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30日 星期五

第五篇滕文公章句上第三章之2

使畢戰問井地。
孟子曰:「子之君將行仁政,選擇而使子,子必勉之!夫仁政,必自經界始。經界不正,井地不鈞,穀祿不平;是故暴君汙吏必慢其經界。經界既正,分田制祿可坐而定也。 夫滕壤地褊小,將為君子焉,將為野人焉;無君子莫治野人,無野人莫養君子。請野九一而助,國中什一使自賦。卿以下必有圭田;圭田五十畝。餘夫二十五畝。 死徙無出鄉,鄉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則百姓親睦。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公事畢,然後敢治私事,所以別野人也。 此其大略也。若夫潤澤之,則在君與子矣。」
註: 畢戰:滕臣。
 井地:井田也。
經界:趙注:「經,亦界也。」朱注:「謂治地分田,經畫其溝塗植封之界也。」
 穀祿:即穀也。趙注:「穀,所以為祿也。」
慢 :輕忽、廢弛也。
 褊小:狹小也。
 將為君子焉,將為野人焉:趙注:「為,有也。雖小國,亦有君子,亦有野人,言足以為善政也。」
 野九一而助:朱注「野,郊外都鄙之地也。九一而助,為公田而行助法也。」
 國中什一使自賦:朱注:「國中,郊門之內,鄉遂之地也。田不井授,但為溝洫,使什而自賦其一;蓋用貢法也。周所謂徹法者蓋如此。以此推之,當時非惟助法不行,其貢亦不止什一矣。」
圭田:朱注:「圭,潔也。所以奉祭祀也。」
 餘夫:朱注:「程子曰:一夫上父母,下妻子,以五口、八口為率,受田百畝。如有弟,是餘夫也,年十六則受田二十五畝,俟其壯而有室,炙後更受百畝之田。」
 死徙:朱注:「死謂葬也。徙謂徙其居也。」
 鄉田同井:趙注:「同鄉之田,共井之家。」
 友 :猶件也。
 守望:防寇:盜也。守者,防備所已知;望者,伺察所未形也。
 別野人:朱注:「公田以為君子之祿,而私田野人之所受;先公後私,所以別君子野人之分也。不言君子,據野人而言,省文耳。」
 潤澤:朱注:「謂因時制宜,使合於人情,宜於土俗,而不失乎先王之意也。」

 大意:後來滕文公叫大夫畢戰來問孟子施行井田的辦法。
 孟子曰:「你的國君,想要施行古代的仁政,在群臣中加以選擇,委派到你,你一定好好努力。講到施行仁政,必須從劃正田畝的界限開始。假如田畝的界限不正確,井田的大小就不能均勻, 徵收米穀也就不能公平;所以暴虐的國君和貪污的官吏,一定要廢亂那田畝的界限,才好從中取行。如果田界已經劃得正確,那麼分配田地,制定俸祿,就可以毫不費事地辦妥。 滕國土地雖然狹小,可是也有在官府執政受祿的官吏,也有在田野耕種納盾的農民;沒有古吏就沒有人管理農民,沒有農民就沒有人供養官吏。請在郊門外依照助法, 在九區裏劃出一區公田;郊門內依照徹法,在十分裏抽取一分,使人民自行納稅。官吏從卿以下,一直到士,一定有專供祭祀用的圭田,圭田每人分給五十畝。 一個家庭裏,年滿十六還未獨立門戶的子弟,叫做餘夫,每人另分給田地二十五畝。這樣,無論死者安葬或生者遷居,都受了產業的限制,不會越出本鄉的地方。 民在同一個鄉村裏耕種,在同一塊井田上生活,出去工作和回家休息,都互相陪件;防禦盜寇和伺察宵小,都互相幫助;有了疾病,也都互相救護;那麼人民自然會彼此親近和睦了。 井田的辦法,是在一方里的土地上畫一個井字,把它均分成九區,叩做一井,每井占地九百畝;井的中央是國定的公田,其餘的分給八家,都有私田一百畝,共同培養公田裏的作物。 必須先把公田裏的事情做完,然後才敢處理自已私田裏的事;這先公舌私的規定,是用來區劃官吏和農人的分別,要他們各盡各的義務,各享各的權利。這就是井田制度的大要。 王於實行時斟酌情形,稍作變通,使之合宜,就要靠您的國君和您自己了。」

 說明:孟子告訴滕國大臣畢戰,要使國強民富,可實施古代的井田制,百姓能有自產,當然會努力耕耘,設一公田當為稅賦,百姓也不為暴吏欺壓。 現在資本主義國家,資本家會利用政府的優惠,大賺其財,而交付稅金非常少,更有不肖的商人,錢存國外,使政府徵不到稅,國庫不足,氧中低收入百姓增稅, 致使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社會更缺儒家教育,上下交爭,混亂不已。
 為什麼古代聖賢要用井字來耕田呢?此含有修道了生死自然大道而不顯。想想人之初生乃赤子之心,逐漸成長就被身體內的有形臟器所縛。
 心藏神,後天為識神,空於哀; 肝藏魂,後天為遊魂,空於喜; 脾藏意,後天為妄意,空於慾; 肺藏魄,後天為鬼魄,空於怒; 腎藏精,後天為濁精,空於樂。
 又有無形之鬼所纏:人身有七魄,一名尸狗好吃,二名伏尸好穿,三名雀陰好淫,四名吞賊好賭,五名蜚毒好禍,六名除穢好貪,七名臭師好一切雜事,此七魄為身中之濁鬼也; 尚有一名一般都稱先來後走做主人(阿賴耶識),共為八。
 成年之後又為外境所誘惑,寂淨之心,已如包裹之粽。故古聖賢教導我們要照見自己的一畝田(後來先走的靈魂),就是要逆生,由外而內解開一層一層的縛纏,恢復本來之赤心。 而井字之耕,亦就是由外八畝田之主,用心來耕耘中間一畝田,終會好收成。

2014年5月27日 星期二

臉書分享:聖者的話

若想護持學處,就要護持心;若想護持心、護持自己的意念,就要靠正知正念。 所謂正知,主要是了知、精通所斷的學處和所修的學處,然後非常小心謹慎地取捨、進退。 時時憶念,心思只在學處上、在取捨上,一點兒都不忽略,一點兒都不錯過,這叫正念。 有如是的正知正念才可以護持這顆心,心才不會散亂於外境,才不會在取捨上顛倒,這叫護持心。

 在所有的戒律裏,這是最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 若是不去護持這顆心,內心散亂、顛倒、迷茫,即使身和語再認真取捨,再嚴格修行,都沒有意義。 那麼,身和語方面是不是不用取捨或不用斷惡行善了?不是。 此處要強調根本是心,並不是說身體和語言上沒有取捨,也不是不要取捨身和語的善惡。 若是你沒有護持心,一切所做所行都是徒勞無益的;若是你沒有護持好心,即使在語言和行為上比較認真,善惡取捨得比較嚴謹,也沒有什麼意義。 心善一切善,心正一切正。要培養善心,最後要圓滿善心;,要保持正念,正念要達到究竟,達到圓滿,你才能真正地解脫成就。

 你想護持學處就要護持這顆心,因為心是根本。你把根本抓好了,一切都圓滿了。 語言和行為上也有善惡,也要取捨善惡,但根本也是由心。若是心裏沒有遠離惡念,沒有提起善念,只是在語言和行為上去斷惡行善,也沒有多大意義。 即使再精進,也只能得到人天的福報和暫時的利益,與解脫無關,不會成就的。 所以,心善,一切才可以變成善;心不善,一切都不會變成善。 儘管表面上看似很如法,很善良,但若是心裏不善良,統統都是不善。 我們護持戒律也一樣,主要是守護這顆心。

心淨,一切才淨。所謂的戒律,指的是淨。若是心不清淨,就不會有戒學的功德。 若是你心裏不清淨,沒有保持清淨,表面上持戒再精進,對自己的要求再嚴格,也沒有意義。 有的人行為上看似很如法,表面上很有威儀,但是內心裏不是貪就是嗔,不是嫉妒就是傲慢;稍微有一點點戒律清淨的功德的時候,稍微精通一點點學處的時候就傲慢,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其實這什麼都不是。

