也。況於為之強戰?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此所謂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於死。故善戰者服上刑,連諸侯者次之,辟草萊、任土地者次之。」
註:
求 :孔子弟子冉求。
季氏宰:趙注:「季氏,魯卿季康子。宰,家臣也。」
其德:謂季氏之德。
賦粟倍他日:賦,取也。謂取於民之粟,加倍於往日也。
求非我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論語先進篇第十六章。鄭注:「小子,門人也。鳴鼓,聲其罪以責之也。」
君不行仁政而富之:焦疏:「謂富此不行仁政之君也。」
棄 :被動詞,見棄也。
罪不容於死:朱注引林氏曰:「富其君者,奪民之食耳,而天猶惡之;況為土地之故而殺人,使其肝腦塗地,則是率土地而食人肉,其罪之大,雖至於死,猶不足以容之也。」
善戰者服上刑:朱注:「善戰,如孫臏、吳起之徒。」上刑,最重之刑也。
連諸侯:謂(ㄅㄞˇ)(ㄏㄜˊ)(開合之意)縱橫,連結諸侯,如蘇秦、張儀之類。
闢草萊:謂開闢未墾之新地。指開阡陌、廢井田而言。
任土地:謂分土授民,使任貢賦,如商鞅、李俚之流。

大意:孟子說:「從前冉求做魯國大夫季康子的家臣,沒有能夠改正季氏貪斂民財的壞行為,而徵取百姓的錢糧,反比往日加增了一倍。孔子大不以為然,向弟子們說:『冉求不像是我的門徒,你們這些小子,儘管打起鼓來,去聲討他的罪好了。』」
「從這件事看來:君不行仁政,做臣子的替他搜刮民脂民膏,增加財富,都是見棄於孔子的人;何況他們逞強而戰呢!為了爭奪土地而戰,殺人滿野,為人爭奪城池而戰,殺人滿城,這就叫做率領土地去吃人肉。
 這種人的罪惡之大,是死有餘辜的。所以黷武窮兵,慣好戰殺的人,應該受重刑;合縱連橫,挑撥戰爭的人,罪次一等;開墾荒地,分土地給人民,叫人民納賦稅,以助長戰禍的人,再次一等。」


說明:孟子主張行仁義,厭惡戰爭,並提出孔子也厭惡戰爭與強取民財,所以孟子說了狠話,其罪致死猶不足容於天。即如佛家所說必入無間地獄。以現代來講,不管任何人貪取眾生之不義財物者皆如是。

2014年8月26日 星期二

臉書分享:天下第一智者

有一位果農,他上有老母,也娶妻生子,他很辛苦的種了一大片果樹,太太每天將孩子放在家裡,讓母親照顧,自己跟著先生殷勤的照顧果園。晚上回家,太太一定要孩子回到她身邊,假如孩子還依偎著奶奶,她就會把孩子拉過來,責備孩子太過依賴,有的時候母親拿了東西給孫子吃,太太回來就把這些東西丟掉,自己做給孩子吃,太太常常在孩子面前,對母親很沒禮貌。

老母親心裡很難過,媳婦不在時,都是她在照顧孫子,為什麼媳婦一回來,孫子就不能待在她身邊,也不能吃她準備的食物?兒子看在眼裡,難過在心裡,有時會提醒太太:「妳應該對媽媽好一點。」

太太就回應:「孩子就像我們種的果實一樣,我們種的那麼辛苦,就是希望它結果啊!結了果實,我們要珍惜它愛它。」
這些話更讓先生感到無奈。

有一天,先生把果園裡的果樹全都連根砍斷,過了幾天,樹上的葉子和果實開始枯萎掉了下來,太太發現了,當場震驚得尖聲怪叫。先生來了,她著急的說:「怎麼辦?你看看,果實都掉下來了。」
先生就對她緩慢的說:「妳沒看到嗎?根都斷了。」
「為什麼根會斷了呢?」
「是我把它砍斷的。」
太太真不敢相信:「你這傻瓜,怎麼可以把根砍斷呢?果實都掉下來了。」
先生卻平順的的說:「對啊!樹要照顧好它的根,人也一
樣要顧根本。我是父母生的,媽媽辛辛苦苦撫養我,妳不
能和我一起孝順媽媽,等於斷了根一樣,如何結出好果
實?」太太一想:「是的,我錯了。」

