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30日 星期四

阿含經656

 

那時,有一位天神,其形體極為微妙,色像巍巍,夜將向於旦晨之時,往詣尊者盧夷強耆之處,到達後,稽首作禮,然後退住在一邊。那位天神的色像的威神極妙,其身上的光明普照於其禪室。那位天神退住在於一邊後,白尊者盧夷強耆說:「比丘!您是否受持過跋地羅啼偈(賢善一夜,所謂夜夜-日日,完全是如是的賢善之生活的人之偈),及受持過其意義嗎?」尊者盧夷強耆回答那位天神說:「我並不受持跋地羅帝偈,也不受持其義。」尊者尋則問那位天神說:「你受持過跋地羅帝偈,及受持其義嗎?」那位天神回答說:「我曾經受持過跋地羅帝偈,然而並不受持其義。」尊者盧夷強耆又問那位天神說:「為甚麼受持跋地羅帝偈,而不受持其義呢?」

那位天神回答說:「有一個時候,世尊曾遊行王舍城,住在於竹林迦蘭哆園

竹林精舍)。那時,世尊曾為諸比丘說跋地羅帝偈而說:

慎莫念過去 亦勿願未來 過去事已滅 未來復未至

(千萬要謹慎!不可念於過去之法,也不可以願望於未來之法。因為過去之法,已經滅掉了,未來之法,又是還未來到之故。)

現在所有法 彼亦當為思 念無有堅強 慧者覺如是

(至於現在所有之法,對於它,也應該思察其義。要念現在之法,並沒有

堅強牢固〔念念之間,都在生滅變易〕,有智慧的人,其所覺悟的,就是如是。)

若作聖人行 孰知愁於死 我要不會彼 大苦災患終

(如果能作聖人之行的話,則誰來覺知生死之可愁呢?〔覺者無生死,自

無生死之憂〕。我必要這樣做,我不再會遇那些生死了,我的大苦、大災患,

都已終止了。

如是行精勤 晝夜無懈怠 是故常當說 跋地羅帝偈

(像如是的,行於精勤,畫夜都沒有懈怠。因此之故,當應常於講說跋地羅帝偈。)

 

比丘!我乃如是的受持跋地羅帝偈。然而並不受持其義。」尊者盧夷強耆又問那位天神說:「到底誰能受持跋地羅帝偈,及受持其義呢?」

那位天神回答說:「佛陀遊行在於舍衛國,住在於勝林給孤獨園(祇園精舍),他乃受持跋地羅帝偈,及受持其義的。比丘!您可往世尊住處,去面從世尊,去善受持誦跋地羅帝偈,及受持其義。為甚麼呢?因為跋地羅帝偈,及其義,乃為有義有法,為梵行之本,為趣於智,趣於覺,趣於涅槃。族姓者(善男信女)由於至信,而舍家,而為無家庭牽累的出家去學道的話,應當要以跋地羅帝偈,及其義,善受持誦。」那位天神說如是之語後,就稽首尊者盧夷強耆之足,繞尊者三匝後,即在於那個地方隱沒。

天神隱沒不久後,於是,尊者盧夷強耆,在於釋中受夏坐後(結夏安居後),經過此三個月完畢,補治衣服等事都作完了,就攝衣持鉢,將往詣舍衛國。由輾轉前進,而至於舍衛國,而住於勝林給孤獨園。

那時,尊者盧夷強耆,往詣佛所,稽首作禮,然後退坐在於一邊。他白佛說:「世尊!我在於前一時,遊行於釋中,住在於無事禪室。世尊!我在那個時候,有一次,夜將向於旦晨,曾從那禪室出來,在於露地的禪室的蔭中,將尼師檀(坐具)敷在於繩床上,而在那裡結跏趺之坐。那時,有一位天神,其形體極為微妙,色像非常的巍巍,夜將向於官旦晨之時,來詣我處,稽首作禮後,退住在一邊。那位天神,色像威神極為微妙,身上的光明普照於其禪室。那位天神退住在一邊後,向我告白而說:『比丘!您受持過跋地羅帝偈,及受持其意義嗎?』我曾回答那位天神說:『我並不受持跋地羅帝偈,也不受持其義。』我尋即問那位天神說:『你受持過跋地羅帝偈,及受持其義嗎?』那位天神回答我說:『我曾經受持過跋地羅帝偈,然而並不受持其義。』我就又問那位天神說:『為甚麼受持跋地羅帝偈,而不受持其義呢?』天神回答我說:『有一個時候,佛陀遊行在於王舍城,住在於竹林迦蘭哆園。那時,世尊曾為諸比丘說跋地羅帝偈而說:

