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29日 星期五

阿含經 370

 大仙人!你對於出要的,乃作為不出要之想,對於不出要的卻作為出要之想。像如是的,你乃不能得出要,便會成為大癡的人。為甚麼呢?因為沒有境界之故。大仙人!如果有沙門、梵志愛樂地,稱歎地的話,則它定會為我自在,會為隨我所欲,會為隨我之所驅使。像如是的愛樂稱歎水、火、風、神、天、生主,愛樂梵天、稱歎梵天的話,則這些均能為我自在,為隨我所欲,為隨我所使。

大仙人!你如果愛樂地,稱歎地的話,你也會為我自在,為隨我所欲,為隨我所驅使。像如是的愛樂稱歎水、火、風、神、天、生主,愛樂梵天,稱歎梵天的話,你也會為我自在,為隨我所欲,為隨我所驅使的。」

於是,世尊告訴他說:「梵天!確實是如此!你所說的確實為真諦。如有沙門、梵志愛樂地,稱歎地的話,他定會為你之自在,會為隨你所欲,會為隨你所使。像如是的對於水、火、風、神、天、生主等,也是同樣。而愛樂梵天,稱歎梵天的話,他也會為你之自在,會為隨你所欲,會為隨你所使。梵天!如果我愛樂地,稱歎地的話,我也會為你之自在,也會為隨你所欲,也會為隨你所使。像如是的,對於水、火、風、神、天、生主等,也是同樣的。而愛樂梵天,稱歎梵天的話,我也會為你的自在,也會為隨你所欲,也會為隨你所使。


梵天!如此八事(指地水火風、神、天、生主、梵天),我若隨其事而愛樂、稱歎的話,這些也是如是。梵天!我乃知道你所從來之處,知道你將來所往至之處,知道你之隨所住、隨所終、隨所生。如有梵天,就有了大如意足(神力),有了大威德,有了大福佑,有了大威神等,我都知道的。」


於是,梵天乃仰白世尊說:「大仙人!你是怎樣的知道我所知道的,見透了我所見的呢?怎樣的悉識我之有如太陽之自在,能明照於諸方,是為千世界。在於千世界中,你是怎麼的得其自在明瞭的呢?你是怎樣的知道彼彼之處(各處),並沒有晝夜之分?大仙人是否曾經到過那些地方,屢次而常常的經歷過那些地方的嗎?」

 

2022年7月28日 星期四

阿含經369-

 那位.魔王波旬,並不是梵天,也不是梵天的眷屬,然而卻自稱說他是梵天。那時,世尊便作如是之念:此魔王波旬並不是梵天,也不是梵天的眷屬,然而卻自稱說他是梵天。如果說,有魔王波旬的話,這位就是正真正銘的魔王波旬(障道者,惡者)。

世尊知道後,就告訴魔王而說:「魔波旬!你不是梵天,也不是梵天的眷屬,然而你卻自己稱說我是梵天。如果說,有魔波旬的話,你就是正真正銘的魔波旬啊!」於是,魔波旬,乃作如是之念:「世尊知道我!善逝已看透過我!」魔知道此事後,就起愁憂,就在於那個地方,忽然隱沒不現。


這時,那位梵天,至於再三的迎請世尊,而發言說:「善來,大仙人!此處為有常,此處為恒有,此處為長存,此處為要處,此處為要安,在此出要之處,更沒有其他有出要過其上的了。已沒有比此為勝、為妙、為最的地方了。」


世尊也至於再三的告訴他說:「梵天!你將無常稱說為有常,不恒而稱說為是恒,不長存而稱說為長存,不要處而稱說為是要處,有終之法而稱說為不終之法,非出要而稱說為是出要。稱說甚麼此出要處更沒有出要過其上,稱說甚麼已沒有地方為勝、為妙、為最的了。梵天!你就是有這種無明(不明白宇宙人生的道理。為煩惱所覆之故)!梵天!你正正就是有這種無明!」


於是,梵天乃仰白世尊說:「大仙人!在往昔之時,有沙門、梵志,其壽命極為長,存住的期間,極為久。大仙人!你的壽命極為短促,不如那些沙門、梵志們之一燕坐(打坐)之頃。為甚麼呢?因為他們對於所知的都盡知,對於所見的都盡見。如果實在有出要的話,更沒有其餘的人,能出要過其上的,沒有比他們有勝、有妙、有最者。如果沒有實在出要的話,更沒有其餘能出要過其上而為有勝、有妙、有最的了。

2022年7月27日 星期三

阿含經-368

 於是,世尊乃以他心智,而知道那位梵天之心之所念,就入於如其像定(進入禪定),用此如其像定所發的神力,猶如力士之屈伸其手臂之頃,在於舍衛國的勝林給孤獨園,忽然隱沒不現,而往梵天之上。

這時,那位梵天看見世尊之來臨,就迎請世尊,同時發言而說:「善來!大仙人!此處(此梵天的地方)為有常住的,此處為有恆久的,此處為長存的,此處為最安的,此處為不終之法,此處為出要之處。除了此出要之處之外,更沒有(再也找不到)出要能過其上的地方。是沒有地方比此處為有勝、有妙、有最的地方。」

於是,世尊告訴他說:「梵天!你將無常的地方稱說為常住的地方,將不恒久的地方稱說為恒久,將不長存的地方稱說為長存,將不要處稱說為要處,將有終之法稱說為不終之法。並不是出要(出離世間)稱說為出要,稱說此出要之法,更沒有比此出要能過其上的。稱說已沒有勝、沒有妙、沒有最之處。梵天!你還有此無明!梵天!你還有此無明啊!」


這時,魔王波旬,也在於大眾當中,於是,魔王波旬乃向世尊說:「比丘!(指世尊),不可違逆這位梵天所說的!不可違逆這位梵天所說的!比丘!如果你違逆這位梵天所說,逆此梵天所說的話,這叫做:比丘!猶如有人將吉祥之事帶來,而你卻排除而卻退那樣。比丘你所說的也是如此,因此之故,比丘!我乃對你說:不可以違逆這位梵天所說的!不可以違逆這位梵天所說的!比丘!假若你違逆這位梵天所說的,逆此梵天所說的話,就叫做:比丘!猶如有人,從山上墮下來,他雖然用手足去捫摸空中,但卻沒有所得那樣。


比丘你所說的,也是如是。因此之故,比丘!我乃對你說,不可以違逆這位梵天所說的!不可以逆此梵天所說的!比丘!假如你違逆這位梵天所說的,違逆這位梵天所說的話,這就是:比丘!猶如有人從樹上墮下來,他雖然用手足捫摸枝葉,但是都無所得。比丘你所說的,也是如是。因此之故,比丘!我才對你說:不可以違逆這位梵天所說的!不可以違逆此梵天所說的!為甚麼呢?因為這位梵天,為大梵天,為福佑,為能化,為最尊,為能作,為能造者。他是眾生之父,是已有的,以及當來會有的一切眾生,均為是從此而生的。這位梵天是所知而盡知,所見而盡見者。