 什麼叫功德?戒定慧三學才叫功德;在任何對境當中,心不散亂,心態能夠保持穩定、不動搖,這是有定學的功德了。 在對境前內心不動、不散亂。比如有人侮辱你的時候,心裏不知道什麼叫生氣,也不知道什麼叫怨恨,這是有戒學的功德了。 若你的煩惱減少了,習氣減少了,人變得越來越圓融,內心越來越調柔,若是你在任何環境中,面對任何人、事、物都一樣, 心裏都很歡喜,很快樂,這是有慧學的功德了。 只有具有戒定慧三學的功德,才可以說具有功德了,之前沒有功德。 若是沒有功德,肯定就有過失,肯定有很多毛病。

 所以應該多去認識自己的過患,多去改變自己的缺點,這是很重要的。 若是傲慢就意識不到自己的過患,就不能發現自己的問題、缺點。 所以傲慢的人是不會有功德的,有功德的人是不會傲慢的。大海跟小河不一樣,小河聲音很大,而大海幾乎沒有聲音。 真正具有功德的人就像大海,不會貢高傲慢。 如果有傲慢,就不會變成大海,只是小河流,無法與大海比。所以,作為學佛人,認清自己是最重要的。任何時候都能找到 自己的位置,這是最好的,也是最重要、最根本的。

 上帝給摩西十戒時說:「沒有守戒律,就沒有自由。」摩西帶領在埃及過著奴隸生活的以色列人,到達神所預備的流著奶和 蜜之地--迦南(巴勒斯坦的古地名,在今天約旦河與死海的西岸一帶),上帝藉著摩西寫下《十誡》給他的子民遵守。 傳說中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到紅海,向海伸出手杖,紅海便分開一條道路,摩西便帶領以色列民行走這條路逃離埃及人的追捕。當埃及軍人入水時,耶和華就把紅海的海水回復,使埃及追殺來的那些軍人被淹死於紅海中。

2014年5月25日 星期日

第五篇滕文公章句上第三章之1

滕文公問為國。
 孟子曰:「民事不可緩也。詩云:『晝爾于茅,宵爾索綯;亟其乘屋,其始播百穀。』
         民之為道也,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苟無恆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 及陷
         乎罪,然後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賢君必恭儉禮下,
         取於民有制。
         陽虎曰:『為富不仁矣,為仁不富矣。』夏后氏五十而貢, 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畝而
         徹,其實皆什一也。徹者,徹也;助者,藉也。
         龍子曰:『治地莫善於助,莫不善於貢。』貢者,校數歲之中以為常;樂歲,粒米狼戾,
         多取之而不為虐, 則寡取之;凶年糞其田而不足,則必取盈焉。
         為民父母,使民盻盻然,將終歲勤動,不得以養其父母,又稱貸而益之。
         使老稚轉乎溝壑,惡在其為民父母也?』夫世祿,滕固行之矣。
         詩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惟助為有公田。由此觀之,雖周亦助也。
         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庠者,養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
         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 皆所以明人倫也。人倫明於上,小民親於下。有王者起,
        必來取法,是為王者師也。詩云『周雖舊邦,其命惟新』,文王之謂也。子力行之,
        亦以新子之國。」 
      註: 問為國:問治國之道也。滕文公即位後,以禮聘孟子,故孟子至滕,而文公遂問之。
              詩 :國風七月之篇。                     于 :朱注「往取也。」
             索綯:皆繩之別名。此作動詞用,絞成繩索之意。
             乘屋:升登屋頂以修葺之也。
             恭儉禮下,取於民有制:趙注:「古之賢君,身行恭儉,禮下大臣;賦取於民,不過什
                        一之制也。」
             陽虎:即陽貨,魯季氏家臣。朱注:「天理人欲,不容並立,虎之言此,恐為仁之害富
                       也。孟子引之,恐為富之害於仁也。君子小人,每相反而已矣。」
             五十而貢:越注:「民耕田五十畝,貢上五畝。」
             殷人:趙注:「夏禹之世,號夏后氏。后,君也;禹受禪於君,故夏稱后。殷、周順民
                       心而征伐,故言人也。」
             七十而助:趙注:「耕七十畝者,以七畝助公家。」
             周人百畝而徹:徹,取也。趙注:「耕百畝者,徹取十畝以為賦。雖異名而多少同,故
                       曰皆什一也。」
            藉 :趙注:「藉者,借也。猶人相借力助之也。」
            龍子:古賢人。                                      校 :比較也。
           粒米狼戾:粒米,粟米之粒也。狼戾,猶狼藉。言粒米多而散亂,如狼藉之棄捐於地
                     也。
           糞其田:趙注:「糞治其田。」是以治釋糞也。朱注:「糞,壅也。」謂壅苗之根,
                        即施肥之意。
           盈 :滿也。足額也。                               盻盻然:恨視貌。
           勤動:勤苦勞動也。
           稱貸:朱注:「稱,舉也。貸,借也。取物於人,而出息以償之也。」
           詩 :小雅大田之篇。
           庠序學校:朱注:「庠以養老為戡,校以教民為義,序以習射為義,皆鄉學也。學,國
                   學也。」
          人倫:朱注:「倫,序也。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
                   之大倫也。」
           詩 :大雅文王之篇。
           周雖舊邦,其命惟新:朱注:「言周雖后稷以來,舊為諸侯;其受天命而有天下,則自
                    文王始也。」 

大意: 滕文公向孟子問治理國家的道理。
           孟子說:「人民耕種的事,是不可耽誤的,詩經上說:『白天你去把茅草割回來,夜晚
               你就把它絞成繩子;趕緊爬上田間的草寮把它修繕,又要開始播種百穀了。』
               因為普通人民的習性, 必須有永久保有的產業,才會有經常向善的心志;沒有永久
              保有的產業的,就不會有經常向善的心志;如果沒有經常向善的心志,種種放蕩無
              禮、邪僻不正的壞事,就沒有不做的了; 等到犯了罪,這才跟着處罰他們,就等於
              是預設法網,網羅人民了。」
              那裏有仁君在位,陷民入罪的事情都可以做呢?所以古來的賢君,一定是恭敬節儉,
              用禮法接待臣下;各人民徵稅,有一定的節制。從前陽貨曾說:「假使要發財,就不
              能行仁政了; 假使要行仁,就不能發財了。」
             夏朝的制度,每個成年男子給他五十畝田耕種,讓他按照五畝田某幾年的平均產量,
             每年貢上田租,這稅法叫做貢。殷朝的制度,每個成年男子給他七十畝田, 其中七畝
             是公田,要他幫公家耕種,這稅法叫做助;周朝的制度,每個成年男子給他一百畝田
             徵取十畝田的生產做賦稅,這個稅法叩徹;名稱雖然不同,其實都是十分之一的稅率
             啊。 徹,是徵取的意思。助,是借用民力耕種公田的意思。
             古時的賢人龍子說:『徵收田稅的辦法,沒有比助法更好的,沒有比貢法更壞的了。』
             那貢的辦法,是比較幾年中的收成,作為徵稅的定額:在豐熟的年歲,粟米拋棄得狼
             藉滿地, 即使多收點稅也不算暴虐,卻偏偏照定額收得很少;可是碰着災荒的年歲,
             縱使在田裏施肥,全部收成還不夠完稅,却又一定要按照定額十足徵收。做人民的父
             母,使人民怨恨地瞪着他, 勢將終年勤苦勞動,還不夠拿收穫奉養他們父母,又得舉
             債湊足規定的數額去完稅,使家裏的老少活活餓死,被搬去填在田溝山澗裏;那麼,他
             做人民父母的資格,在那裏呢?
            講到把俸祿永遠給予功臣子孫的世襲制度,滕國本已實行了。
             詩經上說:『希望雨先下在我的公田中,然後再落到我私田裏。』
             只有助法才有公田的辦法。 從這詩經上看來,周朝雖行徹法,同時也兼行助法了。
             人民既有永久保有的產業,就要再設立庠序學校去教化他們。施教的場所叫做庠,
             因為那是奉養退休的卿大夫和士, 請他們擔任老師的地方;叫做校,因為那是教導
            人民的地方;叫做序,因為那也是習射講武的地方。各朝都有地方辦的學府,夏朝叫
             做校,殷朝叫做序,周朝叫做庠。 至於國立的學府叫做學,迢名稱却三代共同使用
             的。這些都是用來闡明做人大道的啊。

