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27日 星期四

臉書分享:另類大孝

有一個老太太,兒子幼時出家,現在她很老了,連討飯都走不動路。她獲悉兒子當了廟裡的方丈,好像這個廟還很有錢。她就心想,這麼多人居住,也不缺我一口吃的,回去找兒子吧,法師都是慈悲的。 老太太這就去找兒子。廟的確很大,廟門開著,卻有知事師父把門。正想進去,這個師父就問:「老施主您從哪來?做什麼事啊?」老太太說:「找我兒子,他在裡面當方丈。」並叫他兒子的乳名。這把門的小師父也不知方丈過去的小名叫什麼,和氣的對老太太說:「您稍等,我去請示一下方丈。」小師父給方丈一頂禮,把經過一說,方丈一聽趕緊出去迎進來。 老太太一進來,就叫他的乳名說:「兒子,你現在很好了,可你的母親現在沒飯吃了,我實在是沒辦法了,討飯連路也走不了。我來這裡沒別的要求,你每天能給我口飯吃,有個睡覺的地方就行了。」 方丈一聽就說了:「我是你兒子,你是我母親,這是實實在在的。你知道,現在我住的這個地方是廟,是寺院,是十方大眾修行的道場。我現在吃的飯不是我自己的,我也不種地,也不做買賣,這個飯是大眾的供養。這供養我能吃,為什麼我能吃?我每天念經念佛,給一切眾生消災,祈福,為弘揚佛法來普度眾生,做這些工作才可以吃眾生的這碗飯。你說你在這裡吃住,又不會念佛,又不會弘揚佛法,又不會念經給人家消災。我可不敢留你,這可是錯因果的事。」 老太太一聽,這兒子太絕情了,太不像話了,這廟這麼大住了幾百號人,哪天的剩飯我也吃不了,怎麼說這話,莫名其妙。生氣地說:「不管怎麼樣,我生你一場,也撫養到你好幾歲,在以前討飯的時候,你走不動路我背著你抱著你,好飯盡你吃。你現在行了,當了方丈了,我現在討飯不行了,跟你要一口飯吃你都不願意。」老太太罵了一陣,生了一陣氣。 方丈如如不動,還是如此:「母親啊,你不知道,兒子是不孝,怕你造業。實在沒辦法,你這一生窮,是你前生沒有修福,所以你討了一生的飯。這個因果關系是絲毫不差的,希望母親能諒解。」 母親一看兒子一直是這樣說,她對這裡的因果關系不是十分明了。世界上的老百姓,只知道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她不懂得這細節上的道理,哪裡有兒子不給母親吃飯的。 後來母親又跟兒子慢慢商量說:「那你說怎麼辦,我走不動路,總不能讓我凍死、餓死、累死吧!你總得給我想個辦法呀。」她這麼一說,兒子就開話了:「辦法不是沒有,但就有那麼一線小路,我怕你不同意,如果你同意了,就能辦成,不同意就不行!」 母親說:「你說吧,只要能給我口飯吃,叫我怎麼辦,能辦得到我就辦。」兒子說:「決定能辦到,就看你辦不辦,你每天堅持念「阿彌陀佛」。心裡只有一個念頭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淨土,這就行了。你念一句阿彌陀佛,我給你一粒米,你一天只念了這一句,行了,你就吃這一粒米。你念一萬句給你一萬粒,你說同意不?」他媽媽一聽叫念佛,這行,念一句給一粒,念一天說不定就夠吃,就答應了。 方丈就派了一個小和尚在那發米,監督她,念一句給一粒。剛開始很不習慣,因為她沒有這個信心,累得不得了,得米不多,沒過幾天,瘦得皮包骨頭。 幾天一過,風聲就傳遍了寺院。師父、居士議論紛紛:「方丈一丁點人情味也沒有,怎能這樣對待自己的母親?太絕情了!」 佛教是最慈悲的,這個事情要是讓信眾知道了,不知道影響有多壞,整個寺院的名聲就毀掉了,也斷了別人信佛的因緣,唉,這可如何是好! 監督老太太念佛的小和尚也覺得方丈不像話,一點善心,慈悲心也沒有。心想,這我不能不管,我得照顧老太太。偷偷抓了一把米,放在了老太太的碗裡。 這邊剛剛放下去,那邊方丈就派了侍者來問這個小和尚:「你剛才做了什麼?」師父叫你去。 到方丈室,小和尚辯道:「師父我什麼也沒做。」 「你有沒有抓一把米放在老太太的碗裡?」 他一看瞞不住了,就老實交待:「是,我看老太太太可憐了,就抓了一把米偷偷放到碗裡,希望大和尚慈悲。」 「好,我是不慈悲,但你現在就離開這個寺院。」 小和尚被遷單了。 把小和尚一遷單,全寺的人就都公開地罵方丈。方丈也知道,但他是悟道的人啊!他不做辯論,只是又派了一個小和尚去監督他的母親。 每天就這麼念,時間長了,也順了,這一念就是三年,有一天,老太太對監督她的小和尚說:「小師父,你去叫方丈來,我有話要和他說。」這時她也不叫兒子小名了。 小師父一看老太太今天精神飽滿,和往常不一樣,跑到方丈那一頂禮:「師父,老太太有話要和您說。」方丈一聽,就過去了。 老太太恭恭敬敬跪在地上磕了三個頭:「感謝方丈度了我,感謝法師慈悲,徹底地度了我,我今天是跟你辭行了,阿彌陀佛已經通知我,今天就走,去西方!」 方丈滿面笑容地說:「我知道了。」 這麼一說一答,小和尚還在床邊發愣。 老太太就把腿一盤,掌一合,念了兩聲阿彌陀佛,就往生了。 老太太這樣一走,全寺的人就傳開了,好多人都跑到方丈那裡來求懺悔:「我們這幾年一直在罵您,說您不是個好方丈,甚至不是個人。這一下我們才真正的了解到, 我們的方丈是大慈悲,不是一般的小慈悲,是真正的慈悲!」 方丈微微一笑:「難怪呀,只要你們以後能如法的修行就好了,我怎麼能會計較你們呢!只要你們能認真地修行,在這一生定能解脫!」 這個公案一直流傳到現在。這是告誡我們學佛人,要以真正的慈悲心來弘揚佛法,來對待佛法,依照佛法去修行。而且,即使是方丈的親娘,也要無情,如此能讓一個老太太, 只要她認真地念佛,都能在這一生解脫,我們又怎會做不到呢? 學佛人行孝道最高的境界,就是讓父母也了脫生死。而不私自爛用十方信眾一分善款,免除因果纏繞不斷。

