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31日 星期日

阿含經-741

 比丘!甚麼為之畜生之苦呢?如眾生轉生在於畜生中,謂牠嗅聞人的大小便之氣時,就會走往而趣於彼處,會去食其食,有如男女之嗅聞飲食之香氣時,就便會往趣於那個地方,像如是的說牠乃食牠的那種食。像如是的,比丘!如眾生轉生在於畜生中,所謂牠乃嗅聞人的大小便之氣時,就會走往而趣於那個地方去食其食。他們是那些呢?所謂雞、豬、狗、犲、烏、拘樓羅(好眼鳥)拘棱迦(好聲鳥)是。愚癡的人的話,則在於其本時,貪著於食味,而行身的惡行,行口與意的惡行。他行身的惡行,行口與意的惡行後,就因於此,緣於此,在其身壞命終之後,轉生於畜生之中,謂之食屎不淨,就是所謂畜生之苦。比丘!我為了你們,以無量的方便說那些畜生,說畜生之事,然而這些眾生之苦,還是不可以具說,但畜生唯有的是苦(大小便食的畜生之苦)

比丘!如愚癡的人,其罪業消滅後,從畜生道出來後,能夠還生為人之事,乃是極大而甚難的一件事。為甚麼呢?因為那些畜生在畜生中時,乃不行仁義,不行禮法,不行妙善。那些畜生,都更相食噉,強的就吃食弱的,大的就會食小的。比丘!有如在這裡的大地中,充滿著大水,在水中有一隻瞎龜,其壽命已為無量的百千之歲。在那水中的上面,浮有一小而輕的木板,木板唯有一孔,木板乃不固定,都被風所吹。比丘!你的意見如何呢?那一隻瞎龜之頭,是否得以入於此小而輕的木板的一孔中嗎?」比丘回答說:「世尊!或者可以得入於其孔中,但是須要很久很久的時間,實在是非常的困難的。」

世尊告訴他說:「比丘!或者有時,這只瞎龜,經過百年之後,從東方來,而一舉頭,然而那塊小木板,唯有一孔的,卻被東風吹移而至於南方。或者有時,瞎龜經過百年後,從南方來,而一舉頭,則那唯有一孔的小木板,乃被南風吹移而至於西方。或者有時,瞎龜經過百年後,從西方來,而一舉頭,那塊唯有一孔的小木板,卻被西風吹移而至於北方。或者有時,瞎龜從北方來,而一舉頭,那塊唯有一孔的小木板,乃被北風所吹,而隨至於諸方。比丘!你的意見如何呢?那只瞎龜之頭,是否得入於此一小木板之孔中嗎?」比丘回答說:「世尊!或者可以得入,但是須要經過很久很久的時間,可說是非常的為難。」

佛陀說:「比丘!像如是的,那些愚癡的人,從畜生道出來,而還生於人道中之事,也是非常的困難。為甚麼呢?因為那些畜生為畜生時,都不行仁義,不行禮法,不行妙善。那些畜生又是更相食噉,強的就食弱的,大的即食小的。比丘!如愚癡的人,或者有時從畜生道中出來,還生為人時,他如果為有家,也是小姓而下賤。為弊惡貧窮,少有飲食,所謂只為得食,乃非常的困難(須靠自己的體力,以換來食物)。那些人是甚麼人呢?所謂獄卒之家、工師之家、巧手之家、陶師之家,像如是的比類,或其餘的下賤之家。都為弊惡貧窮,少有飲食,所謂為了得食,就非常的困難。會生如是之家,而既生如是之家後,有的或者會為瞎,或者會為跛腳,或者為臂肘短,或者身體會傴曲,或者用左手,為惡色羊面(羸弱而面無氣色),為醜陋而短壽,都被他人所使用。他如行身的惡行,行口與意的惡行,則他既行身的惡行,行口與意的惡行後,就因於此,緣於此,在其身壞命終之後,還至於惡處,而生於地獄之中。

猶如有二人,共同博戲,裡面有一人,始行如是之道時,便失去了奴婢,及失去了妻子(輸錢而將家人都賣給與人。)其極之時,又會取自己之身,倒懸在於煙屋之中。他曾作如是之念:我不食不飲(節省飲食),然而我一開始行如是之行時,便失去了奴婢,及失去了妻子,又取自己之身,倒懸在於煙屋中。比丘!此行乃非常的少(惡劣),乃失去了奴婢,失去了妻子,又取自己之身倒懸在於屋中。比丘!所謂此行所行的,則為行身之惡行,行口與意之惡行。他行身之惡行,行口與意之惡行後,就因於此,緣於此,在其身壞命終之時,還至於惡處,而生在於地獄之中。比丘!這些諸行,乃最為不可愛,實在為不可樂,並不是意之所念。比丘!這不是具足而說愚癡之法了嗎?」比丘回答說:「唯然!世尊!實在是具足的說過愚癡之法的了。」

2024年3月30日 星期六

2024-03-30pm2:00-3:31阿含經導讀

 







阿含經-740

 

比丘!甚麼為之地獄之苦呢?眾生如生在於地獄之中,既生在於其中後,獄卒就會用手捉,會用大鐵釜,炯然俱熾的,倒舉其身,所謂腳在上,頭在下,而放著於釜中。他在釜中時,或者上,或者下,或者至於四方四維,由其自體出沫,還煮其自身。有如大豆、小豆、蘊豆、苦豆、芥子,放著在於多水的釜中一樣,下面極為燃火,則那些豆類在於釜中,會或上或下,或至於四方四維,而以自沫纏煮那樣。像如是的,眾生如生在於地獄中,既生在於彼處後,獄卒就會用手捉他,會用大鐵釜,炯然俱熾的,倒舉其身,腳朝上,頭在下,而放著於釜中。他在於其中,或上或下,或在至於四方四維,以自體所流出之沫,還煮於其身。他如是的被拷治的苦痛逼迫,經過的歲數非常的多,乃至於百千歲,受無量之苦,極重而甚苦,終不得死,須要至於惡不善之業之滅盡為止,這就是所謂地獄之苦。