 說明: 滕國在當時是小國,猶如現在台灣立於世界各國中亦為小國,孟子也認為主政者能施行
            仁政,亦可躍為強國,最主要讓人民能有固定收入維生,並有固定稅率,如此百姓能
            樂。 再施以教育,讓百姓能明白自然大道。 現在世界上小國也很多,他們年均所得都
            超過四、五萬美元,而台灣因兩黨政爭而內耗,一年比一年更利害,成為亞洲12國
            經濟倒數第二名。各有識之士,不知檢討, 更加擴及未成熟經驗的學生也拉下水,常常
            以自由之名而抗爭。
            古聖曰:「亂邦不居。」致有錢人外移,外國人不敢來投資,稅收不足再加稅,如此何
            能使台灣成寶島,有一天可能成煉獄也不一定。
            基督舊約描述耶和華授摩西十大戒律,並說:「不守戒律,就沒有自由。」
           故使奴隸的以色列人離開埃及,而有現在的強大的以色列國家。 清康熙皇帝在位60年,
           永不加賦,百姓能百工興旺,而有康熙太平盛世。

2014年5月22日 星期四

臉書分享:一個人幸運的前提,是他有能力改變自己

很多時候,我們羨慕那些幸運的人,卻看不到他們為此做出的努力和改變。
其實,一個人的幸運並不是偶然的。 美國成功哲學家金•洛恩說過這麼一句話: 「成功不是追求得來的,而是被改變後的自己主動吸引來的。」
 要讓事情改變,就得先改變自己;要讓事情變得更好,就得先讓自己變得更好。一個人如果不先改正自己的缺點和不足之處,讓自己變得更趨於完美,幸運就不可能落在他的身上。
 正如英國一位國民教育教主所說:「我年少時意氣風發,躊躇滿志,當時曾夢想要改變世界,但當我年事漸長,閱歷增多,我發覺自己無力改變世界,於是我縮小了範圍,決定先改變我的國家。」 但這個目標還是太大,我發覺自己還是沒有這個能力。
接著我步入了中年,無奈之餘,我將試圖改變的對象鎖定在最親密的家人身上。但上天還是不從人願,他們個個還是維持原樣。
 當我垂垂老矣,我終於頓悟了一些事:我應該先改變自己,用以身作則的方式影響家人。若我能先當家人的榜樣,也許下一步就能改善我的國家,將來我甚至可以改造整個世界,誰知道呢?

 的確如此,人生在世,若想獲得自己想要的一切,我們能改變的,只有自己。 (這就是《大學》身修、齊家、治國、平天下) 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著名的乒乓球運動員向他的教練訴苦,他說他的朋友不理解他,他們之間有很多矛盾。然後他說了朋友的很多缺點。
教練聽完後,微微一笑,沒說什麼。第二天, 他給了這個乒乓球運動員一副新球拍。剛開始,他很不適應,總是抱怨球拍。後來,慢慢地他習慣了新球拍,當教練問他原因時,他笑著說:「改變自己。」教練欣慰地笑了。 運動員也因此與朋友和好如初。這就是因改變自己而獲得的「幸運。」
 如果你感覺你的世界不對,那只是因為你自己不對; 你感覺自己不成功,不快樂,不幸福,那不是世界不好,只是因為你還不夠好。

在1930年的一個初秋的早上,一個只有不足一米五的矮個子輕人從東京某公園的長凳上爬了起來,然後從這個「家」徒步去上班,他因為拖欠了房租,已經被迫在公園的長凳上睡了兩個多月了。 他是一家保險公司的推銷員,雖然每天都在勤奮地工作,但收入仍少得可憐。 有一天,這位年輕人來到了一家寺廟,拜見住持。寒暄之後,他便滔滔不絕地向老和尚介紹起投保的好處來。老和尚很有耐心地聽他把話講完,然後平靜地說:「聽完你的介紹之後,絲毫沒有 引起我對投保的興趣。」這時候,年輕人愣住了。
 老和尚接著又說:「人與人之間,像這樣相對而坐的時候,一定要具備一種強烈吸引對方的魅力,如果你做不到這一點,將來就沒什麼前途可言了。」老和尚最後說了一句:「小夥子,先努力 改造自己吧!」

 從寺廟裡出來,年輕人一路思索著老和尚的話,若有所悟。接下來,他組織了專門針對自己的「批評會」,每月舉行一次,每次請5個同事或投保客戶吃飯,為此,他甚至不惜把衣物送去典當, 目的只為讓他們指出自己的缺點。 每一次「批評會」後,他都有一種被剝了一層皮的感覺。他把自己身上那一層又一層的劣根性一點點剝落了下來。隨著劣根性的消除,他感覺到了自己在逐漸進步、完善和成熟。
 這個人就是被美國著名作家奧格•曼狄諾稱之為「世界上最偉大的推銷員」的推銷大師原一平。到1939年為止,他的銷售業績榮耀全日本之最,並從1948年起,連續15年保持 全日本銷售第一的好成績。1968年,他成為了美國百萬圓桌會議的終身會員。很多人認為原一平是幸運的,但看了這個故事,我們就能明白了,他的幸運不是偶然的,而是他改變自己之後得來的。 所以,你想要改變命運,就要學會先改變自己。 如果你感覺自己做事不成功,做人不快樂,生活不幸福,你首先要好好檢討自己,看自己有沒有需要改進的地方。要記住,成功不是追求得來的,而是被改變後的自己主動吸引來的。 一個人只有改變自己,才具備了幸運的前提,才會被幸運之神眷顧。

2014年5月20日 星期二

第五篇滕文公章句上第二章

滕定公薨。世子謂然友曰:「昔者孟子嘗與我言於宋,於心終不忘。今也不幸至於大故,吾欲使子問於孟子,然後行事。」然友之鄒問於孟子。
孟子曰:「不亦善乎!親喪固所自盡也。曾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可謂孝矣。』諸侯之禮,吾未之學也;雖然,吾嘗聞之矣。三年之喪, 齊疏之服,饘粥之食,自天子達於庶人,三代共之。」然友反命,定為三年之喪。 父兄百官皆不欲,曰:「吾宗國魯先君莫之行,吾先君亦莫之行也,至於子之身而反之,不可。且志曰:『喪祭從先祖。』」 曰:「吾有所受之也。」
謂然友曰:「吾他日未嘗學問,好馳馬試劍。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恐其不能盡於大事,子為我問孟子。」 然友復之鄒問孟子。
 孟子曰:「然。不可以他求者也。孔子曰:『君薨,聽於冢宰。歠粥,面深墨。即位而哭,百官有司,莫敢不哀,先之也。』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風也; 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風必偃。』是在世子。」然友反命。 世子曰:「然。是誠在我。」五月居廬,未有命戒。百官族人可謂曰知。及至葬,四方來觀之,顏色之戚,哭泣之哀,弔者大悅。

 註: 滕定公:文公(世子)之父。
         然友:人名,世子之傅。
         大故:故,事也。大事,父母之喪也。
         行事:辦喪禮。
         之鄒:史記正義云:「今鄒縣去徐州滕縣四十餘里,往返不 過大半日,故可問而後行
                   事。」
        所自盡:所以自盡其心也。
        三年之喪:朱注:「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故父母之喪,必以三年也。」 齊疏:                   齊,音ㄗ。朱注:「齊,衣下縫也;不緝曰斬衰。疏,麤也;粗布也。」蔣伯潛
                  曰:「父喪當服斬衰,此言齊者,包斬衰而言。」
       飦:糜也。粥之清而稀者。劉熙釋名釋飲食云:「糜,煮米使糜爛也。粥,濁於糜,粥粥
             然也。」 三代:夏、商、周。 父兄百官:趙注:「滕之同姓、異姓諸臣也。」
       宗國:趙注:「滕魯同姓,俱出文王。魯,周公之後;滕,叔繍之後。敬聖人,故宗魯者
             也。」
       志:記也。古時傳記之書。
       他日:猶昔日。
      不我足:謂不滿於我也。
      其:謂父兄百官也。
      不可以他求:朱注:「言當責之於己。」
      冢宰:六卿之長也。
      歠:飲也。
       深墨:甚黑色也。
      即位:就喪位也。
      先之:先於父兄百官之哀也。
     尚:加也。                              偃:伏也。
    廬:遭喪者所居之倚廬也。焦疏:「無柱無楣,但用兩木斜於東壁作塹堵形,各西順斜倚之
           木,以草為屏,故稱倚廬。」古者諸侯五月而葬,未葬居倚廬於中門之外, 廬倚東牆而
           下,各北門戶。
     未有命戒:朱注:「居喪不言,故未有命令教戒也。」
     可謂曰知:朱注:「疑有闕誤。世子知禮,即可謂之曰知。」
     戚:哀也。
     弔者大悅:悅,悅服也。趙注:「大悅其孝行之高美也。」