2014年2月24日 星期一

第三篇公孫丑章句上第九章

孟子曰:「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不立於惡人之朝,不與惡人言;立於惡人之朝,與惡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於塗炭。推惡惡之心,思與鄉人立,其冠不正,望然去之, 若將浼焉。是故,諸候雖有善其辭命而至者,不受也;不受也者,是亦不屑就已。柳下惠不羞汙君,不卑不官;進不隱賢,必以其道;遺佚而不怨,阨窮而不憫。 故曰:『爾為爾,我為我,雖袒裼裸裎於我側,爾焉能浼我哉!』故由由然與之偕,而不自失焉。援而止之而止;援而止之而止者,是亦不屑去已。」 孟子曰:「伯夷隱,柳下惠不恭;隱與不恭,君子不由也。」 註: 塗炭:喻污穢之物也。塗,泥也。炭,黑炭。 思 :語助詞,無義。 鄉人:鄉里之常人也。 望望然:朱注:「去而不顧之貌。」 浼 :污染也。 不屑就:屑,潔也。朱注:「言不以就之為潔,而切切於是也。」 柳下惠:魯大夫,名展禽,居柳下,而諡惠也。 進而隱賢:趙注:「一進而不隱己之賢才。」 必以其道:朱注:「不枉道也。」 遺佚:謂被國君所遺棄也。遺,遺棄。佚,放失。 厄 :困也。 憫 :憂也。 袒裼:露臂也。 裸裎:露身也。 自由然:自得之貌。 偕 :俱也,並處也。 不自失:不失己之正也。 援而止之而止:援,牽持之也。朱注:「言欲去而可留也。」 隘 :狹窄也。 不恭:簡慢也。 大意: 孟子說:「伯夷這個人,不是他可事奉的賢君就不去事奉,不是他喜歡的朋友就絕不結交;不肯站在壞人的朝廷上做官,也不肯和壞人說話;在他看來,站在壞人的朝廷,或者和壞人說話, 就好像穿戴了上朝的禮服禮帽,坐在骯髒的爛泥黑炭上一樣。把這憎惡壞人的心理推演開來,就是偶然同一平常人站在一起,如果那人的帽子沒戴端正,他也要頭也不回地離開, 像是將要被沾污了似的。所以諸侯們雖把言辭說得委婉動聽,來請他做官,他也不肯接受;不接受的原因,是不願意屈節去做他們的官。柳下惠這個人, 不把事奉污穢的國君當做羞恥,也不把充任小官當做下賤。既做了官,就毫不隱藏自己的才能,凡事一定用他的直道去處理。被君王所棄,並不怨恨;遭受困窮,也不憂愁。 所以他說:『你是你,我是我,即使你露臂赤身地站在我旁邊,你就能沾污我嗎?』所以他悠然自得地和別人在一起,卻不失掉自己的操守。他要辭退的時候,如果有人挽留他, 他就留下;挽留他,他就留下的原因,是不願意拋去直道而離去。」 孟子評論他兩人說:「伯夷的器量太狹窄,柳下惠的為人太簡慢;狹窄和簡慢都不合中正的大道,君子是不去做的。」 說明:古代人出生就會學儒家思想,雖村夫鄉婦沒有念書,也明白忠孝節義之做人大道理,行為也是合乎忠孝節義,故小孩出生之後,腦內早已注入忠孝節義。 如孟母之對孟子、岳母之對岳飛、包嫂之對包拯,皆是身教重於言教。 不像現代人,早把忠孝節義拋於九霄雲外,滿腦酒色財氣,有形無形之殺盜淫掠,一點也不動於心,已到泯滅良知良能。要講中道是何物,除真修道人能聽得進去外,一般人是無法接受。

