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31日 星期三

阿含經-48

 十五。思經第五(初一日誦)

大意:本經敘述佛告比丘:如故意造業,就必受其果報。如不是故意去造業的話,就不一定會受其果報。業有身三、口四、意三等十善與十惡之業。聖弟子應舍十惡業而成就十善業。如修慈悲喜舍之四無量心的話,就必得阿那含果以上的果位。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游止於舍衛國,住在於勝林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如果有人故意造業的話,我就會說他必定會受其果報。或者是現世受報,或者是後世(來世)受報。假如不是故意造業的話,我就會說他不必受其果報(不一定會受果報)。就中,身故意所作之業,有三種業,是不善之業,而會受其苦果,而受其苦報的。口有四業,意有三業,不善的業,就會與其苦果,而受苦報的。


(1)甚麼叫做身故意所作的有三業,是不善之業,而會與其苦果,而受其苦報呢?第一叫做殺生。極惡飲血(非常的兇惡,其手掌都被血所塗),其欲傷害眾生,並不慈愍眾生,乃至蜫蟲之類也一樣的遭其傷殺。第二叫做不與取。著於他人的財物,而用偷盜的方法去取為己物。第三叫做邪淫。那位女人或者有被其父所保護監督,或者有母親可監護,或者父母共同監護,或者被姊妹所保護,或者被兄弟所護持,或者人婦之父母所保護,或者是他人的婦女,如犯她,就會有被鞭罰的恐怖的婦女,和有實名的假賃。乃至用華鬘卷飾的婦女,而侵犯這些任何一種的婦女(均為邪淫)。以上叫做身故意而作的三業,是不善之業,而會與其苦果,而受苦報的。


(2)甚麼叫做口故意而作的四業,是不善之業。會與其苦果,而受其苦報呢?

第一叫做妄言(妄語)。他或者在眾人當中,或者在其眷屬當中,或者是王家,如叫他而問他:你如知道的話,便說出來。他卻不知而說知,知道的卻說不知道,不看見過的卻說他看見過,見到的卻說不見過。為了自已,或為了掩護他人,或為了財物,知已妄言(知道所講的為妄言,而故意說此妄言)。

第二叫做兩舌。欲離間他人,聽到此人之語,而去對男一人說,是欲破壞此人,聽到那個人之語。而對此人說,都是欲破壞那個人。人家和合,卻欲使其分離,對於分離的人,又欲再使其分離,而結群集黨,喜樂於群黨,稱說群黨。

第三叫做粗言(惡口)。他如有話說,其辭氣則粗獷,惡聲而逆人的耳朵,是眾人所不喜歡聽,眾人所不愛聽之語,會使他人苦惱,使人不得安定,就是說此種語是。第四叫做綺語:他作不是應說之時之說,不是真實之說,作沒有義之說,非法之說,不止息(非律儀)之說。又再稱歎不止息之事。違背應時而作不善之教言,也不是善於訶責人。這叫做口之故意所作的四種業,是不善之業,而會與其苦果,而受其苦報的。(待續)

2021年3月30日 星期二

阿含經-47

 羅雲!由於未來之行之故,將會生意業的話,即應觀察那意業。如果由於未來之行之故,而會生意業的話,則那個意業到底是為清淨呢?為不清淨呢?是為了自己而為的呢?或者是為了他人而為的呢?羅雲!如果觀察時則知:由於未來之行之故,當會生意業,那意業為清淨的。或者是為了自己而為,或者為了他人而為,知道為不善而與其苦果,而受苦報的話,羅 雲!你就應當捨棄那未來之意業。羅雲!觀察之時,則發見由於未來之行之故,當會生意業。那意業為不淨的,或者是為了自己而為,或者是為了他人而為,而知道為善,而與其樂果,而會受樂報的話,則,羅雲!你就應當納受那未來的意業。

羅雲!由於現在之因之故,現在生起意業的話,則應觀察此意業。如由於現在之行之故,現在生起意業的話,則此意業,到底為淨的呢?為不淨的呢?為了自己而為的呢?或者為了他人而為的呢?羅雲!如果觀察之時,則知:由於現在之行之故,現在生起意業之時,此意業為淨的,或者為了自己而為,或者為了他人而為。如知道為不善,而與其苦果,而會受苦報時,則,羅雲!你就應當捨棄此現在的意業。羅雲!如果觀察時,由於現在之行之故,現在生起的意業,此意業為不淨的,或者為了自己而為,或者為了他人而為,如果知道為善,而與其樂果,而會使其受樂報的話,則,羅雲!你就應當納受此現在的意業。


羅雲!如果過去的沙門、梵志,有身口意業的話,則已觀察而觀察,已清淨而清淨。他的一切,則是此身口意業,已經觀察而觀察,已經清淨而清淨。羅雲!如果未來的沙門、梵志,有身口意業,應該觀察而觀察,應當清淨而清淨。他的一切,即是此身口意業,應當觀察而觀察,應當清淨而清淨。羅雲!如果現在的沙門、梵志,有身口意業的話,則現在觀察而觀察,現在清淨而清淨。他的一切,則此身口意業,現在觀察而觀察,現在清淨而清淨。羅雲!你應當要如是而學:我也應該即於此身口意業,現在應當觀察而觀察,現在應當清淨而清淨。」


於是,世尊又說偈頌而說:

身業口業 意業羅雲 善不善法 汝應常觀

知己妄言 羅雲莫說 禿從他活 何可妄言

覆沙門法 空無真實 謂說妄言 不護其口

故不妄言 正覺之子 是沙門法 羅雲當學

方方豊樂 安隱無怖 羅雲至彼 莫為害他

(有關於身業、口業、意業之事,羅雲啊!對於善法,或者是不善之法,你應當常常把它觀察。如知道是妄言後,則,羅雲啊!你就不可以說。禿頭的出家人,本來就是從他人的供養而得以生活的,怎樣可以說妄語呢?)

(會將沙門之法翻覆,空虛而沒有真實之事,就是所謂講說妄言,不防護其口而來的。)

(因此之故,不說妄言的話,就是正覺之子。此沙門之法,羅雲啊!你應當學習!)

