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31日 星期一

阿含經-570

 


傷歌邏摩納回答說:「瞿曇!如我所瞭解的沙門瞿曇您所說之義,則那些沙門瞿曇的弟子,隨其族姓而剃除鬚髮,著袈裟衣,由於至信而舍家,而為無家庭牽累的出家學道的話,乃為行無量的福跡,並不是行一福跡而已,這是由於學道之故的。」

世尊又告訴傷歌選說:「有三種的示現,所謂如意足示現(神變神通)、占念示現(記心神通)、教訓示現(教誡神通)。摩納!甚麼叫做如意足示現呢?一位沙門梵志,他具有了大如意足,而有了大威德,有了大福佑,有了大威神。對於如意足,其心已得自在,能行無量如意足的功德。所謂能分一物而為眾多之物,合眾多之物,而為一物,一則住於一,而有知有見,不礙石壁(石壁不能阻礙他的通過),猶如行在空中那樣的自在,沒地如水(攢入地中,有如浮沉在水中)那樣,而履水則如行在於地上(在水中可行走,不會沉沒於水中,好像在陸上行走那樣),結跏趺坐,而可上升於虛空,有如禽鳥之飛翔於空中那樣。現在看得到的此日月,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佑,有大威神,可用手捫摸,其身也能至於梵天。摩納!這就是叫做如意足示現。

摩納!甚麼叫做占念示現呢?有一沙門梵志,以他人之相,而占其人之意,認定為有此意,有如是之意的話,就實在有此意;也能作無量之占,不少之占,那些一切的一切,都為真諦,而並不是虛設的(能指點出非常多的事,都能如實而不會有異,都能占對)。如果不以他人之相去占其人意的話,則但以聽聞天聲,以及非人之聲,而去占其人之意,如果認為有了此意、有了如是之意的話,就實在會有如是之意,能作無量的占,不少之占,那些一切的一切,都為真諦,而並不是虛設的。

如果不以他人之相,去占其人之意,也不聽聞天聲,以及非人之聲,去占其人之意的話,則但以其人之念、其人之思、其人之說(伺察者尋思者所發的伺尋之聲),而聽其聲後,去占他之意,認定為有這種意念,有如是的意念的話,實在為有如是的意念。也能作無量之占,不少之占,那些一切的一切,都是真諦,而並不是虛設。假如不以他人之相,去占其人之意,也不以聽聞天聲,以及非人之聲,去占其人之意,也不以其人之念,其人之思,其人之說,而聞其聲後,去占其人之意的話,則但以看見他人之入於無覺無觀定(無伺無尋之定,無粗與細的思量之禪定),看見後,就能作如是之念:像如是的賢者,乃達到不念不思,能如其意之所願啊!那位賢者從此禪定寤醒後,也能知道其時所作之念為如是之念。則那位入定的人從其禪定寤覺後,必定就是作如是如是之念。那位沙門梵志也能占卜他人的過去,也能占卜他人的未來,也能占卜他人的現在。他人之久來所作的,久來所說的等等事情(能指點出過去、未來、現在的因果等事)。也能占卜他人之在於安靜處,而定能安住於靜處。也能占卜他人之心,和心所有之法(心王、心所等法)。摩納!這叫做占念示現。

摩納!甚麼叫做教訓示現呢?有一位沙門梵志,自己去修行如是之道,如是之跡。去行此道,行此道跡後,至於諸漏已盡,而得證無漏,而得心解脫、慧解脫,自知自覺,自作證而成就游止於其中,所謂: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如實而知,而脫離生死)。這時,就為他人講說:『我自己修行如是之道,如是之跡。行此道,行此道跡後,諸漏已盡,而得證無漏,而心解脫、慧解脫,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而游止於其中。所謂: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你們也一同來,也來自行如是之道,如是之跡。行此道,行此道跡後,諸漏會已盡,會得證無漏,而心解脫、慧解脫,自知自覺,自作證而成就游止於其中。所謂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他們也因此而自行如是之道,如是之跡。行此道,行此道跡後,也同樣的至於諸漏已盡,而得證無漏,而心解脫、慧解脫,自知自覺,自作證而成就游止於其中。所謂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他們也就一再的為他人說,為他人說後,乃如是的輾轉而至於無量百千之數。摩納!這叫做教訓示現。此三種示現,到底是那一種示現為最上、最妙、最勝呢?」

2023年7月28日 星期五

阿含經-569

 

