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6日 星期六

第十一篇告子章句上第十一、十二、十三章


十一
孟子曰:「仁,人心也;義,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註:
仁人心、義人路:朱注:「仁者,心之德,名之曰『人心』,則可以見其為此身酬酢萬變之主,而不可須臾失矣。
義者,行事之宜,謂之『人路』,則可見其出入往來必由之路,而不可須臾之舍也。」
放 :失也。
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朱注:「程子曰:聖賢千言萬語,只是欲人將已放之心,約之使反,復入身來,自能尋向上去,下學而上達也。」
大意:孟子說:「仁,就是人的本心;義,就是人的大路。捨棄應該走的大道而不去走,喪失了原有愛心而不知去找回來,這種人真是可憐啊!
人若有雞犬放失了,就知道趕緊地去把牠們找回來,現在竟有喪失了原有的愛心,卻不知道找回來,這真是怪事了!
要曉得研究學問的道理,沒有別的,就只為了把那喪失原有的愛心找回來罷了。」
說明:孟子的主張人性本善,乃先天之說;後天講人之愛心,就是「仁」為人之本心,不能失去,而以「義」路為行為之大道。
佛家主張人心清淨無染,無善無惡,故放空心性,以成佛道,乃出世法,先天之道。
十二
孟子曰:「今有無名之指,屈而不信,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則不遠秦楚之路,為指之不若人也。指不若人,則知惡之;心不若人,則不知惡,此之謂不知類也。」
註:
無名指:手之第四指也。
信 :同「伸」。
不知類:朱注:「言不知其輕重之等也。」
大意:孟子說:「現在有人,手上無名指,彎曲了不能伸直,這不是什麼病痛,也不礙事;但是如果有人能夠醫直他,就是在秦楚,也不會嫌路遠而去醫治,為的是手指不像別人那樣正常。手指不像別人那樣正常,就知道厭惡;而內心不像人那麼完好,卻不知道厭惡;這叫做不知輕重啊!」
說明:這就是現代人的心性,外表不如別人美,發大錢去整容,而內心常存貪瞋痴而不知改,若遇有緣人請他()行善布施,他就說自己生吃都不夠了,那有剩餘的來曬乾;或說我又不做壞事何必行善。
                   
                    但聽到那地方有靈通人很利害、很準,那裏的廟很靈,再遠也會跑去請問;如竹山之土地公廟借六百元,人山人海的去借,每年都有人去還願答謝,但賺錢者少數,不賺錢者多數,那些少數賺錢者本身就帶有財,不借也可以賺錢;若本身沒有帶財,再如何借也不會賺錢。
               
                    台灣就是貪婪之島,多數人連無形害人之事都敢做,而信仰宗教人也多,心存不善而信神佛,將來一定會得惡果,但為財利什麼都不怕。這就是孟子說的不知輕重。
十三

孟子曰:「拱把之桐梓,人苟欲生之,皆知所以養之者。至於身,而不知所以養之者,豈愛身不若桐梓哉?弗思甚也。」
註:
拱把:朱注:「拱,兩手所圍也;把,一手所握也。」
桐梓:皆木名。
大意:孟子說:「兩手可以合抱,一手可以把握的桐樹和梓樹,人們如果想要使它生長,都知道怎麼樣去培養它;至於自己的身子,卻不知道怎麼樣培養,難道愛自己的身子反而不如愛桐樹和梓樹嗎?可以說是太不用心去想了?」
說明:現代的人,對財物、情感都非常執著,已違背大道之理了。有人為了財而傷身;有人為了情而殺身,而不明白「人身難得」今已得,要好好愛惜肉身(假我),培養本性(真我),好好修行了脫六道輪迴,更進一步達到成佛。

臉書分享:原來我這麼富有
一位青年,老是埋怨自己時運不濟,發不了財,終日愁眉不展。
這一天,走過來一個鬚髮皆白的老人,問:「年輕人,為什麼不快樂?」
「我不明白,為什麼我總是這麼窮?」
「窮?你很富有嘛!」老人由衷地說。
「這從何說起?」年輕人不解。
老人反問道:「假如現在斬掉你一個手指頭,給你1萬元,你幹不幹?」
「不幹。」年輕人回答。
「假如砍掉你一隻手,給你10萬元,你幹不幹?」
「不幹。」
「假如使你雙眼都瞎掉,給你100萬元,你幹不幹?」
「不幹。」
「假如讓你馬上變成80歲的老人,給你1000萬,你幹不幹?」
「不幹。」
「假如讓你馬上死掉,給你1億,你幹不幹?」
「不幹。」
老人笑吟吟地問道:「這就對了,你已經擁有超過
1000萬的財富,為什麼還哀怨自己貧窮呢?」
青年愕然無言,突然什麼都明白了。

養身健康就是富有,養性成佛就是究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