    大意:滕定公死了,太子文公向他老師然友說:「從前在宋國,孟子曾經和我談性善的道
             理,在我心裏始終不能忘。現在很不幸,遇到喪父的大事;我想請您去問問孟子, 然
             後舉行喪禮。」
            然友就到魯國鄒縣,去各孟子問禮。
            孟子說:「太子這樣慎重,不也是件好事嗎?舉辦父母的喪禮,本來是人子用來曲盡自
                己的孝心啊。曾子說過:『父母在世,按禮事奉他們;去世了,按禮安葬他們, 按禮
               祭祀他們;就可以稱為孝子了。』至於諸侯的喪禮,我本沒有學過;雖然如此,我卻
               曾聽人說過。父母死後,子女行三年的喪禮,穿粗麻布不縫底邊, 叫做斬衰的孝服,
              吃煮得很薄的稀飯;從天子一直到平民,一律如此。夏、商、周三代都是這樣的。」 

              然友向太子覆命,太子就決定行三年的喪禮;可是宗族長輩和朝中百官都不願意,
              說:「我們的宗國魯國的先君既沒有人這樣做,我國的先君也沒有人這樣做; 到了您
               的身上却要違反前代的舊典,是不可以的。並且志書上說:『喪祭的禮儀,應該隨着
               父祖們辦理。』怎麼可以違反呢?」
              太子說:「我這是有所承受,不是任意改變的啊。」太子又向然友說:「我從前沒有
             講求過學問,只喜歡跑馬弄劍;現在呢,宗族長輩和朝中百官都不滿意我, 恐怕我不
             能把喪事辦理完善。您再替我問問孟子吧。」 然友又到鄒國去去問孟子。
 
             孟子說:「是的,我知道他們不會同意。這事是不能找別人做主的啊。孔子說:『國君
             死了,政事聽任冢宰大臣去處理,繼位的新君只是竭盡哀情,每天僅僅喝一點 稀粥,
            臉色深黑,到喪位上去哭泣;朝裏的百官和辦事人員,就沒有人敢不哀痛。因為新君哀
            在他們前面啊。上面有喜好某種東西的人,下面就一定有比他 更厲害的人。上面君子的
            德行,好比是風;下面小人的德行,好比是草;草上加一陣風,一定要隨着伏倒的。』
            這事全靠太子親身領導了。」
         
            然友向太子覆命。 太子說:「這事真得靠我自己。」便在中門外倚盧裏守喪五個月,沒
           有發布命令和告戒;百官和同族的人都贊美太子說;「可以說他是知禮的人了。」 等到
           安葬的日子,四方的人都來觀禮。看見太子臉色的悲傷,哭泣的哀痛,使來弔喪的人都
           非常悅服。

   說明: 身為領導人,一定要守禮法。上帝賜給摩西十戒,說:「沒有戒法,就沒有自由。」
              現在台灣百姓因教育失敗,司法不彰,百姓賢愚都喊自由,而領導各階層的主管, 也
              是不清廉,有樣學樣,上下其手,各種大建設都是不牢固,水霸、隄防、橋樑,說壞
              就壞。不想想大陸都江堰,由李冰父子建造,每年中秋大浪衝擊數丈之高而 千年不
             壞。
            各級領導人不能為正,雖為風,百姓因教育,不為草,故風雖大而草不偃,奈何?
            附看youtube 夫妻與因果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YR5YMEb2Qg