從此,她懂得和顏悅色孝順婆婆,一家人也非常和樂。
孝順是做人的根本,根本若不疼惜,果實怎麼會好呢?
父母就像樹根,我們是樹身,上面的果實就像我們的孩子。

「父母是孩子的模範、孩子的眼睛」,我們要自己的孩子孝順我們、尊重我們,一定要先孝順尊重父母,且是發自內心無染著塵埃的,故身教重於言教啊。中國二十四孝中有郭巨為母埋兒之說,雖是古代的故事,想想也是有道理,父母只有各一人,也是生我,養我,而兒女再生就有,如周文王有百子,宋徽宗九十九子,康熙子孫一百三十二人,故有「樹欲靜風不停,子欲養親不在。」的諺語。尤其現代的人,都是顧小不顧老,父母行為子女學習,安養院一天一天的開,就是最好的證明。


2014年8月25日 星期一

第七篇離婁上第十三章


孟子曰:「伯夷辟紂,居北海之濱,聞文王作興,曰:『盍歸乎來!吾聞西伯善養老者。』太公辟紂,居東海之濱,聞文王作,興曰:『盍歸乎來!吾聞西伯善養老者。』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而歸之,是天下之父歸之也。天下之父歸之,其子焉往?諸侯有行文王之政者,七年之內,必為政於天下矣。」
註:
作、興:兩字意同,皆起也。
盍 :何不也。
來 :句末語助詞。王引之說。
西伯:即文王也。紂命為西方諸侯長,得專征伐。
太公:即呂尚,為文、武王之臣。賜姓姜,封為齊國。朱注:「文王政,必先鰥寡孤獨,庶人之老皆無凍餒,故伯夷、太公來就其養,非求仕也。」
大老:朱注:「言非常之老者。」
天下之父:朱注:「言齒德皆尊,如眾父然;既得其心,則天下之心不能外矣。」
七年:朱注:「以小國而言也。大國五年,在其中矣。」
大意:孟子說:「當初伯夷逃避商紂的禍亂,隱居在北海邊上,聽說文王興起,做了西伯,便說:『何不到西伯那裏去呢?我聽說西伯行仁政,善於敬養老人。』
姜太公也逃避商紂的禍亂,隱居在東海邊上,聽說文王興起,便說:『何不到西伯那裏去呢?我聽說西伯行仁政,善於敬養老人。』
這兩位老人,都是年高德邵,是天下最有聲望的老人,卻去歸服文王,就等於是天下人民的父親都去歸服他了;天下人民的父親都去歸服他,那些子女還會到那裏去呢?所以現在的諸侯,有肯施行文王仁政的,在七年之內,一定可以在天下推行仁政了。」
說明:現在台灣人民心中,具有兩種互相矛盾的心態,一是有錢富人外移,就說沒有愛國情操;一是外國金錢匯入,就說要把台灣買去。所以現任總統已經執政將七年了,還是無法如周文王的施行仁政,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台灣現在就是一個奇特的島國,不管那一位賢能的人出來執政,想要行仁政,還是緣木求魚吧。

第七篇離婁上第十二章


孟子曰:「居下位而不獲於上,民不可得而治也。獲於上有道;不信於友,弗獲於上矣;信於友有道:事親弗悅,弗信於友矣;悅親有道:反身不誠,不悅於親矣;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其身矣。是故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
註:
獲於上:得其上之信任也。獲,得也。
反身不誠:誠,實也。朱注:「反求諸身,而其所以為善之心有不實也。」
不明乎善:朱注:「不能即事以窮理,無以真知善之所在也。」
天之道:趙注:「授人誠善之性者,天也,故曰天道。」朱注:「理之在我者,皆實而無偽,天道之本然也。」
人之道:趙注:「思行其誠以奉天者,人道也。」朱注:「欲此理之在我者皆實而無偽,人道之當然也。」
至 :極也。
動 :感動也。朱注:「楊氏:『動,便是驗處;若獲乎上,信乎友,悅於親之類是也。』
大意:孟子說:「在下位的人,如果不能得到長官的信任,就不能夠把百姓治理好了。
要得到長官的信任是有方法的:如果不能取得朋友的信任,就不能得到長官的信任了。
要得到朋友的信任是有方法的:如果事奉父母不能使父母喜悅,就不能得到朋友的信任了。
要使父思喜悅是有方法的:如果反省自己為善的心
並不誠實,就不能得到父母的高興了。
要使自己為善的心誠賓是有方法的:如果天理的美
善都不明白,就不能使自己為善的心誠實了。所以
這誠實無偽,原是上天本然的道理;想要做到誠實
無偽,原是做人應該實踐的道理啊。倘若一個人誠
實無偽到了極點,卻還不能感動別人,是從來沒有
的事;如果不能誠實待人,也就無法能感動別人
了。」
說明:人如果不能言行一致,就無法誠實無偽,無法符合自然大道,就不能感動別人,連自家親人都不能信任,朋友、長官如何能信任之。
宗教主張信、願、行或信、愛、望,都是以信為立
足點,無信不立。故政府官員、社團主事、教化人
員,自己都無法守誠信而行,如何讓他人跟隨。
佛家說:「正師說邪法,其法也正;邪師說正法,
其法也邪」。如若一自身端正言行一致之說法人,
拿任何宗教的法條開演,勸人行善,修身以達了脫
生死,不以道法談錢,此乃正師說邪法,其法也正。
一位自身行為不端正的說法人,拿真佛法來演示,
最終目的是要求名聞利養,圖利自己或其團體,此
乃邪師說正法,其法也邪。

