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29日 星期五

阿含經-12

 七、世間福經第七(初一日誦)

  

大意:本經敘述摩訶周那(摩揭陀國的婆羅門出身)曾請問佛,有關於世間,及出世間的福德。佛陀回答說:佈施房舍、床座、衣服、飲食等,為七世間之福。聞佛及弟子出遊,乃歡喜而至於皈依、受戒,為出世間之福。

  

結集者的我們所聽到的就是如是:有一個時候,佛陀游化於拘舍彌憍賞彌,跋磋國的首都),住在於瞿沙羅園(瞿師羅長者所奉獻的園林)。

那時,尊者摩訶周那(比丘,舍利弗之弟,又為王子周那),則在於晡時(申時,下午三點至五點,太陽西下時),從宴坐(禪坐)起來後,往詣於佛所,到後行禮,然後退坐在一邊。他向佛請問說:「世尊!是否可以施設世間的福報嗎?」

 

世尊告訴他說:「可以得施設的。周那!有七種世間之福,可得大福佑,得大果報,得大名譽,得大功德。那七種呢?

(1)周那!有信心的族姓男、族姓女(身世清白的良家子女。所謂善男子、善女人),佈施比丘眾的房舍、堂閣。這就是第一種世間之福,會得大福佑,得大果報,得大名譽,得大功德的。

 

(2)又次,周那!有信心的族姓男、族姓女,在房舍中佈施床坐、氍氀、毾(登+毛)、氈褥、臥具等物(鋪敷在房間裡面的種種毛織品,或蒲團)。周那啊!這就是第二種世間之福,定會得大福佑,得大果報,得大名譽,得大功德的。

 

(3)又次,周那!有信心的族姓男、族姓女,在於房舍中,佈施奉獻一切新淨的妙衣。周那!這就是第三種世間之福,會得大福佑,得大果報,得大名譽,得大功德的。

 

(4)又次,周那!有信心的族姓男、族姓女,在於房舍中,常施比丘眾的朝粥、中食。

 

(5)又遣園民供給他們使令。

 

(6)如遇風雨寒雪等惡氣候時,則躬親往詣園所,去增施供養。

 

(7)使諸比丘們食後,不患風雨寒雪來沾漬其衣服,使他們在晝夜都能安樂,都能禪寂思惟。周那!這叫做第七種世間之福,能得大福佑,能得大果報,能得大名譽,能得大功德(第四、五、六,省文耳,同樣都是因之而能得大功德)。

 

周那!有信心的族姓男、族姓女之已得這七種世間之福的人,則不管是去、是來,或者是立、是坐,或者是眠、是覺(醒),或者是晝、是夜,其福都會常生,都會轉增轉廣的!周那!譬喻恒伽(恒河)之水,從其源而流出,而流入於大海的過程裡,在其中間,定會轉深轉廣那樣。周那!像如是的有信心的族姓男、族姓女,已經得此七種世間之福的話,則不管是去、是來,或者是立、是坐,或者是眠、是覺,或者是晝、是夜,其福都會常生,都會轉增轉廣的!』

(待續停2)

2021年1月28日 星期四

阿含經-11

 (4)又次,比丘所用功修行的,應當要實現如是之義:認為我者實為無我,也沒有我所有的,當來也是無我,也是沒有我所有的。已『有』(生死)的,則便把它斷除。如已斷除的話,彼就會得舍,不會被『有』之樂所染,不會著於合會(不會再生出)。像如是而行的話,就是無上、息、迹(此三均為是涅槃)之智慧之所顯見的,然而還未得證涅槃。比丘所行的,如果為如是的話,到底會往生而至於何處呢?譬喻如洞燃俱熾的鐵,用錘打它的話,迸火即時飛至於上空,然後墮落地而消滅。應當要知道!這位比丘也是如此,有少少的我慢未盡,而其五下分結已斷,而得生般涅槃(於欲界死後,生至色界,經過一段時間,而入涅槃,而得阿羅漢果)。這叫做第四種善人所往生而至之處。在世間裡,諦實有這種事!

 

(5)又次,比丘所用功修行的,應當要實現如是之義:認為我者實為無我,也沒有我所有的,當來也是無我,也是沒有我所有的。已『有』(生死)的,則便把它斷除。如已斷除的話,彼就會得舍,不會被『有』之樂所染,不會著於合會(不會再生出)。像如是而行的話,就是無上、息、(此三均為是涅槃)之智慧之所顯見的,然而還未得證涅槃。比丘所行的,如果為如是的話,到底會往生而至於何處呢?譬喻如洞燃俱熾的鐵,用錘打它的話,則迸火會飛上空中,然後墮在於少少的薪草的上面,或者會冒煙,或者會再燃,燃後,便消滅。應當要知道!這位比丘也是如此,有少少的我慢未盡,而其五下分結已斷,而得行般涅槃(生色界後,會努力用功。其功奏效圓滿時,就得入涅槃而成就阿羅漢果)。這叫做第五種善人所往生而至之處,世間諦實有這種事。


(6)又次,比丘所用功修行的,應當要實現如是之義:認為我者實為無我,也沒有我所有的,當來也是無我,也是沒有我所有的。已『有』(生死)的,則便把它斷除。如已斷除的話,彼就會得舍,不會被『有』之樂所染,不會著於合會(不會再生出)。像如是而行的話,就是無上、息、跡(此三均為是涅槃)之智慧之所顯見的,然而還未得證涅槃。比丘所行的如果為如是的話,到底會往生而至於何處呢?譬喻如洞燃俱熾的鐵,用錘打它的話,迸火就會飛上空中,然後墮在薪草上,或者冒煙,或者燃燒,燃燒盡後,就會消滅。應當要知道!這位比丘也是如此,有少少的我慢未盡,而其五下分結已斷,而得無行般涅槃(生色界後,並不努力用功,然而到最後還是在那邊得入涅槃,而成為阿羅漢果)。這叫做第六種善人所住生而至之處,世間諦實有這種事。