世尊又告訴諸比丘們說:「我現在要為你們講說六慰勞之法,你們要諦聽!聽後要善思其義。」這時,諸比丘們白佛說:「唯然!」

佛陀說:「那六種呢?(1)以慈身之業,向於諸梵行,就是慰勞之法,是愛法、樂法,而令愛令重,令奉令敬,令修令攝,而得為沙門,而得一心、得精進、得涅槃。像如是的,(2)修慈口之業,(3)修慈意之業,也是同樣。(4)如果有法利的話,就如法而得利,自己所飯食的,則至在於鉢中(限於鉢器之量)。像如是的,將利分出而佈施給諸修梵行的人的話,就是慰勞之法,是愛法、樂法,是令愛令重,令奉令敬,令修令攝,而得為沙門,而得一心,得精進,得涅槃。(5)如果有戒(所修持的戒),乃為不缺、不穿、無穢、無黑,如地不隨他(自由自主者),被聖者所稱譽,而具善於受持,像如是的戒,也分出而佈施給與修持梵行者的話,就是慰勞之法,是愛法、樂法,是令愛令重,令奉令敬,令修令攝,而得為沙門,而得一心,得精進,得涅槃。(6)如果有看見此為聖者的出要,是明瞭深達,而能正盡一切苦。像如是的,其見能分出,而佈施於諸修梵行的人的話,就是慰勞之法,愛法、樂法,是令愛令重,令奉令敬,令修令攝,而得沙門,而得一心,得精進,得涅葉。我剛才所說的六種慰勞之法,就是因此之故,而說的。」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那些諸比丘們,聽佛所說,乃歡喜奉行!

  

一四三、傷歌邏經第二(第三念誦)

大意:本經敘述佛陀向傷歌邏(年輕的婆羅門)解說如意足示現、占念示現、教訓示現等三種示現。就中尤以教訓示現為最上、最妙、最勝。傷歌邏乃歸依三寶而為優婆塞。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侯,佛陀遊行在於舍衛國,住在於勝林給孤獨園。

那時,有一位年輕的婆羅門,名叫傷歌邏摩納,在於中午後,彷佯(徘徊),而往詣於佛所,到後,共相問訊,然後退坐在一邊,他白佛說:「瞿曇!我欲有所問,如能聽允,乃敢陳白出來。」(如許我問,我才敢問)。世尊告訴他說:「摩納(年輕的)!如有甚麼疑問的話,就任你之意,講出來好了。」

傷歌運摩納就請問而說:「瞿曇!一位梵志,乃如法而去行乞財物,或者自己作齋(祭祀),或者教人作齋(令人祭祀)。瞿曇!如果自己作齋,或者教人作齋的話,則其一切,乃行無量的福跡。因為作齋,也就是所舉行的齋祭大會,乃為多人的福德之故。而沙門瞿曇的弟子,乃隨其姓族而剃除鬚髮,而著袈裟衣.由於至信而舍家,而為無家庭之累的出家學道,然後就自己去調御,自己去息止,自己去滅寂為止。像如是的,沙門瞿曇的弟子,乃隨族姓而行一福跡(行自己一身的福道),而不行無量的福跡(不能為多數人行福道),因為是學道之故。」

 

2023年7月27日 星期四

阿含經-568

 

世尊又告訴諸比丘們說:「我要為你們更說七種不衰之法,你們要諦聽!聽後要善思念其義。」這時,諸比丘們白佛說:「唯然!」

佛陀說:「那七種呢?(1)如果比丘,不行於業(不作惡業),不樂於惡業,不習於惡業的話,這位比丘必定能得勝法,對於法,則不會衰滅。(2)不行於嘩說(大聲吵鬧),不喜樂於嘩說,不習於嘩說者,(3)不行聚會,不喜樂於聚會,不習於聚會者,(4)不行雜合,不喜樂於雜合,不習於雜合者,(5)不行睡眠,不喜樂於睡眠,不習於睡眠者,(6)不為利,不為譽,不為他人而行梵行者,(7)不為暫爾,不為德勝,不為在於其中間而舍方便,令其德能勝人的話,則這位比丘必能得勝,對於法,則不會衰滅。如果比丘,能行此七種不衰之法,而能受持不犯的話,這位比丘必定能得勝法,對於法,則不會衰滅。

世尊又告訴諸比丘們說:「我要為你們更說七種不衰之法,你們要諦聽!聽後要善思其義。」這時,諸比丘們白佛說:「唯然!」

佛陀說:「那七種呢?如果比丘,成就(1)信財、(2)戒財、(3)慚財、(4)愧財、(5)博聞財、(6)施財,以及成就(7)慧財的話,這位比丘必定能得勝法,對於法,則不會衰滅。如果比丘,能行此七種不衰滅之法,能受持不犯的話,這位比丘,必定能得勝法,對於法,則不會衰滅。」