大仙人!(指世尊),如果有沙門、梵志,憎惡地,毀呰地的話,則他的身壞命終之時,必定會轉生在於其餘的下賤的妓樂神當中。像如是的,對於水、火、風、神、天、生主,也是同樣之事。而憎惡梵天、毀呰梵天的,則一樣的在他身壞命終之後,必定會轉生在於其餘下賤的樂神當中。大仙人!如果有沙門、梵志,能夠愛樂地,稱歎地的話,則他在身壞命終之時,必定會往生於最上尊的梵天中。像如是的,對於水、火、風、神、天、生主等,也是同樣之理。如愛樂梵天、稱歎梵天的話。則在他身壞命終之時,也必定會往生於最上尊之梵天中。大仙人!你不看見這位梵天的大眷屬們所坐的都如我之輩嗎?」

2022年7月26日 星期二

阿含經-367˙˙

阿那律陀!又次,一位優婆私聽聞某優婆私在於某村命終,她已被佛所記莂,其三結都已盡,而得須陀洹(入流,初果),已不會再墮惡趣,必定能趣正覺,極受七有(最多人天各七次之轉生),天上人間各七往來後,而得盡苦際(入涅槃)。或者自見那位優婆私,或者又從別人之處數數(屢次)聽聞:那位優婆私為如是的有信,如是的持戒,如是的博聞,如是的惠施,如是的智慧。此人聽後,會憶念那位優婆私之有信、持戒、博聞、惠施、智慧。聽此正法與律後,或者其心會願效如是如是。阿那律陀!像如是的優婆私,必定能得差降(不同的果證)的安樂,而住止其中。阿那律陀!如來乃以此義之故,在弟子命終之時,記說某弟子往生在於某處,某弟子又是往生於某處的。」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尊者阿那律陀,以及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中阿含經卷第十八完

  

中阿含經卷第十九

 

七十八、梵天請佛經第七(第二小土城誦)

  大意:本經敘述一位梵天起邪見,執著梵天界之有、常、不變。佛陀雖為其說無常。變易之理,然而梵天仍不捨棄邪見,卻視佛應隨其所見,佛陀則破其邪見。梵天乃以神力與佛較量,然而不敵佛陀。這時,魔王波旬因恐懼減少其魔的眷屬,而請佛勿教化弟子,佛陀知此,而斥退之。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遊行在於舍衛國,住在於勝林給孤獨園。

那時,有一位梵天,住在於梵天上,曾經生如是的邪見(不正確的觀念):「此處為有常的,此處為有恆的,此處為長存的,此處為要處,此處為不終之法,此處為出要的(出離的)。除了此出要之處之外,更沒有出要能過其上的(沒有一處能超過其上)。並沒有他處為有勝、有妙,有最的地方。 

2022年7月25日 星期一

阿含經-366

 阿那律陀!又次,一位優婆塞聽聞某優婆塞在於某村命終,他已被佛所記莂,其三結都已盡,淫(貪)、怒(恚)、癡也已微薄,而得一往來於天上人間(轉生人天各一次),人天各一往來後,而得盡苦際(盡苦邊而寂滅)。或者自見那位優婆塞之事,或者又從別人之處數數(屢次)聽聞:那位優婆塞是如是的有信,如是的持戒,如是的博聞,如是的惠施,如是的智慧。此人聽後,會憶念那位優婆塞之有信、持戒、博聞、惠施、智慧。聞此正法與律後,或者其心會願效如是如是。阿那律陀1像如是的,這位優婆塞,必定能得差降(不同等類)的安樂,而住止於其中。

阿那律陀!又次,一位優婆塞,聽聞某優婆塞在於某村命終,他已被佛所記莂,其三結都已盡,已得須陀洹果(入流,初果),已不會墮於惡法(惡道),必定會趣向於正覺,極受七有(最多人天各七次),在天上人間各七次往來後,而得盡苦際。或者自見那位優婆塞,或者又從別人之處數數(屢次)聽聞:那位優婆塞為如是如是的有信,如是的持戒。如是的博聞,如是的惠施,如是的智慧。此人聽後,會憶念那位優婆塞之有信、持戒、博聞、惠施、智慧。聽此正法與律後。或者其心會願效如是如是。阿那律陀!像如是的優婆塞,必定能得差降(不同的果證)的安樂,而住止於其中。


阿那律陀!如果一位優婆私(優婆夷,近事女,在家學佛的女弟子),聽聞某優婆私在於某村命終,她已被佛陀所記莂,其五下分結都已盡,生於彼間(色界)而後般涅槃(在那裡進入寂滅),已得不退之法,而不還於此世間(不還果,三果阿羅漢),或者自見那位優婆私之事,或者從別人之處數數(屢次)聽聞:那位優婆私為如是的有信,如是的持戒,如是的博聞,如是的惠施,如是的智慧。此人聽後,會憶念那位優婆私之有信、持戒、博聞、惠施、智慧。聽此正法與律後,或者其心會願效如是如是。阿那律陀!像如是的優婆私,必定能得差降(不同的果證)的安樂,而住止其中。


阿那律陀!又次,一位優婆私,聽聞某優婆私在於某村命終,她已被佛所記莂,其三結都已滅盡,淫(貪)、怒(恚)、癡已微薄,得一往來於天上人間(一來果,天上、人間各再往生一次),人天各往來一次後,而得盡苦際(人天各生一次後,入涅槃)。或者自見那位優婆私之事,或者從別人之處數數(屢次)聽聞:那位優婆私為如是的有信,如是的持戒,如是的博聞,如是的惠施,如是的智慧。此人聽後,會憶念那位優婆私之有信、持戒、博聞、惠施、智慧。聽此正法與律後,或者其心令願效如是如是。阿那律陀!像如是的優婆私,必定能得差降(不同的果證)的安樂,而住止其中。

 

2022年7月21日 星期四

阿含經-365

 阿那律陀!又次,比丘尼聽某比丘尼在於某處命終,她已被佛所記(授記),其三結已盡,淫(貪)、怒(恚)、癡也已微薄,已得一往來於天上人間之果(一來果,斯陀含),一往來於人天后,就能得盡苦際(證四果)。或者自見那位比丘尼之事,或者又從他人之處數數(屢次)聽聞:那位比丘尼是如是的有信,如是的持戒,如是的博聞,如是的惠施,如是的智慧。此人聽後,憶念那位比丘尼之有信:持戒、博聞、惠施、智慧,聽聞此正法與律後,或者其心會願效如是如是。阿那律陀!佛如是的比丘尼,必定能得差降(不同的果證)的安樂,而住止於其中。