(佛教以佛法之外宗教,皆稱外道。)

2014年8月22日 星期五

張尚德居士

公元一九三二年生於中國湖南省,少孤,復因戰亂,家道中衰,生活苦不堪言,十六歲隨部隊來台,入孫立人軍團苦練五年,並派韓國參戰,因美國杜魯門反對台灣參戰,回台後退伍。未具初中資格,苦讀二十個月,念過、死背過40本書,以退伍軍人身分參加大學聯考,以三百一十二分考上台大哲學系。大學四年,研究所三年,共七年半飢半餓中渡過。
畢業後到政戰學校教書,後經歷了文化大學、中央大學及警官大學等當講師、副教授、教授,又當谷正綱先生英文機要密書十二年,其間專攻唯識論及修達摩的楞伽經印心,並出版多本唯識及禪定書,全身是禪。
協助南懷瑾教授的十方叢林學院,在四十八歲那年,參加南懷瑾先生主持之禪七,聽南先生講楞嚴經乃科學生命之論,為西藏密宗之秘藏,至此專攻而入禪心,全身之禪散了,才徹底了解人生。
後在台灣苗栗縣獅頭山設達摩書院,講解唯識論,追隨南懷瑾二十餘年,一起回到大陸,今已在四川協助政府設「道南書院」及「貴州中國文化書院」,講中國文化及佛學。
一生感懷不敢忘的三位老師:
一、  台大哲學系教授殷海光,讓他深知人要公平正義。
二、  方東美老師,讓他知悉道通為一。
三、  南懷瑾先生,引領他入禪,歸命淨域。
特在其主持的道南書院前庭二柱上書一對聯,永懷不忘。
『容止汪洋 大道中虛 涵萬象 看人物風雲際會
搖洞庭八百里烟波 兼壯乾坤 開啟仁山與智水
景行 內瑜 一心 將古今經典傳承
究華夏五千年文化 以新日月 步趨先聖與時賢』
由此可看出真修行之人,多麼豁達人生,受人「滴水之恩,
湧泉以報。」現在這種人可說是一個已死一個未生。
禈是一種漸悟修行法,是八萬四千法門之樞紐。
說是難也可說易,難者神秀之次第漸進;易者惠能頓悟。
佛之三藏有了義與不了義參雜,了義之文為了脫生死,不了義之文,為學者不墮三塗;若只看經文之義為識,若體會文字外之義為智。
有一禪師修學佛數年,看到:
「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
參了再參,有一天,他拿筆抄了再抄,不小心抄了:
「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
終於大徹大悟了,拍案叫絕。
黃龍禪師:性風真空   隨眾生心
性空真風   應所知量
清淨本然   循業發現
周遍法界   寧有方所
呂純陽仙祖:一日清閒自在仙
六神和合報平安
丹田有寶休尋處
對境無心莫問禪
你看了此話頭而參入,即可開悟者,南禪之人也。