比丘!甚麼為之地獄之苦呢?那此地獄中,還有地獄,名叫六更樂,如眾生生在於其中,則既生在於其中後,如眼根看見色境,都是為不喜的,都是不適可的,並不是令人會喜會適可的。意不潤愛的,並不是可潤愛的。為意不善樂的,不是善樂的。耳根所聞的聲境,鼻根所嗅的香境,舌根所嘗的味境,身根所覺的觸境,意根所知的法境,都是不喜不可,並不是喜與可的,是意所不潤愛,並不是潤愛的。為意不善樂,並不是可善樂的,這就是為之地獄之苦。

比丘!我為你們,用無量的方便,說那些地獄,說那些地獄之事。然而這些地獄之苦,實在不能具說得盡,但地獄乃唯有苦的。比丘!如愚癡的人,或者有時,罪業滅盡,從地獄中得以出來,而轉生為畜生的,而畜生也是非常的苦的。

比丘!甚麼叫做畜生之苦呢?如眾生轉生在於畜生中的話,他就是所謂在於闇冥中而生,在於闇冥中而長,在於闇冥中而死的。那是甚麼呢?所謂地生蟲。愚癡的人的話,乃由於本來之時(在生之時),貪著於食味,而行身的惡行,而行口與意的惡行。他行身的惡行,行口與意的惡行後,就因於此,緣於此(由此因緣),在其身壞命終之後,生在於畜生之中,所謂闇冥中而生,闇冥中而長,闇冥中而死,就叫做畜生之苦(闇中生之畜生之苦。)

比丘!甚麼為之畜生之苦呢?如眾生轉生在於畜生中,就是所謂在身中而生,在身中而長,在身中而死。這是甚麼呢?所謂名叫瘡蟲是。愚癡的人的話,則以本來之時(在生之時),貪著於食味,而行身的惡行,而行口與意的惡行。他既行身的惡行,行口與意的惡行後,就因於此,緣於此,在其身壞命終之後,轉生在於畜生當中,所謂在身中而生,在身中而長,在身中而死,這叫做畜生之苦(身中生之畜生之苦。)

比丘!甚麼為之畜生之苦呢?如眾生轉生在於畜生中,所謂在水中而生,在水中而長,在水中而死。他是甚麼呢?所謂魚、摩竭魚(海中的怪魚)、龜、鼉(豬婆龍)、婆留尼(海蛇)、提鼻(大魚、怪魚)、提鼻伽羅(大身魚,會吞舟的大魚)、提鼻提鼻伽羅(大怪魚,均為是想像的怪魚)是。愚癡的人的話,則在於其本時(在生之身),都貪著於食味。而行身的惡行,行口與意的惡行,他既行身的惡行,行口與意的惡行後,就會因於此,緣於此,在其身壞命終之後,轉生於畜生之中,而謂之水中而生,水中而長,水中而死,就是所謂的畜生之苦(水中生之畜生之苦。)

比丘!甚麼為之畜生之苦呢?如眾生轉生在於畜生中,所謂以齒齧生的草樹木而食的是。牠們為那些呢?所謂象、馬、駱駝、牛、驢、鹿、水牛,以及豬等是。愚癡的人的話,乃由於其本時(在生時),貪著於食味,而行身的惡行,行口與意的惡行,他行身的惡行,行口與意的惡行後,就因於此,緣於此,在其身壞命終之後,轉生在於畜生之中,而謂以齒齧生的樹木而食,這就是所謂的畜生之苦(草木食的畜生之苦)

2024年3月29日 星期五

2024-03-30pm2:00-3:30阿含經導讀

 






阿含經-739

 

比丘!甚麼為地獄之苦呢?眾生如生在於地獄中,則既生在那個地方後,獄卒就會把你手捉,則以鐵釿,燃燒為炯然俱熾,而去斫治其身,或者作為八楞,或者作為六楞,或者作為四方形,或者使其為團圓,或者抬舉,或者擲下,或者為好,或者為惡。他乃如是的被拷治,而苦痛逼迫,經過歲數甚多,乃至百千歲之久,而受無量之苦,為極重而甚苦,終究不得死,必須當至於惡不善之業之滅盡為止,這就是所謂地獄之苦。

比丘!甚麼為地獄之苦呢?眾生如生在於地獄之中,既生在於那個地方後,獄卒就以手捉他,則以鐵槍,燒為炯然俱熾的,強使其坐上,便用鐵鉗去鉗開其口,然後以鐵丸,燒為炯然俱熾的,放著在於其口中,接時燒唇、燒舌,燒齗、燒咽,燒心、燒胃,從身下而出(指鐵丸)。他如是的被拷治,而苦痛逼迫,經過的歲數非常的多,乃至於百千歲,而受無量的苦,受極重而甚苦,終不得死,須要至於惡不善之業之滅盡為止。這就是所謂地獄之苦。

比丘!甚麼為地獄之苦呢?眾生如生在於其中,則既生那個地方後,獄卒就會以手執捉,則以鐵鏘,燒為炯然俱熾的,強使其坐上,便用鐵鉗去鉗開其口,則以融銅去灌入其口中,而燒唇、燒舌,燒齗、燒咽,燒心、燒胃,然後融銅乃從身下而出。他像如是的被拷治,而苦痛逼迫,經過的歲數非常的多,乃至百千歲,而受無量之苦,而極重而甚苦,終不得死,須要當至於其惡不善之業之滅盡為止,這就是地獄之苦。

比丘!甚麼是地獄之苦呢?眾生如生在於地獄中,則既生在其中後,獄卒就會以手捉,就會以鐵地燒得炯然俱熾的,令你仰而向臥,挓(張開)為五,而縛治於你,將你的兩手兩足以鐵釘釘之,以一鐵釘別釘在其腹中。他如是的被拷治,而苦痛逼迫,經過的歲數非常的多,乃至於百千歲,都在受無量之苦,極重而甚為苦痛,終究不能得死,須要當至於其惡不善之業之滅盡,這就是所謂的地獄之苦。