阿那律陀!又次,比丘尼聽聞某比丘尼在於某處命終,她已為佛所記莂,其三結已盡,已得須陀洹果(預流果,初果),已不會再墮惡法(惡趣),定能趣向於正覺,極受七有(最多往生人天七次),在天上人間各七次往來後,就能得盡苦際(苦盡而解脫,而得阿羅漢果)。或者自見那位比丘尼,或者又從別人之處數數(屢次)聽聞:那位比丘尼是如是的有信,如是的持戒,如是的博聞,如是的惠施,如是的智慧。此人聽後,會億念那位比丘尼之有信、持戒、博聞、惠施、智慧,聽此正法與律後,或者其心會願效如是如是。阿那律陀!像如是的比丘尼,必定能得差降(不同的果證)的安樂,而住止於其中。


阿那律陀!如果有一位優婆塞,聽聞某優婆塞(近事男,在家學佛的弟子),在於某村命終,他已為佛所記莂,其五下分結已滅盡,會往生於彼間(色界天),而般涅槃(在那裡最後得寂滅),已得不退之法,已不還於此世間(不還果,三果)。或者自見那位優婆塞之事,或者又從別人之處數數(屢次)聽聞:那位優婆塞乃如是的有信,如是的持戒,如是的博聞,如是的惠施,如是的智慧。此人聽後,會憶念那位優婆塞之有信、持戒、博聞、惠施、智慧。聽此正法與律後,或者其心會願效如是如是。阿那律陀!像如是的優婆塞,必定能得差降(不同的果證)的安樂,而住止於其中。

2022年7月20日 星期三

阿含經-364

 阿那律陀!又次,比丘聽聞某尊者在於某處命終,他已被所記(授記),其三結已滅盡,已得須陀洹果(預流,初果),已不會再墮惡法(不墮入地獄、餓鬼、畜生之三惡塗),必定會趣向於正覺,極受七有(最多七次人天往還受生),在天上人間七往來(各七次)後,而得苦際(盡苦邊)。或者自見那位尊者之事,或者又從他人之處數數(屢次)聽聞:那位尊者是如是的有信,如是的持戒,如是的博聞,如是的惠施,如是的智慧。此人聽後,憶念那位尊者有信、持戒、博聞、惠施、智慧。聽此正法與律後,或者其心會願效如是如是之法。阿那律陀!像如是的比丘,必定能得差降(不同品類的果證)的安樂,而住止於其中。

阿那律陀!如果比丘尼聽聞某比丘尼,在於某處命終。她已被佛陀所托(授記),而得究竟智,所謂: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再更受後有之身,知如真(如實而知真諦,阿羅漢果)。或者自見那位比丘尼之事,或者又從別人數數(屢次)聽聞:那位比丘尼乃如是如是的有信,如是如是的持戒,如是如是的博聞,如是如是的惠施,如是如是的智慧。此人聽後,憶起那位比丘尼有信、持戒、博聞、惠施、智慧,聽聞此正法與律後,或者其心會願效如是如是之法。阿那律陀!像如是的比丘尼,必定能得差降(不同果位)的安樂,而住止於其中。

阿那律陀!又次,比丘尼聽聞某比丘尼,在於某處命終,她已被佛所記(授記),其五下分結已盡,會往生於彼間(色界天)而後般涅槃。已得不退之法,已不再還來此世間(不還果,三果)。或者自見那位比丘尼,或者又從別人之處數數(屢次)聽聞:那位比丘尼是如是的有信、持戒、博聞、惠施、智慧,聽此正法與律後,或者其心會願效如是如是。阿那律陀!像如是的比丘尼,必定會得差降(不同的果證)的安樂,而住止其中。

2022年7月19日 星期二

阿含經-363

 世尊告訴他們說:「阿那律陀!如來並不是為了要闡明趣(六趣、六道),而為人講說,也不是要欺誑人,也不是欲得他人的歡樂之故,而說弟子命終之後,記說某弟子往生於某處,某弟子趣生於甚麼地方。阿那律陀!如來唯為了淨信的族姓男、族姓女之極信極愛,而極生喜悅的人,聽此正法與律後,或者其心會願意效法如是如是之故,才會闡說弟子命終之後,記說某某趣生於某處,某某往生於某處的。如果比丘聽聞某某尊者在於某某地方命終,他已為佛陀所記說(授記),說他已得究竟智,所謂: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再更受後有,知如真(如實而知道真理,已得四果阿羅漢)。

或者自見那位尊者的這些事,或者又從別人之處數數(屢次)聽聞此事,說那位尊者乃如是的虔信,如是的持戒,如是的博聞,如是的惠施,而得如是的智慧。此人聽後,會憶起那位尊者因為有了如是的虔信、怎樣的持戒,如是的博聞,如是的惠施,而如是的究竟其智慧。聽此正法與律後,或者其心會願效如是如是之行。阿那律陀!像如是的比丘,必定會得差降(不同等級的果位元,如一二三四果等),而安樂的住止於其境界。

阿那律陀!又次,比丘如聽聞某尊者在於某處命終,他已經被佛所記(授記),他的五下分結(貪、瞋、身見、戒取、疑,為欲界之惑,故名下分結)已滅盡,已往生於彼處(色界天)而般涅槃,而得不退之法,而不還於此世間(指阿那含果,不還果,三果)。或者自見那位尊者,或者又從他人數數(屢次)聽到:那位尊者為如是的虔信,如是的持戒,如是的博聞,如是的惠施,如是的究竟其智慧。此人聽說,憶起那位尊者乃有了敬信、持戒、博聞、惠施、智慧等事。聽此正法與律後,或者其心會願效如是如是之事。阿那律陀!像如是的比丘,必定能得差降(不同果位)的安樂,而住止於其境界。


阿那律陀!又次,比丘聽某尊者,在於某處命終,他已被佛所記(授記),說他的三結(身見、戒取、疑。結為煩惱,會結集生死,繫縛眾生,不得解脫,故名)已除盡,淫(貪)、怒(恚)、癡已微薄,而得一往來於天上人間(天上一次,人間一次,一來果,二果阿羅漢),人天一往來後,而得盡苦際(一切苦都除盡,而得四果阿羅漢)。


