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30日 星期五

第十三篇盡心章句上第二十六章


孟子曰:「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子莫執中,執中為近之,執中無權,猶執一也。所惡執一者,為其賊道也,舉一而廢百也。」
註:
楊子:戰國時人,名朱,後云字子居,後於墨子,嘗與墨子弟子禽滑釐辯論,其說在愛己,不拔一毛以利天下。
取為我:朱注:「取者,僅足之意。取為我者,僅足於為我,不及為人也。」
墨子:戰國魯人,名翟,嘗為宋大夫,為墨家之祖。
兼愛:朱注:「無所不愛也。」
摩頂放踵:趙注:「摩突其頂,下至於踵。」朱注:「摩頂,摩突其頂也。放,至也。」摩突,摩禿也。
子莫:趙注:「魯之賢人也。」
近 :近道也。
執中無權:朱注:「權,稱錘也,所以稱物之輕重而取其中也。執中而無權,則膠於一定之中而不知變,是亦執一而已矣。」
賊 :害也。朱注:「為我害仁;兼愛害義;執中者,害於肘中;皆舉一而害百者也。」

大意:孟子說:「楊朱是主張自己利益至上,即使拔一毛而對天下有利,他也不肯做。墨子是抱着無所不愛的主義,即使度禿頭頂,掉光脛(從膝到腳跟的部分)毛,只要對天下有利,就去做。子莫是執守楊墨二家之間的中道,執中似乎是近道了;但在執中如果沒有權衡情執,那麼仍然是執守一偏之見。所以嫌惡執守一偏的人,因為他們賊害正道,舉用一事而廢棄了百事。」

說明:戰國時期,正好是各家齊鳴的時代,孟子以承儒家思想,以孔子為其師承之師,故自認正統。

楊朱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名思想家,字子居,魏國人,生平已不可考。在當時各家的著述如《孟子》、《荀子》、《莊子》、《韓非子》、《呂氏春秋》等,他的名字曾多次出現。他的行蹤多在一帶。據《莊子》記載,他曾經見過老子。其活動的年代,比墨子稍後,而又早於孟子。有云他是老子弟子,或為道家別支。其學說在當時相當著名,但早已散佚不存,散見於《孟子》、《列子》及《淮南子》中。

最傳統的說法是,墨子,墨氏,名翟,《呂氏春秋》、《淮南子》、《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內都如是稱。司馬遷沒有給墨子立傳,僅在孟子荀卿傳後,有簡略記載:「蓋墨翟宋之大夫,善守禦,為節用,或曰並孔子時,或曰在其後」。《元和姓纂》稱,「墨氏,孤竹君之後,本墨台氏,後改為墨氏,戰國人。墨翟著書號墨子。」而《新唐書·藝文志》也沿用這種說法。童書業根據《廣韻·六脂》以及《姓氏急救篇》所引的《世本》文字「宋襄公子墨夷須為大司馬,其後有墨夷皋。」及《通志·氏族略》記載的「墨台氏,子姓,宋成公子墨台之後。」考證得出,宋襄公之兄公子目夷(子魚),也就是《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所記載的著名的子魚論戰故事的主人公,其名目夷又寫作墨夷或墨台,其後裔以墨夷為氏。童書業據此認為墨子為宋國公室子姓墨夷氏之後,因此墨子繼承了貴族身份為宋國大夫。

歧路亡羊:

 楊朱的鄰居丟失了一頭羊,他就帶著親戚去尋找,後來又請楊朱的家僮一起去追羊。
楊朱問:「只不過丟了一隻羊,為甚麼要這麼多人去追呢?」
鄰居說:「因為岔路實在太多了。」
過了一會,家僮回來後,楊朱問:「尋到了沒有?」
家僮說:「沒找到。」
楊朱又問:「這麼多的人去找,為什麼還被牠逃掉呢?」
那些人懊惱的說:「岔路中又有岔路啊!我們不知道羊的去向,所以只好回來了。」
楊朱聽了就說:「大路因為岔路多,所以羊走失了。同樣的道理,因為學說派別多,讀書人不容易專心一致,所以常常誤了一輩子!」
此與佛教之「一門深入」相似,要等開悟後才能博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