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0日 星期三

第十一篇告子章句上第十五章


公都子問曰:「鈞是人也,或為大人,或為小人,何也?」
孟子曰:「從其大體為大人,從其小體為小人。」
曰:「鈞是人也,或從其大體,或從其小體,何也?」
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於物,物交物,則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此天之所與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弗能奪也。此為大人而已矣。」
註:
鈞 :同也,與「均」同。
從 :隨也。
大體:趙注:「心思禮義。」朱注:「心也。」
小體:趙注:「縱恣情慾。」朱注:「耳乳之類也。」
大者:指心。
小者:指耳目。(佛教要求修行人,有解門與行門,重點「外不著相,內不動心。」前者為小者;後者為大者。)
大意:公都子問孟子說:「同是人,有的是大人,有的是小人,這是甚麼原因呢?」
孟子說:「依照心志去做,就是大人;依照感官去做,就是小人。」
公都子說:「同是人,有的能依照心志去做,有的卻依照感官去做,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孟子說:「像耳朵眼睛這種器官是不會思考的,往牡被外在的事物所蒙蔽;所以耳目本身也不過是一年事物,拿耳目這年事物,和外在的事物相接觸,就祇有受外物的引誘了。
心這個器官是會思考的,能夠思考,就能懂得那些道理;不能思考,就不能懂得那道理。耳目和心都是天給我們的,只要先立定大體的心,那小體的耳目器官就不能奪取心的主意了。這樣就可以成為大人了。」
說明:古代孟子這種說法,對一般人還是不容易懂。現代有佛學傳到中國來,一般讀書人都有儒釋道的觀念,故以佛教義來說,容易明白。

人之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接觸六塵而產生六識,無法避免其誘惑,故此則為小人,在金剛經上說有四相者為眾生,隨業力流轉;若有修行的人,能以識轉智,不受六識影響,以修行力管制六根產生作用,使心能如如不動,而無四相者,而所作所行皆合中道,期以成聖成賢,故此為大人,能了脫生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