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8日 星期四

第十三篇盡心章句上第四、五、六章


孟子曰:「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註:
萬物:物,事也。萬物,指一切事物,兼指物積與精神兩方面而言。
我 :趙注:「身也。」
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反,省之也。誠,實也。趙注:「反自思其身所施行,能皆實而無虛,則樂莫大焉。」朱注:「言反諸身,而所備之理,皆如惡惡臭,好好色之實,然則其行之不待勉強,而無不利犬。其為樂孰大於是。」
強恕:謂勉行恕道也。朱注:「強,勉強也。恕,推己以及人也。」

大意:孟子說:「天地間萬事萬物當然的道理,都具備在我的身上。假使反省自身,所具備的這些當然的道理,都能做到真實無欺,那麼所做所為,使能無往不利了。那時心中的快樂,沒有比這個更快樂的了!如果感到自己還不能達到真實無欺的地步,那就必須勉力從推己及人的恕道上去實踐。而求仁的途徑,卻沒有比這個工夫再接近的了。」

說明:當時孟子時代,佛教尚未傳到中國,而兩者之先天看法是相同,而文字表達不同。到唐朝六祖惠能大師開悟時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就可接近孟子此說。
              平時真實做事與修道是一樣,盡量去除私欲而先利他,能使心無雜染而平靜,顯出自性於虛空,其快樂非言語
              文字可形容,故曰莫大焉。若有修禪定達甚深者能明。

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眾也。」
註:
著:朱注:「著者,知之明。」
察 :朱注:「察者,識之精。」
大意:孟子說:「做了一件事情而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已經很熟習了而還不曉得為什麼要這樣做的因由,一生一世都照着做而仍然不明白那事的道理的人,實在太多了。」

說明:孟子說此章與後代的「行易知難」一樣,國父革命能成功,亦是用此方法;譬如教一個人做豆腐,只教他磨豆煮汁再加石膏,後用石頭壓形就好,不用告訴他化學原理。這是沒騙人的。而此做豆腐者亦是終身不明其理。
現化的寺廟主事也是用這個方法,教信徒來道場聽經參加法會、拜拜捐錢,你就可升天得道,家庭平安,事業發達。這是騙人的。但還是有許多人等一個月排在廟前等點平安燈,排七八公里借錢母。
故孟子感嘆大多世人,都自己不用心學其所以然,而聽別人而行之當然。
道德經樸素章十九:「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後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文既不足,則質必有餘;淳古之風必興;樸素之俗必存。以此齊家治國平天下。

孟子曰:「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
註:
無恥:無羞恥之心也。恥,即羞惡之心也。
無恥之恥,無恥矣:朱注:「人能恥己之無所恥是能改行從善之人,終身無復有羞恥之累矣。」
大意:孟子說:「一個人不可以沒有羞恥的心理;如果能將喪失羞恥的心,而當作可恥的事,那終身就不會再有任何恥辱的連累了。」

說明:古代人民樸實少欲,並有許多聖賢同住世,都無法諄諄教導為善,而現代宗教經典說是末法,菩薩與魔眷同降,以百年歷史看來,魔勝機會大,貪欲之心更大,羞恥之心將沒,要想人民能懺悔者難。
有一故事:天主教徒每週日到教堂作彌撤,彌撒之後,這週有做違心事者,會到懺悔室向神父懺悔這星期做錯的事,老神父告訴信眾,做出軌的事,不要陳述,用道路不平代替我就知道了。
後來老神父調離,來個年青神父,不知路不平的涵義,一個月里長夫人來告解三次路不平,恰好里長也來告解,神父勸里長要把路修平,並說貴夫人這週已來說三次了。

  由此可知,能將喪失羞恥的心,而當作可恥的事,是件很難的事。小偷、吸毒、官員貪污、食品滲假,就是累犯之人。今天懺悔,明天再犯,後天再來懺悔,此非懺悔之真意義。

  六祖惠能在壇經懺悔品第六:
          懺者,懺其前愆;從前所有惡業,愚迷憍誑嫉妒等罪,悉皆盡懺,永不復起,是名為懺。

悔者,悔其後過;從今以後,所有惡業,愚迷憍誑嫉妒等罪,今已覺悟,悉皆永斷,更不復作,是名為悔。
故稱懺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