2014年2月21日 星期五

臉書分享:個人之福份

自己的福德因緣好,父母生你的時候身體好、經濟環境好、身心也好,樣樣都好,所以對你好。 若自己的福德因緣不夠,出生的時候,父母的經濟環境不好、身體也不好、心情也不好,生下自己,關係也就不會太好。 所以,不要怪父母不公平,這是自己投胎時帶來的福德因緣,除了自己,誰都怪不得啊。 譬如三國時代,孫堅和劉備同時平定黃巾之亂,孫堅被派為大將軍,劉備派為縣令。但孫堅34歲被亂箭射死,劉備且稱帝而病死。 證嚴法師說:「如果一個父母常常擔心他的孩子,他的孩子會沒有福氣;因為福氣都被父母給擔心掉了。」 又說:「如果父母希望他的孩子有福氣,就要多多祝福他的孩子,而不是擔心他的孩子。」 一位年輕人聽到這樣的話十分興奮,回到家馬上轉述證嚴法師的話給他媽媽聽。從此以後,他母親就很少再對他嘮叨了,他看到母親也不會再躲,反而在下班之餘,會找母親聊聊天, 他覺得現在他跟母親像朋友一般自在。 媽媽常常是一家的靈魂人物,她掌握了一個家的家庭氣氛,我相信:如果沒一個快樂的媽媽,就很難有一個快樂的家庭。 然而,大多數的媽媽都過份地擔憂子女:課業、工作、婚姻、健康,幾乎無所不擔心,你想這樣的媽媽會快樂嗎? 用「萬物吸引力法則」的說法,就是「心想事成。」一件事情如果你用很大的「念力」去相信它,它就會如你所相信的去「實現」。 一個媽媽如果相信:她的孩子有能力去面對他自己的生活困境與難題,那麼這個相信就是一個「祝福」,而她的孩子也會因著這樣的祝福而蒙福的。 相反的,如果一個母親老是「覺得」她的孩子不懂事,不會照顧自己,一定會吃虧上當的,那麼這個「擔心」很可能就成了「詛咒」。 以後你的孩子果然就會如你之前所擔心的那樣,老是出狀況令你擔心。 佛家講「願力」、「念力」,你的願有多大,實踐的力量就有多大。 從今天起,我們要當心去檢查自己的每個念頭,你對孩子,是擔心多?還是祝福多呢?真的,愛你的孩子,與其擔心,不如祝福吧!其實對於我們所關心的人,不管是家人、 朋友、恩人、師長、同學、同事等,也都要給予全然的祝福,這樣,不用因擔心掛念而讓自己睡不著,就是雙贏!因為,心想事成,我們的祝福一定會實現的, 從現在起,把擔心丟掉,讓祝福常在。

2014年2月20日 星期四

第三篇公孫丑章句上第八章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大舜有大焉;善與人同,舍己從人,樂取於人以為善;自耕稼陶漁,以示為帝,無非取於人者。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 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 註: 告之以有過則喜:朱注:「喜聞其過而改之,其勇於自修如此。」 善言:猶昌言,亦即美言。書大禹謨:「禹拜昌言。」 大舜有大焉:有,又也。朱注:「言舜之所為,又有大於禹與子路者。」 善與人同:朱注:「公天下之善而不為私也。己未善,則無所繫吝,而舍以從人;人有善,則不待勉強,而取之於己。」 舍己從人:焦疏:「舍己,即子路之改過;從人,即禹之昌言。聖賢之學,不過舍己從人而已。」 樂取於人以為善:焦疏:「執一者守乎己而不能舍己,故欲天下人皆從乎己;通天下之志者,惟善之從,故捨己從人,樂取於人以為善。」 耕稼陶漁:朱注:「舜之側微,耕於歷山,陶於河濱,漁於雷澤。」 無非取於人者:謂皆取人之善而從之。 與人為善:與,許也,助也。朱注:「取彼之善,而為之於我,則彼益勤於為善矣,是我助其為善也。能使天下之人皆勤於為善,君子之善,孰大於此?」 大意: 孟子曰:「子路這個人,有人告訴他有過失,就非常喜歡;夏禹聽到人家一句正直的善言,就感激得下拜。大舜又比他們兩人偉大:認為善是天下公共的道理,不把人家的善, 看成自己的善,犧牲自己的成見,服從大眾的公意,喜歡採取別人的善,而在自己身上實踐起來;從他微賤時,在歷山耕田,河濱燒窯,雷澤打魚起,一直到 做帝王,由前至後,他一生的善,沒有不是從別人那裏採取來的。採取別人的善,而在自己身上實踐起來,這就是幫助別人為善。所以君子的美德,沒有比幫助別人 為善更偉大的了。」 說明: 孟子舉三人來說明聖賢的區分,第一位子路是孔子的侍衛,孔子說有了子路後,危險就遠離。而子路是有錯必改,言行合一,至死不變,後被封稱「衛聖」。 第二位大禹是位有毅力決心為善之帝王,治水九年三過其家門而不入,因由他而產生家天下,後世對其聞善則拜,也被打折了。 第三位大舜是由大孝而自立行善於野,對眾人之言行處處觀察,後為執政大臣,能善適才適用的人才,如孟子所謂「尊賢使能,俊傑在位」, 國大治而堯禪讓為帝。 由此我們知道,做人不要自私為己,一心要為百姓謀福利,要為大眾非少數,自身坦坦蕩蕩,清淨無染,將來不成聖為賢,亦留口碑於萬代。

