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31日 星期三

阿含經-690

 

中阿含經卷第四十九

 

第五一日誦名後誦

(有三品半,合有三十六經)

 

說智阿夷那 拘樓明聖道 東園論小空 大空最在後

(說智經、阿夷那經、在拘樓的明聖道經、在東園論小空經、大空經最為在於後)

 

一八七、說智經第一

  

大意:本經敘述佛陀告訴諸比丘,有關於與梵行已立者的問答法。所謂若有自稱已得漏盡的人的話,就當受其說而奉行,並作如是之間:如來說(1)五監盛、(2)四食(摶食、更樂、意念、識等食)、(3)四說(見見、聞聞、識識、知知)(4)內六處、(5)六界、(6)內識外相諸一切我、我所、慢使斷知之法,要云何知?云何見?如果是梵行已立的漏盡比丘,應作如是之答:(1)五盛陰是無常變易之法,如離而不可染著,就會得知無所取,為漏盡心解脫。一一作答而至於(6),故發心出家,而修禁戒,斷十惡業,乃至斷五蓋、心穢、穢用,而得漏盡。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遊行在於舍衛國,住在於勝林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如果有一位比丘來向你說他已得到的智慧(所得之智)而說:『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都已辦,不再更受後有,知如真。』的話,你們聽到後,應當要贊為善,為然可(欣然納受),要歡喜奉行。為善,為然,而可於彼,而歡喜奉行後,就應當又問那位比丘而說:『賢者!世尊曾說五盛陰(五取陰);所謂色盛陰、覺(受)、想、行、識等盛陰。賢者!要怎樣而知,怎樣而見此五盛陰,而得以知道為無所受(不執取),而知為漏盡,而知為心解脫呢?』

漏盡的比丘,已得知梵行,已成立法的人,應該要作如是的回答:『諸位賢者!色盛陰並不是果,為空虛,而不可以欲,不為恒有,不可以倚,為變易之法,我所知的就是如是。如果對於色盛陰有欲,有染、有著、有縛、有縛著使的話,他就會盡除而為無欲,而消滅,而息止,就這樣的得知為無所受(不執取),漏已盡,而心解脫。像如是的對於覺(受)、想、行、識等盛陰,都知道為非果,為空虛,而不可欲,不是恒有,不可倚,為變易之法,我所知的就是如是。如果對於識等盛陰(包括受想行)有欲,有染、有著、有縛,而縛著使的話,他就會把它除盡,而無欲,而消滅,而息止,這樣的得知為無所受(不執取),而漏盡,而心解脫。諸位賢者!我乃如是而知,如是而見此五盛陰,而得知為無所受,而漏盡,而心解脫。』漏盡的比丘,得知梵行,而建立法的話,就應如是而回答!你們聽後,當為善,而然可,而歡喜奉行。為善,而然可,而歡喜奉行後,當又作如是的問那位比丘:

『賢者!世尊曾說有四種食。眾生都以此,而得以保存長養的。那四食呢?第一叫做摶食粗細(段食,物質的飲食物,可分為多少餐次段落),第二叫做更樂食(觸食,根、境、識之三和合而生之諸觸,對所取之境而生喜樂等為資益心),第三叫做意念食(思食,於第六意識思所欲之境,而生希望之念,以資諸根),第四叫做識食(有取識執取身心,眾生的生命才能維持),賢者!要怎樣知,怎樣見此四種食,得以知道無所受,而漏盡,而心解脫呢?』

漏盡的比丘,已得知梵行,已立法的話,就應作如是的回答:『諸位賢者!我對於摶食,意已不高、不下,不倚、不縛,不染、不著,得解、得脫,盡得解脫,心已離開顛倒,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已不再更受後有身,而知如真(如實而知道已解脫)。像如是的,對於更樂食(觸食)、意念食、識食等食,都同樣的已不高、不下,不倚、不縛,不染、不著,而得解、得脫,而盡得解脫,心已離開顛倒,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後有,知如真。諸位賢者!我乃如是而知,如是而見此四食,而得知己無所受,已漏盡,而心解脫。』漏盡的比丘,得知梵行,已建立法的話,就應作如是的回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