世尊又告訴諸比丘們說:「我要為你們更說七種不衰之法,你們要諦聽!聽後要善思念其義。」這時,諸比丘們白佛說:「唯然!」

佛陀說:「那七種呢?如果比丘成就(1)信力、(2)精進力、(3)慚力、(4)愧力、(5)念力、(6)定力,以及成就(7)慧力的話,這位比丘必定能得勝法,對於法,則不會衰滅。如果比丘能行此七種不衰之法,能受持而不犯的話,這位比丘,必定能得勝法,對於法,則不會衰滅。」

世尊又告訴諸比丘們說:「我要為你們更說七種不衰之法,你們要諦聽!聽後要思念其義。」這時,諸比丘們白佛說:「唯然!」

佛陀說:「那七種呢?如果比丘(1)修習念覺支,而依捨離、依無欲、依滅盡,趣向於出要,(2)對於擇法覺支、(3)精進覺支、(4)喜覺支、(5)息覺支、(6)定覺支,也同樣的修習,而(7)修習舍覺支,依於捨離,依於無欲,依於滅盡,而趣向於出要的話,這位比丘.必定能得勝法,對於法,則不會衰滅。如果比丘,能行此七種不衰滅之法,能受持不犯的話,這位比丘,必定能得勝法,對於法,則不會衰滅。」

世尊又告訴諸比丘們說:「我要為你們更說七種不衰滅之法,你們要諦聽!聽後要善思念其義。」這時,諸比丘們白佛說:「唯然!」

佛陀說:「那七種呢?如果比丘,(1)應該要在面前與其律的話,就與面前之律,(2)應該要與之以憶律的話,就與之以憶律,(3)應該要與其不癡律的話,就與其不癡之律,(4)應該要與其自髮露的話,就與之以自髮露,(5)應該要與之以居,就與之以居,(6)應該要與其輾轉的話,就與其輾轉,(7)如大眾當中起諍時,就應當以如棄掉糞掃那樣的止諍,則用法去止住它的話,這位比丘必定能得勝法,對於法,則不會衰滅。如果比丘能行此七種不衰滅之法,能受持而不犯的話,這位比丘必定能得勝法,對於法,則不會衰滅。」

 

 

 

 

2023年7月26日 星期三

阿含經-567

 

於是,雨勢大臣,就從其座位站起,偏袒著衣(一般人都一樣的如披袈裟之相),叉手向佛,而白佛說:「瞿曇!假如那跋耆國能成就一種不衰滅之法的話,則摩竭陀王未生怨(阿闍世),鞞陀提子(韋提希夫人之子),就已不能降伏他(不能戰勝其國),更何況又具備七種不衰滅之法呢?(具一不衰法,不能攻破,七不衰法都具備,則如鐵城,絕對不能攻破)。瞿曇!我國還有很多事待辨,我要請退還歸去了。」

世尊對他說:「欲去隨意!」(可以回去了)。於是,大臣雨勢,聽佛所說,乃善於受持,起而繞世尊的身邊三匝後,而去。

大臣雨勢離開後不久之時,於是,世尊乃顧阿難而告訴他說:「阿難!如果有比丘,依在於鷲岩山的處處(各處)而住的話,就宣令他們的一切,統統盡集到於講堂來。等一切都聚集後,便來告訴我。」

阿難尊者即受佛的教言而說:「唯然!世尊!」這時,阿難尊者便行宣令:如有比丘,依住在於鷲岩山的各處而住的話,現在就請你們統統盡集到講堂來。等一切都集聚完畢後,就還詣佛所,稽首作禮,然後退住在於一邊,而白佛說:「世尊!我已宣令,如有比丘依於鷲岩山的各處而住的話,就統統令其一切都皆聚集於講堂。現在統統聚集完畢,唯願世尊,自知其時!」

於是,世尊就率阿難尊者,往詣講堂,在於比丘眾的前面,敷座而坐,而告訴諸比丘們說:「我現在要為你們講說七種不衰之法,你們要諦聽!聽後要善思念它。」這時,諸比丘們白佛說:「唯然!」

佛陀說:「那七種呢?(1)如比丘數數(常常)集會,多聚集的話,則比丘必定會得勝法,則對於法不會衰滅。(2)如比丘共齊集會,俱作眾事,共俱起的話,則比丘必定會得勝法,對於法就不會衰滅。(3)如果比丘對於未施設之事,不更加施設,本來所施設之事,而不加以改易,都依我所說的戒,善於奉行的話,則這位比丘必定得勝法,對於法,則不會衰滅。(4)如果比丘對於未來的有愛喜欲都共俱的,以及對於愛樂之彼彼有所起之事,都不去隨順的話(不被生起後有之渴愛所指使),則這位比丘必定會得勝法,對於法,則不會衰滅。(5)如果比丘,對於長老上尊,是俱學梵行的人,比丘如能悉共去宗敬,去恭奉、供養,在這些尊者之處,去聞教,則能受持的話,則這位比丘必定能得勝法,對於法,則不會衰滅。

