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30日 星期三

阿含經-112

 8)諸位賢者們,無事的比丘,欲行於無事的話,就應當要學習正念,以及正智。諸位賢者們!如無事的比丘,欲行於無事時,並不多於正念,也無正智的話,就會致於被比丘訶數詰責:『這位賢者無事,那裡是行無事的人呢?為甚麼呢?因為這位賢者無事,欲行於無事時,多無正念,以及沒有正智』。如到了大眾當中時,也會致於被比丘訶數詰責。因此之故,諸位賢者們!無事的比丘,欲行於無事時,就應當要學習正念,以及正智。

(9)諸位賢者們!無事的比丘,欲行於無事時,應當要學習知時,以及善時。如不過於早進入村內去行乞食,也不過於太晚而出去。諸位賢者們!如無事的比丘,欲行於無事時,如太早入於村邑去行乞食,又晚出的話,就會致於被比丘訶數詰責:『這位賢者無事,那裡是行甚麼無事呢?為甚麼呢?因為這位賢者無事,欲行於無事,卻太早入村邑去行乞食,而又很晚出來。』如到了大眾當中的話,就會致於被比丘訶數詰責。因此之故,諸位賢者們!無事的比丘,欲行無事時,應當學習知時,以及善時。


(10)諸位賢者們!無事的比丘,欲行於無事時,應當要學習知坐,以及善擇坐位。不要逼走長老的坐位(十夏以上的比丘,不可以侵犯其座位),不要訶責小比丘(不逐出小比丘)。諸位賢者們!如無事的比丘,欲行於無事時,如果逼走長老之坐,或訶責小比丘的話,就會致於被比丘訶數詰責:『這位賢者無事,那裡是行無事呢?為甚麼呢?因為這位賢者無事,欲行於無事,而逼走長老之坐,或者會訶責小比丘。』如到了大眾當中時,也會致於被比丘訶數詰責。因此之故,諸位比丘們!無事的比丘,欲行於無事時,應當要學習知坐,以及取於善坐。


(11)諸位賢者們!無事的比丘,欲行於無事之時,應當要學習共同談論律儀,以及阿毘曇(指哲學的之法)。為甚麼呢?諸位賢者們!無事的比丘,欲行於無事時,或者有人會來問律,問阿毘曇等事。諸位賢者們!如無事的比丘,欲行於無事時,如果不知回答律,以及阿毘曇的話,就會致於被比丘訶數詰責:『這位賢者無事,那裡是行無事呢?為甚麼呢?這位賢者無事,欲行於無事時,卻不知回答律,以及阿毘曇。』如到了大眾當中時,也會致於被比丘訶數詰責。因此之故,諸位賢者們!無事的比丘,欲行於無事時,應當要學習共論律戒與阿毘曇。

2021年6月29日 星期二

阿含經-111

 (3)諸位賢者們!無事的比丘,應當要學習不是畜生之論(不耽於如畜生類的談話)。諸位賢者們!如無事的比丘欲行於無事,而卻多耽於畜生論的話,就會致於被比丘們訶數詰責:『這位賢者無事,甚麼叫做無事呢?為甚麼呢?因為這位賢者無事,欲行於無事,卻多談畜生論。』如到了大眾當中時,也會致於被比丘訶數詰責。因此之故,諸位賢者們!無事的比丘欲行於無事的話,應當要學不談有關於畜生之論。

(4)諸位賢者們!無事的比丘,欲行於無事時,應當要學習不憍傲,以及少言說。諸位賢者們!如無事的比丘,欲行於無事時,而多行憍傲,多言說的話,就會致於被比丘們訶數詰責:『這位賢者無事,那裡為之行無事的人呢?為甚麼呢?因為這位賢者無事,欲行於無事,卻多行憍傲,以及多言說。』如到了大眾當中時,也會致於被比丘們訶數詰責。因此之故,諸位賢者們!無事的比丘,欲行於無事的話,應當要學習不憍傲,以及少言說。


(5)諸位賢者們!無事的比丘,欲行於無事的話。應當要學習防護諸根。諸位賢者們!如無事的比丘,欲行無事,但是卻多不防護諸根的話,就會致於被比丘們訶數詰責:『這位賢者無事,那裡叫做行無事呢?為甚麼呢?因為這位賢者無事,欲行於無事,卻多不防護諸根。』如到了大眾當中時,也會致於被比丘們訶數詰責。因此之故,諸位賢者們!無事的比丘欲行於無事的話,就應當學習防護諸根。


(6)諸位賢者們!無事的比丘,欲行於無事時,應當要學習食知止足(對於飲食物應攝持而知足)。諸位賢者們!如無事的比丘欲行於無事,而貪餘多之食,而不知足的話。就會致於被比丘訶數詰責:『這位賢者無事,那裡叫做行於無事呢?為甚麼呢?因為這位賢者無事,欲行於無事,卻會貪餘多之食,而不知止足。』如到了大眾當中,也會致於被比丘們訶數詰責。因此之故。諸位賢者們!無事的比丘,欲行於無事之時,應當要學習食知止足(節制飲食,只為肉體不衰。不為貪求飲食)。


(7)諸位賢者們!無事的比丘,欲行無事時。應當要學習精進,而不懈怠。諸位賢者們!如無事的比丘,欲行於無事,而卻多不精進而懈怠的話,就會致於被比丘訶數詰責:『這位賢者無事,那裡是行於無事的人呢?為甚麼呢?因為這位賢者無事,欲行無事,卻多不精進,反而是懈怠。』如到大眾當中時,也會致於被比丘們訶數詰責。因此之故,諸位賢者們!無事的比丘,欲行於無事的話,應當要學習精進,而不懈怠。

 

2021年6月28日 星期一

阿含經-110

 中阿含經卷第六

 

二十六、瞿尼師經第六(初一日誦)

 大意:本經敘述瞿尼師比丘在無事室調笑憍慢,心如獼猴。尊者舍利弗告訴諸比丘:無事(住森林,閒靜處)的比丘,應學(1)敬重而隨順觀。(2)不調笑及不躁擾。(3)不談卑劣的言論。回不憍傲而少言說。(5)護持諸根。(6)食知止足而不貪。(7)精進而不懈怠。(8)學正念及正智。(9)知時而行乞食。(10)善擇坐位。(11)共論律阿毘曇。(12)共論寂靜解脫,離色至無色定。(13)共論漏盡智通。不但學住森林寂靜行的比丘應如是而學,就是人間聚落的行者更應像如是的學習。

  