2014年5月18日 星期日

臉書分享:南懷瑾的中醫對睡覺的看法

一個人真正睡著覺最多只有兩個鐘頭,其餘都是浪費時間,躺在枕頭上做夢,沒有哪個人不做夢。至于醒來覺得自己沒有做夢,那是因為他忘記了。通常一個人睡兩個鐘頭就夠了,為什麼有人要睡七、八個鐘頭?那是你賴床躺在枕頭上休息的習慣養成的,並非我們需要那麼久的睡眠時間,尤其 打坐做功夫的人曉得,正午只要閉眼真正睡著三分鍾,等於睡兩個鐘頭,不過要對好正午的時間。夜晚則要在正子時睡著,五分鍾等於六個鐘頭。 就這個時間的學問又大了,同宇宙法則、地球法則、易經陰陽的道理有關系,而且你會感覺到,心臟下面硬是有一股力量降下來,與丹田(腎上) 的力量融合,所謂「水火既濟」,豁然一下,那你睡眠夠了,精神百倍。(道學為結聖胎) 所以失眠或真要夜裏熬夜的 人,正子時的時刻,哪怕二十分鍾也一定要睡,睡不著也要訓練自己睡著。 過了正子時大約十二點半以後,你不會想睡了,這很糟糕。更嚴重的,到了天快亮,四、五點鍾,五、六點卯時的時候,你又困得想睡,這時如果 一睡,一天都會昏頭。 所以想從事熬夜工作的人,正子時,即使有天大的事也要擺下來,睡它半小時,到了卯時想睡覺千萬不要睡,那一天精神就夠了。 不過失眠的人都挨過十二點,在床上翻來覆去睡不著,結果快天亮睡著了,到第二天下午都昏頭昏腦,因此你會感覺失眠、睡眠不足,實際上是 你沒有經驗。 一、睡眠的規則 戰國時名醫文摯對齊威王說:「我的養生之道把睡眠放在一等位置,人和動物隻有睡眠才生長,睡眠幫助脾胃消化食物,所以睡眠是養生的第一 大補,人一個晚上不睡覺,其損失一百天也難以恢複。」 晚21點到淩晨5點為有效睡眠時間。人是動物,和植物同屬于生物,白天(淩晨5點到晚上21點)活動產生能量,晚上(21點到淩晨5點)開始進行細胞分裂,把能量轉化為新生的細胞,是人體細胞休養生息、推陳出新的時間,也是人隨著地球旋轉到背向太陽的一面。 陰主靜,是人睡眠的良辰,此時休息,才會有良好的身體和精神狀態。這和睡覺多的嬰兒長得胖、長得快,而愛鬧覺的孩子發育不良是一樣的道理。 睡覺是養生的一大功能,養就是用大量的健康細胞去取代腐敗的細胞,如一夜睡不著就換不了新細胞。如果說白天消亡一百萬個細胞,一晚上只補 回來五十萬個細胞, 這時你的身體就會出現虧空,時間長了,人就糠了,像糠蘿蔔似的。為什麼世上有百歲老人呢?因為他們每晚都在21點鐘準 時睡覺。 植物吸收陽光的能量,夜裏生長,所以夜晚在農村的莊稼地裏可聽到拔節的聲音。人類和植物同屬于生物,細胞分裂的時間段大緻相同,錯過夜裏 睡覺的良辰,細胞的新生遠趕不上消亡,人就會過早的衰老或患病,人要順其自然,就應跟著太陽走,即天醒我醒,天睡我睡。人在太陽面前小如 微塵,「與太陽對著幹」是愚蠢的選擇,遲早會被太陽巨大的引力催垮,這是客觀真理。 現實生活中,不少人有入睡難,睡眠質量不高的毛病。睡眠不好是一個綜合性的問題,如肝火過盛,睡覺警覺;胃火過剩,睡覺不安;肝陰不足, 睡覺勞累。 二、睡眠與疾病 現代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給人們的身體帶來了很多負面影響形成「四大病」:水果病、冰箱病、電視電腦病、熬夜病。 肝臟有一特點:臥則回血,坐立向外供血。 子時(23:00 - 1:00),其實23點就是新的一天的開始,并不是0點開始的,這是我們犯的誤識。肝膽相表裏,互為一家,23點膽經開了, 如若不睡,大傷膽氣,由于十一臟腑皆取決于膽也,膽氣一虛,全身臟腑功能下降,代謝力、免疫力紛紛下降,人體機能大大降低,膽氣支持 中樞神經,膽氣受傷易患各種精神疾病,比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強迫症、躁動症等。子時膽要更換膽汁,膽經漸旺人如不臥,膽汁更替不利, 過濃而結晶成石,久之即得膽結石,如果把膽給摘了,一摘就膽怯了,全身的免疫力下降了50%以上,所以不能摘,要用它本系統的巨大潛能把 它化掉。 丑時肝經最旺,丑時(1:00 - 3:00)不眠,肝無法解除掉有毒之物,產生新鮮血液,因藏血不利,面呈青色,久之易患各類肝病,大都是 因為違反自然規律過了子時不睡覺造成的。 甲肝比較好治,乙肝就很難治。乙肝病毒攜帶者,是由于晚上經常不睡覺,人太虛弱了,也就是說秩序太亂了,病毒已經到了細胞裏了。 也就是說乙肝的病毒已經到了細胞裏面,但是現在它還沒有能力造成肝炎,當人身體處于最薄弱的時候就形成成肝炎,乙型肝炎就意味著將來 40%?或60%?的肝硬化。聰明的人是應該了解天、地、人之間的關系,不聰明的人就是應該被淘汰的人,但能用長深呼吸來幫助。 肝主疏洩,過子時不睡,可引起肝疏洩不利,肝氣郁結; 肝有藏血、調節血液的功能、肝主筋,其華在爪肝與心、肝與脾、肝與肺、肝與腎,過子時不睡,會造成肝血不足,百病叢生。 三、睡眠的方法 交通規則,你不懂就容易出事故。比如說,23點至淩晨3點為子丑時,膽肝經最活躍的時候,肝膽要回血,躺下去回血,站起來供血」。 如果你每晚22點鐘左右躺下,靜靜得不要說話,到23點的時候,也就睡著了。肝膽開始回血,把有毒的血過濾掉,產生新鮮的血液,到一百歲 也沒有膽結石,也沒有肝炎、囊腫一類的病。如果你天天熬夜到1點多,肝回不了血,有毒的血排不掉,新鮮的血生不成,膽又無法換膽汁, 所以這些人容易得膽結石、囊腫、大三陽、小三陽各種病症。 睡覺要關窗,不能開風扇、不能開空調,人生病很多都與此有關,因為人在睡眠之中,氣血流通緩慢,體溫下降,人體會在表面形成一種陽氣層, 這種陽氣層它使人叫「鬼魅不侵」,什麼意思呢,陽氣足的人,不做惡夢,就是這種陽氣,占了上風。 肝膽在下焦,如果胃出現問題的時候,他就會出現寢睡不安,一個是胃寒,如果這個人胃陽本來就不足,過多的喝綠茶,就會出現胃寒,胃寒的 時候人是睡不好覺的;再一個是胃熱,就是熱氣往上走,嘴裏喘的都是熱氣,像這種情況也睡不好覺;再一個是胃燥,口幹舌燥,胃 裏感覺到燥;還有一個就是胃厚,氣味的味,胃厚,這種情況就是吃了這種厚膩的味道,有人吃海鮮、吃魚、吃炖雞,味道好鮮美,吃多了,美味不可多用, 這些東西在裏面要稀釋它,不稀釋它,它在裏面味太厚了,所以這個也睡不好覺;再一個腹漲,腹是漲鼓鼓的,也睡不著,翻來覆去也睡不著; 再一個是胃氣太虛,冒冷汗,這也睡不好覺,這些原因都可能形成胃不甯,胃不甯就睡不好。 睡覺時要肢暖,四肢要暖,因為四肢是陽之本,這個大家都知道了,四肢不暖,肯定是腎陽不足,應該在睡覺之前把手腳捂暖,手腳和肚臍、 背後的命門都要蓋好。 睡眠法因人而異,下面介紹3種做法: 1、 睡覺前簡單的壓腿,然後在床上自然盤坐,兩手重疊放於腿上,自然呼吸,感 覺全身毛孔隨呼吸一張一合,若能流淚打哈欠效果最佳, 到了想睡覺時倒下便睡。 2、仰臥,自然呼吸,感覺呼吸像春風,先融化大腳趾,然後是其他腳趾,接著腳、小腿、大腿逐漸融化。如還未睡著,再從頭做。 3、入睡快的人可右側臥,右手掌托右耳。右掌心為火,耳為水,二者形成水火即濟,在人體中形成心腎相交。久之,養心滋腎。 睡眠一定要早起,即使在冬天,也不可超過6點起床,春夏秋季盡量在5點之前起床,因為人在寅時(3點—5點)肺經旺的時候起床,能夠使肺氣 得以舒展,以順應陽氣的舒長,來完成新陳代謝,肅降濁氣,使肺氣清,這樣有助于養肺和順應太陽的天 勢升起人體陽氣,使人一天陽氣充足, 否則,就好像發動機,過了這段好時機就很 難發動人體陽氣,人體陽氣淤積在人體下部不能由命門向上發動升起,會形成淫氣,嚴重損害人的 身心健康。 早晨5點至7點是人體大腸經最旺的時候,人體需要把代謝的濁物排出體外,此時如果不起床,大腸得不到充分活動,無法很好的完成排濁功能, 使濁物停留而形成毒素,危害人體血液和臟腑百骸。 早晨7點到9點人體胃經最旺,吃早餐最適宜;9點到11點人體脾經最旺,這時人的消化吸收運化的能力最好。 如果這時還不起床,人體胃酸會嚴重腐蝕胃粘膜,人體在最佳吸收營養時間得不到營養,長期以來會患脾胃疾病。 晚起而有睡眠不足的感覺,就應按時起床,曆史上許多偉人都是有三四點鍾起床的習慣,比如華盛頓、拿破侖、康熙皇帝、曾國藩等。 另外早起能增加工作效益,俗話說:「三天早起,一天工。」 現代醫學證明,早睡早起的人精神壓力較小,不易患精神類疾病。早晨不要太早出 去鍛煉,因為早晨在太陽沒有出來之前,地下道的漳氣、 濁氣正往上走(尤其是城市),這些氣對人體損傷是很嚴重的。 還有要應注意: (一)睡眠宜早,勿過十時,老年人以八點為正,勿過九點。凡交十一時,為陽生時,屬腎,此時失眠,腎水必虧,心腎相連,水虧則火旺, 最易傷神。 (二)枕上切忌思索計算未來事,睡時宜一切不思,鼻息調勻,自己靜聽其氣,由粗而細,由細而微細而息。視此身如無物,或如糖入于水, 化為烏有,自然睡著。 (三)如有思想,不能安著,切勿在枕上轉側思慮,此最耗神,可禪坐一時再睡。 (四)如在午時,即上午十一點至一點,為陰生之時,屬心,此時如不能睡,可靜坐一刻鐘,閉目養神,則心氣強。 (五)夏日起宜早,冬日起宜遲。