(方方而豊樂,安隱而沒有怖畏,羅雲啊!應該學至於此種境地,

千萬不可以說妄語去害人!)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尊者羅雲,以及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待續)

2021年3月28日 星期日

財團法人雲長文教基金會醫學講座




2021年3月27日晚上7點半到9點
由廖森喜醫師講
1.耳、鼻、咽、喉及口腔的解剖位置及生理。
2.感冒。3.流行性感冒。4.腸病毒。5.鼻竇炎。
6.過敏性鼻炎。7.扁桃腺炎。8.扁桃腺周圍炎。
9.哮吼病。10.會厭輭骨炎。11.咽喉炎。12.氣管炎。
13.頸部淋巴結腫14.甲狀腺腫大。15.鼻咽癌。
16.口腔癌。17.聽力障礙(耳中風)。18.異物類。
19.唾液腺疾病。20預防勝於治療。21.座談。22.中耳炎。





 

2021年3月26日 星期五

阿含經-45

 於是,世尊即說偈頌而說:

人犯一法 謂妄言是 不畏後世 無惡不作

寧瞰鐵丸 其熱如火 不以犯戒 受世信施

若畏於苦 不愛念者 於隱顯處 莫作惡業

若不善業 已作今作 終不得脫 亦無避處

(人如違犯於一法,所謂:妄言是。由於不怖畏有後世之故,就會無惡不

作)。

(寧可吞噉鐵丸,其熱度有如火燃,也不可以犯戒,而受世人之信施。)

(如果怖畏苦果,而不愛念的話〔不喜愛苦果〕,則在於隱處、顯處,都

不可以作惡業。)

(如果對於不善之業,已作,或者今作的話,則終究不能得到解脫,也無

可逃避之處。)

佛陀將偈頌說完後,又問羅雲說:「你的意見如何呢?人用鏡子作甚麼

呢?」尊者羅雲回答說:「世尊!是為了欲觀看其顏,要看一看是否潔淨,

或不潔淨的。」


佛說:「像如是的,羅雲!如果你將作身業時,就應該觀察那身業:我將作身業,此身業到底是清淨呢?或不清淨呢?為了自己而為呢?或者為他人而為的呢?羅雲!若觀察時,就會知道:我將作身業。此身業為淨,或者為自己而為,或者為他人而為。如不善的話,就會與其苦果,而受於苦報。


這樣,則,羅雲!你就應當捨棄那將作的身業。羅雲!如觀察時則知:我將作身業,此身業為不淨,或者為了自己而為,或者為了他人而為,如善的話,就會與其樂果,而受樂報。這樣,則,羅雲!你就應當納受那將作的身業。


羅雲!你現在如作身業時,即應觀察此身業:如我現在將作身業時,此身業到底是清淨的呢?或者不是清淨的呢?是為了自己而為的呢?或者是為了他人而為的呢?羅雲!如觀察時即知:我現在所作的身業,此身之業為清淨的,或者為了自己而為,或者為了他人而為。如不善的話,就會與其苦果,而受其苦報的。羅雲!你應當捨棄此現在所作的身業。羅雲!如觀察時即知:我現在所作的身業,此身業為不清淨的,或者為了自己而為,或者為了他人而為,如果為善的話,就會與其樂果,而會受樂報。羅雲!你就應當受此現在所作的身業。

(待續)

2021年3月25日 星期四

阿含經-44

 十四、羅雲經第四(初一日誦)

大意:本經敘述佛陀取水器瀉出水。而留一些水,以喻道之少者。將少水盡瀉,以喻盡棄道者。把水器覆著地上,用以喻道之覆者。水器由覆,朝上仰放,則喻道仰(空)者。以這些譬喻教誡羅睺羅。如知己作妄言,而不羞不悔,不慚不愧的話,則道性會漸少而至於空。並用王象入陣戰鬥之譬喻。又以人用鏡觀其面之淨,或不淨,喻人也當如是的反省。應觀過去、現在、未來三時所作三業之淨不淨,為自,或為他,而後當行則行,當舍則舍。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游化於王舍城,住在於竹林迦蘭哆園(竹林精舍。迦蘭哆為栗鼠,本為其飼養處。)


那時,尊者羅雲(羅睺羅,不毀禁戒,誦讀不懈第一,佛在俗時之子),也遊化而住在於王舍城的溫泉休中(位於王舍城的舊址附近,古時有一溫泉精舍)。於是,世尊過夜而至於翌日的平旦之時,著衣持鉢,而入於王舍城去行乞食,乞食之事完畢後,到了溫泉林之羅雲所住之處。尊者羅雲遙見佛陀來臨,即便往迎,而執取佛陀的衣鉢,為佛敷一坐具,汲水洗佛之足(對長者之禮貌)。佛陀洗足後,就坐在羅雲為其敷設之座。


於是,世尊即取水器,將水倒瀉,而留少水後,垂問而說:「羅雲!你現在看見我執取此水器,將水倒瀉,而留一些少水嗎?」羅雲說:「看見啊!世尊!」


佛陀告訴羅雲說:「我說那些道行少的人,也是如是,所謂知己妄言(知道此為妄言後,卻又說此妄言),是不羞不悔,無慚無愧的人。羅雲!他也是無惡不作的人。因此之故,羅雲!當作如是而學:不得戲笑妄言。」

世尊說後,又取此留有少水之器,而盡瀉棄其餘留之水,然後垂問而說:「羅雲!你是否又看見我取此留有少水之器,而將裡面的水,統統瀉棄之事嗎?」羅雲回答說:「看見了,世尊!」

 

佛陀告訴羅雲說:「我說他將道盡棄之事,也是如是。所謂知道此為妄言後,而又說此妄言。而不羞不悔,而無慚無愧。羅雲!他也是無惡不作的人。因此之故,羅雲!應當要作如是而學:不得戲笑妄言。」

世尊詫後,又取此空的水器,覆著在於地上後,垂問而說:「羅雲!你是否又看見我執取此空的水器,覆著在於地上之事嗎?」羅雲回答說:「看見了,世尊!」


佛陀乃告訴羅雲說:「我說他之道,會翻覆,也是如是。所謂知道此為妄言後,又說妄言,而不羞不悔,而無慚無愧。羅雲!他也是無惡不作的人。因此之故,羅雲!應當要作如是而學:不得戲笑妄言。」


世尊說後,又取此覆水之器,發令仰已(使它由覆而仰起),然後垂問而說:「羅雲!你是否又看見我取此覆水之器,使它起仰之事嗎?」羅雲回答說:「看見了,世尊鎮!」


佛陀告訴羅雲說:「我說他之道會仰之事,也是如是。所謂知道此為妄言後,又說此妄言,而不羞不悔,不慚不愧。羅雲!他也是無惡不作的人。因此之故,羅雲!當作如是而學:不得戲笑妄言。