或者自見那位尊者等事,或者又從他人之處數數(屢次)聽到:那位尊者是如是如是的有信,如是如是的持戒,如是如是的博聞,如是如是的惠施,如是如是的智慧。此人聽後,會憶念那位尊者是如何的虔信、持戒、博聞、惠施、智慧,而聞此正法與律後,或者其心會願效如是如是。阿那律陀!像如是的比丘,必定能得差降(不同的果位)的安樂,而住止其中。

2022年7月18日 星期一

阿含經-362

 世尊又垂問說:「阿那律陀!如來是以何義之故,而住於無事處,住於山林的樹下,樂居於高岩,寂而無音聲之處,遠離而無惡之處,而沒有人民所到之處,而隨順而燕坐呢?(佛為甚麼在那些寂靜處打坐?)」尊者阿那律陀仰白世尊而說:「世尊乃為法之本,世尊乃為法之主,法乃由世尊體悟而說的,唯願世尊闡說!我們聽後,得能廣知其義。」

佛陀便垂告而說:「阿那律陀!你們要諦聽!聽後要善思念其義,我當會為你們分別其義。」阿那律陀等比丘,乃受教而聽。


世尊告訴他們說:「阿那律陀!如來並不是因為未得而欲得,不是未獲而欲獲,不是未證而欲證之故,而住在於無事處,住在於山林樹下,樂居於高岩,寂而無音聲之處,遠離而無惡之處,沒有人民所到之處,去隨順燕坐的(不是為了功行才在靜處打坐)。阿那律陀!如來唯由於二義之故,才會住於無事處、山林的樹下,樂居於高岩,寂而無音聲之處,遠離而無惡之處,沒有人民所到之處,而隨順而燕坐的。第一就是:為了自己在於現法而樂居之故(自受用),第二就是:為了慈愍後生之人之故。或者有後生之人,會效如來之住於無事處、山林樹下,樂居於高岩,寂而無音聲之處,遠離而無惡之處,沒有人民之處,去隨順而燕坐(為救度他人之示範作用)。阿那律陀!如來乃由於此義之故,住在於無事處,住在於山林樹下,樂居於高岩,寂而無音聲之處,遠離而無惡之處,無有人民所到之處,去隨順而燕坐。」


世尊又垂問說:「阿那律陀!如來乃以何義之故,其弟子們命終之後,能夠記說(授記)某弟子往生於某處,某弟子又是往生於某某處呢?」尊者阿那律陀仰白世尊說:「世尊為法之本,世尊為法之主,法乃由世尊體悟而說的,唯願世尊闡說!我們聽後,能得廣知其義。」


佛陀便告訴他說:「阿那律陀!你們要諦聽!聽後要善思念,我當會為你們分別其義。」阿那律陀等比丘就受教而聽。

2022年7月15日 星期五

阿含經-361

 佛陀又說:「阿那律陀!如果族姓子,用如是之心去出家學道的話,你們能知,由於此,而能得無量的善法嗎?」尊者阿那律陀仰白世尊說:「世尊為法之本,世尊為法之主,法乃由於世尊闡出,唯願世尊解說!我們聽後,就能得廣知其義。」

佛陀便告訴他們說:「阿那律陀!你們要諦聽!聽後要善思念其中之義,我當會為你們分別其義。」阿那律陀等比丘,就受教而聽。


世尊告訴他們說:「阿那律陀!如果被欲貪所覆,被惡法所纏的話,就不能得舍之樂,不能得無上的止息。他的心會生增伺(貪欲)、瞋恚、睡眠,心會生不樂(不欣喜),身會生頻伸(倦怠),會多食而心憂。那種比丘便不能忍受饑渴、寒熱、蚊虻、蠅蚤,以及風日之所逼。對於惡聲相向,捶杖之痛,也不能忍受。身會遭遇諸疾,而極為苦痛,至於壽命欲絕,種種不可樂事,統統都不堪忍耐。為甚麼呢?因為被欲所覆,被惡法所纏,而不得舍之樂,不得無上的止息之故。如果有離欲,不為惡法之所纏的話,必定能得舍之樂,以及無上的止息。他的心就不會生增伺(貪欲)、瞋恚、睡眠,心不生不樂,身不生頻伸(倦怠),也不會多食,心不會愁憂。這位比丘便能忍受饑渴、寒熱、蚊虻、蠅蚤,以及風日所迫。遇惡聲、捶杖,也能忍受。如身遇諸疾,而極為苦痛,至於命欲告絕,種種不可樂事時,均能堪以忍耐。為甚麼呢?因為不被欲所覆之故,不被惡法之所纏之故,又能得舍之樂,和無上的止息之故。」


世尊又垂問而說:「阿那律陀!如來到底是以何義之故,或者有所除(遺棄),或者有所用(受用),或者有所堪(堪忍),或者有所止(遠離),或者有所吐(出,遣除)呢?」阿那律陀仰白世尊說:「世尊為法之本,世尊為法之主,法乃由世尊所證,唯願世尊解說!我們聽後,就能得廣知其義。」


佛陀便告訴他們說:「阿那律陀!你們要諦聽!聽後要思念其義,我當會為你們分別其義。」阿那律陀等比丘,都受教而聽。


世尊垂告說:「阿那律陀!諸漏(煩惱)穢汙,就是當來之有(眾生)的根本,為煩熱的苦報,為生、老、病、死之因。這些事,如來乃不是不盡(都滅盡),並不是不知(都證知,而如實而知)。因此之故,或者有所除(棄除),或者有所用(受用),或者有所堪(堪忍),或者有所止(遠離),或者有所吐(出,遣除)。阿那律陀!如來但因於此身之故,因於六處之故,因於壽命之故,或者有所除(思考後有所遺棄),或者有所用(思考後,而受用),或者有所堪(思考而後或堪忍),或者有所止(思考後有所遠離),或者有所吐(思考後有所遣除)。阿那律陀!如來乃由於此義之故,或者有所除,或者有所用,或者有所堪,或者有所止,或者有所吐。」

2022年7月14日 星期四

阿含經 360

 比丘!如果修習此定,極為善於修習的話,則,比丘!其心應該要和慈俱,而遍滿於一方,而成就,而遊止其境界中。像如是的,遍滿於二三四方,遍滿於四維上下,普周於一切,心都與慈俱,而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而甚大,而無量的善修,而遍滿於一切世間,成就而游止於其境界。像如是的,心與悲、與喜,與舍俱,而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而甚大,無量的善修,而遍滿於一切世間,而成就游止於其境界。

比丘!如果你修習此定,極為善於修習的話,則如游東方時,必定會得安樂,而沒有眾苦患。如果遊南方、西方、北方的話,也必定能得安樂,而沒有眾苦患。比丘!如果你修習此定,極為善於修習的話,我則尚且不能說你為住於諸善法,更何況會說你為衰退呢?但當晝夜,會增長善法而不衰退。