比丘!甚麼叫做地獄之苦呢?眾生如生在於地獄之中,既生在地獄後,獄卒就會手捉,會用鐵之地之炯然俱熾的,令其伏在於此地上,從其口,拖出其舌,用百釘將舌張敷為無皺無縮,有如將牛皮,用百釘張釘,使其無皺無縮那樣。像如是的,眾生如生在地獄之中,既生其中後,獄卒就會手捉,就會用鐵的地之炯然俱熾的,令其伏在於其地上,從其口中,拖出其舌,用百支釘張釘,使其舌為無皺無縮。他像如是的被拷治,而苦痛逼迫,經過的歲數乃非常的多,乃至於百千歲,都在受無量之苦,極重而甚苦,終究不得死,須要當至於其惡不善之業之滅盡為止,這就是所謂的地獄之苦。

比丘!甚麼叫做地獄之苦呢?眾生如生在於地獄中,既生於其中後,獄卒就會以手捉其頭,會剝其皮,下至於足,又從其足剝其皮,上至於其頭,則以鐵車,乃炯然俱熾的,縛著在於此車中,便使其在此鐵之地之炯然俱熾的,牽挽往來。他像如是的被拷治,苦痛逼迫,經過的歲數,乃非常的多,乃至於百千歲,都在受無量苦,為極重甚苦,終究不得死,須要至於惡不善之業之滅盡為止,這就是所謂的地獄之苦。

比丘!甚麼叫做地獄之苦呢?眾生如生在於地獄中,既生其處後,獄卒就會用火之炯然俱熾的,使其揚撲於地,又使其手去取,去自灌其身。他像如是的被拷治,苦痛逼迫,經過的歲數,乃非常的多,乃至於百千歲,都在受無量之苦,極重而甚苦,終究不得死,須要至於其惡不善之業之滅盡為止,這就是所謂地獄之苦。

比丘!甚麼為之地獄之苦呢?眾生如生在於地獄中,既生其處後,獄卒就會用火山,炯然俱熾的,使其上下,他如果下其足時,其皮肉與血,便會被燒盡,如果舉起其足時,其皮肉與血,就還生如故。他像如是的被拷治,苦痛逼迫,經過的歲數乃非常的多,乃至百千歲,都在受無量之苦,極重而甚苦,終究不得死,須要至於其惡不善之業之滅盡,這就是所謂地獄之苦。

2024年3月28日 星期四

阿含經-738

 

那時,有一位比丘,就從其座站起,偏袒著衣,叉手向佛,而自佛說:「世尊!地獄之苦到底是如何呢?」

世尊回答說:「比丘!地獄乃不可盡說,所謂地獄之苦之事。比丘!但是地獄唯有苦而已。」比丘又問說:「世尊!是否可得用譬喻去現示其義嗎?」

世尊回答說:「也可以用譬喻去現示其義的。比丘!猶如王之使人去捉賊,抓到後就送到剎利頂生王之處,而白王說:『天王!這位賊人有罪,願天王懲治他!』剎利頂生王告訴他說:『你們將他拿去治罪,朝晨以百矛剌他。』(以矛剌其身一百下)。王之使人受王的教言,便將他帶去懲治,早朝則用矛剌其身一百次,那個犯人,還活如故。剎利頂生王問使者說:『那個人現在怎樣呢?』王的使人回答說:『天王!那個犯人還活如故。』剎利頂生王又告訴他說:『你們再去,在白天當中,又用矛剌他一百次。』王的使人受其教言,就在於白天,又用矛剌他一百次,那個犯人,仍然如故而活著。剎利頂生王又問說:『那個犯人現在怎麼呢?』王的使人回答說:『天王!那個犯人仍然如故而活著。』剎利頂生王又告訴他說:『你們再去,在日將落西山之時,再以矛去剌他百次。』王的使人受教之後,在於日將落於西山之時,又用矛去剌他一百次,那個犯人還是活著如故。然而那個犯人的身上的一切,都被穿決而破碎,而壞盡,沒有一處的完膚,至如錢孔那樣之大。剎利頂生王又問而說:『那個犯人現在怎麼樣?』王的使人回答說:『天王!那個犯人仍然如故還活著。然而他的身上的一切,都被穿決破碎而壞盡,並沒有一處的完膚,至於如錢孔之大的。』比丘!你的意見如何呢?如那個人一天當中被三百矛所剌,則那個人,由於此,而其身心會受惱極憂苦嗎?」

比丘回答說:「世尊!如被一矛剌身,尚且會受極苦,何況又在於一日當中,受三百次之矛之剌呢?那個人的身心,豈不會受惱極憂苦嗎?」

於是,世尊乃將其手取一石子,有如小豆之大,而告訴他說:「比丘!你看見我的手中,取此石子,如小豆之大嗎?」比丘回答說:「看見啊!世尊!」

世尊又問他說:「比丘!你的意見如何呢?我所取的石子,有如小豆的,和雪山王比較起來,那個為大呢?」比丘回答說:「世尊的手中所取的石子,有如小豆,比較雪山王起來,乃遜於百倍、千倍、百千萬倍,終究不能相及的,為不可以數、不可以算、不可以譬喻、不可以比方的,但是(唯有)雪山王乃為極大而甚大的。」

世尊告訴他說:「比丘!如我手中所取之石子,有如小豆,比較雪山王起來,遜於百倍、千倍、百千萬倍,終不可相及,為不可以數、不可以算、不可以譬喻、不可以比方,但是(唯有)雪山王乃極大而甚大。像如是的!比丘!如此人一天當中被矛剌三百次,他就因緣於此,而其身心會受惱而極重的憂苦,此種苦,比較地獄之苦來說,乃遜於百倍、千倍、百千萬倍,終不相及,不可以數、不可以算、不可以譬喻,不可以比方,但是(唯有)地獄中,乃極苦而甚苦的!