結集者的我們所聽到的就是如是:有一個時候,佛陀遊行在於王舍城,住在於竹林迦蘭哆園(竹林精舍。迦蘭陀譯為栗鼠飼養所)。

那時,瞿尼師比丘,也遊行於王舍城,而在於無事室裡調笑、憍傲、躁擾,致於喜而忘掉自己的身份,其心有如獼猴之不定。瞿尼師比丘為了少緣之故,到了王舍城。這時,尊者舍梨子,和諸比丘們俱在,大家吃中食後,由於小事故,都集在於講堂。瞿尼師比丘在王舍城所應作的都作完後,也往詣講堂。


尊者舍梨子遙見瞿尼師來後,由於瞿尼師所引起的事緣,而告訴諸比丘們說:「諸位賢者們!無事的比丘(住於閑林中,和遊行於人間的比丘不同),行於無事(修行寂靜法)時,應當要學習敬重於修習梵行之人,而觀察於隨順。諸位賢者們!如無事的比丘,行於無事,而多不敬重於修習梵行的人,不觀察於隨順的話,就會致於被比丘訶數詰責:『這位賢者,雖為無事的比丘,怎麼不行無事呢?為甚麼呢?因為這位賢者無事,所謂欲行於無事,然而卻多不敬重,不觀察於隨順!』如到了大眾當中,也致於被比丘們訶數詰責。因此之故,諸位賢者們!無事的比丘,欲行於無事,就應當學習敬重修習梵行的人,應觀察而隨順。


(2)諸位賢者們!無事的比丘,欲行於無事的話,就應當學習不調笑,不躁擾。諸位賢者們!如果無事的比丘,欲行於無事,而多行調笑,而躁擾的話,就會致於被比丘們訶數詰責:『這位賢者無事,那裡是行於無事呢?為甚麼呢?因為這位賢者無事,欲行於無事,卻反而會多行調笑,以及多行躁擾。』如到了大眾當中時,也會致於被比丘們所訶數詰責。因此之故,諸位賢者們!無事的比丘,欲行於無事的話,應當要學習不調笑,能令不躁擾。

 

2021年6月25日 星期五

阿含經-109

 (4)諸位賢者們!或者有一種人,其身為不淨行,口與意也為不淨行。如果有智慧的人看見時,假如生恚惱的話,應當要如何去除滅它呢?諸位賢者們!猶如有人,遠涉長途,在中途時罹患疾病,極困委頓,而獨自一人,並沒有伴侶的人。回顧後村,則已轉遠,而前村卻還未到來。這時如有人來,住在於他的旁邊,看見此過路的行人,遠涉長途,在中途罹患疾病,極困委頓,獨自一人,並沒有伴侶,後村已經轉遠,而前村卻還未到來。他如得有侍者的話,就會從回野(遼遠的原野)中,帶他到村邑中去給與妙湯藥,以及補養的美食,也有好的瞻視者(看病、照顧等人)。

像如是的話,此人的疾病,必定會得以差愈。所謂那個人,對於這位病人,極為有哀愍慈念之心。像如是的,諸位賢者們!或者有一種人,其身為不淨行,口與意也為不淨行。如有智慧的人看見此情形時,便作此念:這位賢者(習慣的稱人耳),其身不淨行,口與意也不淨行,但是不可使此賢者因為身不淨行,以及口與意都不淨行,就因此而身壞命終之後,趣至於惡處,轉生於地獄之中。

如果這位賢者能得善知識的話,就能捨身之不淨行,能修身之淨行,能舍口與意之不淨行,而修口與意之淨行。像如是的,這位賢者,由於身的淨行,與口及意的淨行,其身壞命終之後,必定會至於善處,乃會轉生於天上。所謂那位賢者,為了這位賢者,極為有了哀愍慈念之心。如有智慧的人看見時,假若欲生恚惱的話,就應用這種方法去除滅其瞋念。

諸位賢者!或者有一種人,其身為淨行,口與意也是淨行。如果有智慧的人看見時,假如生恚惱的話,應當要如何去把它除滅呢?諸位賢者!猶如林外不遠之處,有好的池水。其水清而又美。其淵源為平滿,有青翠的草被在岸邊,四周都為開華的樹木。如有人到此處來,被極熱而煩悶,又饑渴而頓覺缺乏,又被風熱所逼,就到了水池之邊,脫掉衣服而放在岸上,便進入池中。在池內恣意的快浴,而除棄了極熱的煩悶,以及由於饑渴而頓乏的事。


像如是的,諸位賢者們,或者有一種人,其身為淨行,口與意也為淨行,而恒常的當念他的身之淨行,他的口與意之淨行。如果有智慧的人,假若生恚惱的話,就應如是的除去他的瞋念。諸位賢者們!我剛才所說的,就是五種除滅煩惱的方法,因此之故,在此闡說。」


尊者舍梨子所說的就是如是,諸位比丘們聽後,都歡喜奉行!

中阿含經卷第五完

2021年6月24日 星期四

阿含經-108

 (1)諸位賢者們!或者有一種人,其身為不淨行,口為淨行,如有智慧的人看見此情形時,假如生恚惱的話,就應如何除去呢?諸位賢者們!猶如阿練若比丘(都住於森林內,而不住於精舍內的頭陀行者),乃持糞掃衣(人家廢棄於糞塵中的布片,把它拾來縫成為衣的法衣)那樣,他看見糞堆中被人所遺棄的弊衣,或者有大便之汙,或者有小便、涕、唾,以及被其餘的不淨之物所染汙,看過此情形後,就伸左手去執持它,用右手去把它舒張(展開)。

如果有不被大便、小便、涕、唾,以及其他不淨之物所汙的部份,或不會穿孔的部份,使把它裂取之(汙損不堪為衣的,就廢棄,可作材料的就取用)。像如是的,諸位賢者們!如看見有一種人,其身為不淨行,而口卻為淨行,那麼,你就不可以念他的身為不淨行,你只要念他的口之淨行就可以。如果有智慧的人,假如生恚的話,就應如是的去除棄其恚惱(用這種方法去制止其瞋念)。

(2)諸位賢者們!或者有一種人,其口為不淨行,身為淨行。如果有智慧的人看見此情形時,假如生恚惱的話,應當要如何去除棄其恚惱(制止瞋念)呢?諸位賢者們!猶如在林外不遠之處,有很深的水池,被槁草所覆。如有人到這裡來,此人正因極熱而煩悶。也因饑渴而頓覺乏力,同時被風熱所逼。就到池邊,將衣服脫棄而放在於岸邊,便進入池中,以兩手撥開槁草,就放情恣意的在池中快浴,而念去其熱,其煩悶,其饑渴,其頓乏。


像如是的,諸位賢者們!如看見有一種人,其口為不淨行,而身為淨行,則不可以念他的口不淨行,你只要念他的身之淨行就好。如有智慧的人看見其情形時(口不淨行),假如會生恚惱時,就應該像如是的去除棄其瞋念!