羅雲!猶如國王有大象,入於陣鬥時那樣。用前腳、後腳、尾、(月+客)(胳後頸骨)、脊、脅、項、額、耳、牙等,一切都皆使用,唯保護其鼻。象師看見後,便作此念:這匹王的大象,猶然如故,而惜其生命。為甚麼呢?因為這匹王的大象進入陣鬥時,曾用前腳、後腳、尾、(月+客)、脊、脅、項、額、耳、牙等,一切都皆使用,唯保護牠的鼻之故。羅雲!如果王的大象入陣鬥時,用前腳、後腳、尾、(月+客)、脊、脅、項、額、耳、牙,以及鼻等,一切都盡用的話,即象師看見後,便會作此念:此王的大象,不再惜其生命了。為甚麼呢?因為這匹王的大象入陣鬥時,用前腳、後腳、尾、(月+客)、脊、脅、項、額、耳、牙,以及鼻等,一切都盡用之故。


羅雲!如果王的大象入陣鬥時,用前腳。後腳、尾、(月+客)、脊、脅、項、額、耳、牙,以及鼻等,一切都盡用時,羅雲!我說此王的大象入陣鬥時,乃無惡不作。像如是的,羅雲!所謂知道此為妄言,而又說此妄言,而不羞不悔,無慚無愧。羅雲!我說他也是無惡不作。因此之故,羅雲!應當要作如是而學:不得戲笑妄言。」(待續)

 

2021年3月24日 星期三

阿含經-43

 由於六界和合之故,便從母胎而生。由於六界之故,便有了六處,由於六處,便有了更樂(感觸),由於更樂(觸)之故,便有了覺(領受)。比丘們!如有覺的話,便會知道苦如真(如實而知道這是苦),知道苦之集,知道苦之滅,知道苦之滅道如真(如實而知道苦之集、苦之滅、苦滅之道)。

甚麼叫做知苦如真(如實而知道一切都是苦)呢?所謂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和有怨憎之人共聚之苦)、愛別離苦(和恩愛者必須離開之苦)、所求不得苦,略為(要約的說)五盛陰苦(由於五陰之存在而感受之苦),這叫做知苦如真(如實而知道一切都是苦)。

甚麼叫做知苦集如真(如實而知道苦之集)呢?所謂有了此愛之感受,當來會有了樂欲,而共俱求彼彼有(未來有愛、喜、貪俱,彼彼集者,也就是希求出生在此處、彼處,而為有愛)。這叫做知苦集如真(如實而知道苦之集)。

甚麼叫做知苦滅如真(如實而知道苦之滅)呢?所謂此愛受,在於當來,有樂欲,共俱,而求彼彼有斷無餘(求此處彼處之『有』之斷滅無餘存),而為舍、為吐盡、為無欲、為滅、為止、為沒,這叫做知苦滅如真(如實而知道苦的寂滅)。

甚麼叫做知苦滅道如真(如實而知道苦之滅之道)呢?所謂八支聖道,正見,……乃至正定(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第三十一經有八聖道之詳解),是為八聖道,這叫做知苦滅道如真(如實而知道悟之滅之道)。比丘們!當知苦之如真(苦應如實而知,苦應知),應當斷除苦之集(集應斷)。應當作證苦之滅(滅應證),應當修苦之滅之八聖道(道應修)。如果比丘知苦如真(如實而知道一切都是苦),斷除苦之集,苦滅作證(證悟寂滅),修苦滅之道的話,就叫做比丘之一切漏已盡,諸結已解,能以正智而得苦際(滅盡所有的苦惱)。」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那些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待續)

2021年3月23日 星期二

阿含經-42

 (3)就中,如果有沙門、梵志作如是的見解、如是之說,說人所為的一切,均為是無因無緣者。我便會到他那裡去,到後就會問:『諸位賢者!實在作過如是的見解,如是之說,說人所為的一切,均為是無因無緣嗎?』他們定會回答而說:『爾』(是的)。我就又會對他們說:『如果是這樣的話,諸位賢者們,就統統是殺生的了。為甚麼呢?因為以其一切均為是無因無緣之故。像如是的,諸位賢者們,均為是不與取(偷盜)、邪淫、妄言……,乃至邪見(十惡業)。

為甚麼呢?因為以其一切均為是無因無緣之故。諸位賢者們!如果一切均為是無因無緣,而其見解為實在的話,則於內,因內之作以不作,都無欲、無方便(對於一切事,應做,或不應做,都不得由自己的願望或精進。因為由於無因無緣之故,作與不作,都沒有自己的意願及努力能左右它)。諸位賢者們!如果對於作以不作(作或不作),都不知如真(不如實而知)的話,便會失去正念,沒有正智之故,就無可以教的了。』如沙門法,乃如是之說的話,乃可以用理去降伏那沙門、梵志。

我所自知、自覺之法,如為你們說的話,則不管是沙門、梵志,或者是天、是魔、是梵,以及其餘的世間,都沒有人能降伏,均不能穢汙,均不能抑制!為甚麼我所自知、自覺之法,如為你們說的話,則不是沙門、梵志,或者是天、是魔、是梵,以及其餘的世間所能降伏,所能污穢,所能抑制的呢?


所謂有六處之法,是我所自知、自覺之法,為你們所說的,則不是被沙門、梵志,或者是天、是魔、是梵,以及其餘世間的人所能降伏,所能穢汙,所能抑制的。又有六界之法,是我所自知、自覺之法,為你們說,則不是沙門、梵志,或者是天、是魔、是梵,以及其餘的世間之人所能降伏、所能污穢,所能抑制的。


甚麼叫做六處法,為我所自知、自覺,而為你們說的呢?所謂眼處,耳、鼻、舌、身、意等處,就是六處法,是我所自知、自覺,而為你們說的。甚麼叫做六界法,為我自知、自覺,而為你們說的呢?所謂地界,水、火、風、空、識等界,叫做六界法,是我所自知、自覺,而為你們說的。(待續)

2021年3月22日 星期一

阿含經-41

 十三、度經第三(初一日誦)

 大意:本經敘述沙門梵志當中,有三種主張,所謂:人所為的一切,皆因(1)宿命造,(2)尊佑造,(3)無因無緣。佛陀斥為邪說邪見。佛陀乃開示自知自覺的緣起法,即因六界,便有六處,因六處,便有更樂,因更樂,便有覺,有覺的話,便知苦集滅道之四相。當知苦、斷集、證滅、修道,則能以正智而盡苦際。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游化於舍衛國,住在於勝林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有三度處(為教派之據,有三種),異姓、異名、異宗、異說。所謂有智慧的人乃善受、極持,而為他人講說,然而不能獲得利益。那三種呢?或有一種沙門、梵志,曾作如是的見解,作如是之說:說人所為的一切,均為是由於宿命所造的(因於前世所作之業)。又有一種沙門、梵志,曾作如是的見解,如是之說:說人所為的一切,都是由於尊佑所造的(因為自在天所創造的)。又有一種沙門、梵志,曾作如是的見解,如是之說:說人所為的一切,均為無因無緣而自有的(無因論)。