2014年5月15日 星期四

第五篇滕文公章句上第一章

滕文公為世子,將之楚,過宋而見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世子自楚反,復見孟子。 孟子曰:「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成覵謂齊景公曰:『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顏淵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 公明儀曰:『文王我師也,周公豈欺我哉?』今滕,絕長補短,將五十里也,猶可以為善國。書曰:『若藥不瞑眩,厥疾不瘳。』」
 註: 世子:是時滕定公在位,文公為嫡子,故稱世子。明當世父位為君,稱世子。」世,繼承
                   之意。
 之:往也。 過宋而見孟子:周廣業孟子出處時地考云:「孟子去齊居休,旋歸鄒,年六十餘
        矣。聞宋王偃將行仁政,往游焉,時滕文公為世子,將之楚,過宋來見。 蓋孟子嘗以齊卿
        出弔於滕,稔知其賢故也。」
 道性善,言必稱堯舜:焦疏:「孟子學孔子之學,惟此道性善,稱堯舜兩言盡之。」
 道一而已:戴震孟子字義疏證:「言不因人之聖智不若堯、舜、文王,而有二道也。蓋才質不
        齊,有生知、安知、有學知、力行,且有困知及勉強行。 中庸曰:『及其知之,一也;及
        其成功,一也。』」
 成覵:齊景公勇臣。
 彼丈夫也:焦疏:「趙氏以『彼』為尊貴者,蓋指景公言,即所謂無嚴諸侯也。」 案「彼」蓋
         泛指對方而言。 王夫子孟子稗疏:「成覵,齊之勇士,以力事齊景公,其言『吾何畏彼』
         者,以角力言耳。孟子引以喻人之自強。集注云『彼謂聖賢』,未審。」
 公明儀:曾子弟子。朱注:「魯賢人也。」
 文王我師也,周公豈欺我哉:趙注:「師文王,信周公,言知其所法則也。」文王、周公,父
        子也,父道固兼師道,為情理中。
 絕:猶截也。
 將五十里:大五十里。
 為善國:朱注:「言滕國雖小,猶足為治,但恐安於卑近,不能自克,則不足以去惡而為善
        矣。」
書:指商書說命篇。
瞑眩:音ㄇㄧㄢˋㄒㄩㄢˋ,猶言頭昏眼花。孔疏:「瞑眩者,令人憤悶之詫也。」
 瘳:音ㄔㄨ,病癒也。趙注:「藥攻人疾,先使瞑眩憤亂乃得瘳癒也。喻行仁當精熟,德惠乃
         治。」 

大意:滕文公為世子的時候,將出使到楚國去,聽到孟子在宋國,特地路過宋國來拜見孟子。
          孟子對他講,人生都秉有善性,不過要去擴充運用他, 才能做到聖賢的地步。所說的話
             必稱述堯舜的行事來證實。因為堯舜的治天下,完全是仁義之道。意在勉勵世子知道聖
             人王政是可以學到、做到的。 嗣後世子從楚國回來,再度去見孟子,孟子怕他不明
             白,就申明說:「世子你懷疑我的話嗎?要知天下古今的道理,僅有一個,不論聖愚賢
             不肖, 只要肯努力行善就可以了。
             從前齊國有個勇臣叫成覵對齊景公說:『他是個丈夫,我也是個丈夫,我為甚麼怕他
                    呢?』
             顏回也說:『舜是甚麼人, 我是甚麼人,聖人與我同樣是人,只要是立志有作為的,
                    也會做到舜這步地位。』
            魯國的賢人公明儀也說:『文王是我的導師,周公制禮作教, 難道會欺騙我嗎?』
            他們三個人,不都承認人都同具一個可以為善的性,沒有甚麼聖愚之分的,只要篤信力
            行,人人都可以成聖成賢。 今滕國雖小,但截長補短,也有五十方里的大地方,還可以
            成為一個平治的國家。
            書經說命篇上說:『假如這菌藥吃了,而不頭昏眼花, 那麼他的病就治不好。』
            所以治理國家,總要振作精神,徹底除去積弊才行。」

 說明:儒家精神是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孟子勸世子不要因國小不徒治,所以引
           用三人來說明,有志氣與決心,先除舊習更新,必能國治天下平。 其說與佛家所講一
           樣,眾生皆有善心佛性,並且平等,只要行善去惡,精進不懈,就無聖賢之分,勤修六
           度波羅密,人人都可以證果成佛。 
  附看:此生必看的科学实验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xE6IUtlA4E

2014年5月11日 星期日

臉書分享:母親節《色難》

有位老太太中午去兒子房間找報紙,正碰上兒子回來。
 兒子剛談砸了一樁業務,心情不太好,見母親在自己床上摸,便生硬的說:『媽,你沒事在自己房間好好呆著,別到處亂跑。』
 母親解釋說:『我只是找個報紙,順便在你們床上坐一會。』
兒子臉色很臭出門前扔下一句:『吃飽沒事幹。』
 晚上12點,老母親便從七樓跳下自殺了。
 於丹教授在一次講座中說,兒女有錢了很容易做到給父母買車、買房,但是最難做到的就是不給父母好臉色看。
 孔子曾經對他的學生們說過,孝敬父母什麼最難,是【色難】,就是不給父母好臉色看最難。 如果你流露出你的蔑視和不耐煩,這種孝心是不足的,因為這會讓父母很不安心。
 有人認為,買房子、請保姆、吃大餐、去旅游就是孝順父母。
 其實,物質上給父母的享用,這是低層面的【孝】;而高層面的【孝】,應該表現為對父母精神上的敬重和感情上的安慰。
 【色難】難在何處?難在很難有一顆恭敬的心,難在沒有一個謙和的態度。
 於是《色悅》成了衡量一個人孝心的道德標準。
就是說,經常對父母微笑,經常敬重地對待他們,關心他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
 每天認認真真看著母親的眼睛,跟母親交談幾分鐘。
不嫌棄,不抱怨,想對母親發脾氣時克制一下,始終和 顏悅色對待父母,她們就會生活得開開心心的。隨時都給父母好臉色, 這是舉手之勞的事情。
好臉色不用花錢去買,不用向誰去借,也不用交學費去學,更不需要什麼力氣。
可現實中不管什麼情況下都能做到給父母一個好臉色,又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其實,每天給父母一個《好臉色》,關鍵是心懷感恩之情,多想想長輩們的付出和哺育之恩。 真心愛父母,應該和顏悅色,從內心深處發出微笑,讓他們感到快樂、幸福。
 「色悅」的確是孝順和為人的最高境界!「色悅」不是皮笑肉不笑的虛偽和矯情,而是發自內心的歡喜和感恩! 若能更一步就是《顯親》,在家者,事業有成,人格高尚,為大官者圖利百姓; 出家者,修行有成,能解脫涅槃,更進一步勸父母同修而證果。

2014年5月10日 星期六

第四篇公孫丑章句下第十四章

孟子去齊,居休。
公孫丑問曰:「仕而不受祿,古之道乎?」
 曰:「非也。於崇吾得見王,退而有去志;不欲變,故不受也。繼而有師命,不可以請;久於齊,非我志也。」

 註: 休:地名。閻若璩曰:「休城在今山東省滕縣北一十五里,距孟子家百里。」
        崇:齊地。 退而有去志:朱注:「孟子始見齊王,必有所不合,故有去志。」
        變:朱注:「謂變其去志。」
        有師命:趙注:「有師旅之命。」
        不可以請:朱注:「國既有被兵,難請去也。」
        久:久居也。動詞。

 大意:孟子離開了齊國,住在休縣。
           公孫丑問孟子說:「夫子做了官,却不受俸祿,這是古代君子之道嗎?」
           孟子說:「不是的。當初在崇縣我有機會進見齊王,回來就有離開齊國的意思;後來做
                了客卿,仍然不想改變初衷,所以不受俸祿。接着奉到出師作戰的命令, 在事理上又
                 不可求去;長久居留齊國,不不是我的心願啊。」

 說明:君子出仕非為俸祿,而為施展其濟世於民的目的,既無法被任用,就不要領取其俸祿或
           贈與,適當時間該離開就可離開。
           正如宋朝蘇軾之赤壁懷古(又名大江東去)。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
           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
           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笑談間、檣艣灰飛煙滅,
           綸ㄍㄨㄢ 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酹ㄌㄟˋ 故此
           孟子能看破放下,後稱亞聖。