(3)諸位賢者們!或者有一種人。身為不淨行,口也為不淨行,而心則有些清淨。如有智慧的人看見時,假如生恚惱時,當如何把它除掉呢?諸位賢者們!猶如在四衢道裡,有牛跡之水。如有人到這裡來。此人正因極熱而煩悶,也因饑渴而頓覺乏力。同時被風熱所逼,看到有牛跡之水(牛趾踏過而成凹處,而積雨水),就作此念:在這四衢道裡,有牛跡的少水,我如果用手用葉去取水時,就會把水擾得渾濁,不得除去我的熱極煩悶、饑渴頓乏之苦。我寧可跪在地上,手與膝拍在地面,用嘴去飲水。他就因此,而得以除去其熱極煩悶、饑渴頓乏。


像如是的,諸位賢者們!如看見有一種人,其身為不淨行,口也是不淨行,而心卻有少些的清淨,則不可以念他的身之不淨行,以及他的口之不淨行,你只要念他的心有少些的淨行就可以。諸位賢者們!如果有智慧的人看見他的此情形,而生恚惱(瞋念)的話。就應該要這樣的去除滅它。

2021年6月23日 星期三

阿含經-107

 於是,佛陀乃告訴尊者舍梨子說:「你趕快去納受那位愚癡之人的懺悔罪過。不可使那位比丘即在於你的面前,因罪而頭破為七分才好!」

尊者舍利弗就為了哀愍那位比丘之故,便接受那位比丘的悔過。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尊者舍梨子以及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而奉行!

 

  

二十五、水喻經第五(初一日誦)

  :本經敘述舍利子告訴諸比丘,有關於五除惱法。所謂對於他人的身口意之淨與不淨.慧者見之,皆莫生煩惱。就以糞掃衣、草覆之深水池、牛跡水、曠野病人,及好池水之五,以譬喻。

  

結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如是之事:有一個時候,佛陀遊行在於舍衛國,住在於勝林給孤獨園。

那時,尊者舍梨子告訴比丘們說:「諸位賢者們!我現在將為你們闡說五種除去煩惱之法(制止瞋念的五種方法),你們要諦聽!要注意的聽!聽後要善思念之(好好的思念其真理)。」諸比丘們就受其教言,而願聽其開示。


尊者舍梨子說:「那五種呢?諸位賢者們!(1)或者有一種人,其身為不淨行,而口卻為淨行。如果有智慧的人看到如此的情形時,假如會生恚惱的話,也應當除去(不可以看到這種人就起瞋)。


(2)又次,諸位賢者們!或者有一種人,其口乃為不淨行,而身為清淨之行。如有智慧的人看見如此情形時,假如生恚惱的話。就應當除去。


(3)又次,諸位賢者們!或者有一種人。其身為不淨行,口也不淨行,然而其心有些清淨,如有智慧的人看見此情形之時,假如生恚惱的話,就應當除去。


(4)又次。諸位賢者們!或者有一種人,其身為不淨行,口與意也為不淨行,如果有智慧的人看見此情形之時,假如生恚惱的話,也應當把它除去。


(5)又次,諸位賢者們!或者有一種人,其身為淨行,口與意也為淨行,如果有智慧的人看到此情形時,假如也生恚惱的話,也應當把它除去!

2021年6月22日 星期二

阿含經-106

 世尊!猶如所持的膏瓶,處處裂破,將膏油盛滿後,放著在於日中,其漏乃遍漏而流出津液,乃遍處都是其津。如果有目的人,來往於一面,看見此膏瓶,乃處處裂坡,盛滿膏後,放著在於日中,而其漏,乃遍漏,而流出津液,乃遍處都是其津。世尊!我也是如是。我乃常觀此身,都由九孔(兩目、兩耳、兩鼻孔、口、大便、小便之孔),其漏都遍滿,會流出其津,而遍處都是其津。世尊!如果沒有身的身念的話,則這種人便會輕慢於一位修習梵行的人。而去遊行於人間。世尊!我乃善於有身的身念的人,我怎麼會輕慢於一位修習梵行的人,而去遊行於人間呢?

世尊!猶如有一位自喜的年輕的人。他沐浴澡洗。用塗香熏其身,然後穿著潔白的衣服,以瓔珞而自莊嚴,也剃須治發,頭戴華鬘。如果對這種人用三種死尸,所謂死蛇、死狗,以及死人,乃青瘀而膖脹,極臭而爛壞,不淨之物漫流,將這些死物繫放在其咽頸的話,他便會懷著羞慚,會極為惡穢的。世尊!我也是如是,我乃常觀此身為臭處不淨之物,都心懷羞慚,極為惡穢此身。世尊!如果沒有身之身念的話,則這種人便會輕慢於一位修習梵行的人,而去遊行於人間。然而,世尊!我乃善為有身的身念的人,我怎麼會輕慢於一位修習梵行的人,而去遊行於人間呢?」


於是,那位比丘(那位修習梵行的比丘),即從他的座位站起,然後稽首佛足,而白世尊說:「我要悔過!世尊!我要自首!善逝!我乃如愚如癡,如沒有定力,如沒有善心的人。為甚麼呢?因為我曾經以虛妄的言語(無實據),去誣謗真正清淨梵行的舍梨子比丘之故。世尊!我現在要懺悔我的罪過,願納受我的懺悔(原諒弟子之罪)。我現在已把它髮露出來,嗣後絕對不會再犯此惡罪。」


世尊告訴他說:「如是!比丘!你實在是如愚如癡,如沒有定力,如沒有善心的人。為甚麼呢?因為你以虛妄,空無實據的言語,誣謗已清淨梵行的舍梨子比丘。不過你現在已把它髮露出來,嗣後已誓不再作的了。如果有悔過其業,現在已髮露其罪,嗣後又誓不再作,像如是的長養聖法與戒律的話,就永恆不會衰退的了。」

2021年6月21日 星期一

阿含經-105

 世尊!猶如大風(風大,性動,能生長萬物。以上地水火風為構造萬物的四大種性)。大風不管是清淨,或不清淨,是大便、小便,是涕是唾,都會同樣的吹動,而風大並不以此而有甚麼憎愛,也不羞不慚,也不愧恥。世尊!我也是如是,我的心有如那風大,乃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的善修,遍滿於一切世間,成就而遊止於其間。世尊!如果沒有身的身念的話,則這種人便會輕慢於一位修習梵行的人,而去遊行於人間。然而,世尊!我乃善於有身的身念的人,我怎麼會輕慢於一位修習梵行的人而去遊行於人間呢?

世尊!猶如掃帚那樣,不管是清淨,或者是不清淨,不論是大便、小便,涕、唾,都同樣的會清掃,而掃帚卻不以此而有憎愛,也不羞不慚,也不愧恥。世尊!我也是如是,我的心如掃帚,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的善修,遍滿於一切世間,成就而游止於其中。世尊!如果沒有身的身念的話,則這種人便會輕慢於一位修習梵行的人,而去遊行於人間。世尊!我乃善於有身的身念的人,我怎麼會輕慢於一位修習梵行的人,而去遊行於人間呢?