(1)就中,或有一種沙門、梵志作如是的見解,如是之說,說人所為的一切,均為由於宿命所造的話:我便會到他那個地方去,到後,就會問他而說:『諸賢者們!你們實在曾作如是的見解,如是之說:說人所為的一切,均由於宿命所造的嗎?』他們定會回答說:『爾。』(是的)。我就又會對他們說:『如果是這樣的話,則諸賢者均為是殺生的了。為甚麼呢?因為其一切都是由於宿命所造之故(既為一切都是宿命之因而來,則前世作因故,今世應當殺生。雖自身以為不殺生,然而被宿命的因緣所押而不止,而至於殺生)。像如是的話,則諸位賢者們,均為是不與取(他人不給你,而你卻去取來-偷盜)、邪淫、妄言,……乃至邪見的了(總計為身三、口四、意三之十惡業)。

為甚麼呢?因為其一切均為由於宿命所造之故。諸賢者們!如果一切均為是由於宿命所造,而此見解為真實的話,則於內,因內之作以不作(作,或不作),都無欲、無方便(對於一切事應做或不應做,都不得由自己的願望或精進。因為由於宿命所造之因,作或不作,都沒有自己的意願及方便-努力所能左右它)。諸位賢者們!如果對於作以不作(作,或者不作),不能如實而知道的話,就會失去了正念,而沒有正智的話,就無可以教的了』。如果沙門之法,如是而說的話,則可以用理去降伏那些沙門、梵志。


名(2)就中,如有一種沙門、梵志,曾作如是的見解,如是之說,說人所為的一切,均因於尊佑(自在天)所造的,我便會到他們那邊去,到後,就會問他們而說:『諸位賢者們!你們實在作如是的見解,如是之說,說人所為的一切,都是由於尊佑(自在天)所造的嗎?』他們定會回答說:『爾』(是的)。我就又會對他們說:『如果是這樣的話,諸位賢者們,就統統都是殺生的了。為甚麼呢?因為其一切都是由於尊佑(自在天)所造之故。如是的話,則諸位賢者均為是不與取(偷盜)、邪淫、妄言,……乃至邪見(十惡業)的了。

為甚麼呢?因為其一切均由於尊佑(自在天)所造之故。諸位賢者們!如果一切均由於尊佑所造,此種見解如果為真實的話,於內,因內之作以不作(作或不作),都無欲、無方便(解如上)。諸位賢者們!如果作,或者不作,都不知真實之義的話,就會失去正念,沒有正智的話,就無可以教的了。』如果沙門之法,如是之說的話,乃可以用理,去降伏那些沙門、梵志。(待續)

2021年3月19日 星期五

阿含經-40

 惒破白佛說:「如是,瞿曇!多聞的聖弟子,如是的正心解脫,而得六善住處。那六善住處呢?瞿曇!多聞的聖弟子,眼根看見色境時,不喜不憂,舍求而無為,而正念正智。瞿曇!多聞的聖弟子,像如是的正心解脫,叫做得第一善住處。像如是的,耳、鼻、舌、身、意等,如意知法時,都不喜不憂,舍求而無為,而正念正智。像如是的,瞿曇!多聞的聖弟子如是而正心解脫,叫做第六善住處。像如是的,瞿曇!多聞的聖弟子,如是的正心解脫,而得此六善住處。」

 

於是,惒破乃重新白世尊而說:「瞿曇!我已知道了!善逝!我已瞭解了!瞿曇!猶如明目的人,將覆倒之人,使他仰起,將蓋覆的人,把他啟發,將迷惑之人,示之以道,在黑暗當中,施大光明。如有眼根的人,便能看見色境那樣,沙門瞿曇也是如是。都為我而用無量的方便說法,而顯現真義,而隨其種種之道(甚深之道)。世尊,我現在自皈依於佛與法,以及比丘眾,唯願世尊納受我為優婆塞(近事男,虔誠的在家信徒)。我從今日開始,終身自皈依於三寶,乃至命盡!

 

世尊!猶如有人,飼養不良之馬,希望能得其利,然而徒自疲勞,而不能獲到利益那樣。世尊!我也是如是。那位愚癡的尼乾,並不善於曉了真義,不能解知,不識良田(可植福德之田,指三寶),而我卻不自審察,長夜都在奉敬、供養、禮事他,都希望能得其利,都徒勞刻苦而沒有益可得。世尊!我現在再自皈依於佛、法,以及比丘眾,唯願世尊納受我為優婆塞!從今日起,終身皈依三寶,乃至命盡!


世尊!我本來無知,對於愚癡的尼乾,有信有敬,然而從今日起,要斷除其因緣。為甚麼呢?因為都欺誑我之故。世尊!我今三自皈依於佛、法,及比丘眾。唯願世尊納受我為優婆塞!從今天起,終身自皈依三寶,乃至命盡!」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釋氏惒破,以及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待續)

  

 

2021年3月18日 星期四

阿含經-39

 世尊讚歎而說:「善哉!惒破!再者,你認為如何呢?惒破!如果有一位比丘,其無明已滅盡,智明已生。他由於無明已盡,智明已生之故,生『後身覺』,便知道為生『後身覺』(身體之極限度的感覺,也就是如實而知道此身之最後邊所生的感覺,或感受),生『後命覺』,便知道為生『後命覺』(生命之極限度的感覺,也就是如實而知道壽命之最終點所生的感覺或感受),身壞命終,壽命已完畢,即於現世的一切所覺的,便就告盡止息,當知已終至於冷(肉體死後之冷靜)。

猶如甚麼呢?惒破!猶如因為有樹而有影那樣。假如有人持利斧來斫破那株樹的樹根,斬截為一段一段(一節一節),打破成為十分,或成為百分,然後以火燒燃而成為灰,或遇大風所吹散,或投入在於水中。在惒破你的意見如何呢?影乃有了樹才會有,那麼,那株樹影從此已經滅絕其成因,是否滅而不生嗎?」惒破回答說:「如是!瞿曇!」

佛陀說:「惒破!當知!那位比丘也是如是,其無明已盡,智明已生。那無明既盡,智明已生後,則生『後身覺』時,便知生『後身覺』,生『後命覺』時,便知生『後命覺』,其身壞命終,壽命已完畢後,則在於現世的一切所覺,便都滅盡止息,當知已到了究竟冷靜。惒破!比丘像如是的正心解脫(心完全得解脫),便得六善住處(六常住,六根不著於六境,而平靜的生活狀態)。


