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2日 星期五

第十二篇告子章句下第十一章


白圭曰:「丹之治水也愈於禹。」
孟子曰:「子過矣。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為壑,今吾子以鄰國為壑。水逆行,謂之洚水。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惡也。吾子過矣。」
註:丹之治水:朱注:「當時諸侯有小水,白圭為之築堤,壅而注之他國。」韓非喻老篇:「千丈之隄,以螻蟻之穴潰。故曰白圭之行隄也,塞其穴,是以白圭無水患。」
愈於禹:愈,勝也。禹治水歷多年;丹治水,收效速,故自謂勝過於禹。
水之道:朱注:「順水之性也。」焦疏:「水之道,猶言水之路,謂水所行之路,而禹順導之耳。」
禹以四海為壑,今吾子以鄰國為壑。水逆行,謂之洚水。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惡也。吾子過矣:趙注:「禹除中國之害,以四海為溝壑,以受其害水,故後世賴之。今丹之除水,近注之鄰國,觸於洚水之名,仁人惡為之。自以為愈於禹,子亦甚過矣。」
壑 :坑谷可以受水者。朱注:「壑,受水處也。」

       大意:白圭說:「我的治水,只要築好隄防,便可以堵塞水的氾濫。收效很快,自信勝過禹很多。」
        孟子說:「你的話錯了!當初禹的治水,是順著水性下行的自然之道。所以禹把四海做聚水的坑谷,為天下人除害,那是一勞永逸的辦法。
你現在卻把鄰國做取水的坑谷,把禍害轉嫁到別國人身上,這是損人利己的辦法,怎麼可以和禹相比呢?
因為水性可順而不可逆,如果用隄防水來堵塞,那水倒向流行,四處氾濫,這在虞舜時候叫做洚水,洚水也就是所謂洪水,為仁人所痛恨的。現今你把水害轉移到鄰國,實在太不合於仁道了,卻還說勝過禹,你真是說錯了。」

說明:佛陀在世時是托鉢乞食,由眾信士供食,無分葷素,後來信眾多了,定了五戒,內有不殺生,但還是無分葷素之食;祂的表弟提婆達多想要佔僧團的領導人,主張戒魚、肉之食。佛陀不同意,而帶走僧眾五佰人出離,犯了破合和僧大戒。

地球上的生物,存活在自然界有一定的食物鏈,一般都有互相剋制,或弱肉強食,以保自然平衡。但因人類有高靈性,以自愛心自強,來破壞、侵略、殺戮,以致破壞平衡。

今之佛教也以大乘佛教自居之士,提倡素食不殺生,是好事;但做法就跟白圭與孟子說法分二種。
淨土宗的淨空老和尚,教信眾以虔誠的心念佛,迴向給蚊蟲、菜蟲、有害生物,不要傷害我們及作物,而我們戒殺,這合孟子主張。
另有信佛的人遇到有害生物,自己不殺,放生於別人家,自己好而不管別人,這與白圭一樣的心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