慎莫念過去 亦勿願未來 過去事已滅 未來復未至

現在所有法 彼亦當為思 念無有堅強 慧者覺如是

若作聖人行 孰知愁於死 我要不會彼 大苦災患終

如是行精勤 晝夜不懈怠 是故常當說 跋地羅帝偈

(語譯如前)

20231130瑜珈教學

 












2023年11月29日 星期三

阿含經-655

 諸位賢者!甚麼叫做比丘之受現在之法呢?諸位賢者!比丘如有眼根、色境、眼識,在於現在時,而他乃在於現在,識而欲染執著,由於識,而欲染執著後,則便會樂於它,由於樂於它之後,便會受現在之法。像如是的,那些耳、鼻、舌、身,也是同樣的道理。而如有意根、法境、意識,於現在的話,則他在於現在之識,欲染執著,由於識,欲染執著後,就便會樂於它,由於樂於它後,便會受現在之法。諸位賢者!像如是的,比丘會受現在之法。

諸位賢者!甚麼叫做比丘之不受現在之法呢?諸位賢者!比丘如有眼根、色境、眼識,於現在時,他對於現在,識而不欲染執著,由於識,不欲染執著後,則便不會樂於它,由於不樂之後,使不會受現在之法。像如是的,那些耳、鼻、舌、身,也是同樣的道理。而如有意根、色境、意識,於現在之時,他對於現在,識而不欲染執著,由於識不欲染執著後,則便不樂於它,由於不樂於它後,便不會受現在之法。諸位賢者!像如是的比丘,乃不受於現在之法。

諸位賢者!所謂世尊略說此教,並不廣為分別,就從座起,就進入於室內去宴坐:

慎莫念過去 亦勿願未來 過去事已滅 未來復未至

現在所有法 彼亦當為思 念無有堅強 慧者覺如是

若作聖人行 孰知愁於死 我要不會彼 大苦災患終

如是行精勤 晝夜無懈怠 是故常當說 跋地羅帝偈

語譯如前

以上為世尊之略說,而不廣為分別。我乃以此句,以此文,廣說如上說。諸位賢者!你們可以往詣,而向佛具陳此事。假若如世尊所說之義的話(尊者所解說的,如符於佛說的話),諸位賢者們,你們就可以共同受持。」

於是,諸比丘聽尊者大迦旃延所說,都善受持誦,即從座起,繞尊者大迦旃延三匝後而去,而往詣佛所,到後,稽首作禮,然後退坐在一邊。他們白佛說:「世尊!剛才世尊您略說此教,還不廣為分別,就從座起,進入於室內去宴坐。尊者大迦遊延,乃以此句、以此文,而廣說世尊您所略過之義(是否符於佛說?)」

世尊聽後,讚歎而說:「善哉!善哉!我的弟子當中,有眼、有智、有法、有義。為甚麼呢?所謂為師的,為弟子略說此教,並不廣為分別解說,而那位弟子卻能以此句、以此文,而廣說其義。確實如大迦旃延比丘所說,你們應當依如是去受持!為甚麼呢?因為以說觀義,應該如是之故。」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那些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一六六、釋中禪室尊經第五(第四分別誦)

  大意:本經敘述有一天神來間盧夷強耆尊者,是否曾經受持過跋地羅帝偈,以及其意義。尊者就到佛處去問佛,佛陀乃為說偈,並就五蘊,而廣說其義。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遊行在於舍衛國,住在於勝林給孤獨園。