比丘!甚麼為之地獄之苦呢?眾生如生在於地獄之中,既生在於那個地方後,獄卒就會以手捉你,則以鐵斧炯燃俱熾(燒紅的鐵斧),斫治犯人的身。或者作為八楞(八角),或者作六楞,或者作為四方形,或者使其為團圓的,或者把其抬高,或者擲下,或者為好,或者為惡的。他像如是的被拷治,而苦痛逼迫,其歲數甚多(年月很久),乃至百千歲,都在受無量之苦,都受極重而甚為苦痛,終究不得死,必須當至於惡不善之業之滅盡,這就是所謂地獄之苦的。

2024-03--28瑜珈教學

 













2024年3月27日 星期三

阿含經-737

 

中阿含經卷第五十三

 

一九九、癡慧地經第八(第五後誦)

  

大意:本經敘述有關於愚癡法,和智慧法。愚癡法為惡思、惡說、惡作三種,在現世受惡名、治罰、惡死三種憂苦,後世為有地獄、畜生之惡報。並以盲龜浮木比喻為受生為人之難。智慧法則有善思、善說、善作之三種,在現世會受善名、無罪、善死之三樂,後世則生為天人善處而受樂,有如轉輪王之成就七寶、四如意足,而受極喜樂。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遊行在於舍衛國,住在於勝林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我現在為你們說愚癡法與智慧法。你們要諦聽!諦聽!聽後要善思念其義。」這時,諸比丘們都受教而聽。

佛陀說:「甚麼叫做愚癡法呢?愚癡的人有三相的愚癡標、愚癡像(特徵、特相、特質)。所謂成就愚癡的人,會說愚癡是。那三種呢?愚癡的人,會思惡思、說惡說、作惡作,因此,愚癡的人,會說愚癡的。如果愚癡的人不思惡思,不說惡說,不作惡作的話,則不應該愚癡的人會說愚癡的。由於愚癡的人會思惡思、說惡說、作惡作之故,因此,愚癡的人會說愚癡的。那些愚癡的人在於現法當中,其身心則會受三種的憂苦?為甚麼愚癡的人,其身心則會受三種的憂苦呢?因為愚癡的人,或者有所行,或者聚會而坐,或者在道巷,或者在市中,或者在四衢路之頭,都會說和愚癡的人相應之事的。愚癡的人,會殺生、不與取、行邪淫、妄言,乃至邪見,以及成就其餘的無量的惡不善之法。如果成就無量的惡不善的法的話,他人看見後,便會說他之惡事。那位愚癡的人聽後,便會作如是之念:如果成就無量的惡不善之法的話,他人看見後,會說其惡的話,我也有如是的無量的惡不善之法,如果他人知道的話,也當會說我的惡事。這就是愚癡的人在於現法當中,身心則受第一的憂苦。

其次,那些愚癡的人,又看見國王之收捉罪人,而以種種的苦治,所謂截手、截足,並截手足,也截其耳、截其鼻,並截其耳鼻,或者臠臠而割(割為一塊一塊),或者拔其須,拔其發,或者拔其須發,或者放著在於檻中,衣則裹火而燒,或者用沙壅草,將其纏火而炳(燒),或者納入於鐵驢的腹中,或者放著於鐵豬的口內,或者置於鐵虎口中而燒,或者安在於銅釜中,或者著於鐵釜中而煮,或者段段而截,或者以利的叉而刺,或者用鉤而鉤,或者使其臥在鐵床,而以沸油去澆他,或者使其坐在鐵臼,以鐵杵而搗他,或者用毒龍而蜇他,或者以鞭鞭他,或者以杖撾他,或者以棒而打,或者活活的貫在於標頭,或者梟其首。那位愚癡的人看見後,便作如是之念:如果成就無量的惡不善之法的話,國王知道後,就會像如是的拷治,我也有如是的無量的惡不善之法,如果國王知道的話,也當會如是的苦治而拷我。這就是愚癡的人在於現法當中,身心則受的第二種的憂苦。

其次,那些愚癡的人,行身的惡行,行口與意的惡行,他如果有時疾病而受苦,或者坐臥在床,或坐臥在榻,或坐臥在地,身生極苦而甚為苦,乃至命欲斷絕。他所有的身惡行,口與意的惡行,也會在於那時懸向在於其上,有如在於晡時,日下高山時,其影乃懸向在於地面那樣。像如是的,他所有的身的惡行,口與意的惡行,他在於那時,都會懸向在於其上,他就會作如是之念:這是我的身惡行,口與意的惡行,而懸向在於上面的。我在本來之時(從前),並不作福,而多作惡業。如有處在於作惡的人,而兇暴,而作無理之事,而不作福、不作善,不作恐怖的話(不作問心無愧之事),則其所歸命,所依怙的,我必定會至於那些惡處。因此而生懊悔,生悔後,不賢而死,不善而命終。這叫做愚癡的人在於現法當中,身心則受的第三種憂苦。

其次,那些愚癡的人,行身之惡行,行口與意的惡行,他行身的惡行,行口與意的惡行後,因於此,緣於此,而在其身壞命終之後,必定會至於惡處,會生在於地獄之中。既生在於那個地方後,就會受苦報,都一向不可愛、不可樂、意不可念(一向不可愛的,一向不樂意的,一向不適於意的)。如果作如是之說:一向不可愛、不可樂、意不可念的話,這就是所說的為之地獄。為甚麼呢?因為那些地獄,乃為一向不可愛、不可樂、意不可念之故。」

2024--03-27肌力教學

     














 







 


2024年3月26日 星期二

阿含經-736

 

如聖弟子隨順如來之教的話,如來就又會更調御比丘而說:『你應當離欲,離惡不善之法,乃至得第四禪成就游止於其中。』如聖弟子離欲、離惡不善之法,乃至得第四禪成就游止於其中的話,則像如是的聖弟子,就隨順如來之安住而不移動。阿奇舍那!猶如野象從調象師之治,而不移動時,就不舉前腳,也不動後腳,兩臂、兩脅、尾脊、頭額、耳、牙,以及其鼻,皆不動搖,像如是的野象,乃隨順調象師,安住而不移動。像如是的,阿奇舍那!如聖弟子離欲、離惡不善之法,乃至得第四禪成就而游止於其中的話,則像如是的聖弟子,乃順如來安住而不移動。