 

(7)又次,比丘所用功修行的,應當要實現如是之義:認為我者實為無我,也沒有我所有的,當來也是無我,也是沒有我所有的。已『有』(生死)的,則便把它斷除。如已斷除的話,彼就會得舍,不會被『有』之樂所染,不會著於合會(不會再生出)。像如是而行的話,就是無上、息、跡(涅槃)之智慧之所顯現的。然而還未得證涅槃。比丘所行的,如果為如是的話,到底會往生而至於何處呢?壁喻洞燃俱熾的鐵,用錘打它的話,則迸火會飛上空中,然後墮在很多的薪草的上面,或者會冒煙,或者會燃燒。燃燒後,即便燒燃及於村邑、城郭、山林、曠野等處。燃燒村邑、城郭、山林、曠野等處後,或者會至於道路、或者會至於水處,或者至於平地後,就告消滅。應當要知道!這位比丘也是如此,有少少的我慢未盡,而其五下分結已斷,而得上流阿迦膩吒(往生色界後,漸次而上至色究竟天,在那裡入涅槃而得阿羅漢果)。這叫做第七種善人所往生而至之處,在世間裡,諦實有這種事。


甚麼叫做無餘涅槃呢?比丘所用功修行的,應當要實現如是之義:認為我者實為無我,也沒有我所有的,當來也是無我,也是沒有我所有的。已『有』(生死)的,則便把它斷除。如已斷除的話,彼就會得舍,不會被『有』之樂所染,不會著於合會(不會再出生)。像如是而行的話,就是無上、息、迹(此三均為涅槃)之智慧之所顯見的,當時,已經得證涅槃。我說這位比丘,不到於東方,也不至於西方、南方、北方、四維、上、下,便會在於現法當中得證息、迹,而滅度。我說七種善人所往生而至之處,和無餘涅槃(身心都滅盡),就是因此之故而說的。」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諸比丘們聽佛所說後,都歡喜奉行!

2021年1月27日 星期三

第八屆第四次會議記錄

 日期:110年01月27日

地址:斗六市民生路230號

出席:董事長:吳麗好

         董    事:廖森喜  蔡幸娟   王燦輝  江永合  

                      黃昇源  范開雲

        顧問:蔡宏旺

提案一:本會109年度工作經費決算表一、資產負債表二、淨值變動表三

              現金流量表四。請討論並議決。

         說明:依董事會決議進行


 決議:全體無異議通過。

提案二:本會自我檢視策畫表。請討論並議決。

         說明:依董事會決議進行


 決議:全體無異議通過。

提案三;本會會址完成啟用,能讓更多人加入本會,現有捐助小額善款為基本會員,

              而有意參加本會經營者為正式會員,一次捐助二十萬元,能參選董事。

              本會已初步完成,建議將正式會員一次捐款改為十萬元就好。

              請討論並議決。


決議:全體無異議通過。

附議:無

2021年1月26日 星期二

阿含經-10

 世尊又告訴諸比丘們說:「你們的意見如何呢?如有大力壬,用熱的鐵鉗,鉗開其口,然後便用洞燃俱熾的鐵丸,著入於其口內,那個熱鐵丸即時燒著其唇,燒唇後,燒舌,燒舌後,燒斷,燒斷後,燒咽,燒咽後燒心,燒心後燒腸胃,燒腸胃後,從下而過去。或者從剎帝利、梵志、居士、工師等人之處,接受其信施,而食無量的眾味。此二者,到底那一種為快樂呢?」

 

時,諸比丘們仰白佛陀而說:「世尊!如有大力士,用熱鐵的鉗,鉗開其口後,便用洞燃俱熾的鐵丸,著放在其口內,那熱鐵丸會燒著其唇,燒唇後燒舌,燒舌後燒齗,燒齗後燒咽,燒咽後燒心,燒心後燒腸胃,洗腸胃後,從下而過去。這是極為苦痛的事啊!世尊!如果從剎帝利、梵志、居士、工師等人之處,接受其信施,而食無量的口味,這是極為快樂之事啊!世尊!」

 

世尊告訴他們說:「我為你們闡說的,就是不使你們學沙門而失去了沙門之道。你們如果欲成就無上的梵行的話,寧可使大力士用熱鐵的鉗,鉗開其中,口開後,便用洞燃俱熾的鐵丸,著放在其口中。此熱鐵丸會燒其唇,燒唇後燒舌,燒舌後燒齗,燒齗後燒咽,燒咽後燒心,燒心後燒腸胃,燒腸胃後,從下而過去。他雖然因此而受極苦,或者至於死亡,然而不會因此而身壞命終之後趣至於惡處,不會轉生於地獄之中。


如愚癡之人,犯戒而不精進,而生惡不善之法,非梵行而稱為是梵行,非沙門而稱為是沙門,從剎帝利、梵志、居士、工師等人之處,受其信施,而食無量的眾味,此愚癡之人,因於此種長夜不善不義,而會受惡法的果報,身壞命終之後,會趣至於惡處,會轉生於地獄之中。

因此之故,你們應當觀察自義,觀察他義,觀察自他兩義。應當要作如此之念:我出家所學的,不會虛無。不會空滅,是會有果有報,有極安樂,會往生於諸善處,而得長壽的。受人信施衣被、飲食、床褥、湯藥,則會使諸施主們得大福佑,得大果報,得大光明的。應當要作如是而學!」(待續停一日)

2021年1月25日 星期一

阿含經-9

 世尊又告訴諸比丘們說:「你們的意見如何呢?如果有一位大力士,用瑩磨的利刀,截斷其髀,或者從剎帝利、梵志、居士、工師等處受諸信施、禮拜、恭敬、將迎(被歡迎)。到底那一種為快樂呢?」

 