(6)如果比丘,在於無事處,在於山林高岩,在於閒居靜處,寂無音聲,遠離而無惡,沒有人民之雜亂等處,去隨順宴坐,去樂住不離的話,則這位比丘,必定會得到勝法,對於法,則不會衰滅。(7)如果比丘,能悉共擁護諸修梵行的人,對他們乃至為尊重愛敬,常願那些未曾來過的梵行者,而欲使他們來到,對於既已來到的人,則喜樂其恒久住下來,常使其不乏於衣被、飲食、床榻、湯藥等諸生活必需之物的話,則這位比丘,必定能得勝法,對於法,必定不會衰滅。如果比丘能行此七種不衰法,能受持不犯的話,則這位比丘,必定能得勝法,對於法,則不會衰滅。」

於是,世尊又告訴諸比丘們說:「我要為你們更說七不衰之法,你們要諦聽!聽後要善思其內中之義。」這時,諸比丘白佛說:「唯然!」

佛陀說:「那七種呢?(1)如果比丘能尊重師父,能恭敬,能極重的供養、奉事的話,則這位比丘必定能得勝法,對於法,則不會衰滅。如果比丘,對於(2)法、(3)眾(僧)、(4)戒、(5)不放逸、(6)供給、(7)定,能恭敬、極重的供養、奉事的話,則這位比丘必定能得勝法,對於法,則不會衰滅。如果比丘,能行此七不衰法,而受持不犯的話,這位比丘必定能得勝法,對於法,則不會衰滅。」

 

 

2023年7月25日 星期二

阿含經-566

 

世尊又問尊者阿難說:「(2)你是否聽過跋耆國的人共俱集會,共俱作跋耆國之事,共俱而起之事嗎?」尊者阿難白佛說:「世尊!我曾經聽聞過跋耆國的人都共俱集會,都共俱作跋耆國之事,都共俱而起之事!」

世尊又告訴大臣雨勢說:「如果那個跋耆國的人民,都共俱集會,都共俱而作跋耆國之事,都共俱而起的話,則跋耆國必定會得勝,則為不會衰滅。」

世尊又問尊者阿難說:「(3)你是否聽過跋耆國,對於未施設的法,並不更施設,本來所施設的法,則不改易,舊的跋耆國之法,都善於奉行嗎?」(不會三申五令,朝立暮改,使人難以遵循。)尊者阿難白佛說:「世尊!我曾聽聞過跋耆國對於未施設之法,並不更施設,對於本來所施設的,並不改易,舊的跋耆國之法,都善於奉行!」

世尊又告訴大臣雨勢說:「如果那跋耆國對於未施設的法,並不更施設,本來所施設的法,則不改易,舊跋耆之法都善於奉行的話,則跋耆國必定會勝利,則不會衰滅。」

世尊告訴尊者阿難說:「(4)你是否聽過跋耆國不用力勢去侵犯他人之婦人,也不去侵犯他人之童女的事嗎?」尊者阿難白佛而說:「世尊!我曾經聽過跋耆國並不用勢力去侵犯他人的婦人,也不去侵犯他人的童女的!」

世尊又告訴大臣雨勢說:「如果那個跋耆國不用力勢去侵犯他人的婦人,也不去侵犯他人的童女的話,則跋耆國必定會勝利,則不會衰滅。」

世尊又問尊者阿難說:「(5)你是否聽到跋耆國如有名德可尊重的人的話,跋耆國的人都會去宗敬、恭奉、供養,在這些人之處去聞教而信受的事嗎?」尊者阿難白佛說:「世尊!我曾經聽說跋耆國如有名德可尊重的人的話,跋耆國的人都會去宗敬、恭奉、供養,去聽其教訓而則於信受的。」

世尊又告訴大臣雨勢說:「如果那跋耆國有名德可尊重的人的話,跋耆國的人都會去宗敬、恭奉、供養,去聽其教訓,而則於信受的話,跋耆國必定會勝利,則不會衰滅。」

世尊又問尊者阿難說:「(6)你是否聽過跋耆國所有的舊寺,跋耆國的人都會統共去修飾,會去遵奉、供養、禮事,本來之所施的,都常作不廢,本來之所為的,都不減損之事嗎?」尊者阿難白佛說:「世尊!我曾經聽過跋耆國所有的舊寺,跋耆國的人都悉共去修飾,去遵奉、供養、禮事,本來所施的,都作不廢,本來之所為,都不減損啊!」