比丘!如果你修習此定,極為善於修習的話,你則會在於二果當中,必定會得其一的。或者在現世當中,會得究竟智,或者又會有餘,而得阿那含果(三果,不還果)。」


於是,那位比丘聽佛所說,乃善受善持,就從其座位站起,稽首佛足,繞佛三匝後而去。他受持佛的教言,在於遠離之處獨住,心無放逸,而修行精勤。由於在那遠離之處獨住,心無放逸,修行精勤之故,則如族姓子所為的:剃除鬚髮,著袈裟衣,由於至信而捨棄家庭牽累之出家學道者,而唯修無上的梵行已完,在於現法當中自知自覺,自作證而成就,而游止於其中,所謂: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後有,知如真(如實而知真諦)。那位尊者,已知法後,而至於得證阿羅訶(阿羅漢)。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那些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2022年7月13日 星期三

阿含經 359

 世尊告訴他說:「比丘!應當要如是而學:要使其心得以止住,在內而不動,而無量的善修。又須觀察內身如身,行持要極為精勤,要立正念、正智,好好的自御其心,使其離開慳貪,使其意無憂戚。其次,又應觀察外身如身,行持要極為精勤,要立正念、正智,好好的自御其心,使其離開慳貪,使其意無憂戚。再次,又須觀察內外身如身,行持要極為精勤,要立正念、正智,好好的自御其心,使其離開慳貪,使其意無憂戚。比丘!像如是的定心,在於去時、來時,都應當善於修習。在於住時(站立時)、坐時、臥時、眠時、寐時、眠寤時,也應當要修習。又次,也應該要修習有覺有觀之定,與無覺少觀之定,以及修習無覺無觀之定。也應當要修習喜共俱定、樂共俱定、定共俱定,以及修習舍共俱定。

比丘!如果修習此定,極為善修的話,則,比丘!應當又要再修觀察內覺如覺,行持的極為精勤,而立正念、正智,好好的自御其心,使其離開慳貪,使其意無憂戚。又要觀察外覺如覺,行持的極為精勤,而立正念、正智,好好的自御其心,使其離開慳貪,使其意無憂戚。又須觀察內外覺如覺,行持的極為精勤,而立正念、正智,好好的自御其心,使其離開慳貪,使其意無憂戚。比丘!像如是之定,在於去時、來時,都應善於修習,在於住時(站立時)、坐時、臥時(倒下來時)、眠時、寤時、眠寤時(半眠半醒時),也應當修習。又次,也應當修習有覺有觀之定、無覺少觀之定,應修習無覺無觀之定,也應當修習喜共俱定、樂共俱定、定共俱定,以及修習舍共俱定。


比丘!如果修習此定,極為善修的話,則,比丘!應當又要更修觀內心如心,行持要極為精勤,要立正念、正智,要善自御心(好好的制御其心),使其離開慳貪,使其意無憂戚。又須觀察外心如心,行持要極為精勤,要立正念、正智,要好好的自御其心,使其離開慳貪,使其意無憂戚。又要觀察內外心如心,行持要極為精勤,要立正念、正智,要善自御心,使其離開慳貪,使其意無憂戚。比丘!像如是之定,在於去時、來時,都當善於修習,在住時、坐時、臥時、眠時、寤時、眠寤時,也應修習。又次,也應修習有覺有觀之定、無覺少觀之定,修習無覺無觀之定。也應修習喜共俱定、樂共俱定、定共俱定,以及修習舍共俱定。


比丘!如果修習此定,極為善於修習的話,則,這位比丘,應當又更修習觀察內法如法,行持要極為精勤,要立正念、正智,要善自製御其心,使其離開慳貪,使其意無憂戚。又觀外法如法,行持要極為精勤,要立正念、正智,要善自製御其心,使其離開慳貪,使其意無憂戚。又觀內外法如法,行持要極為精勤,要立正念、正智,要善自製御其心,使其離開慳貪,使其意無憂戚。比丘!像如是之定,在於去時、來時,當善於修習,在於住時,坐時、臥時、眠時、寤時、眠寤時,也應該修習。又次,也應當修習有覺有觀之定、無覺少觀之定,以及修習無覺無觀之定。也應當修習喜共俱定、樂共俱定、定共俱定,以及修習舍共俱定。

2022年7月12日 星期二

阿含經 358

 聖者必定是作如是之觀察:如有甚麼的話,那必定就是唯有解脫之法,如有無餘涅槃(身心俱得滅盡,沒有遺餘)的話,就名叫做甘露。他作如是的觀察,如是之見的話,必定能得欲漏心解脫,有漏、無明漏心解脫。解脫後,便能知道解脫,所謂: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如實而知道真諦)。

阿難!我現在已經為你解說淨不動道,已說淨無所有處道,已說淨無想道,已說無餘涅槃,已說聖解脫了。有如尊師,為其弟子所作的:發起大慈哀之心,憐念愍傷之心,為其求義及饒益,為其求安隱快樂那樣,我現在都已作過了。你們也應當如是的去自作。你們應至於無事處,應至於林樹下。在那空野安靜之處燕坐(打坐)而思惟,不可得有些的放逸!應該要勤加精進,不可使有後悔之心!這就是我的教敕,是我的訓誨!」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尊者阿難,以及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七十六、鬱伽支羅經第五(第二小土城誦)

  大意:本經敘述佛陀遊行在於鬱伽支羅村,在恒水池岸,為一位比丘說法。所謂四念處,應該要和三定、四共俱定並修,也應當善於修習四無量心,就必定能得果證。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遊行在於鬱伽支羅村(跋耆國之村),在於恒水的池岸(近於恒河之岸)。


那時,有一位比丘,乃在於晡時(申時),從燕坐起來,往詣佛所,稽首佛足,然後退坐在一旁,向佛而說:「世尊!唯願為我善於略為說法。我從世尊聞法後,會在於遠離之處獨住,會心無放逸,修行精勤。由於在遠離處獨住,心無放逸,精勤的修行之故,會如族姓子所為的:剃除鬚髮,著袈裟衣,由於至信而舍家,而為無家庭牽累的出家學道的話,則唯修無上的梵行,而達到完成後,在於現法當中,會自知自覺,會自作證而成就遊止其中。所謂: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後有,而知如真(如實而知道真理)。」

2022年7月11日 星期一

阿含經 357

 尊者阿難白佛說:「世尊!比丘假若有所受(取)的話,就不得般涅槃嗎?」世尊告訴他說:「阿難!如果比丘有所受的話,他就必定不能得證般涅槃的。」

尊者阿難白佛說:「世尊!那些比丘,到底是為何所受(取)呢?」世尊告訴他說:「阿難!在行中有餘的。所謂有想、無想處是也。在有餘當中,此為第一的,為那位比丘之受(取)的。」