2014年2月17日 星期一

臉書分享:增福最快的方法

社會上大多數的人,遇到不如意的事,大部分都自嘲自己福報少,積極的人就求神拜佛,捐錢行善,而得小福報。不知增福最快最大的方法,就是回家孝敬父母去。 故你要是發現自己沒有福報了,你趕緊買點好吃好穿的給父母送去,對父母溫和體念,你就會發現,你的福報立即升起。 大家若是倒過來,讓父母哪怕為自己倒一小杯水,也是極損福報的。 大家喜歡穿質地好的衣服,也要注意自己想穿100塊錢的衣服,就要讓父母穿101塊錢的衣服。積福人,不要薄父母,厚自己和自己的孩子,這是把本該父母的福,花在自己和孩子上,可想而知。 如果非要支使父母為自己做家務,請務必畢恭畢敬感恩,知道自己受不起,百般孝順,否則福報每天削,削得比聽般若法會增長福報還快。 很多孩子在家裡就是個小皇帝,習慣性的招呼父母給自己倒水,父母給自己端飯菜,父母給自己拿東西,自此長大之後,就無形削減自己原有的福分。 有個故事:以國王的福報,讓尊者走六步,果報是六個月失去王位。 佛在世時,有位羅漢弟子到一個地方去教化。有一次,國王打獵經過,帶著隨從來見他,他沒有起身,國王當時就很不高興。國王打獵返回時,發了惡願:「我再去,如果他還是那樣, 我就砍掉他的頭。」 尊者知道國王發了惡願,就向前走了六步,去迎接國王。這時,大地一瞬間裂開,國王的身光也立即消失。國王非常害怕,馬上向尊者頂禮,並求懺悔。當時地縫閉合,國王的身光也復原了。 尊者說:「您的生命沒有危害,但因為我走了六步迎接您的緣故,您將在六個月中失去王位,但因為您懺悔的緣故,王位會失而復得。」後來,事情都應驗了。 國王是有大福德的人,尚且受不起尊者的迎接,要是沒有福德的人,可能命都保不住。 這裡只是尊者而已,假若連佛都受不起的供養,而父母也能接受,為何如此呢?因父母就是家中應世兩尊佛。 以下摘自善導大師所著『觀經四貼疏』大概白話譯文如下: 我們的父母,是世間最大的福田,佛是出世間最大的福田。 以前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年遇到饑餓災荒,許多人都餓死了,到處都是白骨,比丘們都很難乞到食物。當時世尊等待比丘們都出去乞食後,獨自一人到城中去乞食,但是從早上一直到中午, 挨家挨戶乞食,都沒有乞到食物,世尊只有空缽而返,第二天再去,仍然沒有乞到食物,第三天同樣去乞食也沒有得到。 這天忽然有一位比丘,在路上見到世尊,看到世尊的面色異常,好像很饑餓的樣子。 就對世尊說:「世尊,今天乞到食物了嗎?」 世尊對比丘說:「我三天以來,乞食沒有乞到一匙,我今天饑 餓虛弱,沒有力氣和你說話。」 比丘聽佛這麽說,悲傷流淚不能控制,即自己想到:世尊是無上福田,一切眾生覆護之處,幹脆我把自己的三衣賣掉,用賣掉的錢再買取一缽飯,侍奉給世尊,現在正是我應該這樣做的時候。 比丘如此想完,就去賣掉了自己出家人的三衣,買了一缽飯,趕緊給世尊拿去,世尊早已經知道了這一情況。 對比丘說:「比丘啊,現在恰逢災荒,人們都餓死了,你在什麽地方得到這一缽白白的大米飯的?」比丘就一五一十的給佛說了整個情況。 世尊又說:「比丘啊,出家人的三衣,即是三世諸佛的幢相啊,這衣服的因緣,極尊、極重、極恩啊,你今天用這三衣換得一缽飯給我,我完全領受了你的好心,但是我消受不起這缽飯啊。」 比丘又對佛說:「世尊啊,您是三界的福田,聖中之極,都說不能消受,那除了佛之外,誰還能消受呢?」 世尊說:「比丘啊,你有父母嗎?」 比丘答說:「有。」 世尊就說:「你拿這缽飯供養你的父母去吧!」 比丘說:「世尊您都不能夠消受,我的父母有豈能消受呢?」 世尊說道:「你的父母能消受,為什麽呢?父母生育了你的身體,對你有非常大而重的恩,因為這樣所以能夠消受。」 世尊又問:「比丘,你的父母信佛嗎?」 比丘答言:「我的父母對佛都不信。」 世尊說:「你的父母他們今天會對佛有信心的,見到你供養他們飯,會大生歡喜,因為這樣而大發信心,然後你就教授他們三皈依,就可以吃這缽飯了。」 這位比丘就按照佛的教誨而去。以此義故,大須孝養父母。 又佛母摩耶生佛,經七日已即死,生忉利天。佛後成道,至四月十五日,即到忉利天,一夏為母說法,稱為『佛說地藏本願經』,為報十月懷胎之恩。 佛尚自收恩於孝養父母,何況凡夫而怎可不孝養‧收恩於父母。 。

