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7日 星期四

第十一篇告子章句上第四章


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內也,非外也;義,外也,
非內也。」
孟子曰:「何以謂仁內義外也?」
曰:「彼長而我長之,非有長於我也;猶彼白而我白之,
從其白於外也,故謂之外也。」
曰:「異於白馬之白也,無以異於白人之白也;不識長
馬之長也,無以異於長人之長與?且謂長者義
乎?長之者義乎?」
曰:「吾弟則愛之,秦人之弟則不愛也,是以我為悅者也,故謂之內。長楚人之長,亦長吾之長,是以長為悅者也,故謂之外也。」
曰:「耆秦人之炙,無以異於耆吾炙。夫物則亦有然者也,然則耆炙亦有外與?」
註:
食色性也:謂甘食悅色為人之本性也。食,飲食。色,美色也。
長 :年長也。
長之:尊其長也。
異於白馬之白也:趙注以「異於白」三字為句,言長與白不同也。朱注則謂「異於」二字衍文,當刪之。
孔廣森經學巵言則以為絕「異」字為一句,曰:「先斷之日異,而後由其所以異之處,正同他章每先曰否,而次詳其所以否之實也。」孔說是也,今從之。
耆 ;同嗜。
大意:告子說:「喜歡吃好吃的東西和喜歡美麗的女色,這是人的本性。仁愛的心,是從裏面發出來的,不是從外面而來的。事物的義理,是從外面來的,不是徙裏面發出的。」
孟子說:「為什麼說仁義的心是發自裏面,而事物的義理是來自外面的呢?」
告子說:「一個人,由於他的年紀比我長,我才尊敬他為長輩,並不是我內心先有尊他為長的意念;這就好比某種東西,它的顏色是白的,而後我才稱它為白一樣,是依照它表面的白色而說的;所以說義是從外面來的。」
孟子說:「『長』和『白』是不同的。白馬的白,和白人的白是沒有什麼兩樣的;但是不知道尊重年老的馬,和尊雒年紀大的人,是不是也沒有什麼兩樣呢?而且到底應該說年長的人是義呢?還是尊敬他為長才是義呢?」
告子說:「對於自己的弟弟就是愛他,但是對於秦國人的弟弟就不愛他,可見這完全是以我內心的喜愛為主的啊;所以叫做『內』。尊雒楚國人的長輩,也尊敬自已的長輩,這便是以對方的年長為主而尊敬的啊;所以叫做『外』。」
孟子說:「一役人喜歡吃秦國人的烤肉,也喜歡吃自己的,對於喜歡吃的東西都是一樣的。吃東西的喜好,跟對長輩的尊敬,情形是相同的,那麼喜歡吃烤肉也是來自外面的嗎?」

說明:此章對現代人是很熟悉共常引用,但大部分的人都不考究,順口而說。「食色性也」是告子說,一般都賴孔子說,孔子只在禮記上說:「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這就是世間法,沒有什麼特別。
但告子說:「食色性也」以世間法來說,亦孔子所說無異;

但若以出世間法來說,配合釋迦牟尼傳出世法是相似。
可解說為:食,古之「蝕」,慢慢減少之意。色,就是物慾。食色,慢慢減少物慾致心清淨無染。性,就是自己原來本性,佛家稱自性、佛性、如來、本來面目等名詞。食色性也,慢慢修行減少各種慾望而使自心清淨無染,就能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若以佛教所言,告子之主張沒有不對,仁則理,義則事,事是外塵,要除外境清外塵,是由外的,淨土宗稱事一心不亂;理是內心之識,要修行於清淨無染,稱為理一心不亂,修行者能理事一心不亂則成佛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