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7日 星期三

第十三篇盡心章句上第一、二、三章

     
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註:
心 :朱注:「心者,人之神明,所以具眾理而應萬事者也。」程子注:「心也,性也,天也,一理也,自理而言謂之天,自稟受而言謂之性,自存諸人而言謂之心。」
性 :朱注:「心之所具之理。」
(佛言自性;儒言仁;道言道,皆是宇宙自然大道,虛空包容的能量,能生萬物。)
天 :朱注:「理之所從以出者也。」
養 :朱注:「謂順而不害。」
事 :奉承不違也。
殀壽不貳:朱注:「殀壽,命之短長也。貳,疑也。不貳,知天之至,修身以俟死,則事天以終身也。」
立命:朱注:「謂全其天之所付,不以人為害之。」
大意:孟子說:「能夠盡自己靈明本心的人,就能夠知道自己稟之於天的本性;能夠知道自己本性,就知道天地間的道理。保存自己靈明的本心,順養自己天賦的本性,這就是遵奉天道。生命的長短,絲毫不加疑慮,惟有修養身心以等候天命,這就是求生存的道理了。」

說明:自然大道本於「一」,萬物皆具有清澈無染的自性,本是與生俱存,因人的累世染污而有厚薄之差。
詩云:「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神秀曰:「時時勤拂拭。」皆是自求自性。
心、性兩者可分可合,此章是主分,心為佛教所謂第八識,就是一般稱為覺魂,累積宿習,有為者要盡量去惡從善達寂淨而返合本性。性為佛教所謂第九識,己達四聖果位,明白天地間自然大道,更進一步修養則達如如不動的能量海(現代科學稱量子場),是不生不滅的。在1970年之後,外國醫學定及科學家都有深入研究並著書發表。而一個人的壽命是不看長短,有利社會者長,如甘羅;無益社會活一百年也是短,如街友。

孟子曰:「莫非命也,順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巖牆之下。盡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註:
莫非命:朱注:「人物之生,吉凶禍福,皆天所命。」言人之吉凶禍福,無一非命中所定也。
巖牆:朱注:「牆之將覆者。」
正命:趙注:「盡修身之道以壽終者,為得正命也。」
桎梏:拘罪人之刑具。桎,腳鐐。桔,手銬。
大意:孟子說:「人的吉凶禍福,無一不是天命,祗要順受那正常的命運就行了。所以,知道正命的人,不站在即將倒塌的牆下面。能夠盡存養修身之道而死的,就是天定的正命;犯罪而死的人,就不是天定的正命了。」

說明:孟子所說的理論,適用凡人。若是修道人,能夠改變天命,更能了脫生死。而大惡之人也會改變他的天命,提早到無間地獄。
故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會順着天命而行,所以生死富貴貧賤,也不用太費精神去煩心,日日快樂就是富裕高貴。(每一人降生都在生命裏配有時間鐘,是以過去業力而定時間,但會因此生之行善惡而增長減短,一般人因沒修行及此,故對死亡會懼怕與哀悼。生死循循,生不喜,死不悲。)
有位高僧行腳到一戶剛生男孩家,每人都高興慶賀,他且流淚滿;有人問其故,他說:「此家又多了一死人。」
星雲法師說:「一般人生而喜,死而悲,這是不對的;譬如有親朋好友要移民外國,大家都來慶賀歡送;而現在親人死了要移民天國,大家反而哭哭啼啼,這是沒道理的。靈性是沒有生死,生死循環,記住他的好處就可以了。」

     一般發生意外而亡,也不用太傷心,只是還了債脫離娑婆苦海而已;若與他人有關,亦不要太苛求,使亡者再負來生債。
     如開快車或酒駕開車而喪命,就不是天定正命;而被撞死的就是天定正命。
    
        三
       孟子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於得也,求在我者                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無益於得也,求在外者                   也。
註:
在我者:朱注:「謂仁義禮智,凡性之所有者。」
有道:朱注:「有道,言不可妄求。」孟子新解:「道,即方法也。孟子蓋謂世之求富貴利達者,雖亦有求之道,但果能得富貴與否,終有命在,不能必也。」
有命:言不可必得。
在外者:朱注:「謂富貴利達,凡外物皆是。」
      
            大意:孟子說:「仁義禮智,去求就能夠得到,捨棄就要失掉,這種求是有助於得的,是因為所求的原來是在我自己的本性上。富貴利達,去求雖然有方法,但得到卻有命運,這種求是無助於得的,因為所求的是決定在外面事物上的緣故。」
           
          說 明:此章連上而來,自性所具,求之易;本命所缺,求之難。
           呂純陽祖師云:我有「假我」、「真我」之分。「假我」由水火風土四大及色受想行識五蘊假合之肉體。
            「真我」者,吾人之本性,則是道心也。欲求財子壽者向道心求之,道心一現,作事先利人而後利己,我能助及,天亦助我,求財得財,求子得子,求壽得壽,何難哉。
           「假我」則指求在外,被五塵所縛,雖求之有法,卻有命運之支配,不動自至,是無助於得,得者將隨害而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