2014年2月15日 星期六

第三篇公孫丑章句上第七章

孟子曰:「矢人豈不仁於函人哉?矢人惟恐不傷人,函人惟恐傷人。巫匠亦然。故術不可不慎也。孔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智?』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它也; 莫之禦而不仁,是不智也。不仁不智,無禮無義,人役也。人役而恥為役,由弓人而恥為弓,矢人而恥為矢也。如恥之,莫如為仁。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後發; 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 註: 矢人:造箭之人。 函人:造甲之人。函,音ㄕㄢˇ,甲也。 巫 :朱注:「巫者為人祈祀,利人之生。」 匠 :朱注:「匠者作為棺槨,利人之死。」 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智:朱注:「里有仁厚之俗者,猶以為美,人擇所以自處,而不於仁,安得為智乎。」 天之尊爵:上天與人之尊貴爵位也。朱注:「仁義禮智,皆天所與之良貴;而仁者天地生物之心,得之最先,而兼統四者,所謂元者善之長也,故曰尊爵。」 安它:可安居之住它也。朱注:「仁在人則為本心全體之德,有天理自然之安,無人欲陷溺之危,人當常在其中,而不可須臾離者也;故曰安它。」 禦 :止也。 人役:為人役使之人。 由:與猶通。 大意: 孟子說:「造箭的人難道不如造盔甲的人仁厚嗎?造箭的只怕箭不利,不能傷人;造盔甲的人,只怕盔甲不堅,以致使穿載的人受傷。給人降神醫病的巫師,和製造棺材的工匠,也是這個樣子。 所以在選擇技術職業的時候,不能不慎重。孔子說:『居住在風俗仁厚的鄉里,是一件美事;選擇住所不選在風俗仁厚的地方,怎能算是明智呢?』講到仁,是上天給人類最尊貴的 爵位,是人類最平安的住宅;假如沒有人阻止你做仁人,你卻自己不肯去做,就是不智了。一個人既不仁不智,又無禮無義,就只好做人家的僕役了。既做了僕役,卻認為做僕役的 事是可恥的,就好像造弓的人認為造弓是可恥的,造箭的人認為箭是可恥的一樣,怎麼可以呢?如果真認為可這是可恥的,就不如培養仁道。培養仁道的人好像練習射箭一樣; 射箭的人必須先擺正了自己的身子,然後發箭;箭發出去沒有命中,也不怨恨成續勝過自己的人,只是自己反回來尋求失敗的原因罷了。」 說明:孟子告訴我們,選擇職業最好選仁慈的,譬如選居住的地方,要選對四周圍的居民有仁厚、知禮好義、明辨是非,才是好鄉里。佛教告訴我們,人是因業而生,你所選擇的職業大 部是隨前世之業而定,職業無貴賤,但要具有仁心就好。 在修道上來講,世上的最重要的職業,人人平等,好好的呼吸;而作為生活滋養身體的職業,是我們的副業,由業力而定。 若是現認為所做的職業不好,就應該改變自己內心為善,檢討不好的原因,而思考能改變的方法,不要怨天尤人。

2014年2月13日 星期四

臉書分享:不能忘記的倆人

有一個人,在你還是嬰兒的時候,抱著你,不管多麼疲憊,還在輕吟著讓你入睡,讓你不再哭泣的呢音。 有一個人,在你睡夢裡時而尿床的時候,擔心怕你受涼,不顧自己的睡眠,每夜甦醒數次,只為去摸一摸你身下的被褥,看看那裡是否潮濕。 有一個人,在你成長之中,在你讀書之時,忍著睏意起床,只為去做一頓早飯,讓你不餓。 有一個人,在知道你喜歡吃魚後,每次都是自己吃了魚頭魚尾,你笑著問她,為什麼不吃魚身,她笑著回答,她喜歡吃魚頭魚尾,可你卻當了真。 有一個人,在你的成長中為你縫補衣衫,那一針針中,有幾點嫣紅,你很難看到。 有一個人,哪怕你真正的長大成人,她也會帶著那幾十年如舊的目光,默默的望著你,默默的開心,默默的微笑,直至最後,默默的閉上自己疲憊的雙眼。 這個人,叫做母親。 還有一個人,在你還是嬰兒的時候,雙手舉著你的身體,高高的舉起,取代了他眼中的太陽,成為了他的一切。 這一個人,在你還沒有學會走路,還在摔倒的時候,扶著你的雙手,在那開心的笑聲中,扶你走出人生的第一步。 這一個人,在你一次次的歡聲中,拉著你的手,帶著你走過山山水水帶著你去看天看地。在你抬頭仰望的背影中,你會覺得他是山他是天。 這一個人,在你說出原來媽媽喜歡吃魚頭,並且很認真的把魚頭魚尾都留給母親時,他在旁邊,望著妻子,露出歉意與柔和。 這一個人,在你長大之後,每每想起,都是嚴厲與凝望,讓你越加的厭煩只是隨著你漸漸成長,你會在那嚴厲的目光下,隱藏著一份你當年看不到的愛。 這一個人,他蒼老的躺在床上慢慢閉合的雙眼內,透出害怕,透出無助,你的懷抱,你的柔聲,卻是讓他如同孩子一樣如同你幼年他舉起你的身體,開心的笑聲,讓他不再害怕無助,而是溫暖中, 倒在你的懷裡。 這個人,叫做父親。