這時,諸比丘們白佛說:「世尊!如果有一位大力士,用瑩磨的利刀截斷其髀,那是非常苦痛的事啊!世尊!假若從剎帝利、梵志、居士、工師等人之處,受其信施,而被禮拜、恭敬、將迎,那是一件非常快樂的事啊!世尊!」

 

世尊告訴他們說:「我為你們所說的目的,就是欲使你們這些學沙門的人,不失去沙門之道之故。你們如果欲成就無上的梵行的話,則寧可使力士用瑩磨的利刀截斷其髀。此人雖然因此而受苦痛,或者致於死亡,但是總不會因此而身壞命終後,趣至於惡處,不會轉生到地獄之中。

如果愚癡的人犯戒,不求精進,而生惡不善之法,而將非梵行稱為是梵行,非沙門稱為是沙門,從剎帝利、梵志、居士、工師等人之處,接受信施、禮拜、恭敬、將迎。這種愚癡的人,因為是如此的在於長夜,行習那不善不義之故,會受惡法的果報,其身壞命終之後,會轉趣而至於惡處,而生在於地獄之中。

 

因此之故,你們應當觀察自義,也觀察他義,觀察自他兩義。應當要作此念:我出家而學道,不會是虛,不會是空,定會有果有報,有極安樂,會生到諸善處,而得長壽的。受人信施衣被、飲食、床褥、湯藥,定會使諸施主們得大福佑,得大果報,得大光明的。應當要如是而學!」

 

世尊又告訴諸比丘們說:「你們的意見如何呢?如果有一位大力士,用洞燃俱熾的鐵銅之鍱(正在燃燒,極為熱紅之鍱-金銅鐵椎成的薄片),去纏絡其身,或從剎帝利、梵志、居士、工師等人之處,去接受那些信施的衣服穿在身上,這兩者當中,那一種為快樂呢?」

 

這時諸比丘們白佛說:「世尊!如果有大力士,用洞燃俱熾的鐵銅之鍱,纏絡其身,那是極為苦痛的。世尊!如果從剎帝利、梵志、居士、工師等人之處,去接受那些信施的衣服,穿在身上的話,那就是極為快樂的事啊!世尊!」

 

世尊告訴他們說:「我為你們所說的,就是為了不使你們學沙門而失去了沙門之道的。你們如果欲成就無上的梵行的話,寧可使大力士用洞燃俱熾的鐵銅之鍱,纏絡其身,這個人雖然因此而受極苦,或者至於死亡,然而不會因此而身壞命終之後,趣至於惡處,不會轉生於地獄之中。

 

如愚癡之人,犯戒而不精進,而生惡不善之法,非梵行稱為是梵行,非沙門稱為是沙門,從剎帝利、梵志、居士、工師等人之處,接受信施的衣服,則這種愚癡的人,因為是長夜不善不義之故,會受惡法的果報,其身壞命終之後,會趣至於惡處,會轉生於地獄之中。

 

因此之故,你們應當觀察自義、觀察他義,觀察自他兩義。應當要作如此之念:我出家所學的,不會虛無,不會空滅,定會有果有極安樂,會生諸善處,而得長壽。受人信施衣服、飲食、床褥、湯藥,定會使諸施主們得大福佑,得大果報,得大光明的。應當要如是而學!」名

2021年1月22日 星期五

阿含經-8

 因此之故,你們應當觀察自己之義,也應當觀察其他之義,也就是觀察自他兩義。應當要作如是之念:我出家而學習的事,並不是虛的,也不是空的,定會有果有報,有極安樂。定會生諸善處,而得長壽的。受他人的信施的衣被、飲食、床褥、湯藥,定會使諸施主得大福佑,得大果報,得大光明的!應當要作如是而學!」

 

世尊又告訴諸比丘們說:「你們的意見如何呢?如果有一位大力士,用緊索毛繩,去絞勒人的腨,而斷傷其皮,斷傷其皮後,斷傷其肉,斷傷肉後,斷傷其筋,斷傷筋後,斷傷其骨,斷傷其骨後,傷至於髓而止。和或從剎帝利、梵志、居士、工師等人,而受其信施,被其按摩身體、支節、手足,這兩者到底是那一種為快樂呢?」

 

這時,諸比丘們白佛說:「世尊!如果有一位大力士,用緊索毛繩去絞勒人的腨,而斷傷皮,斷傷皮後,又斷傷肉,斷傷肉後,又斷傷筋,斷傷筋後,又斷傷骨,斷傷骨後,傷至於髓而止,這是非常的苦痛的事。世尊!如果從剎帝利、梵志、居士、工師之處,受其信施,被其按摩身體、支節、手足的話,那就是一件非常快樂的事啊!世尊!」

 

世尊就告訴他們說:「我為你們所說的目的,是不使你們學沙門法,卻失去了沙門之道,你們欲成就無上的梵行的話,則寧可使大力士用緊索毛繩,絞勒其腨,斷傷其皮,斷傷皮後,斷傷其肉,斷傷肉後,斷傷其筋,斷傷筋後,斷傷骨,斷傷骨後,傷至於髓而止,此人雖然因此而受極大的苦痛,或者至於死亡,然而不會由於此而身壞命終後趣至於惡處,不會轉生於地獄中。

假若愚癡之人犯戒而不精進,而生惡不善之法。不是梵行而稱為是梵行,不是沙門,而稱為是沙門,從剎帝利、梵志、居士、工師等處,受其信施,接受其按摩身體、支節、手足,則此愚癡之人,定會因之而長夜不善不義,定會受惡法的果報,身壞命終之後,會趣至於惡處,會再生於地獄之中。


因此之故,你們應常觀自義,也應觀察他義,觀察自他兩義。應當要作如是之念:我出家所學的,不會虛無,不會是空白,是有果有報的,有極安樂的,會轉生於諸善處,而得長壽的。受人信施衣服、飲食、床褥、湯藥,定會使諸施主們得大福佑,得大果報,得大光明的!應當要作如是而學!」(待續停2)