世尊!猶如晡旃尼(抹布,所謂拭抹不淨之物的桌布)那樣,不管是清淨,或不清淨,或者是大便、小便,是涕、是唾等物,都同樣的會拭抹,而晡旃尼卻不以此之故而有憎愛,為不羞不慚,也不愧恥的。世尊!我也是如是,我的心有如晡旃尼,乃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的善修,遍滿於一切世間,成就而游止於其中。世尊!如果沒有身的身念的話,則這種人便會輕慢於一位修習梵行的人,而去遊行於人間。世尊!我乃善於身的身念的人,我怎麼會輕慢於一位修習梵行的人,而去遊行於人間呢?

2021年6月18日 星期五

阿含經-104

 世尊!猶如大地(地大,性堅,能支持萬物)那樣,不管是清淨,或不清淨,不論是大便,小便,涕唾等物,都能容受,地大並不會以此而有了一些的憎與愛,也不羞不慚,也不愧恥。世尊!我也是如是,我的心有如那地大,已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的善修,遍滿於一切世間,而成就游止於其中。世尊!如果無身的身念的人,他便會輕慢於一位修梵行的人,而去遊行於人間。世尊!我乃善於有身的身念的人,我怎麼會輕慢於一位修梵行的人,而去遊行於人間呢?

世尊!猶如大水(水大,性濕,能收攝萬法)那樣,不管是清淨,或不清淨,或者是大便、小便,是涕、是唾等物,都均能洗去,而水卻不以此而憎愛,也不羞不慚,也不愧恥。世尊!我也是如是,我的心有如那水大那樣,已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的善修,遍滿於一切世間,成就而游止於其間。世尊!如無身的身念的話,則這種人便會輕慢於一修習梵行的人,而遊行於人間。然而,世尊!我乃善於有身之念,我怎麼會輕慢於一位修梵行的人,而去遊行於人間呢?


世尊!猶如大火(火大,性暖,能調熟萬物)那樣,不管是清淨,或者是不清淨,不論是大便、小便,是涕、是唾等,都會同樣的燃燒,而火乃不以此而有憎愛,不羞不慚,也不愧恥的。世尊!我也是如是,我的心,有如那火大那樣,已無結無怨,無恚無譯,極廣甚大,無量的善修,遍滿於一切世間,成就而游止於其中。世尊!如果無身的身念的人,則這種人便會輕慢於一位修習梵行的人,而遊行於人間。世尊!我乃善於有身的身念的人,我怎麼會輕慢於一位修梵行的人,而去遊行於人間呢?

2021年6月17日 星期四

阿含經-103

 這時,這一位比丘往詣尊者舍梨子之處,白舍梨子說:「世尊叫你回去!世尊說:『你離用後不久,有一位修梵行的比丘在我之前犯相違法(犯嫌瞋法),而作如是之語:世尊!今天尊者舍梨子輕慢我後,欲遊行於人間。』」

於是,尊者舍梨子聽後,就從他的座位站起,便回到佛所,到後,稽首佛足,然後退坐在一邊。佛陀便告訴他說:「舍梨子!你去後不久,有一位梵行者在我之前犯相違法,而作此言:『世尊!今天尊者舍梨子輕慢我後,欲遊行於人間。』舍梨子!你是否輕慢一位梵行者後,欲遊行於人間嗎?」


尊者舍梨子白佛說:「世尊!如果沒有身的身念的話(對於自身沒有反省的話),那種人便會輕慢於一位修梵行的人,而遊行於人間。然而世尊!我乃善於有身的身念(對於自己常於反省),怎麼會輕慢一位修梵行的人,然後去遊行人間呢?世尊!猶如截角牛(截去頭上之角的牛)之至忍而溫良,而善於調御那樣,從一村到另一村,從一巷到另一巷,所遊行之處,不會有所侵犯的。


世尊!我也是如是,我的心,有如被截牛角的牛那樣,已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的善修,遍滿於一切世間,成就而游止於其境界。世尊!如果無身的身念(對於自身不反省)的話,則這種人便會輕慢於一位修梵行的人,而去遊行於人間。世尊!我乃善於有身之念(自己善於反省自己),我怎麼會去輕慢於一位修習梵行的人,而去遊行於人間呢?


世尊!猶如旃陀羅(賤民)之子,被截斷其兩手,其心意很卑下,從一村到另一村,從一邑到另一邑,所遊行之處,都不會有所侵犯。世尊!我也是如是,我的心,有如被截斷兩手的旃陀羅之子,已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的善修,遍滿於一切世間,成就而游止於其境地。世尊!若無身的身念(如無反省自己)的話,這一種人,便會輕慢於一位修習梵行的人,而遊行於人間。世尊!我乃善於有身的身念(都反省自己)的人,我怎麼會輕慢於一位修梵行的人,而去遊行於人間呢?

 

2021年6月16日 星期三

阿含經-102

 二十四、師子吼經第四(初一日誦)

 大意:本經敘述舍梨子尊者,由於有一位比丘誣說尊者曾經輕慢他,然後欲到外方去遊行。尊者乃以被截角之牛,被截兩手的旃陀羅子,以及地、水、火、風、掃帚、晡旃尼(抹布),處處破裂的百瓶,和自喜的少年之頸被繫死尸等喻,說明自己乃常自反省,怎樣會輕慢他人呢?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遊行在舍衛國,住在於勝林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和諸大比丘眾,都俱在於舍衛國,而受夏坐(夏安居),尊者舍梨子也遊化到舍衛國,也在那裡夏安居(受夏坐)。於是,尊者舍梨子在舍衛國結夏安居完畢,也就是經過三個月後(夏天雨期三個月,在此期間禁止外出遊行,而致力於禪定的功行),開始補治衣服,縫補衣服完了後,就攝取衣服,手持鉢器,往詣佛所,到後,稽首佛足,退坐在一邊。他白佛而說:「世尊!我在於舍衛國受夏坐已完畢,世尊!我現在欲遊行於人間(在村裡城邑,過遊行托鉢的生活)。」


世尊垂告而說:「舍梨子!你可以去隨你所欲之處。如遇諸未曾得度的人,就要使他們得度,諸未解脫的人,應使他們解脫,諸未般涅槃(寂滅,成道)的人,應使他們般涅槃。舍梨子!你可以去隨你所欲之處,去遊行了。」


於是,尊者舍梨子,聽佛所說,乃善受善持(善於承諾,謹懷胸中),就從座起,稽首禮足,繞佛身邊三匝後離去,而還至自己的寮房,收舉床座後,攝持衣鉢,即便欲出去遊行於人間。