2014年2月10日 星期一

第三篇公孫丑章句上第六章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 「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 「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苟能充之,是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罪母。」 註: 不忍人之心:趙注:「不忍害人之心。」 不忍人之政:朱注:「言眾人雖有不忍人之心,然物欲害之,存焉則寡,故不能察識而推之政事之間;惟聖人全體此心,隨感無應,故其所行,無非不忍人之政也。」 運於掌上:轉動於手掌之上,極言其易也。 乍 :暫也,猝也。 孺子:始能行,尚未有知之小兒也。 怵惕:驚駭恐懼也。 惻隱:憐憫傷痛也。 內交:猶結交也。內,本作納。 要譽:謂求名譽。 要,音ㄧㄠ,要求。 鄉黨:古者萬二千五百家為鄉,五百家為黨。合文喻鄰里。 非惡其聲:謂非惡有不仁之聲名也。 羞惡:朱注:「羞,恥己之不善也;惡,憎人之不善也。」 辭讓:朱注:「辭,解使去己也;讓,推以與人也。」 是非:朱注:「是,知其善而以為是也。非,知其惡而以為非也。」 四端:朱注:「惻隱、羞惡、辭讓、是非,情也;仁、義、禮、智,性也。心統性情者也。端,緒也。因其情之發,而性之本然可得而見,猶有物在中而緒見於外也。」 四體:四肢也。 自賊:猶言自棄。 擴:推廣。 然:燃也。 達:通也。 四海:猶言天下也。古謂中國四境,皆有海環之;環境之海,謂之四海。孟子返能充四端,則能行仁政,保有天下;剛無禮無義,與禽獸等,不足事父母矣。 大意: 孟子說:「凡人都有不忍害人的心。古時候的聖王,由於有不忍害人的仁心,於是就有不忍害人的仁政了。拿不忍害人的仁心,去施行不忍害人的仁政,那麼平治天下, 就好像在手掌運轉彈珠一樣的容易了。」 「我所以說人都有不忍害人的心緣故,譬如現在有人忽然看見一個無知的小孩,快要掉到井裏去,無論心腸怎麼硬,都有驚駭恐懼傷痛的心情表現出來,這種心情完全出於自然, 並不是想藉此結交那孩子的父母;也不是想博得好名聲在鄉里朋友之間;更不是嫌惡有不仁的惡名,才這樣。」 「從這觀點看來,可見沒有憐憫傷痛的心,就算不得人;沒有羞惡憎惡的心,也算不得人;沒有謙辭推讓的心,也算不得人;沒有是善非惡的心,也算不得人。 這憐憫傷痛的心,便是『仁』的發端;這羞恥憎惡的心,便是『義』的發端;這謙辭推讓的心,便是『禮』的發端;這是善非惡的心,便是『智』的發端 凡人心中有仁義禮智的四端,就像身上有手足四肢一樣,行走自如,都是生來具有的。假使具備了這四端,自己卻說不能為善,那便是甘心被外物蒙蔽,自己賊害了本性的人了。 若是說他的國君不能為善,那便是賊害他的國君的人了。」 「凡人自已心裏有這四端的,知道盡力推廣而充大它本來的分量,那就好像火在開始燃燒,泉在開始湧出,逐漸旺盛起來,可以產生無比的威力。所以果能充大這四端的, 就足夠保有天下;如果不能充大這四端的,便連父母也事奉不了。」 說明:人之有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是與生具有,但受到世塵所蔽,有厚薄之別,故自古至今,聖賢仙佛,教導眾生勤於擦拭,使此四端明亮起來,盡力推廣而充大它本來的分量, 那就好像火在開始燃燒,泉在開始湧出,逐漸旺盛起來,可以產生無比的威力。就能改變世人的去惡從善,以達天下富裕太平。