2021年1月21日 星期四

阿含經-7

五、木積喻經第五(初一日誦)
大意:本經敘述佛陀在遊行時,曾經看到大木積.木材正在洞然俱熾,就教誡諸比丘們而說:出家學道的人,應該力求精進,像如是的受人的信施,可令諸施主得大福佑、大果報、大光明。
結集者的我們,所聽過的就是如是:有一個時候,佛陀遊行於拘薩羅國(恒河北岸),在於其人間,和大比丘們,翼從而行(被諸弟子圍遶而行)。
這時,世尊即在於路中,忽然看見在一個地方,有大木的積集之處(柴堆),正在洞然俱熾(積木被焰焰的火焰所燃燒)。世尊見後,則到了那邊,更在於其他的樹木之下,敷其尼師檀(坐具),結跏趺,而坐在於那裡。世尊坐後,就告訴諸比丘們說:「你們看見那邊有堆積大木之處,正在洞然俱熾嗎?」這時,諸比丘們回答說:「看到了,世尊!」
世尊又告訴諸比丘們說:「你們的意見如何呢?所謂在堆積大木的洞然俱熾之處,或者是把它抱起來,或者是坐在那裡,或者是倒臥在那個地方;和所謂剎帝利女,或梵志、居士、工師等之女人,其年齡都在正盛之時,她們都經過沐浴、熏香,穿著明淨之衣,以華鬘、瓔珞,嚴飾在於其身上。如果抱她們,或者坐,或者是倒臥,到底兩者之間,是那一種為快樂呢?」
這時,諸比丘們白佛說:「世尊!所謂堆積大木之處,已洞然俱熾,則假如去抱它,不管是坐,或者是倒臥在那裡,都是非常的苦痛的!世尊!如果說有剎帝利女,或梵志、居士、工師等人的女人,其年紀又是在盛滿之時,她們又沐浴、熏香,又穿著明淨之衣,而將華鬘、瓔珞等來莊嚴其身,則對於這些人,如果去摟抱的話,則不論是坐,或者是倒臥,都非常的快樂啊!世尊!」
世尊告訴他們說:「我要為你們說的,就是不欲使你們這些學習沙門的人,卻失去了沙門之道。你們如果要成就無上的梵行的話,寧可去抱住那些正在洞然俱熾的堆木,不管是坐在那裡,或者是倒臥在其處,他雖然會因此而受苦,甚至是致於死亡,然而乃不會因此而身壞命終後,轉趣於惡處,不會生在於地獄當中。
假若為愚癡的人,犯戒而不精進,而生惡不善之法,將非梵行,稱為是梵行,並不是沙門,而稱為是沙門的人,則如抱那剎帝利女,或梵志、居士、工師等人的女人,年在盛滿之時,既沐浴熏香,又穿明淨之衣,以華鬘、瓔珞,嚴飾在其身上的,不論是坐,或者是倒臥,則此愚癡的人,就會由於此,而長夜不善不義,而受惡法的果報,其身壞命終之後,會極至惡處,會轉生在於地獄裡面。(待續

2021年1月19日 星期二

阿含經-6

 知道苦滅之道如真(確知道諦。如實而知道苦集滅道之四諦)。他如是而知,如是而見後,其三結(身見、戒禁取見、疑等為結集生死之三種煩惱),

便都滅盡。

 

三結就是所謂1.身見(執身內有實我之邪見)

2.戒取(戒禁取見。如行仿牛、狗等行動之戒,以祈生天,

或執為是解脫之道。禁之義為:如執外道之苦行為正道

等邪見-應禁止之戒)。

3.疑(疑惑真理)。此三結已滅盡時,就能得證須陀洹(預

流,預入聖道之流,為初果阿羅漢),已經不會再墮入

於惡道,必定會趣向於正覺,極(最多)受七有,也就

是最多在天上、人間各七次轉生往來後,便得苦際(滅

盡苦的邊際)。這叫做有人出後,已安住,安住後,而

觀察,我說這種人也是如是,這叫做第四種水喻之人,

在世間裡,確實有如此的人。

 

(2)甚麼叫做出後而安住,安住後,而觀察,觀察後,而渡呢?

所謂人既出後,由於得信善法,而持戒、佈施、多聞、智慧,而在修習善法。他在於嗣後之時,其信心乃堅固而不失去,都繼續持戒、佈施、多聞、智慧,都堅固而不缺失,都安住於善法中,知苦如真(如實而知苦,知苦諦),知苦之習(知集諦),知苦之滅(知滅諦),知苦之滅道如真(如實而知道滅苦之道,知道諦)。像如是而知,如是而見,其三結便即滅盡。三結就是所謂身見、戒禁取見、疑是。此三結既滅盡後,其淫、怒、癡(新譯為貪、瞋、癡),又已微薄,即得各一往來於天上、人間後,便能得盡苦的邊際(一來果-須陀含。二果阿羅漢)。這叫做有人出後,而安住,安住後,而觀察,觀察後而渡。猶如有人沉溺於水中,出後安住,安住後觀察,觀察後渡過那樣。我說這種人也是如是。這叫做第五種水喻之人,在世間裡,諦實有如此之人。

 

(3)甚麼叫做出後而安住,安住後觀察,觀察後渡過,渡後而

於彼岸呢?所謂有人既出後,由於得信仰善法,而持戒、佈施、多聞、智慧,而修習善法。他在嗣後之時,其信心堅固而不失,都繼續持戒、佈施、多聞、智慧,都堅固不失,而住於善法中,已知苦如真(知苦諦),知苦之習(知集諦),知苦之滅(知滅諦),知苦滅道如真(知道諦)。像如是而知,如是而見,其五下分結(五種繫縛有情於下界,也就是欲界的煩惱)。都已滅盡。五下分結就是所謂貪欲、瞋恚、身見、戒禁取見、疑惑等。此五下分結既滅盡後,即會生於彼間(色界天),就會在於那個地方般涅槃(入於涅槃而解脫),而得不退法,而不必還來於此世間(不還果,阿那含果,三果阿羅漢,生在色界後,不會再退轉,而終於在那個地方得阿羅漢果,故為得不退法)。這叫做有人出後安住,安住後觀察,觀察後渡過,渡後至於彼岸。猜如有人雖溺水,而浮出後安住,安住後觀察,觀察後渡過,渡後至於彼岸那樣,我說這種人也是如是。這叫做第六種水喻的人,世間諦實有如此之人。