世尊又告訴大臣雨勢說:「如果那跋耆國所有的舊寺,跋耆國的人都悉共去修飾,去遵奉、供養、禮事,本來之所施的,都常作不廢,本來之所為的,都不減損的話,跋耆國必定會得勝,則不會衰滅的。」

世尊又問尊者阿難說:「(7)你是否聽過跋耆國的人民都皆擁護諸阿羅訶(阿羅漢),都極大的愛敬,都常願未曾來過的阿羅訶,欲令其來到,既已來過的阿羅訶,則樂其恒久的住下來,而常使其不缺乏衣被、飲食、床榻(臥具)、湯藥(醫藥)等諸生活必需之具嗎?」尊者阿難白佛說:「世尊!我曾經聽過跋耆國的人民都皆擁護諸阿羅訶,都極大的愛敬,常願未曾來過的阿羅訶,而欲使其來到,既已來過的阿羅訶,樂其恒久的住下來,常使其不缺乏衣服、飲食、床榻(臥具)、湯藥(醫藥)等諸生活必需之具!」

世尊又告訴大臣雨勢說:「如果那跋耆國的人民,都悉擁護阿羅訶,都極大的愛敬,都常願未曾來過的阿羅訶,欲使其來到,既已來過的,則樂其恒久的住下來,而會常使其不缺乏衣被、飲食、床榻、湯藥等諸生活必需之具(所謂四事供養)的話,則跋耆國必定會得勝利,則為不會衰滅。雨勢!跋耆國如果實行此七種不衰滅之法,都受持此七不衰法的話,跋耆國必定會得勝利,則為不會衰滅。」

2023年7月24日 星期一

阿含經-565

 

中阿含經卷第三十五

 

梵志品第十二:(有二十經,後十經屬第四誦。)(第三念誦) 

雨勢歌邏數 瞿默象跡喻 聞德何苦欲 鬱瘦阿攝惒

(雨勢經、傷歌邏經、算數目犍連經、瞿默目犍連經、象跡喻經、聞德經、

何苦經、何欲經、鬱瘦歌邏經、阿攝惒經)  

一四二、雨勢經第一  

大意:本經敘述摩竭陀國的阿闍世王,欲攻打跋耆國,曾派遣雨勢大臣,

去請教佛陀。佛陀告訴他:跋耆國有七不衰法,使其知難而退。佛陀並集

合諸比丘,說七種不衰法,和六種慰勞法。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遊行在於王舍城,

住在於鷲岩山(靈鷲山)中。

那時,摩竭陀王未生怨(阿闍世王),鞞陀提子(韋提希夫人之子,也就是頻婆沙羅王之子),曾和跋耆國(中印度北部的種族,以毘舍離城為中心,十六大國之一)有相憎恨之事,因此,常在於其眷屬(臣民)當中,數(屢次)作如是之說:「跋耆國之人,聽說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佑,有大威神(我都不相信),我當會斷滅跋耆國的人種,破壞跋者國,使跋耆國的人,都遭無量的災厄。」

於是,摩竭陀王未生怨(阿闍世王),鞞陀提子(韋提希夫人之子),聽聞世尊遊行在於王舍城,住在於鷲岩山中,便告訴大臣雨勢(禹舍,為首相)而說:「我聽說:沙門瞿曇遊行在於王舍城,住在於鷲岩山中。雨勢!你往至沙門瞿曇之處,你持我的名,代我去問訊其聖體安快無病,氣力如常與否?而當作如是之言:『瞿曇!摩竭陀王未生怨,鞞陀提之子,問訊聖體安快無病,氣力如常與否?瞿曇!摩竭陀王未生怨,鞞陀提之子,和跋者國相怨憎,在眷屬之前,數次(每次)作如是之言:聽說跋耆國的人民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佑,有大威神,然而我當會斷滅跋耆的人種,會破壞跋耆國,使跋耆國的人民遭無量的災厄。

沙門瞿曇您是否有甚麼話要交代呢?(是否可以去攻其城與否?)』雨勢!如果沙門瞿曇有所說(有甚麼話交代下來)的話,你就善於受持(謹記在心),為甚麼呢?因為如是之人,終究不會妄說之故(不會打妄語,會如實而說)。」