尊者阿難白佛說:「世尊!那位比丘,會受有餘行嗎?」世尊告訴他說:「阿難!像如是的比丘,乃會受餘行的。」


尊者阿難白佛說:「世尊!比丘要怎麼行,才能必定會得般涅槃呢?」


世尊告訴他說:「阿難!如果比丘作如是之行,所謂無我、無我所、我當不有、我所當不有。假若本有的話,便盡得捨棄。阿難!如果比丘不喜樂於那個舍,不執著於那個舍,不住於那個舍的話,則,阿難!比丘如行如是的話,就必定能得般涅槃的。」


尊者阿難白佛說:「世尊!比丘如沒有所受(取)的話,就必定能得般涅槃嗎?」世尊告訴他說:「阿難!如果比丘無所受(取)的話,必定能得般涅槃的。」


那時,尊者阿難,叉手(合掌)向佛,白佛而說:「世尊!您已經說淨不動道((1)(2)(3)),已經說淨無所有處道((4)(5)(6)),已經說淨無想道((7)),已經說無餘涅槃了。世尊!其次,要請問的是:到底甚麼為之聖解脫呢?」


世尊告訴他說:「阿難!多聞的聖弟子,應作如是的觀察:如現世之欲,以及後世之欲,或者是現世之色,以及後世之色,或者是現世之欲想、後世之欲想,或者是現世的色想、後世的色想,以及不動想、無所有處想,無想想等,那些一切之想,均為是無常之法。是苦的,是會滅(空)的,這叫做自己所有的。如為自己之有的話,就是生,就是會老,就是會病,就是會死之法。阿難!如果有此法,而這一切都盡滅,而無餘,而不再有的話,他就是無生,就是無老、無病、無死的。

 

2022年7月10日 星期日

阿含經 356

 (4)其次,多聞的聖弟子,應作如是的觀察:不管是現世之欲想、後世之欲想,或者是現世之色想、後世之色想,以及不動想,那一切之想,均為是無常之法,都是苦的,是會滅(空)的。他在於那時,會得無所有處之想。他像如是而行,如是而學,如是而修習而廣布的話,便能處得心淨。在於處得心淨之後,這位比丘,或者在於此,會得入於不動,或者會以慧而解一切。他在於後來之時,在其身壤命終之時,會因本意之故,必定會至於不動,這叫做第一種說淨無所有處道。

(5)其次。多聞的聖弟子,應作如是的觀察:此世間為空的,是空於神(精神,心,無我)、神所有(無我所有的),是空有常(無有常的),空有恆(無有恆的),空長存(無長存的),空不變易(無不變易的)。他作如是而行,如是而學,如是而修習而廣布的話,便能處得心淨。在於處得心淨之後,則此比丘或者於此而能得入於無所有處,或者能以慧而解一切。他在於後來之時,在其身壞命終之時,由於其本意之故,必定會至於無所有處,這叫做第二種說淨無所有處道。


(6)其次,多聞的聖弟子,應作如是的觀察:我不是為了他,而有所為,也不是為了自己而有所為。他像如是而行,如是而學,如是而修習而廣布的話,便能處得心淨。在於處得心淨之後,則這位比丘.或者於此而得入於無所有處,或以慧而解一切。他在於後來之時,在其身壞命終之時,由於其本意之故,必定會至於無所有處,這叫做第三種說淨無所有處道。


(7)其次,多聞的聖弟子,應作如是的觀察:不管是現世之欲,及後世之欲,或者是現世之色,及後世之色,或者是現世之欲想、後世之欲想,或現世之色想、後世之色想,及不動想、無所有處想,這些一切一切之想,均為是無常法,是苦的,是會滅的。他在於那個時候,而得無想,他像如是而行,如是而學,如是而修習而廣布的話,便能處得心淨。在於處得心淨之後,這位比丘或者於此就能得入無想,或者以慧而解一切。他在於後來之時,在其身壞命終之後,由於其本意之故,必定會至於無想處,這叫做說淨無想道(非想非非想處道)。」


這時,尊者阿難,正執拂,而奉侍在佛的身邊,於是,阿難尊者乃叉手(合掌)向佛,而白佛說:「世尊!如有比丘如是而行:所謂無我、無我所、我當不有、我所當不有。如果本有的話,便盡得捨棄。世尊!比丘假如行如是的話,他們都統統會得般涅槃嗎?」


世尊告訴他說:「阿難!此事為不一定的,有的或者會涅槃,或者有的不得涅槃的。」尊者阿難白佛說:「世尊!比丘到底是作甚麼行,而不能得證般涅槃呢?」


世尊告訴他說:「阿難!如果比丘像如是之行:所謂無我、無我所、我當不有、我所當不有。如果本有的話,便盡得捨棄。阿難!如果這類的比丘,喜樂那個舍,執著那個舍,住於那個舍的話,阿難!則這類比丘行如是之故,必定不能得證般涅槃的。」

2022年7月9日 星期六

阿含經 355

 七十五、淨不動道經第四(第二小土城誦)

  大意:本經敘述佛陀乃毀呰一切之欲、色、欲想、色想。以欲為無常,為虛偽,為妄言,為魔餌,為生無量的惡不善之法的本。假若能善觀,就能淨不動、淨無所有處想、淨無想處而次第升進,以至於舍我、我所之本有。然而如又執著此舍的話,就不得般涅藥(因法執)。如果不樂、不住、不著此舍的話,就能得般涅槃。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遊行於拘樓瘦,而住在於劍磨瑟曇(雜色牧牛聚落)的拘樓都邑(拘樓國的都邑)。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所謂欲,就是無常的,是虛偽的,是妄言的(虛妄),是妄言之法(愚癡之法)。可以說,就是幻化的,是欺誑的,是愚癡的。如若現世之欲,以及後世之欲,如若現世之色,以及後世之色,那一切的一切,均為是魔的境界,也就是魔之餌,因此,而會使吾人的心,生無量的惡不善之法,會增眾生之伺(思念,貪欲)和瞋恚,以及鬥諍(激憤)等,是所謂聖弟子在修學時,會作為大障礙的。多聞的聖弟子應作如是的觀察:世尊所說的:欲就是無常,是虛偽,是妄言(虛妄),是妄言之法,也則是幻化、欺誑、愚癡。如若現在之欲,以及後世之欲,或者是現在之色,以及後世之色,那一切均為是魔的境界,則是魔之餌。因為由於此,而會使心生無量之惡不善之法,會增他之伺(思念,貪欲),和瞋恚,以及鬥諍(激憤)等,是所謂聖弟子在修學之時,會作為大障礙的。他會作如是之念:我可得用大心,成就而遊止其中,而掩伏世間,而攝持其心。