 

(4)甚麼叫做有人出後安住,安住後觀察,觀察後渡過,渡後至

於彼岸,到彼岸後,叫做安住於彼岸的梵志呢?所謂有人既出,而得信善法,而持戒、佈施、多聞、智慧,而修習善法。他在於嗣後之時,其信心也是堅固而不失,也是繼續不斷的持戒、佈施、多聞、智能,都堅固而不失,都安住於善法當中,已知苦如真(如實而知道苦諦),知苦之習(知集諦),知苦之滅(知滅諦),知苦滅道如真(如實而知道諦)。

像如是而知,如是而見的話,即其欲漏心已解脫,有漏、無明漏也已解脫,而得心解脫

(漏為煩惱,有三種:1.欲漏,貪欲的煩惱。

2.有漏,就於生存之有之煩惱

3.無明漏,不明真理之煩惱。

從三漏而得心解脫,故為欲漏心解脫,有漏心解脫,

無明漏心解脫)。解脫後,便會如實而知解脫。

 

所謂: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會一再的更受『有』,而知如真(如實而知此事)。這叫做有人出後,而安住,住後而觀察,觀察後而渡,渡後至於彼岸,到彼岸後,則所謂彼岸的梵志。猶如有人溺水而出後安住,安住後觀察,觀察後而渡,渡後而至於彼岸,到彼岸後,則所謂彼岸的人。我說這種人也是如是,這叫做第七種水喻之人,在世間裡,諦實有如此的人。我向(剛才)所說的『當會為你們說七種水喻之人』的事,就是因於此之故而說的。」

 

佛陀所說的就是這樣,那些比丘們,聽佛所說後,都歡喜奉行!

 

 

 

2021年1月18日 星期一

阿含經-5

 四、水喻經第四(初一日誦)

大意:本經敘述佛陀以常臥在於水中,乃至住於岸上等七種人,譬喻為世間的行惡不善之法,
以及成就四果的七種不同的人。
結集者的我們,所聽到的就是如是:有一個時候,佛陀遊化在於舍衛國,而住在於勝林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我將為你們闡述七種不同層次的水中、水邊之人等譬喻。
你們要諦聽,要注意的聽!聽後要善思念裡面的真義。」這時,諸比丘們,乃納受佛陀的教敕,
而傾專精神的聽佛的教言!
佛陀說:「甚麼叫做七種不同層次之人呢?
(1)或者有一種人,常臥在於水中。
(2)或者有一種人,浮出水上,而又沒入水中。
(3)或者又有一種人,由水中出,而安住。
(4)或者又有一種人,由水中出後而安住,安住後,而觀察。
(5)或者有一種人,由水中出後安住,安住後,而觀察,觀察後已渡。
(6)或者又有一種人,由水中出後安住,安住後觀察,觀察後而渡,渡後則至於彼岸。
(7)或者又有一種人,由水中出後安住,安住後觀察,觀察後而渡,渡後而至於彼岸,
至彼岸後,則謂住於岸(立於陸地上之人)。
像如是的,我當會再為你們說七種住於水中、水邊之喻之義。你們要諦聽,要注意的聽,
聽後要思念其義!」
這時,諸比丘們,納受佛陀的教敕,而傾專精神的聽佛的教言!
佛陀說:「那七種人呢?所謂
(1)或者有人常臥在於水中。
(2)或又有人浮出後又沒入。
(3)或又有人浮出後而安住。
(4)或又有人浮出後安住,安住後觀察。
(5)或又有人浮出後安住,安住後觀察,觀察後而渡。
(6)或又有人浮出後安住,安住後觀察,觀察後已渡,渡後而至於彼岸。
(7)或又有人浮出後安住,安住後觀察,觀察後而渡,渡後而至於彼岸,至彼岸後謂之彼岸的梵志。

此七種不同層次的水喻之人,我已略說如上之說,如上之施設。你們知道為甚麼義?
別為如何?是甚麼因緣嗎?」
這時,諸比丘們仰白世尊說:「世尊為法之本,世尊為法之主,一切法均由世尊而出。
但願世尊詳說!我們聽後,則能得以廣知其義!」
佛陀就告訴諸比丘們說:「你們要諦聽,聽後要善思念它,當會為你們分別解釋其義。」
這時,諸比丘們,都受教,都正在傾聽!
佛陀說:「(1)甚麼叫做有人常臥呢?所謂或者有一種人,為不善之法所覆蓋,被污染所染汙,
而受惡法的果報,而造成生死的根本。這叫做有人常臥。猶如有人,沒溺於水中,而睡臥在於水
中,我說那種人也是如此。這叫做初(第一種)水喻之人,在世間的真諦裡,確實有如這種人。
(2)甚麼叫做人出後,還會沒入呢?所謂有人既出而得信善法,
而持戒、佈施、多聞、智慧,都在修習善法。然而他卻在嗣後之時,失去了信仰之心,道心不堅固,而失去了持戒、佈施、多聞、智慧,這些功行也就因之而不堅固。這叫做或有人出後還沒。猶如有人溺水後,既浮出,還而又沒入於水中那樣,我說那種人也是如是,這叫做第二種水喻之人,在世間的真諦裡,確實有如這種人。
(3)甚麼叫做有人出後,而住呢?所謂有人既出,而得信善法,
而持戒、佈施、多聞、智慧,都修習善法。他在嗣後之時,也堅固其信心,不使其失去,而持戒、佈施、多聞、智慧,都堅固而不遺失。這叫做有人出後,而安住。猶如有人溺入於水中,後由水中出而安住那樣。我說那種人也是如是。這叫做第三種水喻之人,在世間裡確實有這種人。(待續)

2021年1月15日 星期五

阿含經-4

 要怎樣聖弟子才能得七善法呢?

