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10日 星期六

第十三篇盡心章句上第九章


孟子謂宋句踐曰:「子好遊乎?吾語子遊。人知之,亦囂囂;人不                                           知,亦囂囂。」
曰:「何如斯可以囂囂矣?」
曰:「尊德樂義,則可以囂囂矣。故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窮不失             義,故士得己焉;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              澤加於民;不得志,脩身見於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               天下。」
註:
宋句踐:宋姓,句踐名。
遊 :朱注:「遊說也。」
語 :告也。
囂囂:趙注:「自得無欲之貌。」
尊德:朱注:「德,謂所得之善。尊之,則有以自重,而不慕乎人爵之榮。」
樂義:朱注:「義,謂所守之正。樂之,則有以自安,而不殉乎外物之誘矣。」
達 :顯達也。
得己:不失己也。
見 :音現,名實顯著也。

大意:孟子對宋句踐說:「你喜歡遊說諸侯嗎?我告訴你遊說的道理。人家知道你,固然可以自得其樂,人家不知道你,也要自得其樂。」
宋句踐問:「怎麼樣才可以自得其樂呢?」
孟子說:「尊重德行,樂於義理,那就可以自得其樂了。所以士人窮困時不失義理,顯達時不背大道。窮困時不失義理,所以士人就能保有自己的名節;顯達時不背大道,所以人民就不會對他失望。古時候的人,得志時,恩澤加在人民的身上;不得志時,修養自身顯名於世。窮困時就獨自修養自身,顯達時就使天下人都能歸善。」

說明:孟子在此說明讀書人與一般人不一樣的地方。

孔子謂顏回曰:「回,來!家貧居卑,胡不仕乎?」
顏回對曰:「不願仕。回有郭外之田五十畝,足以給飦粥;郭內之田十畝,足以為絲麻;鼓琴足以自娛;所學夫子之道者足以自樂也。回不願仕。」
      此 修養自身顯名於世。

(ㄈㄨˊ)不齊 治  (ㄕㄢˋ)      民風很好。
        孔子說:「我也有聽說。」
        曾參說:「耳聽是虛,眼見為實,老師何不去(ㄕㄢˋ)(ㄈㄨˋ)一看。」
        孔子說:「好啊。」
        第二天,公良孺備妥馬車,孔子顏回曾參一同前去,約二百里路程,走了三天到(ㄕㄢˋ)(ㄈㄨˋ)城內。
1.     看河中抓魚人,收網後取幾條魚,又放其他魚,孔子叫停車,下去問其理。
抓魚人說:「邑宰說靠水吃水還要養水,我雄魚抓了,放了母魚及小魚,永遠有魚。」
             孔子聽了說:「對、對,靠水吃水還要養水。」
          2.看盲人過牆角拐彎,有一年青人趕快跑去問:「是出城或過馬路?
           盲人說:「出城。」年青人就帶其出城再回來。
         3.小孩丟藥及碎銀在路上哭,一位老伯跑來,再去取藥又贈金。
       孔子看了很感動,到衙門,(ㄈㄨˊ)(ㄅㄨˋ)(ㄑㄧˊ)跑出來接
老師,孔子看見衙內陳設用具簡陋,大家閒談。
晚飯時:
          (ㄈㄨˊ)(ㄅㄨˋ)(ㄑㄧˊ)說:「來不及請廚師,由內人臨時
準備便飯。」桌上一看,紅著臉,趕快進入端出一盤薑絲,大家一看,都會心一笑。
       晚上,孔子問:「任職以來有什麼得失?
       (ㄈㄨˊ)(ㄅㄨˋ)(ㄑㄧˊ)答:「沒有失,而有三得。
         1.向老師學的知識付諸施行,成效卓越,是學問的益處。
         2.俸祿除自己用外,可分一點給窮的親戚,是骨肉上的益處。
         3.公務清閒,可訪友弔喪,是朋友上的益處。」
  
    孔子高興地說:「事事以身作則,深孚眾望,以仁德化民,這就是根本,還用什麼方法。」
      (ㄈㄨˊ)(ㄅㄨˋ)(ㄑㄧˊ)說:
      1.敬老恤幼。」

 孔子說:「這是小節。」
                
          2.教我尊長三人,教我親兄弟五人,教我為朋友十一人。」
孔子說:「這是中節。」
                3.單父才德超弟子者五人,常請益。」

孔子說:「此為大節也。可惜你治理地方
太小,若地方大,則可繼承之業績。」
這是顯達時就使天下人都能歸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