那時,尊者盧夷強耆(釋迦族王者之子,在迦毘羅城出生),遊行在於釋中

釋迦族中),住在於無事禪室。於是,尊者盧夷強耆,在夜將向於旦晨之時,從那禪室出來,就在於露地的禪室之蔭當中,在於繩床上,敷一尼師檀

坐具),

結跏趺坐在那裡。

2023-11-29 肌力教學

 



















2023年11月28日 星期二

阿含經-654

 

尊者大迦旃延說:「諸位賢者!請聽我說譬喻,有智慧的人聽喻後,就會瞭解其義的。諸位賢者!猶如有人欲求得樹木之實(樹心),為了求木心之故,就持斧而入林。他看見大樹之成根,成莖、節、枝、葉、華、實。然而他卻不觸及於根、莖、節、實,但觸及於枝與葉。諸位賢者所說的,也就是如是。世尊現在,然而卻捨棄世尊,而來就於我,而問此義。為甚麼我會這樣說呢?諸位賢者!當知!世尊就是眼,就是智,就是義,就是法,就是法主,就是法將。說真諦之義,現一切之義,均由我們的世尊的。諸位賢者應該往詣世尊之處,去請問此義:『世尊!這是怎麼說?這是甚麼意義呢?』如果世尊講說的話,當應善於受持。」

這時,諸比丘們白尊者說:「唯然!尊者大迦旃延!世尊是眼、是智、是義、是法,是法主、法將,說真諦義,現一切義,都由於我們的世尊,我們應該往詣世尊之處,去問此義:『世尊!這怎麼說?這是甚麼意義?』如世尊講說的話,我們就應當善於受持。然而尊者大迦旃延!您乃常被世尊所稱譽,及被諸有智的梵行人所讚歎的人。尊者大迦旃延!您一定能為我們廣分別世尊剛才所略說之義。唯願尊者大迦旃延您,能為我們而發慈愍我們之心之故,廣說其義!」

尊者大迦旃延告訴諸比丘們說:「諸位賢者們!請共聽我所說吧!諸位賢者!甚麼叫做比丘之念過去之法呢?諸位賢者!比丘們!實在有眼根,能知道色境之可喜,為意之所念的,而愛色相,為與欲相應之心,而樂於捫摸(抓取,執取)其本,本就是過去之法。它為過去而識,而欲染執著,由於識,而欲染執著之故,之後,就便會樂於它,由於喜樂於它後,便會念過去之法。像如是的,那些耳、鼻、舌、身,也是同樣的道理。也實在有意根之知法境為可喜,為意所念,而愛法,而有與欲相應之心,樂於捫摸其本,本就是過去之法。它為過去而識,而欲染執著,由於識,而欲染執著之後,就便會樂於它,由於喜樂於它之故,便會去思念於過去之法。諸位賢者!像如是的,比丘乃念於過去之法。

諸位賢者!甚麼叫做比丘不念於過去之法呢?諸位賢者!比丘實在有眼根能知色境之可喜,為意所念,而愛色相,而有與欲相應之心,樂於捫摸(執取)其本,本就是過去之法。它為過去之法而識,而不欲染執著,由於識,而不欲染執著後,則便不喜樂於它,由於不喜樂於它之故,就不會念於過去。像如是的,那些耳、鼻、舌、身,也是同樣的道理。也實在有意根,而知法境之可喜,為意之所念,有可愛之法,而有與欲相應之心,而樂於捫摸其本,本就是過去之法。它為過去而識,不欲染執著,由於識,而不欲染執著後,則便不會喜樂於它,由於不喜樂於它後,便不會念過去之法。諸位賢者!像如是的,比丘乃不念於過去之法。

諸位賢者!甚麼叫做比丘之願於未來之法呢?諸位賢者!比丘如有眼根與色境,以及眼識,願存在於未來的話,則他對於未得的,而欲得,已得的,就心願,由於心願之後,就便會樂於它,由於樂於它後,便會願於未來。像如是的,那些耳、鼻、舌、身,也是同樣的道理。如有意根與法境,和意識,而願存在於未來的話,則未得的,就欲得,已得的,就心願,由於心願後,則便會樂於它,由於樂於它後,便會願於未來。諸位賢者!像如是的,就叫做比丘之願於未來。