(一)所謂聖弟子得堅固的信仰,深著於如來,信根已立,終不會
一再的隨順其外的沙門、梵志,或者是天、是魔、是梵,以及其
餘世間的一切。這叫做聖弟子之得第一種善法。
(二)又次,聖弟子常得慚恥,應該可慚的就知慚,如惡不善
之法,乃為穢汙,乃為煩惱,會受諸惡之報,而造生死之
本!這叫做聖弟子之得第二種善法。
(三)又次,聖弟子應常行羞愧,應該可愧的就知愧,如惡不善之
法,乃為穢汙,乃為煩惱,會受諸惡報,而造生死之本。這叫做聖弟子之得第三種善法。
(四)又次,聖弟子應常行精進,應斷惡不善之法,而修諸善法,
應恒自起意(發心),專心一意的堅固其心,為了諸善之本,而不捨棄其方便(努力)!這叫做聖弟子之得第四種善法。
(五)又次,聖弟子應廣學多聞,守持而不忘,而積聚博聞。所謂
法者,初也善,中也善,究竟(後)也善。有意義,有文理,具足清淨,而顯現梵行。像如是的對於諸善法,廣學多聞。而翫習至於千遍,心意所思惟觀察,都為明見深遠。這叫做聖弟子之得第五種的善法。
(六)又次,聖弟子常行於念,而成就正念,久久所曾修習之處,
久久所曾聽聞之處,都恒常憶念不忘,這叫做聖弟子之得第六種的善法。
(七)又次,聖弟子應修行智慧,觀察興衰之法,得如此之智,而
聖慧明達,分別曉了,以便正盡苦惱。這叫做聖弟子之得第七種善法。
甚麼叫做聖弟子之逮得四增上之心,容易而不難得呢?
(一)所謂聖弟子應離欲,離開不善之法,有粗覺、有細觀,由於
離開欲念而生的喜與樂,而逮得初禪成就而游止於其境地。這叫做聖弟子之逮得初增上心,容易而不難得。
(二)又次,聖弟子的粗覺、細觀已經息滅,已內靜、一心,而無
粗覺、細觀,由於禪定而生的喜樂,而得第二禪,成就而遊止在於其境地。這叫做聖弟子之逮得第二增上心,容易而不難得。
(三)又次,聖弟子離開喜欲,游止於舍、無求,而正念正智,而
身覺快樂。所謂聖者所說的為聖所舍、所念、樂住,而空,而逮得第三禪,成就而游止於其境地。這叫做聖弟子之逮得第三種的增上心,而容易而得,並不難得。
(四)又次,聖弟子,其樂已滅,其苦已滅,喜憂本已滅除,而至
於不苦不樂,而為舍,為念,清淨而逮得第四禪之成就,而遊止在於其境地。這叫做聖弟子之逮得第四增上心,容易而得,並不難得。
像如是的聖弟子,已得達七善法,逮到四增上心,容易而得,並
不難得,而不被魔王之所得便,也不隨順於惡不善之法,不會被
污染所染,不會一再的更受生死。有如下面之事:
(1)如王之邊城之造立樓櫓那樣,築地使其堅固,不會被毀壞,
使內能得安隱,對外能制御怨敵。像如是的聖弟子,得到堅固的信心,深著於如來,其信根既建立,即終不會再隨著其外之沙門、梵志,或者是天、是魔、是梵,以及諸世間們而團團轉!這叫做聖弟子之得信根堅固的樓櫓,已除惡不善之法,而修諸善法。
(2)如王的邊城之掘鑿池塹,極為深廣,使其修備可依,對於內,
可得安隱,對於外,可以制御怨敵。像如是的聖弟子,常行慚恥,知道可慚恥而慚恥,知道惡不善之法乃為穢汙煩惱,會受諸惡報。會造生死之本。這叫做聖弟子得慚恥之池塹,除去惡不善之法,而修諸善法。
(3)如王的邊城,周匝都有通道,道路開闢得非常的平博,以便
為內之安隱,對於外,可以制御怨敵。像如是的聖弟子,乃常行羞愧,知道可愧而愧,知道惡不善之法,為穢汙煩惱,會受諸惡報,會造生死之本。這叫做聖弟子之得羞愧如平道,而除惡不善之法,而修諸善法。
(4)如王的邊城,集有四種的軍力,所謂象軍、馬軍、車軍、步
軍,以便為內之安隱,對於外,可以制御怨敵。像如是的聖弟子,常行精進,斷滅惡不善之法,而修諸善法,恒自起意(發心),專心一意的堅固其信心,而為諸善之本,而不捨其方便(努力)。這叫做聖弟子之得精進的軍力,以除惡不善之法,而修諸善法。
(5)如王的邊城,常預備軍器,如弓、失、鉾、戟等,以便為內
之安隱,對於外,可以制御怨敵。像如是的聖弟子,乃廣學多聞,而守持不忘,而積聚博聞。所謂法,則初也善,中也善,竟(後)也善,有真義,有文理,具足清淨,而顯現梵行。像如是的廣學多聞,而翫習而至於千遍,其意所思惟觀察的,都為明見深達。這叫做聖弟子之得達多聞,如預備軍器,而能除惡不善之法,而修諸善法。
(6)如王的邊城,立有守門的大將,具有了明咯智辯,勇毅奇謀。
如善的人,則聽其進入,不善的人,則禁止其入內,以便為內之安隱,外可制御怨敵。像如是的,聖弟子,常行於念,而成就正念,為久久所曾修習,久久所曾聽聞的,都把它恒憶不忘。這叫做聖弟子之得正念的守門大將,能除惡不善之法,而修諸善法。
(7)如王的邊城,築立高牆,使其極為牢固,以泥塗堊灑(以顏
料粉飾),以便為內之安隱,而可以制御外敵。像如是的聖弟子,乃修行智慧,觀察興衰之法,而得如此之智,而聖慧明達,分別曉了,以便正盡苦惱。這叫做聖弟子之得智慧如高牆,而除惡不善之法,而修諸善法。
又有如下:
(1)如王的邊城,都有儲備水草樵木之資,以便為內之安隱,為
外可以制御怨敵。像如是的聖弟子,離開欲、不善之法,有粗覺,有細觀,離欲而生的喜與樂,而逮得初禪,成就而游止於其境地。樂住而沒有缺乏,安隱而快樂,自致於涅槃。
(2)如王的邊城,多積聚稻穀,以及儲蓄麥穀,以便為內之安隱,
向外可以制御怨敵。像如是的聖弟子,其粗覺與細觀都已息止,已內靜、一心、無覺、無觀,而由於禪定而生的喜與樂,而逮得第二禪之成就,而游止於其境界。所謂樂住,並沒有缺乏,安隱快樂,而自致於涅槃。
(3)如王的邊城,多積聚秥豆,以及大小豆,以便為內之安隱,
外則可以制御怨敵。像如是的聖弟子,已離開喜欲,已游止於舍而無求的境地,而正念、正智,而身覺安樂。所謂聖者所說的聖所舍、所念、樂住,而空(定),而逮得第三禪,而成就,而游止於其境界。樂住已無缺乏,已安隱快樂,而自致於涅槃。
(4)如王的邊城多蓄酥油,和蜜,和甘蔗、糖、魚、鹽、脯肉,
這些一切都充足,以便為內之安隱,對外可以制御怨敵。像如是的,聖弟子,其樂已滅,苦也已滅,已逮得第四禪,而成就,而遊止在於其境地。樂住已無缺乏,已安隱快樂,而自致於涅槃。
佛陀所說之法,就是如此,那些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而奉行!