2014年5月7日 星期三

臉書分享:修行

修行是在改變自己,不是改變別人!
 很多人以為吃素念經、禮佛拜懺、做慈善工作,甚至修神通、修到有未卜先知的能力,或是把身上的氣脈打通了,就叫作修行。
其實,所謂修行,簡單的說,就是修正自己身體、語言、行為的偏差,通過任何方法而達成這個目的,就是修行。
 所以,上述如誦經拜懺、吃素禮佛,這些作法的確可以讓我們得到身心的平靜安定,因此,它也是修行的方法之一,但不是修行的目的, 這要弄清楚才行。
 至於修神通,佛教主張因緣果報,一切的一切皆緣於過去生中的業力牽引,而有現前的受報,未來的出路,也要靠著各自本身的努力才會 慢慢好轉,單憑神通是無濟於事的。
阿羅漢果位以上皆有神通.但都抵不業力。 很多人梵唄唱得很好,誦經持咒都很熟練,這樣固然很好,但這只是修行的入門工夫。
 所謂:「誦經不如解經,解經不如行經。」 經典教導我們修行的方法,知道方法、熟悉方法,還要一步一步確實的去做,才能得到修行的利益;如果在日常生活、工作之間, 還是跟以前一樣,動不動就怨天尤人、牢騷滿腹,那表示吃素誦經只做了表面工夫,對於修正自己的習氣、行為和觀念都沒有絲毫的益處。
 我們要轉變行為和觀念,就是把貪、瞋、癡、慢、疑這些毛病改正過來。與人相處的時候,除了要用慈悲心、包容、寬恕別人的錯誤; 同時,還要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將成果奉獻給眾人,隨時隨地能運用理性和智慧,解決各種煩惱。
 所以,一個修行深厚的人,非但對自己有利益,他的行為舉止也一定能嘉惠他人。自度度人。 曾經有一位太太來向我求助,她的先生吃喝嫖賭樣樣來,一回家就把家裡搞得雞飛狗跳,連小孩子都怕看到爸爸回來。 我問她想不想離婚?她說她希望還有機會挽回婚姻和家庭。
 我建議她至心誠懇的念二十萬遍〈準提咒〉,可能會有轉機,真實試試再說。
 結果她念了,她的先生還是和往常一樣,一點也沒變,反倒是她改變了。
 她說,誦二十萬遍〈準提咒〉之後,讓她的心安定下來,心一安定,慈悲心和智慧心就像泉水一樣湧出來了。 她不再整天埋怨先生,也不怨嘆自己命運不好、遇人不淑;她全心全意撫養三個孩子,還教導孩子要同情爸爸的不知悔改、愚癡可憐。
 因此,她的先生每次喝得醉醺醺回來,她跟孩子不再躲得遠遠的,也不吵架,他們噓寒問暖、發自心底的關心他。 漸漸的,她的先生回來也不好意思吵鬧了,家裡的氣氛也就慢慢改善了。 所以,修行就是徹底改變自己的習氣,讓自己做一個有理性、有智慧的人。 改變自己面對環境的心態,那麼,再惡劣的環境都可以泰然處之;這樣不但可以讓自己身心安樂,也可以幫助身邊的人開發內在智慧, 得到身心安樂。這就是真修行。

2014年5月4日 星期日

第四篇公孫丑章句下第十三章

孟子去齊,充虞路問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聞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曰:「彼一時,此一時也。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切有名世者。由周而來,七百有餘歲矣。以其數,則過矣;以其時考之,則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 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吾何為不豫哉!」 註: 充虞:孟子的弟子。 路問:於路中問也。 不豫色:不愉快之面色。 然:結尾語。 不怨天,不尤人:孔子之語,見論語憲問篇。朱注:「不得於天,而不怨天;不合於人,而不尤人。」 彼一時也,此一時也:焦疏;「『彼』即前也,謂前此聖賢出,是應五百年之運而出,是聖賢出有時。『此』即一時為孟子之時,謂今時已是聖賢當出之時也。」 五百年必有王者興:朱注:「自堯舜至湯,自湯至文武皆五百餘年,而聖人出。」 名世:趙注:「次聖之才,物來能名,正一世者,生於聖人之間。」 朱注:「名世,謂其大德業聞望可名於一世者,為之輔助。若皐陶、稷、契、伊尹、萊朱、太公望、散宜生之屬。 七百有餘歲:江永群經補義:「孟子去齊,在燕人畔之後,蓋當周赧王三年己酉(公元前206年)。周武王伐殷己卯,距赧王己酉八百一十一年, 除去其間共和庚申以前劉歆歷譜所誤衍七十二年,實得七百三十九年,正與孟子語『七百有餘歲』合矣。」 以其數,則過矣;以其時考之,則可矣:朱注:「『數』謂五百年前;『時』謂亂極思治可以為之日。於是而不得一有所為,此孟子所以不能無不豫也。」 吾何為不豫哉:我為什麼不憂心呢!胡毓寰本義,疑「不」乃「而」傳寫之誤。 大意: 孟子離開了齊國,充虞在路上問孟子說:「夫子好像有不大愉快的樣子,從前我曾聽夫子說:『君子順時安命,是上不加怨於天,下不歸咎於人的。』」 孟子回答說:「從前是一個時代,現在又是一個時代,時代不同啊!自古以來,大約每隔五百年,就該有一位聖王出現,來復興王道,振衰起弊。 在這前聖既沒,後聖未起的時間,也必定有個才德出眾,能夠名物正世的賢者,出來輔佐聖王,平治天下。由周朝文武開基至現在,已有七百多年了。 照著五百年的數目算來,已經頭了;以目前亂極思治的形勢考驗起來,也該有聖王賢佐出世了。可是我還遇不到聖王,這是天意還不要平治天下吧! 如果要平治天下,當著今日的世界,我敢自負,除了我還有誰?這樣想來,我為甚麼能不憂豫呢?」 說明:此章可見孟子之憂天下不能大治,而使百姓活在戰火連綿之中,若有聖王出世,他必可以輔助他完成王道治國,為天下百姓,拋去了謙讓君子形象。 但天命不可違,若讓他謀得大官,而為名利所牽累,無法傳道授業,更無法明心見性,而證果位。 現代修行人,也是要明白名利之可怕,能不參與行政,才不會結冤於人而不知,無心使他人成惡業。俗言:「修行者不論及是非,行政者要辨明是非。」 故修行之善知識不見人之過。 這裏說五百年與佛教五百年一樣,是一階段性,必會改變。