諸位賢者!甚麼叫做比丘之不願於未來之法呢?諸位賢者!比丘,如有眼根、色境、眼識,對於未來之法之時,則未得之法,不欲去得,已得的,則心不願,由於心不願後,就便不會喜樂於它,由於不喜樂於它後,便不願於未來。像如是的,那些耳、鼻、舌、身,也是同樣的道理。如有意根、法境、意識,願於未來之法之時,則未得的,並不欲得,已得的,則心不願,由於心不願後,就便不會樂於它,由於不樂於它後,便不願於未來之法。

2023年11月26日 星期日

阿含經-653

 

慎莫念過去 亦勿願未來 過去事已滅 未來復未至

(要謹慎!不可以思念過去之法,也不可以願望於未來之法。因為過去之法,

已經滅掉了,未來之法,又是還未來到之故。)

現在所有法 彼亦當為思 念無有堅強 慧者覺如是

(至於現在所有之法,這就應該加以思察其義。要念現在之法,並沒有堅強

牢固〔念念之間,都在生滅變易〕,有智慧的人,其所覺悟的,就是如是。)

若作聖人行 孰知愁於死 我要不會彼 大苦災患終

(如果能作聖人之行的話,則誰覺知有生死之可愁呢?

覺者無生死,自無生死之憂〕。我必要這樣做,我不再會遇那些生死了,

我的大苦、大災患都已終止了。)

如是行精勤 晝夜無懈怠 是故常當說 跋地羅帝偈

(像如是的,行於精勤,晝夜都沒有懈怠。因此之故,當應常於講說跋地羅帝偈。)

佛陀說如是之偈後,就從其座起,而進入於室內去宴坐。於是,諸比丘們,便作如是之念:諸位賢者!當知!世尊略說此教,並不廣為我們分別解說,就從座起,而進入於室內去宴坐。所謂:

慎莫念過去 亦勿願未來 過去事已滅 未來復未至

現在所有法 彼亦當為思 念無有堅強 慧者覺如是

若作聖人行 孰知愁於死 我要不會彼 大苦災患終

如是行精勤 晝夜無懈怠 是故常當說 跋地羅帝偈

語譯如前

他們就作如是之念:諸位賢者當中,到底那一位能為我們廣分別解說世尊剛才所咯說之義呢?他們又作如是之念:尊者大迦旃延常被世尊所稱譽,及被諸有智的梵行之人所讚歎。尊者大迦旃延必定能為我們廣分別解說世尊剛才所略說之義。諸位賢者應該共同往詣尊者大迦旃延之處,去請說此義。如果尊者大迦延肯為我們分別廣說的話,我們當會善於受持。

於是,諸比丘們就往詣尊者大迦旃延之處,到後,共相問訊,然後退坐在一邊,他們白說:「尊者大迦旃延!當知!世尊曾經略說此教,並不廣為分別,就從其御座起後,進室內去宴坐了:

慎莫念過去 亦勿願未來 過去事已滅 未來復未至

現在所有法 彼亦當為思 念無有堅強 慧者覺如是

若作聖人行 孰知愁於死 我要不會彼 大苦災患終

如是行精勤 晝夜無懈怠 是故常當說 跋地羅帝偈

語譯如前

我們便作如是之念:諸位賢者當中,到底誰能為我們廣分別世尊剛才所咯說之義呢?我們又作如是之念:尊者大迦旃延乃常被世尊所稱譽,及被諸有智的梵行人所讚歎的人。尊者大迦旃延能為我們廣分別世尊剛才所略說之義,唯願尊者大迦旃延您!為了慈愍我們之故,為我們廣為解說其義!」

2023-11-26下午2:00--3:30藥師佛經講座

 











































2023年11月25日 星期六

阿含經-652

 

中阿含經卷第四十三

 

一六五、溫泉林天經第四(第四分別誦)

  