2021年1月14日 星期四

阿含經-3

 三、城喻經第三(初一日誦)

大意:本經敘述佛陀以王城七事具足、四食豐饒,取喻比丘之
得七善法。
所謂:堅信、慚恥、羞愧、精進、多聞、正念、智慧。
(成就四禪,而至於涅槃!)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遊化在於
舍衛國的勝林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如國王的邊城,有七事具足(七
條件完備),四種食物都豐饒,都容易而得,不難而得(四食都
能隨其願望而得,都能不勞、不苦而得)那樣,因此之故,王城
則不會被外敵所破毀,唯除城內自己之毀壞耳(指內亂)。
甚麼叫做王城之七事具足?所謂王的邊城造立樓櫓(監視樓臺),
築地而使其堅固,不能毀壞,以便為內之安隱,以便制御外國之
怨敵(安內制外)。這叫做王城之第一事具足(完成第一條件)。
又次,王的邊城掘鑿池塹,使其極為深廣,為修備可依之處,以
便為內之安隱,以便制御外國之怨敵。這叫做王城之第二事具足
(完成第二條件)。
又次,如王的邊城,其周匝的通道,都開除平博(剷除路上的障
礙物,維持交通之順暢),以便為城內之安隱,以便制御外國之
怨敵,這叫做王城之第三事具足(完成第三條件)。
又次,如王的邊城,屯集四種軍力,所謂象軍、馬軍、車軍、步
軍,以便為城內之安隱,以便制御外國之怨敵,這叫做王城之第
四事具足(完成第四條件)。
又次,如王的邊城,平時都預備一些弓矢、鉾戟等軍器,以便為
內之安隱,以便制御外國之怨敵。這叫做王城之第五事具足(完
成第五條件)。
又次,如王的邊城應立守門的大將。此將帥乃具有了明略智辯,
為一勇毅奇謀的人。如遇善人則聽允其進入,不善的話,就禁止
其入內,以便為內之安隱,以便制御外國之怨敵。這叫做王城之
第六事具足(完成第六條件)。
又次,王的邊城應築立高牆,使其極為牢固,而泥塗堊灑,以便
為內之安隱,以便制御外國之怨敵。這叫做王城之第七事具足(完
成第七條件)。
甚麼叫做王城之四食豐饒,易不難得呢?所謂王的邊城,水草樵
木等資糧,平時都預備得非常的豐富,以便為內之安隱,以便制
御外國之怨敵。這叫做王城之第一食豐饒,易不難得(第一種食
糧能隨願望而得,並不難得)。
又次,王的邊城多多的收集稻穀,以及儲蓄麥穀,以便為內之安
隱,以便制御外國之怨敵。這叫做王城之第二食豐饒,易不難得
(第二種食糧能隨願望而得,並不難得)。
又次,如王的邊城多多的積聚秥豆,和大小的豆類,以便為內之
安隱,以便制御外敵。這叫做王城之第三食豐饒,易不難得(第
三種食糧能隨願望而得,並不難得)。
又次,如王的邊城多多的蓄聚酥油、蜜,和甘蔗、糖、魚、鹽、
脯肉等,一切都具足,以便為內之安隱,以便制御外敵。這叫做
王城之第四食豐饒,易不難得(第四種食糧能隨順願望而得,並
不難得)。像如是的,王城之七事具足,四食豐饒,容易而得,
並不難得的話,就不會被外國之怨敵所破毀,唯除其內之自毀壞
耳(只怕有福不知惜,而自亂陣腳耳)。
像如是的,如果聖弟子,也能得到七善法,而逮得四增上心,易
不難得的話,則因此之故,聖弟子們,並不會被魔王之所得其便
(無機可入),也不會隨順惡不善之法,不會被染汙所染,不會
再受生死。(待續)