尊者舍梨子離開後不久之時,有一位修習梵行的此丘,在於佛前犯相違法(犯嫌瞋法),而白世尊說:「今天尊者舍梨子,曾輕慢我後,欲去遊行人間。」


世尊聽後,告訴一位比丘說:「你到舍梨子之處,去對舍梨子說:『世尊叫你。』因為『你去不久之時,有一位梵行的比丘,在於我前(佛前),犯相違法,而作此語:世尊!今天尊者舍梨子,曾經輕慢我後,欲遊行於人間』。」


一位比丘受教後,就從他的座位站起,禮佛後離去。這時,尊者阿難,住在於世尊之後,執拂(手執拂塵,拂除蚊蟲),奉侍於佛。在那位比丘離開後不久,尊者阿難,就持戶鑰,遍至諸房,看見諸比丘,便作如是之語而說:「善哉!諸位尊者!趕快到講堂去吧!現在尊者舍梨子將會在於佛前作獅子吼的!如尊者舍梨子所說的為甚深之法,是息中之息,妙中之妙,如作如是之說的話,則諸位尊者和我得以聽聞後,當能善於誦習,當能善於受持的。」那時,諸比丘們,聽尊者阿難之語後,都聚集到講堂來。

2021年6月15日 星期二

阿含經-101

 黑齒比丘聽聞尊者舍梨子說如是之語後,就從他的座位站起,很快的到了佛所,去向世尊而說:「世尊您進入室內不久之時,尊者舍梨子所說的至高的,一向都作獅子吼而說的:『諸位賢者們!我初始並未作意,而世尊卻卒然垂問此義。我曾經作如是之念:恐怕不能回答了。然而諸位賢者們!我最初說一義時,就被世尊所贊可。因此,我就又作此念:如世尊費一日一夜的時間,用異文異句來問我此義時,我也能為世尊以一日一夜的時間,用異文異句來回答此義。諸位賢者們!如世尊用二、三、四日……乃至七日七夜的時間,用異文異句來問我此義的話,我也能為世尊以二、三、四……乃至七日七夜的時間,用異文異句,來解答此義的。』」

世尊告訴他說:「黑齒!如是!如是!假如我用一日一夜的時間,以異文異句去問舍梨子比丘,有關於此義之時,舍梨子比丘必定也能以一日一夜的時間,用異文異句來回答此義的。黑齒!如果我用二、三、四日,乃至七日七夜的時間,以異文異句去問舍梨子比丘之有關於此義的時候,舍梨子比丘仍然也能為我,而用二、三、四日,乃至七日七夜,以異文異句來回答此義的。所以的緣故為何呢?黑齒啊!因為舍梨子比丘乃深達於法界(深達於廣大無邊的真理)之故。」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尊者舍梨子,以及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2021年6月11日 星期五

阿含經-100

 世尊稱歎而說:「善哉!善哉!舍梨子!如果諸位修習梵行的人來問如此之事時,你就應當作如是的回答。為甚麼呢?因為如此之說,當會知道內中的奧義。」

時,世尊又垂告而說:「舍梨子!此說又有一種義,可得以略答的。舍梨子!到底又有甚麼義,此說可得以略答呢?就是說:眾生的所覺所為,皆即是苦的!舍梨子!這就是又有義,此說可得以略答的了。」


世尊又垂問而說:「舍梨子!如果諸位修習梵行的人來問你而說:『尊者舍梨子!甚麼叫做已背而不向,而自稱說已得智慧,所謂: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再受後有之身,能如實而知呢?』」


尊者舍梨子白佛而說:「世尊!如果諸位修習梵行的人來問我而說:『尊者舍梨子!甚麼叫做已背而不向,而自稱說已得智慧,所謂: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辨,不再受後有之身,已如實而知道呢?』世尊!我聽到此問後,當會作如是的回答:『諸位賢者們!我自己對於內,已背而不向,則諸愛已盡,已沒有恐怖,沒有疑,沒有惑,行如是的守護,像如是的守護後,就不生不善之漏。』世尊!如果諸位修習梵行的人來問如此的話,我當會作如是的回答。」


世尊稱歎而說:善哉!善哉!舍梨子!如果諸位修習梵行的人來問如此的話,你就應該作如是的回答。為甚麼呢?因為如此之說的話,當會知道其中的奧義。」


世尊告訴他說:「舍梨子!又次,又有義,此說可得以略答的。如諸結縛為沙門所說,而說那結縛並不是我所有,而行如是的守護。像其如是的守護後,不生不善之漏。舍梨子!這叫做又有義,此說可得以略答。」世尊說如是之語後。就從座站起,就進入室內去燕坐(打坐)。


世尊進入室內不久之後,尊者舍梨子!曾告訴諸比丘們說:「諸位賢者們!我初始之時,並不作意,而世尊卻卒然垂問此義。我於那時曾經作如是之念:『恐怕不能回答了。然而諸位賢者們!我最初說一義時,就被世尊所贊可。


因此,我就又作此念:如世尊在一日一夜的時間,用異文異句來問我此義的話,我也能為世尊,以一日一夜的時間,用異文異句來回答此義。如世尊曾費二、三、四日,乃至七日七夜的時間,用異文異句來問我此義的話,我也能為世尊,以二、三、四日,乃至七日七夜的時間,用異文異句來回答其義。』」

 

 

2021年6月10日 星期四

阿含經-99

 世尊又垂問而說:「舍梨子!如果諸位修習梵行的人來問你而說:『尊者舍利子!所謂受,到底是由於甚麼因?甚麼緣?從何而生?以甚麼為其根本的呢?』你如聽到此問題時,當作如何去回答人家呢?」

尊者舍梨子白佛而說:「世尊!如果諸位修習梵行的人來問我而說:『尊者舍梨子!所謂受,到底是以甚麼因?甚麼緣?從何而生?以甚麼為根本的呢?』世尊!我聽到此問題後,當會作如是的回答:『諸位賢者們!所謂受,乃因於愛,緣於愛,從於愛而生,以愛為根本的。』世尊!如果諸位修習諸梵行的人來問如此的問題時,我當會作如是的回答的。」


世尊稱歎而說:「善哉!善哉!舍梨子!如果諸位修習梵行的人來問如此的問題時,你就應該作如是的回答。為甚麼呢?因為作如此之說的話,當會知道其中的奧義的。」世尊又垂問而說:「舍梨子!如果諸位修習梵行的人來問你而說:『尊者舍梨子!甚麼為之愛?』你聽到此問題後,應當要作如何之回答呢?」


尊者舍梨子白佛而說:「世尊!如果諸位修習梵行的人來問我而說:『尊者舍梨子!甚麼為之愛?』世尊!我聽到此問題後,當會作如是的回答:『諸位賢者們!有三種覺(三種感受),所謂樂覺、苦覺、不苦不樂覺(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捨受),就中,會樂欲而膠著的。就是所謂愛。』世尊!如果諸修梵行的人來問此問題時,我當會作如是的回答。」


