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24日 星期六

第十三篇盡心章句上第二十一章


孟子曰:「廣土眾民,君子欲之,所樂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樂之,所性不存焉。君子所性,雖大行不加焉,雖窮居不損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於心。其生色也,睟然見於面,盎於背,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
註:
焉:於此也。
所性:謂所得於天者。
大行:趙注:「謂行政於天下。」
損 :滅也。
分 :朱注:「分者,所得於天之全體,故不以窮達而有異。」
根 :本也。
生 :發現也。
卒然:潤澤貌。
盎 :盛貌。
施 :延及也。
四體不言而喻:朱注:「喻,曉也。言四體不待我言,而自能曉吾意也。」

大意:孟子說:「廣大的土地和眾多的人民,是君子所企求的;但是他所真正感到快樂的卻不在這裏。
                  居位於天下的中央,安定四海的人民,是君子所快樂的;但是他所稟受的天性卻不在這裏。
                 
                 君子所稟受的天性,雖是行政天下也不會有什麼增加的,雖是窮困在家也不會有什麼減少的。因為受之於天的性分是不變的啊!
                  
                 君子所稟受的天性,仁義禮傮都是本於內心;所以露出來的神色,很清和潤澤地顯現在臉上,盈溢在背上,以至於手足四肢,而四肢不待吩咐就能知道我們的意旨了。」

說明:此章主張與印度太子悉達多的想法一樣。太子就是將來的國王,有廣大的土地和眾多百姓,他是不會內心快樂的;所以出家修行而開悟,講經說法四十餘年,其目的就是要教導眾多的百姓,能明白自性就是來自天性,是清瑩剔透,不因外境增減,寂淨不動。

而仁義禮智、慈悲喜捨,皆本於自心,不用待外力而自然就能由身心四肢自動顯現。


印度成道聖哲拉瑪那 瑪哈希傳道五十年,曾對信耶穌門徒說:「上帝就在你身中同你一樣。」這與佛說眾生有佛性是平等的意思一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