2021年1月13日 星期三

阿含經-2

 二、晝度樹經第二(初一日誦)

大意:本經敘述佛陀以三十三天的晝度樹(香遍樹),自葉黃、葉落、葉還生、樹生網、樹如鳥喙、花開如鉢,花盡開敷的七段的生長變化,喻諸弟子之自思念出家、出家、得初禪、得二禪、得三禪、得四禪.至於阿羅漢果的七階段的修行過程。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游化於舍衛國,住在於勝林給孤獨園(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如果三十三天(忉利天,第二層天,帝釋天)的晝度樹(波利質多羅樹,香遍樹),其葉如萎微而黃的話,則於此時,三十三天的諸天們,就會悅樂歡喜晝度樹的樹葉,將於不久,當會落下來。
又次,三十三天的晝度樹的樹葉已落下來時,在於此時,三十三天的諸天們。也會悅樂歡喜晝度樹的樹葉將於不久,當會還生。又次,三十三天的晝度樹的樹葉已還生時,就在於此時。三十三天的諸天們,會悅樂歡喜晝度樹將於不久,當會生羅網(花蕾)。又次,三十三天的晝度樹已生羅網(花蕾)時,當於此時,三十三天的諸天們,會悅樂歡喜晝度樹將於不久,當會生鳥隊(花蕾飽滿時,頂端細,有如鳥喙)。
又次,三十三天的晝度樹的花蕾已經生如鳥喙時,當於此時,三十三天的天眾們就會悅樂歡喜晝度樹將於不久,色會花開如鉢。
又次,三十三天的晝度樹如已開花如鉢時,即當於此時,三十三天的天眾們,就會悅樂歡喜晝度樹將於不久,當會盡情敷開。
如果晝度樹已盡開敷的話,則光明所照之處,色相所映之處,香氣所熏之處,周圍達於百由廷(由旬。約七、八哩的里程)。這時,三十三天的天眾們,在於中夏四月的期間裡,以天的五欲功德(五種欽樂),都具足而盡情的娛樂,這叫做三十三天在於晝度樹下,集合娛樂!
像如是之義,則聖弟子們也是同樣之例。如聖弟子們,最初思念欲出家去修行,這時聖弟子,就名叫葉黃,猶如三十三天的晝度樹之樹葉已萎黃一樣。
又次,聖弟子已正式剃除鬚髮,身著袈裟,由於至信,而舍家,而為無家庭牽掛的出家人,而學正道,這時,聖弟子,則名叫做葉落,猶如三十三天的晝度樹之樹葉已落那樣。
又次,聖弟子離欲,離惡不善之法,而有覺、有觀(尋、伺,也就是坐禪而粗觀、細觀之義),離開欲念而生的喜與樂,而得初禪,而成就其遊止的境地(離生喜樂地,初禪的境界。
初將內心作粗略的分別觀察,進而內心起微細的分別,終於將心止住於一境,而生禪定快樂。覺、觀、喜、樂、心一境性,為之初禪的五支)。這時,聖弟子,乃名叫葉還生,猶如三十三天的晝度樹的樹葉,已還生那樣。
又次,聖弟子,其覺與觀都又息止(已沒有粗覺細觀的心理作用),已內靜、一心,而無覺、無觀,而由禪定而生喜、樂,而得第二禪,而成就其遊止的境地(二禪有內靜、一心、喜、樂之四支,由於禪定而生喜與樂,故為定生喜樂地)。這時,聖弟子就名叫生網(花蕾),猶如三十三天的晝度樹之生羅網那樣。
又次,聖弟子,離開喜欲,而游止於舍無求,而正念正知,而身覺安樂。所謂那聖者所說的聖所舍、所念、樂住、空,而得第三禪,而成就游止於其境地(第三禪有舍、念、慧、樂、心〔空〕之五支,故三禪為之離喜妙樂地。巴利文作:他已脫離喜,而有舍,而住於正念、正智,而以身享樂。那聖者所說的舍之人。為正念樂住之人,而逮住於第三禪)。這時,聖弟子,名叫如鳥喙,猶如三十三天的晝度樹之如鳥喙(花蕾飽滿時,頂端細,有如鳥喙)。
又次,聖弟子,其樂已滅,其苦也已滅,喜、憂本來也已滅,已不苦、不樂,而有舍、有念,而清淨,而得第四禪,而成就游止於其處(第四禪有不苦不樂、舍、念、一心之四支。為之舍念清淨地)。這時,聖弟子就叫做生如鉢,猶如三十三天之晝度樹之花開如鉢那樣。
又次,聖弟子之諸漏(煩惱)已盡,心已解脫(去除心的障礙),已慧解脫(去除知見的障礙),在現法當中,已自知、自覺,而自作證,已成就而遊止在於此境地。所謂生已盡(已解脫後續之生死,已沒有生死可言),梵行已立(阿羅漢之清淨梵行已完成),所作已辦(所應作的都已作完,更沒有所應作之事),不更受有(命終後不再受三界生死輪迴之有),已知如真(如實而知)。到這時的聖弟子,名叫盡敷開,猶如三十三天的晝度樹之樹花極盡開敷那樣。
他既成就為漏盡的阿羅訶比丘(得證阿羅漢果),則三十三天的諸天眾都會聚集在於善法正殿(帝釋天的宮殿),大家會咨嗟稱歎而說:『某尊弟子,在於某村邑剃除鬚髮。穿著袈裟衣,由於至信而舍去家庭,而為無家庭牽累的出家人,而學道,已達成諸漏已盡,已心解脫、慧解脫,在於現法當中已經自覺自己已作證悟,已成就而遊止在於其境地。所謂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已知如真(如實而知)!』這叫做漏盡阿羅訶共集會。有如三十三天的晝度樹下之共集會那樣。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上之法,其諸弟子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21
觸及人數
3
互動次數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