如聖弟子隨順如來安住而不移動的話,他則在於那時能以堪忍饑渴、寒熱、蚊虻、蠅蚤、風日等的侵害所逼。惡聲、捶杖,也能忍耐,身遇諸疾病,極為苦痛,至於命欲滅絕,諸不可樂之事,均能堪以忍耐。阿奇舍那!猶如野象,隨順調象師而安住而不動,則牠在於那時,能忍住刀、楯、矟、鉾、戟、斧、銊等,以及喚呼高聲,或喊嘯吹螺、擊鼓、椎鐘,均能予以堪忍。像如是的,阿奇舍那!如聖弟子隨順如來安住不移動的話,他在於那時,就能堪忍饑渴、寒熱、蚊虻、蠅蚤、風日等侵害所迫。惡聲、棰杖也能忍之,身遇諸疾病,極為苦痛,至於命欲絕滅,諸不可樂之事,均能堪以忍耐。

阿奇舍那!如聖弟子隨順如來,能夠堪忍的話,他就會在於那時能調御、善於調御、得上調御、最上的調御,得上息、最上息,除棄諸曲惡、恐怖、愚癡,以及諛諂,清淨而止塵,無垢無穢,可呼可請,可敬可重,實為可供養,而為一切天人的良福田的。阿奇舍那!猶如野象之能堪忍者,則牠在於那時,會被調御、善調御,得上的調御、得最上的調御,而為上的速疾,無上的速疾,可以適中於王乘,受食於王廩,而稱說為王象。像如是的,阿奇舍那!如聖弟子隨順如來,能堪忍的話,則他在於那時,會為調御、善調御,得上調御、最上調御,得上息、最上息,除諸曲惡、恐怖、愚癡,以及諛諂,而清淨止塵,無垢無穢,可呼可請,可敬可重,實可供養,而為一切天人的良福田的。

阿奇舍那!年少的野象,不調御而死的話,就說牠為不調御而死;中年、老年的野象,不調御而死的話,就說牠為不調御而死。阿奇舍那!少年的聖弟子,如不調御,而命終的話,就說他為不調御而命終,中年、老年的聖弟子,不調御而.命終的話,就說他們為不調御而命終。阿奇舍那!年少的野象,善於被調御而死的話,就說他為善調御而死;中年、老年的野象,善於調御而死的話,就說他為善於調御而死。阿奇舍那!少年的聖弟子,善於調御而命終的話,就說他為善於調御而命終;中年、老年的聖弟子,善於調御而命終的話,就說他們為善調御而命終。」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沙彌阿夷那和提,以及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中阿含經卷第五十二完

2024年3月25日 星期一

阿含經-735

 

阿奇舍那!如果那匹野象從調象師初受飲食的話,善調象師便會作如是之念:現在此野象,必得生活。為甚麼呢?因為此野大象,乃初受飲食之故。如那匹野象從調象師初受飲食的話,善調象師就會用柔軟可愛之言,去向於牠,而教其臥地、去來、取捨、屈伸。如那匹野象從調象師,而受其柔軟可愛的言辭相向、而臥起、去來、取捨、屈伸的話,則像如是的,其野象乃隨調象師之教的了。阿奇舍那!如那匹野象從調象師,而隨受其教的話,善調象師就會縛其前兩腳、後兩腳、兩臂、兩脅、尾脊、頭額、耳、牙,以及縛其鼻,使人捉鉤,騎在其頭上,使眾多的人持刀、楯、矟、鉾、戟、斧、銊等物,在於其前面站立。善調象師則手執鋒鉾,在野象前,而作如是之言:『我現在要治你,使你不移動,要治你,使你勿動搖。』如那匹野象從調象師之治,而不移動時,就不會舉前腳,也不會動後腳,其兩臂、兩脅、尾脊、頭額、耳、牙,以及鼻,都不會動搖,像如是的,野象就會隨著調象師之意,止住不移動。

阿奇舍那!如那匹野象隨調象師而不移動的話,則牠在於那時,就能忍住刀、楯、矟、鉾、戟、斧、銊,以及喚呼的高聲,如喊嘯、吹螺、擊鼓、椎鐘等皆能堪忍。如那匹野象能堪忍的話,牠就在於那時,被調御、善調御,得到上調御,得到最上的調御,得到上速疾、無上的速疾,可適中為王乘,可受食王廩(可受王所扶持的米糧),而稱說為王象。

像如是的,阿奇舍那!如有時如來出現於世間,為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調御丈夫)、天人師,號為佛、為眾佑。他在於此世間,諸天及魔、梵、沙門、梵志,從人至於天,自知而自覺,自作證而成就游止於其中。他會說那些初也妙,中也妙,竟也妙,有義而有文,為具足清淨,顯現梵行之法。他所說之法,居士之子聽到,居士子聽聞後,就得信如來所說之法。他得信後,剃除鬚髮,著袈裟衣,由於至信而舍家,而為沒有家庭牽累之出家學道。阿奇舍那!那時聖弟子出,而在於露地,猶如王的野象。像如是的野象,如果貪欲樂著的話,就所謂在於林中那樣,阿奇舍那!像如是的,天及人,如果貪欲樂著的話,就所謂在於五欲,也就是色、聲、香、味、觸。如來最初調御那些比丘而說:『你們應當守護其身,以及生命的清淨,應當守護其口與意,及生命的清淨。』