那六善住處呢?惒破!比丘眼根看見色境時,不喜不憂,舍求(沒有愛、惡之心理狀態),而無為,而正念正智。惒破!一位比丘像如是的正心解脫,就叫做第一善住處。像如是的,耳、鼻、舌、身、意之知法(耳聽聲,鼻嗅香,舌嘗味,身覺觸,意知法)時,都不喜不憂,舍求而無為,而正念、正智。惒破!當比丘的,像如是的正心解脫,就叫做第六善住處(指第六之意知法,總合眼等之六,而為六住處)。惒破!比丘像如是的正心解脫的話,就能得此六善住處。」(待續)

2021年3月17日 星期三

阿含經-38

 尊者大目犍連白佛說:「世尊!,我今天和諸比丘們俱在於中食後,有所為之故,集坐在於講堂。這位尼乾的弟子釋惒破,曾在於中後(正午之後),彷徉來到於我所住的地方,共相問訊,然後退坐在一邊。我就問如是之事:『在於惒破你的意見如何呢?如果有比丘,其身口意都防護的話,則你是否見到像這種事情的人會因此而生有不善之漏,使其至於後世嗎?』

尼乾的弟子釋惒破即回答我而說:『如果有比丘,其身口意都防護,我見這種事情的人,也會因此而生有不 善之漏,使其至於後世的。大目犍連!如果有人,前世行不善之行的話,則會因此而生有不善之漏,使其至於後世的。』世尊!剛才和尼乾的弟子釋惒破共論的就是如是。由於此事之故,方集坐在講堂。」

於是,世尊曾對尼乾的弟子釋惒破說:「如果我所說的,是對的話,你就應當說為對。假如不對的話,你就當言為不對。你如有所疑之處,便可以問我:『沙門瞿曇!這有甚麼事?這有甚麼含義?』隨著我所說的,你如果能納受的話,我就可以和你共論此事。」


惒破回答說:「沙門瞿曇!您如果所說的為對的話,我當會說為是對,如果為不對的話,當會說為是不對。我如果有疑問的話,當會問瞿曇您:『瞿曇!這為甚麼事?這有甚麼含義?』隨沙門瞿曇您所說的,我就受持。沙門瞿曇!但當和我共論此事吧!」


世尊垂問說:「在於惒破您的意見如何呢?如果有一位比丘,曾經生起不善的身行、漏、煩熱、憂戚,然而他乃在於後來,將不善的身行消滅,不更造新的惡業,已棄舍故業(舊的業),就在於現世當中便得究竟而沒有煩熱,而常住不變,所謂聖慧之所見,聖慧之所知。您認為如何呢?惒破!像這種比丘,其身口意都防護,你是否見到此事,而會因此而生不善之漏,令至於後世嗎?」


惒破回答說:「瞿曇!如果有一位比丘,其身口意有這樣的防護的話,我就不能見到此事會因此而生於不善之漏,不會令其至於後世的。」(待續)

2021年3月16日 星期二

阿含經-37

 十二、惒破經第二(初一日誦)

  

大意:本經敘述佛陀聞目犍連和尼乾子的弟子釋惒破,共論護身口意的比丘是否會生不善漏,令至於後世之事?佛陀乃對惒破說:比丘有不善的身口意行,有漏、煩熱、憂戚的話,如在於後時不善的身行滅,而不更造新業,棄舍故業之時,即在現世便能得至究竟。並說:如是正心解脫,比丘便得六善住處。所謂六根、六境相對時,不喜不憂,舍求無為,而得正念正智!惒破乃離棄尼乾子,而皈依三寶。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游化於釋羇瘦(釋迦族之國),迦維羅衛(迦毘羅衛),住在於尼拘類園(在城外,園內有釋迦族為佛所建的精舍)。


那時,尊者大目犍連(神通第一)和比丘眾,都俱在於中食後,有事要作之故,都集聚而坐在於講堂裡。這時,尼乾(離繫,為者那教的教祖,六師外道之一),有一位弟子,為釋種,名叫惒破(後皈依佛,為乘虛教化,意無榮冀第一的弟子),在於中後(正午之後),彷徉而到了尊者大目犍連所住之處,到後,共相問訊,然後退坐在一邊。


於是,尊者大目犍連,乃問如下之事而說:「在惒破你的意見如何呢?如果有比丘,其身、口、意都防護的話,你是否會見到有這種事情的人會因此而生有不善之漏(煩惱),令其至於後世嗎?」


惒破回答說:「大目犍連!如果有比丘,其身口意都善於防護,我也可以見到有這種事情的人,因於此,而生於不善之漏,令其至於後世的。大目犍連!如果有人前世行不善之行,因此而生不善之漏,使其至於後世!」


後時(同一時間),世尊在於閒靜之處宴坐(禪坐)時,曾用淨天耳(天耳通)出超於人(勝過於普通人的聽覺),聽到尊者大目犍連和尼乾的弟子釋惒破共論如是之事。世尊聽後,就在於晡時(申時)從禪坐起來,往詣講堂,在諸比丘們之前,敷一座位而坐在那裡。世尊坐後,垂問而說:「目犍連!你剛才和尼乾的弟子釋惒破共論甚麼事呢?又由於何事而集坐在於講堂呢?」(待續)

2021年3月15日 星期一

阿含經-36

 (2)又次,有人作不善之業,必定會受苦果現法之報(於現世就得苦惱多多之報)。為甚麼有人作不善之業,必定會受苦果現法之報呢?所謂有人,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其壽命極長(是無量住者之義。所謂修習慈悲喜舍之四無量心,而過其壽命之意)。這叫做有人作不善之業,必定會受苦果現法之報(雖作惡業,然而其修持之力,使其現世受輕微的苦果,不受墮入地獄)。猶如有人,用一兩重的鹽,投入在於恒河的水中,欲使其水變為鹹,是不可能得到的事那樣。你們的意見如何呢?此一兩重的鹽,能使恒河之水變為鹹,而叵(不可)以飲用嗎?」回答說:「不也!世尊!」

佛陀加以解釋說:「所以的緣故為何呢?因為恒河中之水乃非常的多。一兩重的鹽為少量,因此之故,不能使其變鹹叵飲。像如是的,有人如作不善之業的話,必定會受苦果現法之報的。為甚麼有人作不善之業,必定會受苦果現法之報呢?所謂有一個人,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其壽命極長之故。這叫做如有人作不善之業的話,必定會受苦果現法之報(現世輕微的苦果)。


(3)又次,有人如作不善之業的話,必定會受苦果地獄之報。為甚麼有人作不善之業的話,必定會受苦果地獄之報呢?所謂有一個人,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其壽命極短,這叫做有人作不善之業,必定會受苦果地獄之報。猶如有人,奪取他人之羊那樣。甚麼叫做有人奪取他人之羊呢?所謂奪羊的人,或者是王,或者是王臣等人,極為有威勢。而那位羊的主人,乃為貧賤而無權力。因為無力之故,便以種種的希望,就叉手(合掌)而求索,而作如是之言而說:『尊者!可見還羊,若見與直!』(請您還我的羊,或者給我以羊的代價)。這叫做有人奪取他人之羊。像如是的,如有人作不善之業的話,必定會受苦果地獄之報。為甚麼有人作不善業,必定會受苦果地獄之報呢?所謂有人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其壽命為非常的短。這叫做有人作不善之業,必受苦果地獄之報。


