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8日 星期五

第十一篇告子章句上第五章


孟季子問公都子曰:「何以謂義內也?」
曰:「行吾敬,故謂之內也。」
「鄉人長於伯兄一歲,則誰敬?」
曰:「敬兄。」
「酌則誰先?」
曰:「先酌鄉人。」
「所敬在此,所長在彼,果在外,非由內也。」
公都子不能答,以告孟子。
孟子曰:「敬叔父乎?敬弟乎?彼將曰『敬叔父』。曰:『弟為尸,則誰敬?』彼將曰『敬弟。』子曰:『惡在其敬叔父也?』彼將曰:『在位故也。』子亦曰:『在位故也。庸敬在兄,斯須之敬在鄉人。』」
季子聞之曰:「敬叔父則敬,敬弟則敬,果在外,非由內也。」
公都子曰:「冬日則飲湯,夏日則飲水,然則飲食亦在外也?」
註:
孟季子:朱注:「疑孟仲子之弟,蓋聞孟子之言而未達,故私論之。」
公都子:孟子弟子,公都,複姓。
行吾敬故謂之內:朱注:「所敬之人雖在外,然知其當敬,而行吾心之敬以敬之,則不在外也。」
長於伯兄:大於長兄。伯兄,長兄也。
酌 :斟酒也。
尸 :朱注;「尸,祭祀所主以象神,雖子弟為之,然敬之當為祖考也。」古代祭祀祖先一人時,由一後輩子弟裝飾如前人,坐於祭桌前,讓族人供祭。
在位:居其職位也。前文指尸位,下文指鄉人在賓客之位而言。
庸 :常也。
斯須:猶須臾也,暫時之意。
大意:孟季子問公都子說;「為什麼說義是在內的呢?」
公都子說:「因為表示我的尊敬是從內心愛出來的,所以說義在內。」
孟季子說:「有個同鄉人,他的年紀比我大哥大一歲,那麼應該尊敬誰呢?」
公都子說:「尊敬大哥。」
孟季子說:「如果斟酒的話,先斟那一個?」
公都子說:「先替同鄉的人斟酒。」
孟季子說:「心裏所恭敬的是大哥,依事理去尊敬的是同鄉的人;那麼義果然是在外,並不是由內心發出的啊!」
公都子不能回答,就將這些話告訴孟子。
孟子說:「你問他,平日是尊敬叔父呢?還是尊敬弟弟?他一定說:『尊敬叔父。』你再問他:『弟弟在做祭祀的神像時,應該尊敬誰呢?』他一定說:『尊敬弟弟。』那你就問他:『為什麼你剛才說尊敬叔父呢?』他一定說:『因為弟弟在神位的緣故啊?』這時你就可以說:『先給同鄉的人斟酒,也是因為他在客位的緣故啊!』平常的恭敬是在大哥,暫時的恭敬是在同鄉的人。」
孟季子聽了孟子的話,又向公都子說:「應該敬叔父,就敬叔父,應該敬弟弟,就尊敬弟弟,可見尊敬是因人而移的,內心並無所主,所以義的確是在外的,不是由內發出的。」
公都子說:「冬天,就喝熱湯,夏天,就喝冷水,照你這樣說,那飲食也在外的了!」

說明:這種唯識論,現代應由佛教來解釋容易了解。仁義在古代是一體,但現代應分仁是理,出自內心,是在內的;義是事,由外塵感應六根,再由意識而表現,是在外的。

古代祭祀祖先,只有四代,遇至冥誕當以祭祀,就叫
一位下輩後生化裝成被祭祀先人模樣,坐於祭桌之前稱之為              尸。
就以尸位來講,也是看到尸位之先人而產生尊敬,並非尊敬那位裝尸的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