2014年8月21日 星期四

第七篇離婁上第十、十一章


十、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言非禮義,謂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義,謂之自棄也。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曠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註:
自暴:自己賊害自己。暴,賊害也。
自棄:自己捨棄自己。棄,捨棄也。
言非禮義:朱注:「非,猶毀也。自害其身者,不知禮義為美而非毀之,雖與之言,必不見信也。自棄其身者,猶知仁義之為美,但溺於怠惰,自謂必不能行,與之有為,必不能勉也。」
由 :行也。
正路:朱注:「義者,宜也。乃天理之當行,無人欲之邪曲,故曰正路。」
曠 :空著。                  舍 :讀上聲,棄也。
大意:孟子說:「自己賊害自己的人,自以為是,不可和他說善言;自己捨棄自己的人,甘居人下,不可和他作善事。凡說出來的話非禮毀義的,就叫做自己賊害自己。以為自己不能存仁行義的,叩做自己捨棄自己。要知道:『仁』是人的安舒的房宅,『義』是人的正大的道路。一個人竟空著安舒的房宅不去住,捨棄正大的道路不去走,真叫人哀傷啊!」
說明:人降生紅塵苦海,受七情六欲,禮義廉恥,正反兩面的吸引,大部之人都由宿世之業習被反面感吸,所以社會上壞多於善,連宗教團體也是無法脫離,正如楞嚴經云:「習氣不滅,落於魔道,唯欲除妄,倍加虛偽,如來說為可哀憐者。」
十一、
孟子曰:「道在爾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之難。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
註:
道在爾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之難:爾,古通「邇」,趙注:「邇,近也。道在近而患人求之遠也。事在易而患人之求難也。」
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朱注:「親長在人為甚邇,親之長之在人為甚易,而道初不外是也。舍此而他求,則遠且難而反失之;但人人各親其親,各長其長,則天下平矣。」
大意:孟子說:「平天下的道理,本來很接近,而人們偏要向荒唐玄渺的遠處去尋求;平天下的事體,本來很容易,而人們偏各艱深怪異的難處去著手。其實只要人人能親愛他的父母,尊敬他的長上,天下就會太平了。」
說明:此跟修佛一樣,佛在自己心中,偏偏向外求佛;自性本體,用呼吸禪定可以啟開,偏要用那怪異的儀式祈求之,最後賠了夫人又折兵。


2014年8月19日 星期二

臉書分享:緣來緣去皆是福

龍山的善國寺有兩個和尚:悟空和悟了。
一開始他們每天都出去化緣,後來就只有悟空天天出去化緣了。原來,悟了發現龍山下的緣十分好化,隨便到山下走走,就能化到很多,悟了就把化來的錢買很多米、麵等生活必需品存放著,其餘的時間就在寺廟裏睡懶覺。

悟空就勸悟了,讓他不要虛度時光,要出去化緣了前緣。
悟了聽了很煩,說:「出家人豈可太貪?有吃的就行。你看我有這麽多的糧食,足可以讓我吃上半月,何必出去奔波勞累?」
悟空念了聲阿彌陀佛,說:「師弟,你化了這麽多年緣,還沒有參悟到化緣的妙處和真諦啊?」
悟了聽了,就諷刺悟空,說:「師兄,你倒是日出而出,
日落而歸,可你空手而去,空手而回,你化的緣呢?」悟空說:「我化的緣在心裏。緣自心來,緣也要由心去。」
悟了聽得一頭霧水,說:「不明白不明白。」

後來,悟了化的錢物越來越少了。這讓悟了很苦惱,原來化一次緣可以吃上半月,現在只可吃上幾天。但悟空依舊天天日出而出,日落而歸,空手而去,空手而回,但悟空天天都面帶微笑。
悟了想挖苦師兄,說:「師兄,你今天收獲如何?」
悟空說:「收獲多多。」
悟了說:「收獲在哪裏?」
悟空說:「在人間裏,在人心裏。」

悟了感覺自己一時很難參悟師兄的話,決定明天一起跟悟空去化緣。
悟了說:「師兄,我悟性太差,我想明天跟你去化一次緣。」
悟空點頭同意。次日,悟了要跟悟空去化緣了,悟了又拿了那個他出去化緣用的布袋。
悟空說:「師弟,放下布袋吧。」
悟了說:「為何?」
悟空說:「你這布袋裏裝滿私欲貪婪,拿出去,是化不來最好的緣的。」
悟了說:「那我們把化來的東西裝哪兒?」
悟空說:「人心裏。人心無所不容。」就這樣,悟空和悟了就上路了。
悟了跟悟空每到一處,就會有很多人認出悟空。
悟空還沒來得及說話,他們就主動拿出東西給悟空。
有的還說:「幸虧悟空大師上次施捨,才使我們渡過難關。」
「悟空大師的大恩大德,我們沒齒難忘啊!」
悟了在心裏想:「不讓我拿布袋,看你一會把東西往哪裏擱。」