如聖弟子守護其身,以及生命的清淨,守護口與意,以及生命的清淨的話,如來就又會調御比丘而說:『你們應當觀察內身如身(觀身為不淨的),乃至觀察覺(受)、心、法,都如受、心、法。」(觀受是苦,觀心為無常,觀法為無我)。如聖弟子觀察內身如身,乃至觀察覺(受)、心、法,都如受、心、法的話,則此四念處,謂在於賢聖弟子的心中,為繫縛在於其心,會制伏喜樂在於在家的心意,會除棄在家的欲念,會止住在家的疲勞,使其樂於正法,修習聖戒。阿奇舍那!猶如調象師之受剎利頂生王的教言後,執持極大之杖,著在於右肩上,往至野象之處,將杖著在於地上,繫縛野之象之頸,制伏其喜樂於野外的心意,除棄其在野外之欲念,止住其在野外疲勞,使其喜樂於村邑,習愛於人間。像如是的,阿奇舍那!此四念處,謂在於賢聖弟子的心中,縛繫其心,制伏其樂於在家的心意,除棄其在家的欲念,止住其在家的疲勞,使其樂於正法,修習聖戒。

如聖弟子觀察內身如身,乃至觀察覺(受)、心、法,如受、心、法的話,那位如來就會又更調御那位比丘而說:『你應當觀察內身,如身,不可念與欲相應之念,乃至觀覺(受)、心、法、如受、心、法,不可念與非法相應之念。』如聖弟子觀察內身如身,不念與欲相應之念,乃至觀察覺(受)、心、法、如受、心、法,不念與非法相應之念的話,則像如是的聖弟子,乃隨順如來之教。阿奇舍那!猶如野象之從於調象師,就用柔軟可愛之言相向,使其臥起、去來、取捨、屈伸的話,則像如是的野象乃隨順於調象師之教。像如是的,阿奇舍那!如聖弟子觀察內身如身,不念與欲相應之念,乃至觀察覺(受)、心、法、如受、心、法,不念與非法相應之念,像如是的聖弟子,乃隨順於如來之教。

20240325原始點教學

 








 


 








2024-03-24pm2:00-3:30阿含經導讀

 





2024年3月24日 星期日

阿含經-734

 王童子耆婆先那離去後不久,於是,沙彌阿夷那和提就往詣佛所,到後稽首禮拜,然後退坐在一邊。就將和王童子耆婆先那所共論之事,都盡向佛陀說。世尊聽後,告訴沙彌說:「阿奇舍那!止!你不要說了,我知道其原委了。王童子耆婆先那,怎麼能得此道理呢?他乃行欲,而著於欲,都被欲愛所食,被愛所燒。如地(指真理境界),乃為斷欲、斷欲愛、斷欲煩熱,為無欲而知(凡是由於離欲所能知的)、無欲而見(由於離欲所能見的)、無欲而覺(由於離欲所能證得的),此境地(指一心境界)要叫王童子知者、見者(或了知,或實見而證得),終無是處(終究不會有此道理的)。為甚麼呢?阿奇舍那!因為王童子耆婆先那,乃常行欲之故(正在諸欲中享受諸欲,被諸欲所侵蝕,被諸欲所熱燒,熱心於追求諸欲的人,是不能如實而知見真理的。)

阿奇舍那!猶如有四種調御,所謂象調御、馬調御、牛調御、人調御是。就中,二種調御,不可以調御(未被調御),二種調御可以調御(已被調好)。阿奇舍那!你的意見如何呢?如此二調御不可以調御的,而受此未調、未調地(未被調御之階段狀況)、未調御的御事者,無有是處(未被調御教導的,未能達到調御的實質)。如此二調御可調御的,善於調御的,則受此調、未調地的、調御之御事的話,必定會有是處(已被調御教導過的,則能稱心如意的達到調御的實質)

像如是的,如此的道理,阿奇舍那啊!且止!(不要說了),那位王童子耆婆先那,怎麼能得此道理呢?他乃行欲而著欲,都被欲愛所食,被欲所燒。如地之斷欲、斷欲愛、斷欲煩熱,無欲而知、無欲而見、無欲而覺,則對於此地,那位王童子能知者、見者,終無是處(終究不會有此道理的。)為甚麼呢?阿奇舍那!因為王童子耆婆先那,乃常行欲之故。

阿奇舍那!猶如離開村裡不遠之處,有大石山,無缺而無穿,實而不虛,堅固而不動,都合而為一。或者有二人,正欲見此大石山。其中一人,速疾上山,第二個人,則依住在於山下。已到石山之上的人,看到石山之邊,有個很好的平地,有園觀、林木、清泉、華池、長流、河水等美麗的事物。已到石山上的人看見後,對於山下的人說:『你看見山邊有好的平地、園觀、林木、清泉、華池、長流、河水嗎?』山下的人回答說:『如我看見此山,在那山邊有好的平地、園觀、林木、清泉、華池、長流、河水等事,終無是處(沒有這道理的。)』於是,在石山上的人,就快疾的下來,就捉執那位山下的人,趕快的把他帶上,在於石山上,既到山上,就問他而說:『你看見山邊有好的平地、園觀、林木、清泉、華池、長流、河水嗎?』那個人回答說:『現在始看見的。』又問那個人說:『你本來說,看見者,終無是處,現在又說看見,到底是為甚麼呢?』那個人回答說:『我本來被大石山所障礙之故,看不見耳。』像如是的,阿奇舍那!止!那位王童子耆婆先那,怎麼能得到呢?他乃常行欲,而著於欲,都被欲愛所食,被欲所燒。如此境地之斷欲、斷欲愛、斯欲煩熱,而為無欲而知,無欲而見,無欲而覺,對於此地(境界),那位王童子能知者、見者,終無是處(終究不會如實而知見)。