世尊稱歎而說:「善哉!善哉!舍梨子!如果諸位修習梵行的人來問此問題時,你就應該作如是的回答。為甚麼呢?因為如此解說的話,當會知道其中的奧義。」


世尊又垂問而說:「舍梨子!如果諸位修習梵行的人來問你而說:『尊者舍梨子:要怎樣而知?怎麼而見?才能在於此三覺當中,沒有樂欲,也不會膠著呢?』你聽到此問題時,當作如何之回答呢?」


舍梨子仰白而說:「世尊!如果諸修習梵行的人來問我而說:『尊者舍梨子!要怎樣而知?怎樣而見?才能在於此三覺中不會有樂欲膠著呢?』世尊!我聽到此語後,當會作如是的回答:『諸位賢者們!所謂此三覺,乃為無常之法,是苦之法,是會變滅之法。無常而會變易之法就是苦的,徹見苦的道理後,便對於三覺不會樂欲膠著的。』世尊!如果諸位修習梵行的人來問如此之事時,我當會作如是的回答。」

2021年6月9日 星期三

阿含經--98

 (12)諸位賢者們!無事的比丘,欲行於無事時,應當要學習而共論息解脫(寂靜解脫),而離開色界定,以及無色界之定。為甚麼呢?諸位賢者們!因為無事的比丘欲行無事時,或者會有人來問起息解脫,問起離開色界,至於無色界之定。諸位賢者們!如果無事的比丘,欲行無事,而不知回答息解脫,回答離開色界定,至於無色界定的話,就會致於被比丘訶數詰責:『這位賢者無事,那裡是行無事呢?為甚麼呢?因為這位賢者無事,欲行於無事,卻不知回答息解脫,回答離開色界之定,至於無色界之定。」如到了大眾當中,也會致於被比丘訶數詰責。因此之故,諸位賢者們!無事的比丘,欲行於無事時,應當要學習而共論息解脫,共論離色界之定,乃至無色界之定。

(13)諸位賢者們!無事的比丘,欲行於無事時,應當要學習而共論漏盡智通。為甚麼呢?諸位賢者們!無事的比丘,行於無事時,或者會有人來問漏盡智通之法。諸位賢者們!如無事的比丘,欲行於無事,而不知回答漏盡智通的話,就會致於被比丘訶數詰責:『這位賢者無事,那裡是行無事的人呢?為甚麼呢?因為這位賢者無事,行於無事時,卻不知回答漏盡智通。』如到了眾中時,也會致於被比丘訶數詰責的。因此之故,諸位賢者們!如無事的比丘,欲行無事的話,就應學習而共論漏盡智通。」


這時,尊者大目犍連,也在於大眾當中,尊者大目犍連白舍梨子說:「尊者舍梨子!你所說的,唯為無事的比丘,欲行於無事時,應當要學習如是之法,而不是說人間的比丘吧?」(此法適於無事,也就是住在於森林之行者,而在於人間,也就是在村裡往來居住的比丘,就不一定要學習嗎?)

尊者舍梨子回答說:「尊者大目犍連!無事的比丘,欲行於無事的話,尚且應學如是之法,何況又是人間比丘呢?」(當然更應學習如是之法)。

像如是的,二位尊者,更相稱說後,都讚歎善哉!聽聞所說之法後,從座起而去。


敬重無調笑 不畜生論傲 護根食知足 精進正念智

知時亦善坐 論律阿毘曇 及說息解脫 漏盡通亦然

(1)應敬重而隨順,(2)無調笑,以及不躁擾,(3)不談論卑劣如畜生之論,(4)不憍傲而少言說,(5)護持諸根,(6)食知止足,而不貪,(7)精進而不懈怠,(8)學正念及正智,(9)知時而乞食,(10)善擇坐位,(11)共論律、阿毘曇,以及(12)共論息解脫〔寂靜解脫〕,離色至無色定,(13)共論漏盡通也是同樣的道理。)

 

2021年6月8日 星期二

阿含經-97

 (8)諸位賢者們,無事的比丘,欲行於無事的話,就應當要學習正念,以及正智。諸位賢者們!如無事的比丘,欲行於無事時,並不多於正念,也無正智的話,就會致於被比丘訶數詰責:『這位賢者無事,那裡是行無事的人呢?為甚麼呢?因為這位賢者無事,欲行於無事時,多無正念,以及沒有正智』。如到了大眾當中時,也會致於被比丘訶數詰責。因此之故,諸位賢者們!無事的比丘,欲行於無事時,就應當要學習正念,以及正智。

(9)諸位賢者們!無事的比丘,欲行於無事時,應當要學習知時,以及善時。如不過於早進入村內去行乞食,也不過於太晚而出去。諸位賢者們!如無事的比丘,欲行於無事時,如太早入於村邑去行乞食,又晚出的話,就會致於被比丘訶數詰責:『這位賢者無事,那裡是行甚麼無事呢?為甚麼呢?因為這位賢者無事,欲行於無事,卻太早入村邑去行乞食,而又很晚出來。』如到了大眾當中的話,就會致於被比丘訶數詰責。因此之故,諸位賢者們!無事的比丘,欲行無事時,應當學習知時,以及善時。


(10)諸位賢者們!無事的比丘,欲行於無事時,應當要學習知坐,以及善擇坐位。不要逼走長老的坐位(十夏以上的比丘,不可以侵犯其座位),不要訶責小比丘(不逐出小比丘)。諸位賢者們!如無事的比丘,欲行於無事時,如果逼走長老之坐,或訶責小比丘的話,就會致於被比丘訶數詰責:『這位賢者無事,那裡是行無事呢?為甚麼呢?因為這位賢者無事,欲行於無事,而逼走長老之坐,或者會訶責小比丘。』如到了大眾當中時,也會致於被比丘訶數詰責。因此之故,諸位比丘們!無事的比丘,欲行於無事時,應當要學習知坐,以及取於善坐。

(11)諸位賢者們!無事的比丘,欲行於無事之時,應當要學習共同談論律儀,以及阿毘曇(指哲學的之法)。為甚麼呢?諸位賢者們!無事的比丘,欲行於無事時,或者有人會來問律,問阿毘曇等事。諸位賢者們!如無事的比丘,欲行於無事時,如果不知回答律,以及阿毘曇的話,就會致於被比丘訶數詰責:『這位賢者無事,那裡是行無事呢?為甚麼呢?這位賢者無事,欲行於無事時,卻不知回答律,以及阿毘曇。』如到了大眾當中時,也會致於被比丘訶數詰責。因此之故,諸位賢者們!無事的比丘,欲行於無事時,應當要學習共論律戒與阿毘曇