他們繼續往前走,他們化的緣也越來越多。悟了看到今天收獲不少,滿懷欣喜。恰在這時候,從遠處走來一個農夫,懷裏還抱著一個孩子,邊走邊哭。原來農夫的孩子得了重病,他拿不出錢來給孩子看病。悟空就走過去,把化來的財物全部給了農夫。
他們繼續前行,除了溫飽外,他們一路化了就捨,捨了再化。
悟空問悟了:「師弟,跟我出來你化到了什麽?」
悟了苦笑。

悟空說:「師弟,你只知道緣來之福,而不懂得緣去之福。看天地間,自然萬物為何如此美麗,天地萬物都在循環啊。師弟,風水、日夜、四季,哪一樣不是在循環?光知道緣來之福的人,那只是片刻的歡愉,時間久了,就是一池死水。
我們之間的區別就是,你把化來之物放在了充滿私欲貪婪的布袋裏,我則把化來之物放在人心裏循環,讓善良和愛在人間、在人們的心裏循環。」
悟了聽到這裏,低下了頭。悟空念了聲: 「阿彌陀佛。」
(此篇文章之悟空才是大智者,那像台灣所有宗教主事者都是像悟了。才使台灣由美麗之島變成貪婪之島。應互勉之。)


2014年8月18日 星期一

第七篇離婁上第九章


孟子曰:「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
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也。故為淵敺魚者,獺也;為叢敺爵者,鸇也;為湯武敺民者,桀與紂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則諸侯皆為之敺矣。雖欲無王,不可得已。
今之欲王者,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為不畜,終身不得。苟不志於仁,終身憂辱,以陷於死亡。詩云:『其何能淑,載胥及溺。』,此之謂也。」
註:
有道:言有其方法也。
所欲,與之聚之:經傳釋詞:「與,猶『為』也,為去聲。
言民之所欲,則為民眾也。」朱注:「民之所欲,
皆為致之,如眾斂然。」焦疏:「聚,共也。所
欲與之眾也,即所欲與之共之也。」
所惡勿施:朱注:「民之所惡,則勿施於民。」
爾也:經傳釋詞:「爾,猶『而已』也。」趙佑溫故錄云:「讀『爾也』自為句。」
壙 :廣野也。              淵 :水之深者。
敺 :古「驅」字。
獺:音   ,水瀨,如小狗,水居食魚。
叢 :茂林也。              爵 :與「雀」同。
鸇 :鷐(   )風也,鷂(   )屬,鷹類,摯鳥,嚮風搖翅疾飛,擊鳩鴿燕雀食之。
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朱注:「艾,草名,所以灸者。乾久益善。夫病已深,而欲求乾久之艾,固難卒辦。」
苟為不畜,終身不得,苟不志於仁,終身憂辱,以陷於死亡:然自今蓄之,則猶或可及,不然,則病日益深,死亡
日迫,而艾終不可得矣。
詩云:『其何能淑,載胥及溺』:詩,大雅桑柔之篇。
淑,善也。載,則也。胥,相也。溺,陷也。
孔疏:「王肅以為如今之政,其何能善?但君臣相與滔溺而已。」

大意:孟子說:「夏桀、商紂之所以失去天下,是因為失去了他的人民;失去他的人民的緣故,是因為失去了人民的信心。這樣看起來,要得到天下是有方法的,得到人民,就會得到天下了。要得到人民也有方法的。得到人民的信心,就會得到人民了。要得到人民的信心,也有方法的,人民所需求的,都可與他們共同享受。人民所厭惡的,一些都不加到他們身上,這樣就是了。」

「人民的歸服人君,就如同水流往低處,獸的走向壙野一樣啊。所以驅走魚向深水的,是那吃魚的水獺;驅走鳥雀向叢林的,是那吃雀的鷹鸇;驅民向商湯周武王的,是那殘民的夏桀和商紂呢。現在天下的君王,如果有一個喜好施仁政的,那麼各國諸侯都會替他驅人民來歸服了;雖然他不願意得到天下,也推辭不了的。」

