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日 星期日

第九篇萬章句上第六章


萬章問曰:「人有言:『至於禹而德衰,不傳於賢,而傳於子。』有                        諸?」
孟子曰:「否,不然也。天與賢,則與賢;天與子,則與子。昔者,                 舜薦禹於天,十有七年,舜崩。三年之喪畢,禹避舜之子於                 陽城。天下之民從之,若堯崩之後,不從堯之子而從舜也。                禹薦益於天,七年,禹崩。三年之喪畢,益避禹之子於箕山                 之陰。朝覲訟獄者,不之益而之啟,曰:『吾君之子也。』                 謳歌者,不謳歌益而謳歌啟,曰:『吾君之子也。』丹朱之                 不肖,舜之子亦不肖。舜之相堯,禹之相舜也,歷年多,施                 澤於民久。啟賢,能敬承繼禹之道。益之相禹也,歷年少,                施澤於民未久。
               舜、禹、益相去久遠,其子之賢不肖,皆天也,非人之所能                為也。莫之為而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
               匹夫而有天下者,德必若舜、禹,而又有天子薦之者,故仲               尼不有天下。繼世以有天下,天之所廢,必若桀、紂者也。                故益、伊尹、周公不有天下。伊尹相湯,以王於天下。
             湯崩,太丁未立,外丙二年,仲壬四年。太甲顛覆湯之典                    刑,伊尹放之於桐。三年,太甲悔過,自怨自艾,於桐處仁                遷義;三年,以聽伊尹之訓己也,復歸于亳。
             周公之不有天下,猶益之於夏,伊尹之於殷也。
             孔子曰:『唐、虞禪,夏后、殷、周繼;其義一也。』」
註:
陽城:山名。今登封縣北三十八里。
益 :一稱伯益,一稱柏翳,虞舜之臣,佐禹治水有功。
箕山,在河南登封縣東南,亦稱崿嶺。
陰 :山之北曰陰。
不之益而之啟:之,解為往。啟,禹之子。有訴訟不往益處求調解而往啟處。啟繼父有天下,在位九年。
丹朱:唐堯之子。
不肖:不似其父之賢也。
舜、禹、益相去久遠:謂舜相堯二十八年,禹相腱十七年,而益相禹僅七年,所歷之年,相差甚多也。
莫之為而為者:言非人所為而自為也。
莫之致而至者:言非人所致而自至也。
命 :朱注:「以理言之謂之天;自人言之謂之命,其實則一而已。」
故仲尼不有天下:朱注:「言仲尼之德,雖無愧於舜禹,而無天子薦之者,故不有天下。」
繼世:繼承先世之基業也。
王 :統治也。
太丁未立:太丁,湯之子,未立而死。
外丙:太丁之弟。
仲壬:外丙之弟。
太甲:太丁之子,湯之嫡長孫也。
典刑:謂常法也。
桐 :地名,湯墓所在。
自怨自艾:言自悔其非,自去其惡也。艾,治也。
處仁遷義:言以仁自處,見義則遷也。
亳 :湯都。亳有三邑,此指湯都南亳,在今河南商邱。
禪 :朱注:「禪,授也。」謂讓國於賢者。

大意:萬章問孟子說:「有人說:『到了夏禹的時候,道德就一直衰落了,不將帝位傳給賢人,卻傳給了自己的兒子。』有這樣的事嗎?」
孟子說:「不,不是這樣的。天要傳給賢人,就傳給賢人;從前,舜推薦禹給上天,禹幫助舜處理十七年的國政,舜死了,三年的喪禮完畢,禹避開舜的兒子到陽城去,天下的人民都歸從他,就像堯死後,不歸從堯的兒子,而歸從舜一樣。
禹推薦益給上天,益幫助禹處理七年的國政,禹死了,三年的喪禮完畢,益避開禹的兒子到箕山的北面去,而朝見、訴訟的人,不到益那兒,而到啟這裏來,說:『這是我們君的兒子啊。』
歌頌功德的,不歌頌益,而歌頌啟,說:『這真是我們君的兒子啊。
堯的兒子丹朱不賢,舜的兒子也不算賢;舜的輔佐堯,禹的輔佐舜,經歷的年數多,所施給人民的恩澤也長久。啟很賢能,能夠很恭敬地繼承禹的政策;而益的輔佐禹,經歷的年數又少,所施給人民的恩澤不長久。
舜、禹、益三人彼此輔政的時間相差很遠,而他們兒子的賢能不賢能,這都是天意;並不是人力所能做到的。不是人力所能做的而居然做到了,這是天意;不要人力去求得而自然來到的,這是命運。』
平民而能擁有天下的,他的德必定要像舜、禹,同時還要有天子的推薦,所以孔子不能擁有天下。
繼承先世的基業而擁有天下的,到上天要廢棄他,那他一定像桀、紂一樣地暴虐無道。所以益、伊尹、周公也不崽擁有天下。
伊尹輔佐成湯,拿仁義去統治天下,湯死了,太丁還沒有登位就死了,外丙登位兩年,仲壬登位四年,太甲登位後,破壞了成湯的典章法度,伊尹就把他安置在桐的地方;過了三年,太甲懺悔改過,自己怨悔自己的不對,自己除去自己的惡性,在桐那兒,以仁自處,看到仁義就去遷就,這三年裏,一切聽從伊尹對自己的教訓,於是伊尹又把他接回亳都。
周公的不能擁有天下,就如同益的對於夏朝,伊尹的對於殷商一樣。孔子說:『唐堯、虞舜把天下讓給賢人,夏、商、周的把天下傳給兒子,道理都是一樣的。』」

說明:孟子此章天下是要有賢能的人來統治,才能造福人民百姓,故帝堯、帝舜禪讓,百姓同意,當然上天也順民意;而商、夏、周把帝位傳給兒子,也是百姓同意,上天也順民意;故兩者都是傳賢。
這是古代賢能之人,能知天命之所在,輔佐大臣能順從民意而無野心,故能如伊尹、周公之人。
孔子是修道之人,能明白天意,更能知天命,只一心勸各諸侯國君行仁道,以解百姓之苦難,自己無心於王,此非其天命。
釋迦牟尼為太子,將來可繼承王位,他也知道天命所在,而棄王位而出家修行,成為一名傳教師。
孔子、釋迦牟尼,皆知天命所在,遊學傳道,終成聖人,受萬代敬仰。若為君王,早與草木為土,無法把大道傳到今日。
若是現代的人,因適末劫,三毒顯現,爭鬥不休,那能像周公、伊尹的修養,早就取而代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