2021年6月7日 星期一

阿含經-96

 (3)諸位賢者們!無事的比丘,應當要學習不是畜生之論(不耽於如畜生類的談話)。諸位賢者們!如無事的比丘欲行於無事,而卻多耽於畜生論的話,就會致於被比丘們訶數詰責:『這位賢者無事,甚麼叫做無事呢?為甚麼呢?因為這位賢者無事,欲行於無事,卻多談畜生論。』如到了大眾當中時,也會致於被比丘訶數詰責。因此之故,諸位賢者們!無事的比丘欲行於無事的話,應當要學不談有關於畜生之論。

(4)諸位賢者們!無事的比丘,欲行於無事時,應當要學習不憍傲,以及少言說。諸位賢者們!如無事的比丘,欲行於無事時,而多行憍傲,多言說的話,就會致於被比丘們訶數詰責:『這位賢者無事,那裡為之行無事的人呢?為甚麼呢?因為這位賢者無事,欲行於無事,卻多行憍傲,以及多言說。』如到了大眾當中時,也會致於被比丘們訶數詰責。因此之故,諸位賢者們!無事的比丘,欲行於無事的話,應當要學習不憍傲,以及少言說。


(5)諸位賢者們!無事的比丘,欲行於無事的話。應當要學習防護諸根。諸位賢者們!如無事的比丘,欲行無事,但是卻多不防護諸根的話,就會致於被比丘們訶數詰責:『這位賢者無事,那裡叫做行無事呢?為甚麼呢?因為這位賢者無事,欲行於無事,卻多不防護諸根。』如到了大眾當中時,也會致於被比丘們訶數詰責。因此之故,諸位賢者們!無事的比丘欲行於無事的話,就應當學習防護諸根。


(6)諸位賢者們!無事的比丘,欲行於無事時,應當要學習食知止足(對於飲食物應攝持而知足)。諸位賢者們!如無事的比丘欲行於無事,而貪餘多之食,而不知足的話。就會致於被比丘訶數詰責:『這位賢者無事,那裡叫做行於無事呢?為甚麼呢?因為這位賢者無事,欲行於無事,卻會貪餘多之食,而不知止足。』如到了大眾當中,也會致於被比丘們訶數詰責。因此之故。諸位賢者們!無事的比丘,欲行於無事之時,應當要學習食知止足(節制飲食,只為肉體不衰。不為貪求飲食)。


(7)諸位賢者們!無事的比丘,欲行無事時。應當要學習精進,而不懈怠。諸位賢者們!如無事的比丘,欲行於無事,而卻多不精進而懈怠的話,就會致於被比丘訶數詰責:『這位賢者無事,那裡是行於無事的人呢?為甚麼呢?因為這位賢者無事,欲行無事,卻多不精進,反而是懈怠。』如到大眾當中時,也會致於被比丘們訶數詰責。因此之故,諸位賢者們!無事的比丘,欲行於無事的話,應當要學習精進,而不懈怠。

2021年6月4日 星期五

阿含經-95

 中阿含經卷第六

 

二十六、瞿尼師經第六(初一日誦)

大意:本經敘述瞿尼師比丘在無事室調笑憍慢,心如獼猴。尊者舍利弗告訴諸比丘:無事(住森林,閒靜處)的比丘,應學(1)敬重而隨順觀。(2)不調笑及不躁擾。(3)不談卑劣的言論。回不憍傲而少言說。(5)護持諸根。(6)食知止足而不貪。(7)精進而不懈怠。(8)學正念及正智。(9)知時而行乞食。(10)善擇坐位。(11)共論律阿毘曇。(12)共論寂靜解脫,離色至無色定。(13)共論漏盡智通。不但學住森林寂靜行的比丘應如是而學,就是人間聚落的行者更應像如是的學習。

  

結集者的我們所聽到的就是如是:有一個時候,佛陀遊行在於王舍城,住在於竹林迦蘭哆園(竹林精舍。迦蘭陀譯為栗鼠飼養所)。


那時,瞿尼師比丘,也遊行於王舍城,而在於無事室裡調笑、憍傲、躁擾,致於喜而忘掉自己的身份,其心有如獼猴之不定。瞿尼師比丘為了少緣之故,到了王舍城。這時,尊者舍梨子,和諸比丘們俱在,大家吃中食後,由於小事故,都集在於講堂。瞿尼師比丘在王舍城所應作的都作完後,也往詣講堂。


尊者舍梨子遙見瞿尼師來後,由於瞿尼師所引起的事緣,而告訴諸比丘們說:「諸位賢者們!無事的比丘(住於閑林中,和遊行於人間的比丘不同),行於無事(修行寂靜法)時,應當要學習敬重於修習梵行之人,而觀察於隨順。諸位賢者們!如無事的比丘,行於無事,而多不敬重於修習梵行的人,不觀察於隨順的話,就會致於被比丘訶數詰責:『這位賢者,雖為無事的比丘,怎麼不行無事呢?為甚麼呢?因為這位賢者無事,所謂欲行於無事,然而卻多不敬重,不觀察於隨順!』如到了大眾當中,也致於被比丘們訶數詰責。因此之故,諸位賢者們!無事的比丘,欲行於無事,就應當學習敬重修習梵行的人,應觀察而隨順。


(2)諸位賢者們!無事的比丘,欲行於無事的話,就應當學習不調笑,不躁擾。諸位賢者們!如果無事的比丘,欲行於無事,而多行調笑,而躁擾的話,就會致於被比丘們訶數詰責:『這位賢者無事,那裡是行於無事呢?為甚麼呢?因為這位賢者無事,欲行於無事,卻反而會多行調笑,以及多行躁擾。』如到了大眾當中時,也會致於被比丘們所訶數詰責。因此之故,諸位賢者們!無事的比丘,欲行於無事的話,應當要學習不調笑,能令不躁擾。

 

2021年6月3日 星期四

阿含經-94

 (4)諸位賢者們!或者有一種人,其身為不淨行,口與意也為不淨行。如果有智慧的人看見時,假如生恚惱的話,應當要如何去除滅它呢?諸位賢者們!猶如有人,遠涉長途,在中途時罹患疾病,極困委頓,而獨自一人,並沒有伴侶的人。回顧後村,則已轉遠,而前村卻還未到來。這時如有人來,住在於他的旁邊,看見此過路的行人,遠涉長途,在中途罹患疾病,極困委頓,獨自一人,並沒有伴侶,後村已經轉遠,而前村卻還未到來。他如得有侍者的話,就會從回野(遼遠的原野)中,帶他到村邑中去給與妙湯藥,以及補養的美食,也有好的瞻視者(看病、照顧等人)。像如是的話,此人的疾病,必定會得以差愈。