大臣雨勢受王的教敕後,就乘好的乘物(馬車等交通的要具),和隨從五百乘,一齊出王舍城,即便往昔鷲岩山中。登鷲岩山時,乃下車而步進,往詣於佛所,就和世尊共相問訊,然後退坐在一邊。他白佛說:「瞿曇!摩竭陀王未生怨,鞞陀提之子,叫我代他問訊瞿曇您的聖體安快無病,氣力如常與否?瞿曇!他說:摩竭陀王未生怨,鞞陀提之子,和跋耆國相憎恨,常在於大眾當中,屢次作如是之言:『跋耆國的人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佑,有大威神,我當會斷滅跋耆的人種,破壞跋耆國,使跋耆國的人民都遭無量之厄。』沙門瞿曇當何所說?(有甚麼教言嗎?)」

世尊聽後,告訴他說:「雨勢!我在於往昔之時,曾經遊行而到過跋耆國,那個國家有一寺,名叫遮惒邏(遮波羅支提)。雨勢!在那個時侯,我曾經為跋者國人講說過七不衰之法(下文詳)。跋耆國的人,則受持而行七不衰之法。雨勢!如果跋耆國的人,行七不衰之法,而不犯此法的話,跋耆國必定會獲得勝利,必定不會衰滅的。」大臣雨勢白世尊說:「沙門瞿曇略說此事,而不廣於分別解釋,我們不能得解其內中的意義,願沙門瞿曇廣為分別解說,當使我們能得知其內中的意義。」

世尊告訴他說:「雨勢!你要諦聽!聽後要善思念其義,我當會為你們廣

說其義。」.大臣雨勢,乃受教而聽。

這時,尊者阿難正在執拂塵而奉侍於佛,世尊就顧而問說:「(1)阿難!你是否聽過跋者國乃數數(常常)集會,多次集聚之事嗎?」尊者阿難白佛說:「世尊!我曾經聽過跋耆國的人,都數數集會,多次的集聚之事!」

世尊就告訴大臣雨勢說:「如那個跋耆國,都常常集會,都多次的聚集的話,則跋耆國必定會得到勝利,必定會不衰滅。」

 

2023年7月21日 星期五

阿含經564

 

一四一、喻經第二十五(第三念誦)  

大意:本經敘述所有的善法,都以不放逸為根本,諸善法中,乃以不放逸

為第一,有如沉香,有如須彌山王,有如轉輪王,乃至如來。修行的人

如能勇猛的觀察而行不放逸之法的話,則慧者必能得解脫。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遊行在於舍衛國,

住在於勝林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如果說,有無量的善法可得,則那一切

之行,均為是以不放逸為根本,均為是以不放逸為習,都是由於不放逸

而生,以不放逸為首的。所謂不放逸,乃在於諸善法當中,為最第一的,

猶如作田業(農耕之業),那些一切的一切,都由於土地,依於土地,立

在於土地,才能得以作田業的。像如是的,假若有無量的善法可得,則

那些一切的一切,都是以不放逸為根本,以不放逸為習,由於不放逸而生,

不放逸為首的。不放逸這事情,乃在於諸善法當中,為最第一的。有如種子

那樣,在村裡,以及鬼村(荒郊)裡,那些百穀藥木,能得滋生長養的原

因,其一切都是由於有了土地,依於土地,立在於土地,才能得以滋生長養

的那樣。

像如是的,如果有無量的善法可得的話,則其一切,都是以不放逸為根本,以不放逸為習,由於不放逸而生,以不放逸為首的。不放逸這事情,在於諸善法當中,乃為最第一的。有如諸根之香,乃以沉香為第一,猶如諸樹之香,乃以赤旃檀為第一,猶如諸水中之華,乃以青蓮華為第一,猶如諸陸上之華,乃以須摩那華(悅意花)為第一,猶如諸獸之跡,其一切均容入於象跡中,象跡乃盡攝其一切之跡,那象跡可說就是為最第一,所謂廣大之故。像如是的,如果有無量的善法可得的話,其一切都是以不放逸為根本,以不放逸為習,由於不放逸而生,以不放逸為首的。不放逸這事情,在於諸善法當中,為最第一。有如諸獸當中,那獅子王為最第一,猶如列陣共鬥戰時,唯有安誓為第一,猶如樓觀之橡(承屋瓦的圓木條),其一切均依承橡梁(支撐屋頂主幹之材),而得以立,都是以承橡梁,這承橡梁皆能攝持它,承橡梁可說為之最第一,所謂盡能攝持之故。