假若我得用大心,成就而遊止其中,而掩伏世間,而攝持其心的話,則像如是之心,便不會生無量之惡不善之法,也不會增伺(思念,貪欲)、瞋恚,以及鬥諍(激憤)等,所謂聖弟子在修學時,會作為障礙之事。他就用這種行,用這種學,像如是的修習而廣布的話,就因此而得其心清淨。他在得處於心淨後,則一位比丘,或者當於此,而得入於不動(定),或者得智慧而解一切(慧)。他在於後來之時,也就是在於身壞命終之時,由於其本意之故,必至於不動,這叫做第一種說淨不動道。


(2)其次,多聞的聖弟子,應作如是的觀察:如果有色相的話,這一切的一切,均為是四大(地水火風,四種元素),以及四大所造的。四大的話,就是無常之法,是苦的,是會滅(空)的。他像如是而行,如是而學,如是而修習而廣布的話,便能處得心淨。在於處得心淨之後,這位比丘,則或者於此而得入於不動,或者以慧而解一切。他在於後來之時,在其身壞命終之時,會因本意之故,必定會至於不動,這叫做第二種說淨不動道。


(3)其次,多聞的聖弟子,應作如是之觀察:不管是現世之欲,以及後世之欲,或者是現世之色,以及後世之色,不論是現在之欲想、後世之欲想,或者是現世的色想、後世的色想,那一切的一切,及想,均為是無常之法,是會苦、是會滅的(空)。他在於那時,必定會得不動之想,他像如是而行,如是而學,如是而修習而廣布的話,便能處得心淨。處得心淨後,這位比丘,或者因此而得入於不動,或者能以慧而為解一切。他在於後來之時,在他身壞命終之時,由於本意之故,必定會至於不動,這叫做第三種說淨不動道。

2022年7月8日 星期五

阿含經 354

 諸比丘們!阿那律陀比丘,成就此大人的八念後,然後,在枝提瘦(枝提國)的水渚的林中受夏坐(結夏安居)。我乃用這種法教授他,他乃在於遠離處獨住,心無放逸,修行精勤。他在遠離處獨住,心無放逸,修行精勤後,則如同族姓子之所為,如剃除鬚髮,穿著袈裟衣,由於至信而捨棄家庭,而為無家庭牽累的出家人而學道的話,就由於無上的梵行已訖,而在於現法當中自知自覺,自作證而成就,而遊止其中;所謂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後有,知如真(如實而知)。」

這時,尊者阿那律陀,已得阿羅訶(阿羅漢),心正解脫,得長老上尊,

就在於那個時候,說頌而說:

    遙知我思念 無上世間師 正身心入定 乘虛忽來到

(在遙遠之處,則能知道我所思念的一切。我師為無上的世間之師,

          正身心入定,而發神力,而乘虛空,忽然來到我這裡。)


如我心所念 為說而復過 諸佛樂不戲 遠離一切戲

(如我的心內所念的,而為我闡說,而又過去了,諸佛都是樂於不戲,

    都是遠離一切之戲。


既從彼知法 樂住正法中 逮得三昧達 佛法作已辦

(既從他而知道正法,而樂住於正法中,則逮得三昧,而通達於三昧,

         對於佛法的工作,都已辦完。)


我不樂於死 亦不願於生 隨時任所適 立正念正智

(我已不喜樂於死,也不願更有生,都隨時隨地,任其所適,

         而立正念正智。)


鞞耶離竹林 我壽在彼盡 當在竹林下 無餘般涅槃

(在鞞耶離〔跋者國的首都〕的竹林裡,我的壽命會在那個地方滅盡。

   當會在於竹林之下,入於無餘的般涅槃。)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尊者阿那律陀,以及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2022年7月7日 星期四

阿含經 353

佛陀說:「大人的八念就是:所謂道乃從無欲,道不是有欲而得的;道乃從知足,而不是無厭足而得的;道乃從遠離,而不是樂於聚會,不是住聚會,不是合聚會而得的;道乃從精勤,而不是懈怠而得;道乃從正念,而不是邪念而得;道乃從定意,而不是亂意而得;道乃從智慧,而不是愚癡而得;道乃從不戲、樂不戲、行不戲,非戲、非樂戲、非行戲而得的。


(1)甚麼叫做道乃從無欲,而不是有欲而得的呢?所謂比丘得無欲,自知已得無欲,不使他人知道我為無欲。得知足、得遠離、得精勤、得正念、得定意、得智慧、得不戲,而自知已得不戲等,而不欲使他人知道我乃無欲,這叫做道乃從無欲,而不是有欲而能得到的。


(2)甚麼叫做道乃從知足,而不是無厭足而得的呢?所謂比丘,其行知足,衣只取來覆身形,食只取來充軀之饑,這叫做道乃從知足,而不是無厭足而得的。


(3)甚麼叫做道乃從遠離,而非樂聚會,非住聚會,非合聚會而得的呢?所謂比丘,行遠離,而成就二遠離,也就是身及心都俱遠離,這叫做道乃從遠離,而非樂聚會,非住聚會,非合聚會而得的。


(4)甚麼叫做道乃從精進,而不是懈怠而得呢?所謂比丘,常行精進,而斷惡不善法,而修諸善法,恒自起意(發心),專一而堅固,為諸善的根本,而不捨方便,這叫做道乃從精勤,而不是懈怠而得的。


(5)甚麼叫做道乃從正念,而非邪念而得呢?所謂比丘,觀察內身如身,觀察內覺(受)、心、法如法(身受心法都如法),這叫做道乃從正念,而不是由邪念而得的。


(6)甚麼叫做道乃從定意(禪定),而不是由亂意而得的呢?所謂比丘,離欲、離惡不善之法,乃至得第四禪,成就而遊止其中,這叫做道乃從定意,而不是由亂意而得的。


(7)甚麼叫做道乃從智慧,而不是愚癡而得呢?所謂比丘,修行智慧,觀察興衰之法,而得如是之智,而聖慧明達,而分別曉了一切,以正盡苦惱,這叫做道乃從智慧,而不是愚癡而得的。

(8)甚麼叫做道乃從不戲、樂不戲、行不戲,非戲、非樂戲、非行戲而得的呢?所謂比丘之意,都常滅戲,樂住於無餘涅槃,心恒樂住,歡喜意解,這叫做道乃從不戲、樂不戲、行不戲,非戲、非樂戲、非行戲而得的。 