「現在那些想得到天下的人,好比生了七年的老病,要尋找那收藏了三年的陳年艾草去灸治一樣。這些陳艾如果不及早儲存,一輩子也找不到的。所以現在那些想得到天下的人,假使不肯及時立志、施行仁政,那麼與受病已深而不能儲存艾草的有甚麼不同,還不是一輩子憂愁恥辱,以至於陷入身死國亡的悲慘結局。詩
經大雅桑柔篇上有兩句話:『其何能淑,載胥及溺。』意思就是說:『政事怎麼能好呢,君與臣相互沈溺在苦海罷了』就是這個說法。」

說明:孟子提出國之興衰之原因,是看執政者對百姓的關懷與照顧。若執政官員只沈溺於自利與放逸,致百姓生命財產於不顧,其罪會歸到主政者,而使百姓也會放棄他們。在當時就接納另一君王:現在就會政黨輪替。

2014年8月15日 星期五

臉書分享:你也在井裡嗎?

有一天某個農夫的一頭驢子,不小心掉進一口枯井裡,
農夫絞盡腦汁想辦法救出驢子,但幾個小時過去了,
驢子還在井裡痛苦地哀嚎著。
最後,這位農夫決定放棄,他想這頭驢子年紀大了,
不值得大費周章去把牠救出來,不過無論如何,這口井還是得填起來。
於是農夫便請來左鄰右舍幫忙一起將井中的驢子埋了,以免除牠的痛苦。
農夫的鄰居們人手一把鏟子,開始將泥土剷進枯井中。
當這頭驢子瞭解到自己的處境時,剛開始哭得很悽慘。
但出人意料的是,一會兒之後這頭驢子就安靜下來了。因牠開悟了。
農夫好奇地探頭往井底一看,出現在眼前的景象令他大吃一驚:
當剷進井裡的泥土落在驢子的背部時,
驢子的反應令人稱奇──牠將泥土抖落在一旁,然後站到剷進的泥土堆上面!客塵瞬間就會離開,不住身的。
就這樣,驢子將大家剷倒在牠身上的泥土全數抖落在井底,然後再站上去。
很快地,這隻驢子便得意地上升到井口,然後在眾人驚訝的表情中快步地跑開了!
就如驢子的情況,在生命的旅程中,有時候我們難免會陷入「枯井」裡,
會被各式各樣的「泥沙」傾倒在我們身上,
而想要從這些「枯井」脫困的秘訣就是:將「泥沙」抖落掉,然後站到上面去!
事實上,我們在生活中所遭遇的種種困難挫折就是加諸在我們身上的「泥沙」;
然而,換個角度看,它們也是一塊塊的墊腳石,
只要我們鍥而不捨地將它們抖落掉,然後站上去,
那麼即使是掉落到最深的井,我們也能安然地脫困。
本來看似要活埋驢子的舉動,由於驢子處理厄境的態度不同,
實際上卻幫助了牠,這也是改變命運的要素之一。
如果我們以肯定、沉著穩重的態度面對困境,助力往往就潛藏在困境中。
一切都決定於我們自己,學習放下一切得失,勇往直前邁向理想。
我們應該不斷地建立信心、希望和無條件的愛人,這些都是幫助我們從生命中的枯井脫困並找到自己的工具。
請牢記以下五個快樂的小秘訣:
1.不要存有憎恨的念頭。慈悲為眾生之本。
2.不要讓憂慮沾染你的心。客塵不住心。
3.簡單地生活。少欲求。黃帝問:「長壽」,廣成子回:「離色。」
4.多分享。論語顏淵篇第二十二,樊遲問仁。子曰:「愛人。」
忙的時候,想要休息;渡假的時候,想到未來。
窮的時候,渴望富有;生活安逸了,怕幸福不能長久。
該決定的時候,擔心結果不如預期;看明白了,又後悔當初沒有下決心。

不屬於自己的,常常心存慾望;握在手裡了,又懷念未擁有前的輕鬆。
這些佛教稱為妄念,放開心胸,活在當下;佛又說:「三心不可得。」(過去心、現在心、將來心)