(4)又次,有人作不善之業,必受苦果現法之報。甚麼叫做有人作不善之業,必定會受苦果現法之報呢?所謂有人,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其壽命極長,這叫做:作不善之業,必定會受苦果現法之報(雖作惡業,然而修持之力。使其現世受輕微的苦果,不會墮入地獄)。猶如有人,雖竊他人之羊,還被羊主人把牠奪取去那樣。甚麼叫做有人雖竊他人之羊,羊的主人還把牠奪取呢?所謂竊羊的人:乃為一貧賤無勢力之人,而那位羊的主人,或者是王,或者是王臣,乃極為有威力,由於有威力之故,會收縛那位竊羊的人,還而會奪取其羊,這叫做有人雖竊他人之羊,還被主人奪回。像如是的,有人作不善之業,必定會受苦果現法之報。為甚麼有人作不善之業,必定會受苦果現法之報呢?所謂如有一人,修身、修戒、修心、修慧,而壽命極長。這叫做如有人作不善之業,必定會受苦果現法之報。(待續)


(5)又次,如有人作不善之業,必定會受苦果地獄之報。甚麼叫做有人作不善之業,必定會受苦果地獄之報呢?所謂有人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其壽命非常的短,這叫做有人作不善之業,必定會受苦果地獄之報。猶如有人,負他人五錢,而為其錢的主人所縛,乃至一錢,也為其錢主人所縛。為甚麼有人負他人五錢,就會被那錢主人所縛?乃至一錢,也為其錢主人所縛呢?所謂負債之人,因為是貧窮而沒有勢力,由於貧窮而無勢力之故,會負他人之五錢,而為錢主人所縛,乃至一錢,也會為錢主人所縛,這叫做有人負他人五錢,而為錢主所縛,乃至負人一錢,也會為錢主所縛。像如是的,有人作不善之業,必定會受苦果地獄之報。為甚麼有人作不善之業,必定會受苦果地獄之報呢?所謂有一人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壽命非常的短,這叫做有人作不善之業,必定會受苦果地獄之報。


(6)又次,有人作不善之業,必定會受苦果現法之報。甚麼叫做有人作不善之業,必定會受苦果現法之報呢?所謂有人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其壽命極畏。這叫做有人作不善之業,必定會受苦果現法之報(雖作惡業,然而修持之力,使其現世受輕微的苦果,不會墮入地獄)。猶如有人,雖負他人百錢,也不會被錢主人所縛,乃至千萬錢。也不會被錢主人所縛。為甚麼有人雖負他人百錢,也不會被錢主人所縛,乃至負人千萬錢,也不會被錢主人所縛呢?所謂負債之人, 其產業無量,極為有勢力,由於這樣的緣故,雖負他人百錢,也不會被錢主人所縛,乃至千萬錢,也不會被錢主人所縛。像如是的,有人作不善之業,必定會受苦果現法之報。為甚麼有人作不善之業,必定會受苦果現法之報呢?所謂有人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壽命極長,這叫做有人作不善之業,必定會受苦果現法之報。他在於現法當中,假如會受善惡業之報,也是非常的輕微。」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2021年3月12日 星期五

阿含經-35

 中阿含經卷第三

業相應品第二

(有十經)(初一日誦)

攝頌如次:

鹽喻惒破度 羅雲思伽藍 伽彌尼師子 尼乾波羅牢

(鹽喻經、惒破經、度經、羅雲經、思經、伽藍經、伽彌尼經、師子經、尼乾經、波羅牢經)

  

十一、鹽喻經第一(初一日誦)

  

大意:本經敘述世尊告訴諸比丘:隨人所造之業,則受其報。如作不善業,而且不修身、戒、心、慧的話,就會受苦果而有地獄之報。如作惡業,而修身、戒、心、慧的話,則受輕微的苦果,現法之報。並用鹽水、奪羊、負債等,去譬喻它。

  

結集者的我們,所聽過的就是如是:有一個時候,佛陀遊化在於舍衛國,住在於勝林給孤獨園(祇園精舍)。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隨人所作之業如何,就會納受其如何的果報。像如是的,如不修行梵行的話,就不得滅盡苦惱。如作如此之說的話,也就是說:隨人所作之業,就會受其果報的話,則像如是的,如果修行梵行的話,便得滅盡苦惱。為甚麼呢?

(1)假如有人作不善之業的話,必定會受苦果地獄之報。為甚麼有人作不善之業,必定會受苦果地獄之報呢?所謂有一個人,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的話,壽命就會非常的短。這叫做有人作不善之業,必定會受苦果地獄之報。猶如有人用一兩重的鹽,投入在於少水當中,欲使其水為鹹,而不可以飲用那樣。你們的意見如何呢?此一兩重的鹽,能使少水為鹹,而叵(不可)以飲用嗎?」回答道:「如是!世尊!」

佛陀接著加以闡釋而說:「為甚麼呢?因為鹽的分量為多,水的分量為少,因此之故,能使水為鹹,而不可以飲用。像如是的,有人作不善之業,必定會受苦果地獄之報。為甚麼有人作不善之業,必定會受苦果地獄之報呢?所謂有一人,並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其壽命乃非常的短(快樂的時間短),這叫做有人作不善棄,必定會受苦果地獄之報。

2021年3月10日 星期三

阿含經-34

 (3)甚麼叫做有漏(煩惱)乃從離(回避)而斷滅的呢?比丘們!如看見惡象的話,就應當遠離。如遇惡馬、惡牛、惡狗、毒蛇、惡道、溝坑、屏廁、江河、深泉、山岩、惡知識、惡朋友、惡異道、惡閭裡、惡居止的話,也同樣的應該遠離。假如與諸修習梵行的人同在一處,而人並沒有疑,卻使其有疑的話,則當一位比丘的人,就應該要遠離。

如遠離惡知識、惡朋友、惡異道、惡閭裡、惡居止那樣。如果和諸修習梵行的人同其處所,他人沒有疑,而使其有疑的話,就盡當遠離。如果不遠離的話,就會生煩惱、憂戚。假如遠離的話。就不會生煩惱、憂戚,這叫做有漏(煩惱)乃從遠離(回避)而斷滅的。

 

