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25日 星期日

第十三篇盡心章句上第二十二章


孟子曰:「伯夷辟紂,居北海之濱,聞文王作興,曰:『盍歸乎來!吾聞西伯善養老者。』
       太公辟紂,居東海之濱,聞文王作興,曰:『盍歸乎來!吾聞西伯善養老者。』
       天下有善養老,則仁人以為己歸矣。五畝之宅,樹牆下以桑,匹婦蠶之,則老者足以衣帛矣。
      五母雞,二母彘,無失其時,老者足以無失肉矣。
      百畝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無飢矣。
      所謂西伯善養老者,制其田里,教之樹畜,導其妻子,使養其老。
      五十非帛不煖,七十非肉不飽。不煖不飽,謂之凍餒。
     文王之民,無凍餒之老者,此之謂也。」
註:
來 :語尾助詞。
大公:太公望,姓姜,名尚,字子牙,佐武王滅紂有天下,封於齊。
己歸:己之所歸也。
蠶 :動詞,養育蠶兒也。
彘 :豬也。
田里:朱注:「田,謂百畝之田;里,謂五畝之宅。」
樹畜:朱注:「樹,謂耕桑;畜,謂雞彘也。」

大意:孟子說:「從前伯夷逃避紂王的禍亂,隱居在北海邊上,聽見周文王興起,做了西伯,就心裏激動的說:『為什麼不去歸服他呢?我聽說周文王最能奉養老人的。』
姜太公逃避紂王的禍亂,隱居在東海邊上,聽見周文王興起,也心裏激動的說:『為什麼不去歸服他呢?我聽說周文王最能奉養老人的。』

照這樣看來,可見天下有能奉養老人的君,那有仁德的人都會以為是自己所該歸順的了。

五畝的住宅,在牆下栽種桑樹,讓婦女養蠶,那麼年老的人就足可穿綢緞的衣服了。

養五隻母雞、兩隻母豬,不要誤了牠們的生殖昤期,迢樣年老的人就不會沒有肉吃了。

一百畝的田,給一個男子勤勞耕種,有八口的人家,就可以免捍飢餓了。
伯夷、姜太公所說周文王最能奉養它人,是指他制定人民的田地住宅,教人民種桑養牲畜,開導他們的妻子,使她們奉養家裏的它人。

一個人到了五十歲沒有綢緞穿就不溫煖,七十歲沒有肉吃就不算溫飽,穿不暖,吃不飽,就叫做受凍挨餓。

文王的人民,沒有受凍挨餓的老人,所以說周文王最能奉養老人啊!」

說明:古代一位賢良君王是不會讓百姓挨餓受凍,時代不同,但人心還是相同。
台灣是一個小島國,要使人民不受凍挨餓,實在輕而易舉,把所有官員都教育廉潔清白,對商人公正辦事,就不會利益輸送,官員就不貪墨,國家財政充裕,社會福利建全,那有什麼街友,那有可憐的百姓?可讓世界向我們看齊。

台灣貧富差距大的關鍵,就是抄短線,商人侵國家財產,官員貪商人賄賂,國家財務吃緊,就利用權利徵稅於愚蠢無知百姓,百姓只能啞巴吃黃連,真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任人宰割。

最明顯的例子,現在爭議中的不說,光台糖土地是國民政府來台免費接收,從故蔣總統經國逝世後,因製糖無利潤,就賤租賤賣於有權勢之人,再變更地目,使這些人一夕致富,成百億、千億大富人。再就是開採河砂,因營建業發展,砂石變成奇貨可居,由大權勢人壟斷,致有爭鬥常有所聞。


這些利益都收歸國有,那台灣就是富裕的經濟大國,別的國家求我們都來不及,還會看衰我們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