2014年2月7日 星期五

臉書分享:布施的藝術

一、 別輕易給予,那是對别人不尊重。非洲盧安達的貧寒場面可能對於一般人只能想像。一位年輕的義工下了卡車以後,看到一位瘦骨嶙峋,衣不蔽體的黑人男孩朝他們跑來,那個男孩很少看到這樣的大卡車。顿時,年輕義工動了憐憫之心,轉身就去拿了車上的物品向小男孩走去。 『你要幹甚麼?』年長的義工大聲喝斥:『放下!』年輕義工愣住了,他不知道這是怎麼了,我們不是要來做慈善工作嗎? 年長的義工朝小男孩俯下身子:『你好,我們從很遠的地方來,車上有很多東西,你能幫我們搬下來嗎?我們會付報酬的。』小男孩遲疑在原地,這時又有不少孩子跑來,年長的義工又對他們說了一遍相同的話。 有個孩子就嘗試從車上往下搬了一桶餅乾,年長的義工又拿起一床棉被和一桶餅乾遞給他,說:『非常感謝你,這是獎勵你的,其他人願意一起帮忙嗎?』 其他孩子也都勁頭十足一擁而上,没多久就卸貨完畢,義工給每個孩子一份救濟物品。這時又來了一個孩子,看到卡車上已經沒有貨物可以幫忙搬了,覺得十分失望。 年長的義工對他說:『你看,大家都幹累了,你可以為我們唱首歌嗎?你的歌聲會讓我們快樂!』孩子唱了首當地的歌,義工照樣也給了他一份物品:『謝謝,你的歌聲很美妙。』 年輕義工看著這些若有所思,晚上,年長的義工對他說:『對不起,我為早上的態度向你道歉,我不該那麼大聲對你說話。但你知道嗎?這裡的孩子陷在貧窮裡,不是他們的過錯,可如果因為你輕而易舉就把東西給他們,讓他們以為貧窮可以成為不勞而獲的謀生手段,因而更加貧窮,這就是你的錯!』 這天,年輕的義工度過了不尋常的一天,義工把東西給孩子,可要求他們以勞動獲取。上帝把恩典和愛白白給我們,但要求我們努力為他人付出,而非禱告祈求。這就叫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傳播正能量,擁有正知、正見、正思維!讓我們一起傳遞正能量,分享人生智慧,功德無量。 二、 有一個乞丐,他的整個右手臂斷了,樣子挺可憐,誰見了都會施捨。有一天,他來到一個農戶人家行乞,女主人叫他先將門前的一堆磚搬到院子後。 乞丐生氣地對女主人說:「你明明看到我只有一隻手,卻讓我搬磚頭,這不是存心捉弄人嗎?」 沒想到女主人自己蹲下來,故意用一隻手搬起磚頭,來回走了一趟,然後對乞丐說:「我一隻手能搬,你一隻手為甚麼就不能搬?」 乞丐無言以對,硬著頭皮用他那一隻手慢慢搬,整整幹了兩個小時才搬完,累得滿頭大汗。 農婦遞給他一條白毛巾,乞丐擦完臉和脖子後,白毛巾變成黑毛巾。 農婦又給他二十元錢, 乞丐接過錢連聲道謝。 農婦說:「你不用謝我,這是你用自己的汗水換來的工錢。」 乞丐說:「我永遠不會忘記你,請你把這條毛巾留給我作紀念。」 過了若干年後,這位乞丐穿著一身筆挺的西裝再次來到這家農戶,見到年邁的女主人動情地說:「我從前是乞丐,現在是一家公司的董事長,是你幫助我找回失去的尊嚴,重建生活的信心, 如果沒有你,我也許還在四處流浪。」 農婦說:「這是你自己幹出來的。」 獨臂董事長提出送一幢樓給農婦,農婦碗言謝絕。 董事長對此不解,農婦笑著說:「因為我全家人都有一雙手。」 人要活得有尊嚴,尊重自己、尊嚴我們認識的人,還要尊重我們不認識的人。