阿奇舍那!往昔之時,剎利頂生王,擁有捕象師,王就告訴他說:『你這位捕象師!去為我捕取野象來,捕得後就告訴我。』這時,捕象師受王的教言後,就乘王象,前往野林中。那位捕象師在野林中看見大野象,看見後,就把牠捉執,而繫著在於王象之項。那時王象就率帶野象,出在於露地,那位捕象師即還詣剎利頂生王之所,白大王說:「天王!我已捕得野象,現在繫在於露地,可隨天王之意。」剎利頂生王聽後,告訴他說:『善調御師!你現在可速調御這匹野象,要把牠降伏,使牠成為善調之象,善調之後,就還來告訴我。』於是,善調象師受王之教言後,就持極大之杖,著在右肩上,前往野象之處,以杖著在地上,繫野象之頸,制伏牠的喜樂於野外之念,除棄其在野外的欲念,止其在野外的疲勞,使牠喜樂於村邑,習愛人間,善調象師就先與其飲食

阿含經-733

 

優婆離!你應當要學隨所作業,就說此業,應與面前之律的話,就與之以面前之律,應與之以憶律的話,就與之以憶律,應該與之以不癡律的話,就與之以不癡律,應該與之以自髮露律的話,就與之以自髮露之律,應該與之以君律的話,就應與之以君律,應該要以責數的話,就用責數,應該要下置的話,就以下置,應該要舉的話,就以舉,應該要擯的話,就以擯,應該要憶律的話,即以憶律,應該要從根本治的話,就從根本治,應該要驅出的話,就以驅出,應該要行不慢的話,就以行不慢,應該要以治的話,就應以治的。優婆離!你應該要如是而學。」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尊者優婆離,以及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     行!  

一九八、調御地經第七(第五後誦  

大意:本經敘述沙彌阿夷那和提,應王子耆婆先那之請,而說比丘對於正法與律當中,行不放逸精勤的話,實可得一心。王子卻以為說無是處,就不辭而去。沙彌乃稟告佛陀,佛陀說他乃為欲所縛,而不見其義。就以山下不見園林之喻,去作為善喻。並以調野象之喻,以譬喻如來之以四念處調御眾生,乃至得四禪,而堪忍一切苦痛。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遊行在於王舍城,住在於竹林迦蘭陀園。

那時,沙彌阿夷那和提,也遊行至於王舍城,就在於無事處,而住在於禪屋中。那個時候,國王的童子,名叫耆婆先那(王子名),在於中午後,彷徉而至於沙彌阿夷那和提所住之處。就共相問訊,然後退坐在一邊。王子說:「賢者阿奇舍那(阿夷那和提)!我欲有所問,是否允許我之問嗎?」沙彌阿夷那和提告訴他說:「賢王童子!你欲問便問好了,我聽後,當會思其義,回答與你的。」

王童子問而說:「阿奇舍那!一位比丘,在於此法與律當中,如果不放逸,而行精勤的話,是否實在會得一心嗎?」(心之一境性)。沙彌回答說:「賢王童子!一位比丘,如果在於此法與律當中,不放逸,而行精勤的話,實在會得一心的。」

王童子又問說:「賢者阿奇舍那!你當隨你所聞的,你當隨你所誦習的(就像你聽到的,就像你已學到的),盡向我說,如比丘在於此法與律當中,不放逸,而行精勤,而得一心之事。」

沙彌回答說:「賢王童子!我乃不堪任隨所聞之法,隨所誦習之法,都廣向你說,如比丘在於此法與律當中,不放逸,而行精勤,而得一心之事。賢王童子!如我隨所聞法,隨所誦習,都向於賢王童子你說,如比丘在於此法與律當中,不放逸,而行精勤的話,就能得一心之事,或者賢王童子,你也不會知道的,像如是的話,則我乃徒自煩勞而已。」

王童子對沙彌說:「賢者阿奇舍那!你未曾被他所伏,是以何意之故,而自退的呢?賢者阿奇舍那!你就如你隨所聞之法,隨所誦習之法(照你所聽到的,照你所學習過的),可向我說,如比丘在於此法與律當中,不放逸,而行精勤,而得一心(心一境性)。如我知道的話,就會贊為善,如我不知道的話,我便不再更問諸法了。」於是,沙彌阿夷那和提,就將其隨所聽到之法,隨所學習過之法,都向王童子耆婆先那說,如比丘在於此法與律當中不放逸,而行精勤,而得一心之事。

於是,王童子耆婆先那聽後而說:「賢者阿奇舍那!如比丘在於此法與律當中,不放逸,而行精勤,而得一心的事,終沒有是處(不會有這道理的)。」王童子說沒有是處後,就從其座站起,不辭而去。

 

2024年3月23日 星期六

阿含經-732

 

尊者優婆離又問說:「世尊!如比丘眾,共相和合,應該與之以憶律的,而與之以從根本治(本日治),應從根本治的,而與之以憶律,這是否為如法業、如律業嗎?」世尊回答說:「弗也!優婆離!」

尊者優霎離又問說:「世尊!如比丘眾,共相和合,應從根本治的,而與之以驅出(別住),應與之以驅出的,而從根本治,這是否為之如法業、如律業嗎?」世尊回答說:「弗也!優婆離!」

尊者優婆離又問說:「世尊!如比丘眾,共相和合,應該給與驅出的,而行不慢(贖罪儀式),應該要行不慢的,而與之驅出,這是否為之如法業、如律業嗎?」世尊回答說:「弗也!優婆離!」

尊者優婆離又問說:「世尊!如比丘眾,共相和合,應行不慢的,而與之以治(復歸),應與之以治的,而行不慢,這是否為如法業、如律業嗎?」

世尊回答說:「弗也!優婆離!優婆離!如比丘眾,共相和合,而作異業、說異業的話,就是不如法之業、不如律之業,大眾也有罪過的。優婆離!如比丘眾,共相和合,應與面前律,而與之以憶律,應與憶律,而與之以面前律的話,就是不如法業、不如律業,大眾也有罪過。優婆離!如比丘眾,共相和合,應與憶律,而與之以不癡律,應與不癡律,而與之以憶律的話,就是不如法業、不如律業,大眾也有罪過。優婆離!如比丘眾,共相和合,應該與之以不癡律,而與之以自髮露律,應該給與自髮露律,而與之以不癡律的話,這是不如法業,不如律業,大眾也有罪過。