大意:本經敘述尊者三彌提,遊行於王舍城,住於溫泉林。有一位天神來勸化尊者受持跋地羅帝偈。尊者就去問佛,佛陀為其說偈後,就入室內去宴坐。諸比丘們就請大迦旃延廣予解釋,大迦旃延就以根、境、識之相對,而詳加說明。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遊行在於王舍城,住在於竹林迦蘭哆園(竹林精舍)。

那時,尊者三彌提(得善行德,無若干想第一之比丘),也遊行在於王舍城,而住在於溫泉林(溫泉精舍)。於是,尊者三彌提,在於夜間將向於旦晨之時,乃從其寮房而出,往詣溫泉,在那裡脫掉衣服,放在於岸上,而進入於溫泉去沐浴,沐浴完畢後,就還出,就拭其身體,然後將袈裟穿好。

那時,有一位天神,其形體乃極為妙好,色像巍巍,在於夜間將向於旦晨之時,往詣於尊者三彌提之處,到後,稽首作禮,然後退住在一邊。那位天神,色像威神而極妙,其光明乃普照於溫泉之岸。那位天神退住在於一邊後,就仰白尊者三彌提而說:「比丘!你曾經受持跋地羅帝偈嗎?」(此偈譯為善一夜之說示與分別。為日夜都如是的賢善的生活之人之偈)。

尊者三彌提回答那位天神說:「我並不受持跋地羅帝偈。」尊者並尋問那位天神說:「你受持跋地羅帝偈嗎?」那位天神回答說:「我也是同樣的不受持跋地羅帝偈的。」尊者三彌提又問那位天神說:「到底那一位受持過跋地羅帝偈呢?」

那位天神回答說:「世尊遊行於此王舍城之時,在於竹林迦蘭哆園時,他乃受持跋地羅帝偈的。比丘!您可往詣世尊之處,當面在世尊前,善受持誦跋地羅帝偈才是。為甚麼呢?因為跋地羅帝偈,乃為有法有義,為梵行之本。可說是趣於智,趣於覺,趣於涅槃的。如族姓者(善男信女),由於至信,而舍家,而為無家庭牽累的出家人而學道的話,就應當將跋地羅帝偈,善受持誦。」那位天神說如是之語後,稽首尊者三彌提之足,繞三匝後,就在那個地方隱沒不現。

於是,尊者三彌提,在那位天神隱沒不久之後,往詣佛所,到後稽首作禮,然後退坐在一邊。尊者白佛說:「世尊!我在於今天,夜將向旦的時候,出於寮房,往詣於那溫泉之處,脫棄衣服,放在岸上,進入溫泉去沐浴,沐浴後,便出來,就在於岸上拭身;那個時候,有一位天神,其形體乃極為妙好,色像巍巍,夜將向旦之時,來詣我所,到後稽首作禮,然後退住在一邊。那位天神,色像威神極妙,其身上的光明乃普照於溫泉之岸。那位天神退住在於一面之後,白我而說:『比丘!您受持過跋地羅帝偈嗎?」我回答那位天神說:『我並不受持跋地羅帝偈啊!」我並問那位天神說:『你受持過跋地羅帝偈嗎?』那個天神回答我說:『我也是同樣的不受持跋地羅帝偈。』我就又問那位天神說:『到底誰受持跋地羅帝偈呢?』那位天神回答我說:『世尊遊行在於此王舍城時,住在於竹林迦蘭哆園時,他曾受持跋地羅帝偈。』他說:『比丘!您可往世尊處,當面從世尊善受持誦跋地羅帝偈。為甚麼呢?因為跋地羅帝偈,乃為有義、有法,為梵行之本。是趣於智,趣於覺,趣於涅槃。如族姓者(善男信女),由於至信而舍家,而為無家庭牽累的出家人,而去學道的話,就當應以跋地羅帝偈為善受持誦。』那位天神說如是之語後,稽首我足,繞三匝後,就在於那個地方隱沒。」