2014年8月13日 星期三

第七篇離婁上第八章


孟子曰:「不仁者可與言哉?安其危而利其菑,樂其所以亡者。不仁而可與言,則何亡國敗家之有?有孺子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聽之!清斯濯纓,濁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夫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謂也。」
註:
不仁者:謂無仁德之人也。
可與言:可告以忠言者。
安其危而利其菑:菑同災。言不仁的人,致危之行,反以為安;召災之政,反以為利。
樂其所以亡者:謂荒淫暴亂,明為致亡之道,而尚自以為足樂也。
孺子歌:童子歌也。金履祥四書集注考證:「滄浪之歌乃是荊楚風謠之舊,故屈原漁父辭亦有此句,或謂夫子自葉適漢而聞孺子之歌。」
滄浪之水:解說紛紜,要當以水經注之說最可據。水經:「沔水過武當縣東北。」注云:「縣西北四十里漢水中有洲,名滄浪洲。地說曰:『水出荊山東南流,為滄浪之水。』是近楚都。」案武當縣即今湖北之均縣。縣境漢水又名滄浪之水。有滄浪亭在縣東門外,漢水北岸。水色清碧,可鑑眉目,一遇大雨,則泥土沖入,頓呈混濁。
濯纓:澣滌冠系。說文段注:「冠系,可以系冠者者也。以二組系於冠,卷結頤下,是謂纓。」
小子:孔子謂弟子。
自取之:趙注:「清濁所用,尊卑若此,自取之,喻人善惡見尊賤乃如此。」
侮 :輕慢也、傷也。趙注:「人先自為可侮慢之行,故見侮慢也。家先自為可毀壞之道,故見毀也。國先自為可誅伐之政,故見伐也。」
大意:孟子說:「對於沒有仁德的人,怎能向他進忠言呢?私慾遮蔽了他的本心,神志顛倒錯亂,明明是危險,他反以為安全;明明是災害,他反以為是便利;荒淫暴虐,明明是滅亡的行為,他反以為快樂。如果對於沒有仁德的人,還可以向他進忠告,他又怎麼會弄到亡國敗家的地步呢 ?
                   從前有個小孩唱歌說:『滄浪的水這樣清呀!可以洗我的帽纓。滄浪的水這樣的濁呀!可以洗我的腳。』
                   孔子聽得這這歌,就對他的學生們說:『你們聽著:水清便拿來洗帽纓,水濁便拿來洗腳了;這都是由那水自取的啊!』
                   大凡一個人,必定自己先有了侮辱自己的行為,然後別人才敢侮辱他;一個家,必定自己先坎上毀壞自己的道路,然後叮人才敢毀壞它;一個國家,必定自已先施出攻伐自己的政事,然後別人才敢攻伐它。
                   書經太甲篇上說『上天解的災禍,還可以逃避;自己作的災禍,那就不可活命。』就是這個說法。」

說明:孟子將國破家亡,都是自己招來的,一個人不愛惜自己的行為名聲,後面必招來別人的竊竊私語,而至事業、前途毀壞;一個家庭成員無法相親相愛,常常鬧糾紛,那別人就可離間而產生懷疑,甚至妻離子散;同理,一個國家,無法推行仁政,萬眾一心,天天爭權奪利,百姓當然受苦哀莫大於心死,國力自漸衰弱。
由此我國內部之有志人士,不要結黨分派,相互攻訐而媒體天天報壞不報喜,引起百姓心浮氣燥,無心於發展創新,致使現在經濟已落後至亞洲倒數第二名。