優婆離!如比丘眾,共相和合,應給與自髮露律,而與之以君律,應與之以君律,而與之以自髮露律的話,這是不如法業、不如律業,大眾也有罪過。優婆離!如比丘眾,共相和合,應與之以君律,而與之以責數,應與之以責數,而與之以君律的話,就是不如法業、不如律業,大眾也有罪過。優婆離!如比丘眾共相和合,應給與責數,而與之以下置,應與之以下置,而與之以責數的話,這是不如法業、不如律業,大眾也有罪過。優婆離!如比丘眾,共相和合,應該給與下置,而與之以舉,應該與之以舉的,而與之以下置的話,這是不如法業、不如律業,大眾也有罪過。

優婆離!如比丘眾,共相和合,應該給與舉,而與之以擯,應該與之以擯,而與之以舉的話,就是不如法業、不如律業,大眾也有罪過。優婆離!如比丘眾,共相和合,應該給與以擯,而與之以憶律,應該與之以憶律,而與之以擯的話,這是不如法業、不如律業,大眾也有罪過。優婆離!如比丘眾,共相和合,應該給與憶律,而以從根本治,應以從根本治,而與之以憶律的話,就是不如法業,不如律業,大眾也有罪過。優婆離!如比丘眾,共相和合,應該從根本治,而與之以驅出,應該與之以驅出,而從根本治的話,就是不如法業、不如律業,大眾也有罪過。優婆離!如比丘眾,共相和合,應該給與驅出,而行不慢,應該要行不慢,而與之以驅出的話,就是不如法業,不如律業,大眾也有罪過。優婆離!如比丘眾,共相和合,應該要行不慢,而與之以治,應該與之以治,而行不慢的話,這是不如法業、不如律業,大罪也有罪過。

優婆離!如比丘眾,共相和合,隨所作業,即說此業的話,就是如法業、如律業,大眾也沒有罪過。優婆離!如比丘眾,共相和合,應該與之以面前律,即與之以面前律,應該與之以憶律,即與之以憶律,應該與不癡律,即與之以不癡律,應該與之以自髮露律,即與之以自髮露律,應該與之以君律,即與之以君律,應該與之以責數,即與之以責數,應給與下置的,就以下置,應給與舉的,就與之以舉,應以擯的,就以擯,應以憶律的,即用憶律,應從根本治的,就從根本治,應以驅出的,就以驅出,應行不慢的,就行不慢,應以治的,就以治的話,這就是如法業、如律業,大眾也沒有罪過。

2024-03-23pm2:00-3:30阿含經導讀

 









2024年3月21日 星期四

阿含經-731

 阿難!我剛才所說的所謂六種慰勞之法,就是由於此之故而說的。阿難!如果你們對於此六諍之本,能止斷絕滅,以及此七種止諍之法,則在大眾當中起鬥諍時,就以如棄糞掃止諍律而止,又行此六慰勞法的話,則,阿難!像如是的,你在於我去世之後,就能共同和合,歡喜不諍,同於一心,同於一教,合一水乳,快樂而遊行,如我在世時那樣!」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尊者阿難,以及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一九七、優婆離經第六(第五後誦)

  

大意:本經敘述佛陀與優婆離之問答七滅諍之法,及其它,有關於律法是否適當的問題。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遊行在於瞻波城,住在於恒伽池(蓮池)之岸。

那時,尊者優婆離,就在於晡時(申時,夕時),從其燕坐起來,往詣於佛所,到後,稽首佛足,然後退坐在一邊,他白佛而說:「世尊!如果比丘眾,共相和合,而作異業,而說異業的話,這是否為如法業、如律業嗎?(適合於法與律之作業嗎?)

世尊回答說:「弗也!優婆離!」尊者優婆離又問說:「世尊!如比丘眾,共相合和,應該給與面前律(現前毘尼)之時,而與之以憶律(憶念毘尼),應該給與憶律的人,而與之以面前律,像此法,是否為如法業、如律業嗎?」世尊回答說:「弗也!優婆離!」

尊者優婆離又問說:「世尊!如比丘眾,共相和合,應該給與憶律的,而與之以不癡律(不癡止諍律),應該與之以不癡律的,而與之以憶律,這是否為如法業、如律業嗎?」世尊回答說:「弗也!優婆離!」

尊者優婆離又問說:「世尊!如比丘眾,共相和合,應該給與不癡律的,而與之以自髮露律(自言治),應該與之以自髮露律的,而與之以不癡律,這是否為如法業、如律業嗎?」世尊回答說:「弗也!優婆離!」

尊者優婆離又問說:「世尊!如比丘眾,共相和合,應該與之以自髮露律的,而與之以君律(作多覓罪,君止諍律),應該給與君律的,而與之以自髮露律,這是否為如法業、如律業嗎?」世尊回答說:「弗也!優婆離!」

尊者優婆離又問說:「世尊!如比丘眾,共相和合,應該給與君律者,而與之以責數(呵責),應該與之以責數的,而與之以君律,這是否為之如法業、如律業嗎?」世尊回答說:「弗也!優婆離。」

尊者優婆離又問說:「世尊!如比丘眾,共相和合,應該給與責數的,而與之以下置(依止),應該給與下置的,而與之以責數,這是否為如法業、如律業嗎?」世尊回答說:「弗也!優婆離!」

尊者優婆離又問說:「世尊!如比丘眾,共相和合,應該給與下置的,而與之以舉(舉罪),應給與舉的,而與之以下置,這是否為如法業、如律業嗎?」世尊回答說:「弗也!優婆離!」

尊者優婆離又問說:「世尊!如比丘眾,共相和合,應給與舉,而與之以擯(擯出),應給與擯的,而與之以舉的話,這是否為之如法業、如律業嗎?」世尊回答說:「弗也!優婆離!」

尊者優婆離又問說:「世尊!如比丘眾,共相和合,應給與擯的,而與之以憶,應與之以憶的,而與之以擯,這是否為之如法業、如律業嗎?」世尊回答說:「弗也!優婆離!

2024-03--2瑜珈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