世尊問尊者說:「三彌提!你知道那位天神從何處來的嗎?那位天神的名字叫做甚麼嗎?」尊者三彌提回答說:「世尊!我乃不知那位天神到底從何處而來的?也不知其名諱啊。」世尊告訴他說:「三彌提!那位天子的名叫做正殿,是三十三天的軍將。」於是,尊者三彌提白世尊說:「世尊!現在正是時候。善逝!現在正是時候。如世尊為諸比丘們說跋地羅帝偈的話,則諸比丘們從世尊聽偈後,當會善於受持。」

世尊告訴他說:「三彌提!你要諦聽!要注意的聽!聽後要善思念其義,我當會為你們講說。」尊者三彌提白佛說:「唯然!」這時,諸比丘們也就受教而聽。佛陀說:

2023-11-25下午2:00--3:30藥師佛經講座

 


















2023年11月24日 星期五

阿含經-651

 

諸位賢者!甚麼叫做比丘不執受(不取著)而不恐怖呢?諸位賢者!比丘離開色之染,離開色之欲,離開色之愛,離開色之渴。諸位賢者!如果有比丘能離開色之染,離開色之欲,離開色之愛,離開色之渴的話,則他就不欲得那些色,而不求於色,不著於色,不住於色,而認為色並不是我,色並不是我所有。他既不欲得色,不求於色,不著於色,認為色不是我,色不是我所有之後,識就不會捫摸(不抓取,不執著)於色。識不捫摸於色後,則變易其色之時,識也不會轉於色。識不轉於色後,他就不會生起恐怖之法,心就不會住於其中。由於心清楚知道之故,便不會有怖懼,不會有煩勞,不受(不取著),不恐怖的了。像如是的,那些覺(受)、想、行,也是同樣的道理。而比丘離開於識之染,離開識之欲,離開識之愛,離開識之渴。諸位賢者!如果有比丘離開於識之染,離開於識之欲,離開於識之愛,離開於識之渴的話,他就不會欲得識,不會求於識,不著於識,不住於識,而認為識並不是我,識並不是我所有。他既不欲得於識,不求於識,不著於識,不住於識,認為識並不是我,識並不是我所有後,則識就不會捫摸(抓取,執著)於識。識既不捫摸識後,則變易其識之時,識就不會轉於識。識既不轉於識之後,他就不會生恐怖之法,心就不住於其中。由於其心清楚而知之故,便不會有恐怖,不會煩勞,不受(不取著),不恐怖。諸位賢者!像如是的,比丘乃不受(不取著),而不恐怖。

諸位賢者!所謂世尊只略說此義,並不廣為分別解釋,就從其座起後,進入室內去燕坐,也就是說:『比丘們!應如是如是的觀察!如你們觀察後,則,比丘們!由於心奔出於外而灑散(心擴散於外境),心不住於內,不執受,而會有恐怖。比丘們!應如是如是的觀察,如你們觀察後,則,比丘們!由於心不奔出於外而不灑散,而心住於內,不執受(不取著),而不恐怖。像如是的話,就不會再有生、老、病、死,就叫做苦邊。』(脫離生死而不會再有苦惱)。以上的世尊之略說,並不廣為分別其義,而我乃以如上之句,如上之文,廣說如是。諸位賢者!你們可以往詣佛陀,去向佛具陳這些事。如果為世尊所說之義的話,諸位賢者們!便可以受持的了。」

於是,諸比丘們,聽聞尊者大迦旃延所說,都善於受持而誦,就從其座起後,繞尊者大迦旃延三匝之後,離開那裡,而往詣於佛所,到後,稽首作禮,然後退坐在一邊。他們白佛而說:「世尊!剛才世尊略說此義,不廣分別解說,就從座起,入於室內去燕坐。尊者大迦旃延乃以此句,乃以此文,而為我們廣說。」

世尊聽後,讚歎而說:「善哉!善哉!我的弟子當中,有眼、有智、有法、有義。為甚麼呢?因為所謂師傅為其弟子略說此義,並不廣為分別解說,然而他的弟子乃以此句,乃以此文,而為廣說其義。如迦旃延比丘所說的,你們應當依如是的去受持!為甚麼呢?因為說觀義,應該就是如是之故。」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那些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中阿含經卷第四十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