2014年2月4日 星期二

第三篇公孫丑章句上第五章

孟子曰:「尊賢使能,俊傑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願立於其朝矣。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則天下之商,皆悅而願藏於其市矣。關,譏而不征;則天下之旅,皆悅而願出於其路矣。 耕者,助而不稅;則天下之農,皆悅而願耕於其野矣。廛,無夫里之布;則天下之民,皆悅而願為之氓矣。信能行此五者,則鄰國之民,仰之若父母矣。率其子弟,攻其父母, 自生民以來,未有能濟者也。如此,則無敵於天下;無敵於天下者,天吏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註: 俊傑:朱註:「才能之異於眾者。」 廛 :朱註:「廛,市宅也。」廛,一夫所居,田百畝。 征 :貨稅也。 法 :市官稅貨之法。 譏 :稽查盤問。 旅 :客寄他鄉之人也。 助 :助耕公田,而不稅其私田也。 夫里之布:是兩種額外的稅: 一、 古時市民無職者,須出一夫之稅,謂之夫布。 二、 不種桑麻者,須納荒地之罰,謂之里布。 氓 :民也。 信 :誠也。 天吏:天命之吏也。朱注引呂氏曰:「奉行天命,謂之天命。」 大意: 孟子說:「尊重有道德的人,任用有才能的人,使才能出眾的人高居重要的職位,那麼天下的士人,人人心裏都高興,願意立身在朝廷上做官了。 在市場上,或只徵商號的房捐,不徵貨物稅;或只依法徵貨物稅,不徵房捐;那麼天下的商人,人人心裏高興,願意把貨物積藏在他的市場交易了。 在關卡上,只察問一些可疑的人,而不收商民的捐稅;那些天下的旅客,人人心裏都高興,願意在他的道路上經過了。 種田的人,只依據助法叫他幫助耕種國家公田,不徵私田的稅捐;那麼天下的農夫,人人心裏都高興,願意在他的田野裏耕種了。 對人民的住宅,只只要居民已經依法服役完稅,就不重複課征僱役錢、地價稅等特別捐稅;那麼天下人民,人人心裏高興,願意做他的子民了。 做國君的果真能實行這五項德政,那麼鄰國的人民愛慕他,就像子女愛慕自己父母一樣了。那時鄰國的國君要想率領人民來侵伐,就無異率領着人家的子弟, 去攻擊他們的父母,自從天生人類到現在,從來沒有能成功的。 國君能做到這種地步,在天下就沒有敵手;在天下沒有敵手的人,就是奉行天命的官吏,像這樣還不能稱王於天下的,是從來沒有的。」 說明:學習古聖賢的思想,用於現代的社會,將是明燈照暗室。 現代為華人治理的國家,有大陸、台灣、新加坡等,能接近古聖賢治國理想的為新加坡,所以新加坡經濟蓬勃發展,人口增加迅速,為亞洲四小龍之首。 台灣對孟子所說之五項: 1.用人:無尊賢使能,朋黨用人,無重刑罰致無不貪瀆。 2.商業:法律繁雜,稅務重疊,怕大欺小,甚有官商勾結。 3.關隘:進出繁瑣,走小路者多。來者不易,出者容易。 4.耕農:看天吃飯,產銷無一元化,中間剥削連連,致荒地甚多;或改養殖,大抽地下水,致地層下陷。 5.住宅:有地價稅,又有房屋稅,年年征收,致使民窮。 新加坡蓋合宣住宅,租給國民居住,租金便宣。 台灣征稅金額,超過新加坡租金,故為惡法。 完全無法履行孟子之親民,只重政黨之爭,若能使百姓安逸過活,再怎麼選舉,百姓當然會選出如父母般的人來。而世界各國之有識之士,也會遷徙來台灣居住。 不像現在,台灣有錢、有才之人,慢慢往外移民。

2014年2月2日 星期日

為儒家不尊重女人平反

春節期間看佛光電視台,剛好播出在大陸由中國文化學院的第六屆「三智論談」,題目是「人為邦本 道傳天下」。 其中提到論語第十七章第二十五句「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以此來說儒家不尊散女姓。 因時代久遠,論語之文也非全是孔子之言,也有後人附加,若則是孔子之言,研究上也是要考慮時代背景,在當時社會注重五倫,孔子為司寇,對國君、相國、妄臣等是不能直接批評, 而對他們的行為有錯誤,也只能委婉勸言,不能明講。故論語此句之意,本人在2008年三月出版之「論語淺釋」中已詳述。儒家絕不會不尊重女性,況且孔子最重視周公, 而同公之祖母、太祖母皆為中國最有名之女性,在上篇中已提及,自己的母親也是偉大的啟蒙老師,故總結:該論談之發表者誤解儒家。

臉書分享: 女人決定了一個家的快樂

若你父親娶錯了女人,那麼你的童年將會生活在痛苦之中。 若你娶錯了女人,那你的中年也將生活在痛苦中。 萬一你兒子再娶錯了女人,那你將會在孤獨痛苦中了此殘生。 比爾•蓋茨在接受楊瀾採訪時,被問到他一生中最聰明的決定,是創建微軟,還是大舉公益慈善? 他回答都不是,找到合適的人結婚才是! 沃倫•巴菲特曾經也談過,自己認為人生中最重要的決定是跟什麼人結婚,而不是任何一筆投資。 選擇伴侶不僅是選擇一個人,更是選擇一種生活方式。 女人決定了上一代人的幸福,這一代人的快樂,下一代人的未來。取一位好太太旺三代,有智慧的男人:應該讓你身邊的女人終身進修。 有智慧的女人:應該把學習成長當作一生的必須課程! 女人決定了一個家庭的生活方式,女人必須天天精緻才能譜寫人生精彩!一個女人的氣質是知識累積出來的;一個女人的靈性是音樂感受出來的;一個女人的美麗是心靈散發出來的; 一個女人的健康是懂得珍惜出來的;每一個女人都應該懂得不斷的成長,因為你決定你男人的高點和孩子的起點! 如此女人不會說他男人的缺點,更能教育孩子養成高尚品德。 在中國,周太王(古公)之妻太姜,教出聖人季歷,季歷之妻太任,教出子昌(文王之妻太似),開創八百多年的周朝。母親是啟蒙孩子一生的善惡,故後來稱自己夫人為太太, 希望亦能教出如文、武王的小孩。在此謹向維繫全人類幸福的女人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