(4)甚麼叫做有漏(煩惱)乃從受用而斷滅的呢?比丘們!如受用衣服。並不是為利之故,不是由於貢高之故,不是為了嚴飾之故,只是為了遮住蚊虻、風雨、寒熱之故,為了慚愧之故。如受用飲食。乃不是為利之故。不是由於貢高之故,不是為了肥悅之故,只是為了令身能得久住,而能得以除滅煩惱、憂戚之故,為了行梵行之故,欲使舊病斷除之故,為了新病不生之故。為了久住安隱無病之故。如受用居止的房舍、床褥、臥具,都不是為利之故,不是由於貢高之故,不是為了嚴飾之故,只是為了疲倦之得以止息之故。


為了能得靜坐之故。如受用湯藥,乃不是為利之故,不是由於貢高之故,不是為了肥悅之故,只是為了滅除病惱之故,為了攝御命根之故,為了安隱無病之故。如不服用的話,就會生煩惱、憂戚,如受用則不會生煩惱、憂戚,這叫做有漏(煩惱)乃從受用而斷。


(5)甚麼叫做有漏(煩惱)從忍受而斷呢?比丘們!精進而斷除惡不善之法,而修習善法之故,常有起想(發心),而專心一意的精勤,如使身體、皮肉、筋骨、血髓等都因用功而致幹竭,也不捨棄精進,要得達所求的目的,乃捨棄精進。比丘們!又當堪以忍受饑渴、寒熱、蚊虻蠅蚤等害。對於風日所逼,惡聲捶杖,也能忍受它。身遇諸病,極為苦痛,而至生命欲絕等諸不可樂之事,都能堪以忍受。如果不忍受的話,就會生煩惱、憂戚,如能忍受的話,就不會生煩惱、憂戚,這叫做有漏(煩惱)從忍受而斷。


(6)甚麼叫做有漏(煩惱)乃從除(遣除)而斷呢?比丘們!如生欲念而不想除斷捨離,生恚念、害念而不想除斷捨離,那是不對的。如不除斷的話,就會生煩惱、憂戚,假如除斷的話,就不會生煩惱、憂戚,這叫做有漏(煩惱)乃從遣除而斷。 

 

(7)甚麼叫做有漏(煩惱)乃從思惟(思考觀察真理)而斷呢?比丘們!應思惟初念覺支(至於覺的成分有七,1.念,2.擇法,3.精進,4.喜,5.息,6.定,7.捨。念覺支為第一,也就是初),要依於離,依於無欲,依於滅盡,而趣至於出要(出離生死)。思惟法、精進、喜、息、地等也是同樣之理(簡略不說耳)。其次思惟第七覺支,也是依於離,依於無欲,依於滅盡,而趣至於出要(出離生死)。假如不思惟的話,就會生煩惱、憂戚,如能思惟的話,就不會生煩惱、憂戚,這叫做有漏(煩惱(乃從思惟而斷。))。


假如使比丘之有漏(煩惱)乃從見解而得以斷除的話,就應以見解而斷。有漏(煩惱)如果從防護而得以斷除的話,就應以防護而斷。有漏(煩惱)如從離(回避)而得以斷除的話,就應以離(回避)而斷。有漏(煩惱)如從受用得以斷除的話,就應以受用而斷。有漏(煩惱)如從忍受而得以斷除的話,就應以忍受而斷。有漏(煩惱)如從除遣而得以斷除的話,就應以遣除而斷。有漏(煩惱)如從思惟而得以斷除的話,就應以思惟而斷除。這叫做比丘之一切漏(煩惱)


已盡,諸結(繫縛、煩惱)都已解開,能用工智而得達苦的邊際(生死苦惱滅盡無遺)。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中阿含經卷第二完(待續)

2021年3月9日 星期二

阿含經-33

 有七種能斷滅漏、煩惱、憂思之法。那七種呢?有的漏,可從見(見解)而斷,有的漏,可從護(防護)而斷,有的漏,可從離(回避)而斷,有的漏可從用(受用)而斷,有的漏可從忍(忍受)而斷,有的漏可從除(遣除)而斷,有的漏可從思惟(思考觀察真理)而斷。

(1)甚麼叫做有漏(煩惱)可從見而斷呢?凡夫愚人,因不得聽聞正法,不值遇真知識,不知道聖法,不能以聖法調御自己,不知如真之法,不正思惟,因此之故,便作如是之念:我是否有過去世嗎?我是否沒有過去世嗎?我由於何因而有過去世呢?我為甚麼有過去呢?我是否有未來世嗎?我是否沒有那未來世嗎?我由於何因而有未來世呢?我為甚麼會有未來世呢?自己會疑惑自己之身為甚麼叫做這樣?為甚麼是這樣?現在這些眾生到底是從甚麼地方而來的呢?當會至於何處呢?本來是由於甚麼而有?當會為甚麼因由而有?


他作如是的不正思惟,而在於六見中,隨著其見解而生『真有神』(吾我-有我的真我)的見解,生此見解,而生『真無神』(吾沒有我-無有我的真我)的見解,生此見解而生『神見神』(由於我而知我-我由真我覺知真我)的見解,生此見解而生『神見非神』(由於我而知無我-我由真我覺知非真我)的見解,生此見解而生『非神見神』(由於無我而知我-我由非真我覺知真我)的見解,生此見解而生此是神(我)的見解,此神(我)能語、能知、能作、能教、能起、能教起,會生於彼彼處(各處)而受善惡的果報。無一定三昧處,無一定之有,無定當有。這就是其見解的弊端,都被這些見解所動,被這些見結(煩惱)所繫縛。凡人愚人由於是如此之故,便會領受生老病死等苦惱。


多聞的聖弟子,則因得聞正法,值遇真知識,能以聖法調御自己,而知如真之法,知苦之如真之法。知苦集、知苦滅、知苦滅之如真之法。像如是的知如真之法後,則三結會滅盡,身見、戒禁取見、疑等三結滅盡後,就能得證須陀洹,而不會墮於惡道之法,定能趣向於正覺,極多隻受七有之身,也就是天上、人間各七往來後,便會得盡苦際。假如不知見的話,就會生煩惱、憂戚。如果能知見的話,就不會生煩惱、憂戚,這叫做有漏(煩惱)乃從見(見解、知見)而斷。


(2)甚麼叫做有漏(煩惱)乃從護(防護)而斷呢?比丘們!以眼根看見色相時,能防護眼根的,就是以正思惟而觀察為不淨之觀。如不防護眼根的話,就是以不正思惟,而觀察為清淨之觀。如果不防護的話,就會生煩惱、憂戚。假若能防護的話,就不會生煩惱、憂思。像如是的,以耳、鼻、舌、身、意等根而知法(耳聽聲,鼻嗅香、舌嘗味、身感觸、意知法)。能防護意根的人,就是以正思惟而起不淨觀的。不防護意根的人,就是以不正思惟,而用淨觀之故。如果不防護的話,就會生煩惱、憂戚,能防護的人,就不會生煩惱、憂戚,這叫做有漏(煩惱),乃從防護而斷的。