2014年5月2日 星期五

臉書分享: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

業就是一種行動,生命體中有一種動力,善惡之業有生起苦樂果之作用力,也叫本能傾向或意識等等,這種固有的習性推動每一種意識,包括推動心理和生理,這一動起來即成行為, 這種起心動念或習性,在佛教中稱它為業。 我們身、口、意的所有造作,依性質來說,共計有善、惡、無記三大類,在佛法中稱之為業因,依這業因一定要受苦與樂不同的果報;也就是種什麼因,必定得什麼果。 因此,凡無始以來所造作的業,就叫做宿業;而現在所造作的業,它是我們轉世的原動力。 從無始以來,我們被這些的因、果繫縛住了;如果起心動念是善心善行,則成為福德,當生善處,當受善報。如果起心動念是惡心惡行,則形成惡果,必生惡處,必受惡報。 因此,在六道中輪迴,頭出頭沒,永無了期。所以,我們修學佛法,所為何來?就是要清淨我們的業。 萬般帶不走: 人身體漸老如同一件衣物經過多年的使用而變得老舊,最後破爛不堪一般,生命也是分分秒秒、日復一日地枯竭殆盡。沒有任何人事物能夠阻止這個無可避免的過程 。在死亡的時刻,諸如土地和錢財等虛幻的財物,完全無用武之地。我們終究免不了孤獨地死去,把所有事物留在身後,我們抽離於生命中所熟悉的事物;除了死亡, 我們的生命沒有其他的伴隨,在死亡的時刻,「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例如:房子、兒子、妻子、車子、錢子全帶不走,只有貪、嗔、癡、執著、我慢等習性和記憶種子帶著走。 一、前言: 做不了主的「我」,成了情緒的奴隸。人有煩惱的障礙,是因為「業」的力量,使其不由自主、莫名的隨「業」產生感性或理性的情識變化(如掙扎或妥協)發動喜、怒、哀、樂等現象, 形成各種不同的自我意識作用。做主人的我和「業」的糾纏,難捨中又如何化解、轉化?修行和業力又是如何扭轉、脫變呢? 二、什麼是「業」? 為什麼要修行?因為有煩惱! 二祖慧可雪中跪地,請達摩祖師為其安心,因他心不安。尋求解脫方式,了生脫死、出離輪迴,一定要清淨業;清淨業要從「心」下手,必須知業、解業、淨業。 身、口、意又名「三業」,其行為表現於外是肢體及語言的動作,而身口行為的內在力量來自意,意的善惡表現於身口,顯現善惡,故三業有內外之分。 業行、作業、行為、造作、力用等即是身口一行為完成的結果。 三、煩惱有好的? 看正面或負面,看積極性或消極性;如中樂透,煩惱不知如何處理,擔心被搶;男女第一次約會,期待又怕受傷害的煩惱,是好的、開心的煩惱、甜蜜的煩惱; 就煩惱而言,它的體用是一樣的,唯相境各異。一般而言,好的煩惱不是障礙,但修行人會發現,好、壞煩惱會障礙我們,不能進入菩堤道。 四、業的類別: 有些人自認業障很重,「障礙你的是善業或惡業?」眾生本具佛性,只為無始來累積的污染,無明所覆蓋,故無法見性;業,成為障礙是因惑業,迷惑而受苦又隨業再造業。 凡夫眾生在業惑苦中,不斷循環、累積業。 五、人所造作的業類別有三: (一)善業:好的造作行為是善業。 (二)惡業:不好的造作行為是惡業。 (三)無記業:善惡之外,難辨善惡的,其果報於己而言是非苦非樂。比如適度體罰,在於罰者之用心,不問過程,只看結果。 六、業的感報現象: 我們來自三界六道循環來去受苦、樂、不苦不樂的果報,在業海中載浮載沉,所作的一切都會回到自己身上,因此作業不亡,感報還自受,欲想不報,唯有不造作。 細分五類如下: (一)定業:對一般人,造何因得何果。 (二)不定業:於中間的過程可轉變,如修行、學佛人。 (三)共業:幾個人共同做,共同受。 (四)不共業:共同做,過程有輕重差別,如綁架案主謀及跟隨人,受報不同。 (五)共不共業:共同在一前提下做一樣的事,受的果報不同。如搭飛機,墜機後有亡故、輕重傷不等或如地震、天災果報不同。 七、緣起、過程及結果: 緣起,即出發點,含過去的(種子因),現在的(現生的造作)。佛法與世間法不同,緣起可能相同,過程、結果一定不同之故,如培養自己具備「轉」,「化」的能力。 如過去世殺人犯法,一般人今生定賠上一命。此為定業。學佛修行人依修養轉化、功德迴向,即轉變結果。 八、十業: 十善業是修行的下手點,善業是道的未知因,行十善業當把握其精神所在。 業的造作又分成: 身所作業三種:殺、盜、婬 口所作業四種:兩舌、惡口、妄語、綺語 意所作業三種:貪、瞋、痴 十善業即是於這十惡業能做到不殺生、不偷盜……身口的行為來自意的驅動:「起心動念是否與生死有關,是否與道相應」。 九、業道之間: 人,為何會有這些身口意的造作行為?以唯識法相的「種子生現行,現行薰種子」阿賴耶識中含藏無數的種子「因」,(過去所造之業進入阿賴耶識成為種子)遇「緣」引發而有「行為」的動作, (現在的造作此為已存在的種子引生現在的行為)而後完成結「果」,(行為結果完成又進入阿賴耶識新薰的種子)。其中涉及複雜的因果關係及因緣法則。 從因到果的過程有無數的「緣」:攀緣、隨緣、落緣等等。所謂的親因疏緣;因是主體的本有;緣是疏因的演化,是助力,是誘因,惡緣引發惡因,善緣引發善因。 多親近善知識,更能引發我們菩提種子,而這因到果的完成即稱為「業」,亦有可稱為「道」。將不善轉為善,善的轉為道。 人都會有造作行為,或輕或重,有事先有事後才察覺有緩有急,如何做到「不」? 人,沒有不做錯的,做錯了不要認為理所當然,自圓其說,別人糾正更要感恩,不要一味辯解,下次少錯一點,慢慢達到「不」錯了,這才是修行。 業是造作,同樣的,道也可以薰習而成。業與道的取捨、接納在於修行人一念之間。不要只在相上打轉,遇人事緣境,不直接用「業」的反應,那即是成長,在進步、提昇。 十、修行與業力: 法鼓山聖嚴法師常說:「出生為人就是來還債的。」「也可說是來學習的。(另一說詞是修行)」因為上一世沒有學好,這一世才會繼續再來修為;所以,只要活著,必會遭逢生、老、病、死的問題。 即使今天很幸福,明天或有不幸等著這些在你人生中不可預料的變化;都是這個靈魂過去幾世的所作所為(業)所造作,因緣際會、因因果果所使然。修行是為解脫、自在、了脫生死, 是為化解累世因果業力的業債,不再製造更多的業因業果。人,一生一世所作所為,所思所悟,皆在業海中浮沉或不自知,一味追求名利權勢財富永不滿足,貪婪、畏苦求樂,顯現人性之醜惡, 當臨終之際,反悔已莫及。 有一則故事,「富翁的四個妻子」來做結語: 從前有一個富翁,他有四個妻子,最疼愛的是四老婆,朝夕相處,非常恩愛。三老婆也很喜歡,在擁有她的時候很快樂,但失去她時,也會有點憂愁。而對二老婆,只有在貧困時, 才會想到她,而在富有時,卻常忘了她。至於元配大老婆,富翁幾乎忘了她的存在,而她卻默默地為整個家付出奉獻一家大小。 有一天,富翁生了一場重病,臨終之際,他想到最疼愛的四老婆,很不捨地對她說:「我們朝夕相處,十分恩愛,現在我的壽命將結束,你願不願意陪我去死?」 他這麼一問,四老婆嚇得花容失色,回答說:「我這麼年輕又貌美,怎麼能跟你去?你還是去找三老婆吧!你一向不是很喜歡她嗎?」 富翁無奈,只好找三老婆,三老婆一聽到這句話,也嚇的發抖,說:「雖然你對我很好,但我還年輕,你死了後,我還可以改嫁,你還是去找二老婆吧!」 富翁再把二老婆請過來,問她相同問題,二老婆就說:「不行啊!家裡尚有很多事情要我處理,不能跟你去,不過看在夫妻情誼,在你出殯時,我至少會送你一程。」 看來,這第二個太太好像還有一點情分。 最後就剩下元配了,事實上富翁早將她遺忘多年,現在,要離開世間,竟也想起了她,就問她相同的問題, 而她卻爽快回說:「夫唱婦隨,當然我也要跟你走,這是我的本分。」她這麼一說,倒讓富翁慚愧萬分,心想:我對她最不好,沒想到他竟然對我這麼忠貞。 兩個人就抱頭痛哭,最後,一起死去了。 這個故事是佛陀所講的,四個太太比喻我們人所擁有四種不同的東西,四老婆比喻人的「身體」,人每天與它朝夕相處,照顧周全,給它吃香喝辣的,給它漂亮衣著打扮, 然而一旦往生時,它卻不能跟著走。三老婆比喻「財富」,當我們擁有財富時,會很快樂,失去它時,會傷心悵然,但錢財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一旦往生後, 錢財自然是落在別人身上,所以三老婆會說要再改嫁,就是這個意思。二老婆比喻我們的「親戚朋友」,在我們貧困的時候,還會想到他們,但是一旦有錢有勢時,卻常忘了他們, 不過好歹大家也是親戚朋友,所以還會在最後一刻送我們一程。而元配大老婆指的就是我們的「心」,但我們常不知真心在哪裏?每天都在追逐五欲六塵、聲色犬馬、權位名利種種享受, 所以,心早已被遺忘,但輪迴時,它會跟你走,所謂「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心即是阿賴耶識) 以上故事比喻,主要在提醒我們「合會要當離,有生無不死」,我們所擁有的身體、財富、各位親戚朋友,其實都是假合,唯有因果業力不會消失,所以,我們當重視一切所作所為, 用心看世界,用心聆聽,用心體悟,用智慧覺知,老老實實地修行,將靈魂修成靈性,靈性修成自性,遍虛空法界,那麼,業果消失,沒有來生。 呂仙祖詩: 合十一言玄又玄 佛心本性則名仙 世人能悟其中妙 白日飛昇達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