2022年7月6日 星期三

阿含經-352

 (5)阿那律陀!假若你成就大人的八念,而又得此四增上心(四禪),而在於現法樂居,容易而不難得的話,則像如是的,你如遊行東方,必定能得安樂,沒有眾苦之患,如遊行南方、西方、北方的話,必定能得安樂,並沒有眾苦的災患。阿那律陀!假若你成就大人的八念,而又得此四增上心(四禪),而在於現法樂居,容易不難而得的話,我尚且不說你對於諸善法會止住,更何況說會衰退?可以說,唯有當會晝夜都會增長善法,而不會衰退的。

(6)阿那律陀!假若你成就大人的八念,而又得此四增上心(四禪),而在於現法樂居,容易而不難得的話,你就在於二果當中,必能得其一果的,或者在現世當中,會得究竟智,或者又有餘,而得阿那含果(三果)的。阿那律陀!你應該成就此大人的八念,也應該得此四增上心(四禪),在於現法樂居,容易而不難得後,然後在於枝提瘦(枝提國)的水渚林中,去受夏坐。(究竟智為四果,二果乃指三果與四果)


那時,世尊為尊者阿那律陀說法,勸發其渴仰,而成就其歡喜。用無量的方便為他說法,勸發其渴仰,成就其歡喜後,就入如其像定(禪定),而用如其像定的神力,猶如大力士之屈伸其手臂之頃,像如是的,世尊乃從那枝提瘦(枝提國)的水渚林中忽然隱沒不見,而住在於婆奇瘦的鼉山的怖林鹿野園中(鹿野苑)。


那時,尊者阿難正在執拂塵侍奉在佛的身邊,於是,世尊便從禪定覺起,回顧而告訴他說:「阿難!如果有比丘,遊行在鼉山的怖林鹿野園林的話,就叫他們一切都集合在講堂。等他們都集合在講堂後,就回來告訴我。」

尊者阿難受佛教言後,就稽首禮佛之足,即時去宣敕:諸有比丘!如遊行在於鼉山的怖林鹿野園中的話,就叫他們統統集合在講堂裡。等大眾都集合在講堂後,就回去佛所,頭面禮足,卻住在另一邊,而仰白佛說:「世尊!諸有比丘遊行在鼉山的怖林鹿野園中的,都已令其統統集合在講堂了,唯願世尊自當知時!」


於是,世尊就帶阿難尊者,往詣講堂,在於比丘眾之前敷座而坐在那裡。坐後,告訴諸比丘們說:「諸比丘們!我現在將為你們講說大人的八念,你們要諦聽!聽後要善思念它!」這時,諸比丘們,都受教,而正在傾聽佛的教言。

2022年7月5日 星期二

財團法人雲長文教基金會上年收入徵信

親愛的會員:萬安                                 

          時間不留人,半年又過去了,感謝會員對自己的基金會愛護,

       每月捐助善款,在此經濟不景氣中,各位能

「以自己有餘,助他人不足」,

而行善不中斷,有如種樹澆水,若中斷了,樹就會枯萎了。

故非常感恩。

    新聞報導,大善人賈永婕女藝人,為三年來疫情和朋友

一起捐助各項醫療用品,其精神真的值得讚揚。           

   萬事如意

                            黃昇源   合十

                               2022  07  05

財團法人雲長文教基金會網址:

 https://yunchangblog.wordpress.com/

 

 

 

 

 

 

 

 

 

  一一一年會員上年收入徵信     單位:元    p.1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黃昇源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高美紗

10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黃應全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黃泓嘉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黃鈺婷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黃舒柔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黃妙玲

2500

500

2500

4500

500

4500

   陳行健

2000

5000

2000

4000

 

 4000

   陳瑩瑋

2000

 

2000

4000

 

 4000

   陳泓宇

2000

 

2000

4000

 

 4000

   陳德安

2000

 

2000

4000

 

 4000

   陳國棟

 

5000

 

 

 

 

   陳吉民

 

5000

 

 

 

 

   陳翠玲

 

5000

 

 

 

 

 

 

 

 

 

 

 

 

 

 

 

 

 

 

蔡宏旺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林美秀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蔡政達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徐美燕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蔡依潔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蔡紫纓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蔡定華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蔡政憲

2000

2000

2000

2000

2000

2000

蔡政哲

1500

1500

1500

1500

1500

1500

天上聖母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道祖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觀音菩薩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廖森喜

100,500

500

500

500

500

500

吳麗好

10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廖凱聖

300   

300   

300   

300   

300   

300   

廖凱儀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盧怡如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一一一年會員上年收入徵信     單位:元        p.2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黃大耀

 

600

 

600

 

600

  陳怜嬙

 

600

 

600

 

600

  黃資雅

 

200

 

200

 

200

  黃紹軒

 

200

 

200

 

200

  黃楛晴

 

200

 

200

 

200

觀音菩薩

 

500

 

500

 

500

關聖帝君

 

500

 

500

 

500

司命真君

 

500

 

500

 

500

 

 

 

 

 

 

 

 

 

 

 

 

 

 

黃玉蘭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柯佳玲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柯良和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黃敏容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柯圭真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柯育安

2500

 

 

 

 

 

 

 

 

 

 

 

 

 

 

 

 

 

 

 

蔡幸娟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何怡慧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何虹儀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何宗學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游素屏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張君槐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洪玉華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張雅婷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張坤賢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張景昇

300

300

300

300

300

300

 

 

 

 

 

 

 

陳盈君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李忠明

8000

 

 

100,000

 

100,000

張瑞

200

200

200

200

300

300

李昇芳

200

200

200

200

300

300

李俊徹

200

200

200

200

300

300

李俊秀

200

200

200

200

300

300

 

        

  

 

   一一一年會員上年收入徵信     單位:元    p.3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 月

  

1000

 500

500

 500

 500

500

 林  謹

1000

 500

500

 500

 500

500

 

 

 

 

 

 

 

游蕙綸

 

 

 

 

 

1000

陳羿君

 

 

 

 

 

 500

陳羿伶

 

 

 

 

 

500

 

 

 

 

 

 

 

周永山

 

 1000

 

 

 

 

凃淑玲

 

 1000

 

 

 

 

 

 

 

 

 

 

 

陳佳香

 

 

 

 

 

2000

王譽儒

 

 

 

 

 

1000

 王毓琇

 

 

 

 

 

1000

 

 

 

 

 

 

 

范開雲

2000

2000

2000

2000

2000

2000

王說霞

1000

500

1000

500

500

500

   徐政瑜

6000

 

 

 

 

 

蔡佩芬

2000

 

 

 

 

 

原始點

1000

 

 

 

 

 

   王香文

 

12000

 

 

 

 

粱儷珍

 

2000

 

 

2000

 

原始黠肌力

 

1000

 

 

 

 

驗光師公會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