2014年8月12日 星期二

臉書分享:懷疑,便失去信心

既然你當初的選擇是認真的,那麼,你就不應該輕易對這個選擇散失信心。你要知道,你的人生之中,沒有一個選擇是平白無故的,沒有一個發生是沒有意義的。
在你追求的路上,在你前進的路上,你總有時候會失去對未來的信心。你看不清遠方的路,你看不到自己現在的努力到底能否有所收穫,甚至,你會開始懷疑自己選擇的方向是否正確。
在那樣的一個時候,你多麼希望上天能給你一些指引,哪怕是細微的提醒。然而,所有的一切照常進行,沒有大救星出現,來解救你於迷茫之中。你多麼希望,自己能如一個迷了路的孩子一樣,遇到一個好心人,指引你找到路。
你的力量一點點消失,你的情緒越來越低落,你的內心越來越煩亂——我到底該怎麼走?你問自己。可是,答案在哪裡呢?甚至連你自己也沒有回答。
有時候,你不知道自己該怎麼辦,像一個突然落水的人一樣,四處亂抓,試圖拼命抓到一點什麼,以便獲得支撐和力量。然而,你會發現,你越是四處亂抓,越是慌亂,越快耗儘自己的力量,以至於使即將到來的希望,無力把握。
事實上,你必須明白,力量不在外面,只在你內在。你必須靜下來,向內尋找,方能獲得指引。正如,有經驗的歷險者,都懂得,迷路的時候,最忌諱著急、慌亂。越是在無助的時候,越是要冷靜、沉著。因為,只有冷靜下來,靜下來,你才能感覺到自己的心,才能收到內在的指引,你才能經由內心的指引,發現任何外界可能的希望和機會。也只有你的心靜下來,你才能感覺到自己,了解自己,看清外界,看清真相。
面對問題,面對難題,你必須學會靜下來。這能讓你更智慧地看待問題,獲得解決問題的力量和方法。
我們每個人,事實上,都是走在從黑暗通向光明的路上。因為沒有人知道自己的路會是怎樣;沒有人知道自己會遇到什麼、收穫什麼;沒有人知道自己所走的路的盡頭到底是什麼;甚至沒有人知道明天會怎樣……前方、未來,一切都是似乎都是不確定的,然而,這就是真相。我們選擇了一條路,就選擇了一種不確定,而正是這種不確定,讓我們有機會通過過程的努力,實現一個未知的、精彩的、激動人心、充滿奇蹟的自我。正如一句話所說,人生的意義是什麼?就是通過我們幾十年的努力,證明我們是一個怎樣的人。
所以,當你不知道怎樣走、怎樣做的時候,不要著急,靜下來,看看,在你的方向上、走的路上,離你最近的,能努力改善的事情是什麼?那麼,去用心做好它們。往往,很多的希望、指引、突破,就蘊於其中。
有的時候,細想,你會發現,人生真的有點像尋寶:首先,你選擇一個方向——你要尋找什麼;接著,你通過各種努力,找到一個地方,然而,卻發現,它又指向另一個更神秘、難找的地方;你再努力、再尋找,找到這個地方,而它又指向下一個更離奇古怪的地方……一次又一次,經歷無數風雨、歷盡各種險阻,最終,有些人,找到了那份寶藏。而最終成功找到寶藏的人,往往就是那些從未放棄,不怕困難,勇敢向前,百分百相信能找到寶藏的人。
而這過程之中,有的人經歷了一些困難就放棄了;有的人遇到一些困難,開始懷疑是否真的有這份寶藏,最終也放棄了;有的人,是跟著別人來的,因為他們看別人去尋寶,他們覺得好玩,有趣,並想順便幸運遇到點收穫,於是,當很多人散去,少了熱鬧,他們也就放棄了;有些人,在這過程之中,遇到意外,犧牲了;而只有極少數的人最終,百折不撓,找到寶藏。
這就是人生歷程,而你會選擇做哪一種人呢?人生是抽象的,生活是具體的,人生路如此,生活也是如此。你選擇了一份婚姻,這條婚姻路,也一樣充滿不確定,你不應該一遇到問題,就懷疑你的選擇是否正確,害怕問題出現。而是勇敢面對,通過一步步與愛人努力,解決問題,去實現屬於你們的幸福婚姻、幸福家庭。所有的幸福,都是在通過解決一個個困難、問題,一磚一瓦建立起來的。
你選擇了一個人,就要相信對方,你選擇了一份婚姻,就要對這充滿信心。無論遇到什麼問題,你都要明白,問題是人製造的,那麼,只要誠心用心,問題也一樣可以得到解決。
既然你當初的選擇是認真的,那麼,你就不應該輕易對這個選擇散失信心。既然,你的選擇發生了,那麼,它就是上天為你安排的一個通向光明之途的重要台階。對你的選擇充滿百分百信心,遇到困難時,在過程上,自己能控制的事上努力,用你的一個個努力去讓未來的不確定一點點顯現。你要始終相信,無論什麼路,都是人走出來的。人生如此,生活如此,婚姻如此,修行如此,工作事業樣樣如此,你須知悉明理。
同樣的,現代的修行人,剛開始時也是一頭熱栽下,勤修苦煉,三五月、二三年,一點信息都沒有,就產生懷疑,便失去信心,而後就一曝十寒,最後就斷定修行是假,無法了脫生死。更甚者,言行乖張,作奸犯科,不信因果,成為可憐憫者。
大部分的人,身體不健康,求名醫、找補品,打死都不相信我們以生就帶來良醫及補品,那就是二個鼻孔及取之不盡的空氣,你若能天天用閒餘之時,多禪坐深呼吸,一能增加免疫力,二來能使你入定生慧,雖不能了脫生死,也不至墮三惡道。所以一般人常因疑而害了自己,費錢又找苦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