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31日 星期六

第十三篇盡心章句上第二十七、二十八章


二十七
孟子曰:「飢者甘食,渴者甘飲,是未得飲食之正也,飢渴害之也。豈惟口腹有飢渴之害?人心亦皆有害。人能無以飢渴之害為心害,則不及人不為憂矣。」
註:
甘 :味美也。
正 :正味。
不及人:謂貧賤也。

大意:孟子說:「飢餓的人,什麼東西都覺得好吃,口渴的人,什麼湯都覺得好喝;這是沒有得到飲食的正味,是飢餓害了他的緣故。其實何止口腹有飢渴的害處,人心也有相同的害處。人要是能夠不以飢渴口腹般的事件去害他的心,那麼縱使富貴不如人也不足為憂了。」

說明:現代的讀書人被物欲所害,被比較心所害,故無法安貧樂道,致一般百姓也跟着求物欲與比較,才會使良知良能蒙蔽,又有媒體大肆宣染,連三歲孩童之赤子之心也污染了。
台灣好像是一煉獄一樣,食有農藥殘留、黑心油、過期食物改裝,染病動物疫情湮蓋;走入街道,有性搔擾、搶劫、帶槍帶棍,商人倍數利潤,官員貪污。媒體報導全是負面多,年青人一窩瘋的排隊搶購任何東西,車輛超速亂闖。
雖有宗教信仰,更是帶壞人民貪瀆之心,那能清心明理,安貧樂道。

二十八
孟子曰:「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
註:
三公:太師、太傅。太保,此周之三公也,蓋爵之高者。
介 :操也。
大意:孟子說:「柳下惠不因為有大官做,就改變了他堅定的操守。」
說明:柳下惠(前720年-前621年),姬姓,展氏,名獲,表字禽、一字季,中國春秋時期魯國人,魯孝公之子公子展的後代。「柳下」是他的食邑,「惠」則是他的諡號,所以後人稱他「柳下惠」。因他又字「季」,所以有時也稱「柳下季」[1]。柳下惠做過魯國大夫,後來隱遁,成為「逸民」[2]。柳下惠被認為是遵守中國傳統道德的典範,他「坐懷不亂」的故事中國歷代廣為傳頌。《孟子》中說「柳下惠,聖之和者也」,也有「和聖」之稱。柳下惠還是中國柳姓的得姓始祖


所以他在主要記載孔子言行的《論語》中,柳下惠被認為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論語》記載中孔子說:「臧文仲其竊位者與?知柳下惠之賢,而不與立也。」為柳下惠沒有得到任用鳴不平。後來柳下惠做了「士師」(掌管監獄的官),但是三次上台三次遭到罷免,人們勸他離開,他卻說:「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他認為如果用正直的方法對待人,在哪裡都可以實行,但是如果要用歪門邪道的方法去對待人,到哪裡都會被排擠,也沒有必要離開自己的祖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