 

2021年3月8日 星期一

阿含經-32

 0、漏盡經第十(初一日大意):

本經敘述佛陀告訴諸比丘:七種有關於斷除有漏之法。(1)依見而斷(得如實知見)。(2)依護(護諸根)。(3)依離(遠惡友、惡外道)。(4)依用(受用衣服臥具等佈施時之反省)。(5)依忍(血肉幹竭,仍決心精進)。(6)依除(除欲恚害三念)。(7)依思惟(七覺支之思惟)。並說斷有漏者,諸結已解,能用正智,究竟苦邊。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遊化到拘樓瘦(國),住在於劍磨瑟曇(村邑)的拘樓人所住的都色。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由於知,由於見之故,諸漏得以滅盡,並不是不知,並不是不見而能得漏盡的。甚麼叫做以知、以見之故,而能得盡諸漏呢?所謂有正思惟(正確的思量分別),也有不正思惟(不正當的思量分別)。假若不正思惟的話,則未生的欲漏(愛欲的煩惱)會得以生起,已生起的煩惱,便會一再的增廣,未生的有漏(執著於生存的煩惱)、無明漏(沒有智慧的煩惱),也會生起,已生的便會一再的增廣。反之而如果為正思惟的話,則未生的欲漏不會生起,已生起的便會消滅,未生的有漏、無明漏都不會生起,已生起的便會消滅。


然而凡夫愚人,不得聽聞正法,不值遇真知識,不知聖法,對於聖法而不調御自己,不知如真之法(不知真實之法,如甚麼叫做應當思惟之法,甚麼為之不應當思惟之法,都不了知)。如果不正思惟的話,則未生的欲漏會生起,已生的欲漏便會增廣。如果為正思惟的話,則未生的欲漏不會生起,已生的欲漏便會消滅,未生的有漏、無明漏,不會生起,已生的便會消滅。由於不知如真之法之故,不應該念的法,都會去念,應念的法,卻不會去念。由於不應念之法,會去 思念,應念之法,不去思念之故,未生起的欲漏會由之而生,已生起的,便會一再的增廣,未生起的有漏、無明漏,會由之而生起,已生起的,便會一再的增廣。


多聞的聖弟子,乃因得聞正法,值遇真知識,在聖法中能調御自己,而能知道如真之法。而不正思惟的人,則未生的欲漏會生起,已生的便會增廣,未生起的有漏、無明漏會生起,已生起的便會增廣。反之而有正思惟的人,則未生起的欲漏不會生起,已生起的便會消滅,未生起的有漏、無明漏不會生起,已生起的便會消滅。知道如真之法後,則不應念的法,就不會念,應念的法便會自動的去念它。由於不應念之法,不去念,應念之法便會生起念念不忘之故,未生起的欲漏就不會生起,已生起的便會消滅,未生起的有漏、無明漏就不會生起,已生起的便會消滅。(待續)

 

2021年3月5日 星期五

阿含經-31

 像如是的,賢者!拘薩羅王波斯匿,回答群臣所問的就是如是!像如是的,賢者!由於戒清淨之故,而得心清淨,由於心清淨之故,而得見清淨,由於見清淨之故,而得疑蓋清淨,由於疑蓋清淨之故,而得道非道知見清淨,於道非道知見清淨之故,而得道跡知見清淨,由於道跡知見清淨之故,而得道跡斷智清淨,由於道跡斷智清淨之故,世尊才施設無餘涅槃。」

 

於是,尊者舍梨子,乃問尊者滿慈子說:「賢者!你的尊名怎麼稱呼?諸修習梵行之人(諸同道者)是怎樣稱呼賢者您的呢?」

尊者滿慈子回答說:「賢者!我的字型大小為滿,我的家母名慈,因此之故,諸梵行人(諸同道者)都叫我為滿慈子。」(富樓那-滿,彌多羅尼-慈,之子)。


尊者舍梨子感歎而說:「善哉!善哉!賢者滿慈子!您為如來的弟子,所作的智辯,聰明而決定,是安隱而無畏,而成就調御,已逮到大辯才,得甘露之法幢,在於甘露界,能自作證,而成就游止於其境地。由於請問賢者您,有關於甚深之義,都能盡義回答之故。賢者滿慈子!諸修習梵行的人,為得大利的了!能得以值遇賢者滿慈子您,而能隨時往見您,隨時禮拜您!我現在也得大利,能隨時往見,隨時禮拜!諸修習梵行的人,應當將衣縈起在於頭頂上,以便頂戴賢者滿慈子您,為了得大利之故。我現在也得大利,也應隨時往見,隨時禮拜您!」


尊者滿慈子問尊者舍梨子說:「賢者的尊名怎麼稱呼呢?諸修習梵行的人怎麼稱呼賢者您呢?」尊者舍梨子回答說:「賢者!我的字叫做優波提舍(論議),我的家母名叫舍梨(如鶖之眼),因此之故,諸修梵行的都叫我為舍梨子。」(其母的眼睛似鶖鷺,故為鶖子)。


尊者滿慈子感歎而說:「我現在和世尊的弟子共論而不知道,和第二尊(世尊為第一尊,舍利子為第二尊)共論而不知道,和法將(法的龍象、大將,舍利弗之異稱)共論而不知,和轉法輪復轉的弟子(世尊轉法輪,舍利弗復轉世尊之法輪,也是舍利弗的異稱)共論而不知道。如果我一開始就知道為舍梨子的話,就不能回答一句話,更何況又這樣一再的深論。善哉!善哉!尊者舍梨子!為如來的弟子,所作的為智辯而聰明決定,為安隱無畏,成就調御,逮大辯才,得甘露幢。在於甘露界裡,能自作證,成就游止於其境界裡。由於尊者以甚深甚深之間之故,尊者舍梨子啊!諸修梵行的人,因此而能得大法利。能得以值遇尊者舍梨子您,而能隨時往詣拜見,隨時得以禮拜!我現在也因之而能得大法利,能隨時往詣拜見,隨時得以禮拜!諸修梵行之人,應當要縈衣而戴尊者舍梨子於頭頂上,為得大法利之故。我現在也得大法利,能隨時往詣拜見,隨時禮拜!」


像如是的二位賢者,都更相稱讚歎說,更相贊善後,歡喜奉行。然後,即從他們的座位站起,各還所止住的地方(回到各人本來的住處)。(待續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