像如是的,如果有無量的善法可得,其一切,均為是以不放逸為根本,以不放逸為習,由於不放逸而生,以不放逸為首的。不放逸這一法,乃在於諸善法當中,為最第一。有如諸山,乃以須彌山王為第一,有如諸泉水,乃以大海能攝持諸水之故,是以大海為第一,有如諸大身,乃以阿須羅(非天)王為第一,有如諸瞻侍,乃以魔王為第一,猶如諸行欲,乃以頂生王為第一,猶如諸小王,乃以轉輪王為第一,猶如虛空的諸星宿當中,乃以月殿為第一,猶如諸彩衣,乃以白練為第一,猶如諸光明,乃為慧光明為第一,猶如諸大眾,乃以如來的弟子眾為第一,猶如諸法當中之有為,以及無為,乃以愛盡、無欲、滅盡的涅槃為第一,猶如諸眾生當中,不管是無足,是二足、四足、多足,有色、無色,有想、無想,乃至非有想非無想,乃以如來在於其中,為極第一,為大為上,為最為勝,為尊為妙。猶如由於牛而有了乳,由於乳而有了酪,由於酪而有了生酥,由於生酥而有了熟酥,由於熟酥而有酥精(醍糊),是以酥精為第一,為大為上,為

最為勝,為尊為妙。像如是的,如有諸眾生,不管是無足,或者是二足、四足、多足,有色、無色、有想、無想,乃至非有想非無想,乃以如來為他們當中,為極第一,為大為上,為最為勝,為尊為妙。」

於是,世尊說此,而以偈頌說:

若有求財物 極好轉增多 稱譽不放逸 事無事慧說

(如有人求財物那樣,極好而會輾轉的增多。應稱譽這不放逸之法,

不管是有事,或者是無事,是有智慧的人所說的。) 

有不放逸者 必取二俱義 即此世能獲 後世亦復得

(有不放逸之法的話,必定會取得此二項俱有之義。即在於此世間當中能

獲,在於後世當中也能得到。) 

雄猛觀諸義 慧者必解脫

(應雄猛的觀察其中的真義,有智慧的人,必定會由之而得解脫。)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那些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中阿含經卷第三十四完

2023年7月20日 星期四

阿含經-563

 

一四、至邊經第二十四(第三念誦)

  大意:本經敘述為了解脫生死的苦邊,而甘行乞食,然而不依沙門法而修行的話,則那些為愚癡之人,既失其欲樂,而又失去了沙門義,可以說是二邊都均予以忘失。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有一個時候,佛陀遊行在於舍衛國,住在於勝林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在於生活當中,為下極至邊之事,就是所謂行乞食(為維持生命,而去向人托鉢乞食,乃為生活的方法當中,最為下端的)。世間之人都所謂大忌諱之事,就是說:為禿頭,而手擎鉢器而行乞食事。而那些族姓子,為義之故,而甘受此種行。為甚麼呢?因為他們乃厭患生老病死,愁戚啼哭(遇悲慘事之發生時),以及憂苦懊惱等事之故,或者為了能解脫此淳具足的大苦陰之邊際而行乞食,而甘受人之忌諱的。你們不是為了如是之心,才出家學道的嗎?」這時,諸比丘們白佛說:「如是!」(是的,世尊!)

世尊又告訴諸比丘們說:「那些愚癡之人,雖然以如是之心而出家學道,然而卻行伺欲貪(心理不離欲貪),而被貪欲所染著至為嚴重,污濁纏在於心內,而憎嫉無信,懈怠而失去了正念,沒有正定,被惡慧而狂心,掉亂諸根,持戒則極寬(不持戒行),不修為沙門之法,不增廣其功行。有如有人,用墨水去洗洗物,而被墨水所汙,用血想去除血,用垢想去除垢,用濁去除濁,用廁去除廁那樣,唯有增加其污穢,好像從冥而入於冥,從闇而入於闇那樣。我說那些愚癡之人之持沙門戒,也是同於這道理。

因為那些人,乃行伺欲(貪欲),而被欲貪所染者,至為嚴重,被污濁纏在其心中,而憎嫉無信,懈怠而失去了正念,而沒有正定,被惡慧狂惑其心,掉亂其諸根,持戒極寬,不修習沙門之法,不增廣其功行。猶如在無事處之燒人的殘木那樣,那些火燃已燃燼之物,則已不是無事處所可應用之物,也不是村邑裡所可用之物(已被燒尸過之木,已不堪作為任何地方之用途)。

我說那些愚癡的人之所謂沙門之戒,也和此道理一樣。所謂那些人,因行伺欲,被欲染著,極為嚴重,被污濁纏在其心中,憎嫉而無信,懈怠而失去正念,而沒有正定,都被惡慧狂惑其心,掉亂其諸根,持戒又極寬,不修沙門之法,不增廣其功行。」

於是,世尊說此,而以偈頌說:

愚癡失欲樂 復失沙門義 俱忘失二邊 猶燒殘火燼

(愚癡的人,因出家而失去了人間的欲樂。然而出家後不修持,故又失去當

沙門的意義。都失去了二邊應有的內涵。有如薪木燒燃後之殘火之燼

〔燃燒後的剩餘物〕那樣,也如在於無事處〔指荒郊〕把尸燒燃的殘火之

燼那樣。) 

猶如無事處 燒人殘火燼 無事村不用 人著欲亦然

(不管是無事處,或者是村內的人,都不用它。人們之執著於貪欲,

也是和這道理一樣。)

 

猶燒殘火燼 俱忘失二邊

(都如燒燃後的殘火之燼那樣,都忘失了二邊的意義。)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那些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2023年7月19日 星期三

阿含經-562

 

一三九、息止道經第二十三(第三念誦)

 大意:本經敘述年輕的比丘,始習戒時,應當安觀想骨相,觀想青相     、

腐相、食相、骨鎖相,以便除去貪欲與瞋恚之病。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遊行在於舍衛國,

住在於勝林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比丘們說:「一位年輕的比丘,剛欲開始成就禁戒的話,應當安數數(常常)參詣息止道(止觀),而觀察諸相,所謂骨相(朽化而成為枯骨之狀)、青相(尸體變為青瘀之狀)、腐相(膿爛腐敗之相)、食相(被狗鳥蟲食殘之狀)、骨鎖相(尸體骸骨為連鎖之狀)。他如果善受善持這些相狀後,即還至於其住處,澡洗其手足,敷一尼師檀(坐具),在於床上(座席)結跏趺而坐,即念這些相,所謂骨相、青相、腐相、食相、骨鎖之相。為甚麼呢?因為假若那位比丘修習此相的話,就能速除心中的貪欲、瞋恚之病的。」

於是,世尊說此,而以偈頌說:

若年少比丘 學未得止意 當詣息止道 欲除其淫欲

  (如果年輕的比丘,雖然學習,然而未能得止其意〔心不能安於禪定〕的話,應當要參詣於息止之道〔止觀,休止其心的雜念〕,去完成其欲除其淫欲之行。) 

心中無恚諍 慈愍於眾生 遍滿一切方 往至觀諸身

(心中應該沒有恚諍,應該要慈愍於眾生,而遍滿於一切的地方,往至而

觀察於諸身。)

當觀於青相 及以爛腐壞 觀鳥蟲所食 骨骨節相連

(當應觀察人死後其尸體變為青瘀之狀,〔青相〕以及觀察為已爛,已腐

而壞之相〔腐相〕,觀察被鳥蟲所食之相〔食相,尸體被鳥獸食殘之狀〕,

觀察骨與骨節相連之相〔骨鎖相,尸體骸骨連鎖之狀〕。)

修習如是相 遠歸至本處 澡洗於手足 敷床正基坐

(修習如是之相狀後,回到本來所住的地方,澡洗其手足,敷一床座

〔座位〕,端正而基坐〔打禪觀的基礎之坐〕。)

當以觀真實 內身及外身 盛滿大小便 心腎肝肺等

(應當要觀察如是的真實之相,觀察吾人的內身,以及外身,都盛滿於

大小便,為心、腎、肝、肺等物之所組成的。)

若欲分衛食 到人村邑間 如將鎧纏絡 常正念在前

(如果欲分衛而食,而到人間的村邑中去乞食時,就應如穿大將之鎧,

來纏絡其身,常於保持正念,而向前而去。)

 

若見色可愛 清淨欲相應 見已觀如真 正念佛法律

(假如在那個時候看見色相之可愛,一看為清淨,而會和欲念相應之狀況

的話,則看見之後,就趕快的觀察如真,正念於佛法與律。)

此中無骨筋 無肉亦無血 無腎心肝肺 無有涕唾腦

(在此真實相裡面,並沒有骨筋,沒有肉,也沒有血,沒有腎、心、肝、

肺,以及沒有涕唾,沒有腦袋。)

一切地皆空 水種亦復然 空一切火種 風種亦復空

(一切的地大,均為是空,水大的種性,也是同樣為空的。也空一切的

火種,風的種性又是同樣的空。)

若所有諸覺 清淨欲相應 彼一切息止 如慧之所觀

(如果對於所有的種種之覺〔感受〕,覺得似清淨,而與欲念相應的話,

對於這一切的觀念都應息止,要如智慧之所觀去觀察它。)

如是行精勤 常念不淨想 永斷淫怒癡 除一切無明

(像如是而行,而精勤,而常念不清淨之想的話,就能永斷淫怒癡

〔貪瞋癡〕,就能除滅一切的無明。) 

興起清淨明 比丘得苦邊

(而興起清淨的光明。一位比丘就能如是的得以脫離苦邊。)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那些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