所謂那個人,對於這位病人,極為有哀愍慈念之心。像如是的,諸位賢者們!或者有一種人,其身為不淨行,口與意也為不淨行。如有智慧的人看見此情形時,便作此念:這位賢者(習慣的稱人耳),其身不淨行,口與意也不淨行,但是不可使此賢者因為身不淨行,以及口與意都不淨行,就因此而身壞命終之後,趣至於惡處,轉生於地獄之中。

如果這位賢者能得善知識的話,就能捨身之不淨行,能修身之淨行,能舍口與意之不淨行,而修口與意之淨行。像如是的,這位賢者,由於身的淨行,與口及意的淨行,其身壞命終之後,必定會至於善處,乃會轉生於天上。所謂那位賢者,為了這位賢者,極為有了哀愍慈念之心。如有智慧的人看見時,假若欲生恚惱的話,就應用這種方法去除滅其瞋念。

諸位賢者!或者有一種人,其身為淨行,口與意也是淨行。如果有智慧的人看見時,假如生恚惱的話,應當要如何去把它除滅呢?諸位賢者!猶如林外不遠之處,有好的池水。其水清而又美。其淵源為平滿,有青翠的草被在岸邊,四周都為開華的樹木。


如有人到此處來,被極熱而煩悶,又饑渴而頓覺缺乏,又被風熱所逼,就到了水池之邊,脫掉衣服而放在岸上,便進入池中。在池內恣意的快浴,而除棄了極熱的煩悶,以及由於饑渴而頓乏的事。


像如是的,諸位賢者們,或者有一種人,其身為淨行,口與意也為淨行,而恒常的當念他的身之淨行,他的口與意之淨行。如果有智慧的人,假若生恚惱的話,就應如是的除去他的瞋念。諸位賢者們!我剛才所說的,就是五種除滅煩惱的方法,因此之故,在此闡說。」

尊者舍梨子所說的就是如是,諸位比丘們聽後,都歡喜奉行!

中阿含經卷第五完

2021年6月2日 星期三

阿含經-93

 (1)諸位賢者們!或者有一種人,其身為不淨行,口為淨行,如有智慧的人看見此情形時,假如生恚惱的話,就應如何除去呢?諸位賢者們!猶如阿練若比丘(都住於森林內,而不住於精舍內的頭陀行者),乃持糞掃衣(人家廢棄於糞塵中的布片,把它拾來縫成為衣的法衣)那樣,他看見糞堆中被人所遺棄的弊衣,或者有大便之汙,或者有小便、涕、唾,以及被其餘的不淨之物所染汙,看過此情形後,就伸左手去執持它,用右手去把它舒張(展開)。如果有不被大便、小便、涕、唾,以及其他不淨之物所汙的部份,或不會穿孔的部份,使把它裂取之(汙損不堪為衣的,就廢棄,可作材料的就取用)。像如是的,諸位賢者們!如看見有一種人,其身為不淨行,而口卻為淨行,那麼,你就不可以念他的身為不淨行,你只要念他的口之淨行就可以。如果有智慧的人,假如生恚的話,就應如是的去除棄其恚惱(用這種方法去制止其瞋念)。

(2)諸位賢者們!或者有一種人,其口為不淨行,身為淨行。如果有智慧的人看見此情形時,假如生恚惱的話,應當要如何去除棄其恚惱(制止瞋念)呢?諸位賢者們!猶如在林外不遠之處,有很深的水池,被槁草所覆。如有人到這裡來,此人正因極熱而煩悶。也因饑渴而頓覺乏力,同時被風熱所逼。就到池邊,將衣服脫棄而放在於岸邊,便進入池中,以兩手撥開槁草,就放情恣意的在池中快浴,而念去其熱,其煩悶,其饑渴,其頓乏。像如是的,諸位賢者們!如看見有一種人,其口為不淨行,而身為淨行,則不可以念他的口不淨行,你只要念他的身之淨行就好。如有智慧的人看見其情形時(口不淨行),假如會生恚惱時,就應該像如是的去除棄其瞋念!


(3)諸位賢者們!或者有一種人。身為不淨行,口也為不淨行,而心則有些清淨。如有智慧的人看見時,假如生恚惱時,當如何把它除掉呢?諸位賢者們!猶如在四衢道裡,有牛跡之水。如有人到這裡來。此人正因極熱而煩悶,也因饑渴而頓覺乏力。同時被風熱所逼,看到有牛跡之水(牛趾踏過而成凹處,而積雨水),就作此念:在這四衢道裡,有牛跡的少水,我如果用手用葉去取水時,就會把水擾得渾濁,不得除去我的熱極煩悶、饑渴頓乏之苦。我寧可跪在地上,手與膝拍在地面,用嘴去飲水。他就因此。而得以除去其熱極煩悶、饑渴頓乏。像如是的,諸位賢者們!如看見有一種人,其身為不淨行,口也是不淨行,而心卻有少些的清淨,則不可以念他的身之不淨行,以及他的口之不淨行,你只要念他的心有少些的淨行就可以。諸位賢者們!如果有智慧的人看見他的此情形,而生恚惱(瞋念)的話。就應該要這樣的去除滅它。

2021年6月1日 星期二

阿含經-92

 二十五、水喻經第五(初一日誦)

 大意:本經敘述舍利子告訴諸比丘,有關於五除惱法。所謂對於他人的身口意之淨與不淨.慧者見之,皆莫生煩惱。就以糞掃衣、草覆之深水池、牛跡水、曠野病人,及好池水之五,以譬喻。

  

結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如是之事:有一個時候,佛陀遊行在於舍衛國,住在於勝林給孤獨園。

那時,尊者舍梨子告訴比丘們說:「諸位賢者們!我現在將為你們闡說五種除去煩惱之法(制止瞋念的五種方法),你們要諦聽!要注意的聽!聽後要善思念之(好好的思念其真理)。」諸比丘們就受其教言,而願聽其開示。


尊者舍梨子說:「那五種呢?諸位賢者們!(1)或者有一種人,其身為不淨行,而口卻為淨行。如果有智慧的人看到如此的情形時,假如會生恚惱的話,也應當除去(不可以看到這種人就起瞋)。


(2)又次,諸位賢者們!或者有一種人,其口乃為不淨行,而身為清淨之行。如有智慧的人看見如此情形時,假如生恚惱的話。就應當除去。


(3)又次,諸位賢者們!或者有一種人。其身為不淨行,口也不淨行,然而其心有些清淨,如有智慧的人看見此情形之時,假如生恚惱的話,就應當除去。


(4)又次。諸位賢者們!或者有一種人,其身為不淨行,口與意也為不淨行,如果有智慧的人看見此情形之時,假如生恚惱的話,也應當把它除去。


(5)又次,諸位賢者們!或者有一種人,其身為淨行,口與意也為淨行,如果有智慧的人看到此情形時,假如也生恚惱的話,也應當把它除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