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21日 星期日

阿含經-680

 

像如是的那些無衣(裸形外道)、編發(結髮外道)、不坐(常站立之行)、一食(日中一食)、常揚水(常水浴)、持水(苦行者)等人,也是同一道理的。如持水的人,我乃說其為非沙門。如持水的人,有貪伺時,則息止貪伺,有恚,則息其恚,有瞋,則息其瞋,有不語,則息其不語,有結,則息其結,有慳,則息其慳,有嫉,則息其嫉,有諛諂,則息諛諂,有無慚,則息無慚,有無愧,則息無愧,有惡欲,則息惡欲,有邪見,則息邪見,這樣的話,則他的諸親親朋友們,會往詣其處而說:『賢者!你應當持水。持水後,如有貪伺,就息止其貪伺,有恚,則息其恚,有瞋,則息其瞋,有不語,則息不語,有結,則息其結,有慳,則息其慳,有嫉,則息其嫉,有諛諂,則息諛諂,有無慚,則息無慚,有無愧,則息無愧,有惡欲,則息惡欲,有邪見,則息邪見。』如果我看見持水的人,有貪伺,有恚,有瞋,有不語,有結,有慳,有嫉,有諛諂,有無慚,有無愧,有惡欲,有邪見的話,則由於此緣故,雖然是持水的人,我也會說他並不是沙門。這叫做非沙門道跡,叫做非是沙門。

甚麼叫做沙門道跡,甚麼叫做非不沙門呢?如果有貪伺,就息止其貪伺,有恚,就息止其恚,有瞋,就息止其瞋,有不語,就息止其不語,有結,就息止其結,有慳,就息止其慳,有嫉,就息止其嫉,有諛諂,就息止其諛諂,有無慚,就息止其無慚,有無愧,就息止其無愧,有惡欲,就息止其惡欲,有邪見,就息止其邪見。對於此沙門之嫉,沙門之諛諂,沙門之詐偽,沙門之曲等,會趣至於惡處之事,都已盡之學,就是沙門的道跡,並非不是沙門。這叫做沙門的道跡,而不是非沙門(正真正銘的沙門)。

他像如是而成就戒,其身清淨,口與意也清淨,並沒有貪伺,心中無恚,沒有睡眠,沒有掉悔、憍傲,已斷疑度惑,正念而正智,而沒有愚癡,他的心與慈而俱在,而遍滿於一方,成就而游止於其中。像如是的,也遍滿於二三四方,四維上下,普周於一切,其心都與慈俱在,而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而甚大,無量的善修,遍滿於一切世間,成就而游止於其中。像如是的,悲與喜也同樣的道理(心與悲俱,心與喜俱)。同時,其心與舍俱在,而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而甚大,無量的善修,遍滿於一切世間,成就而游止於其中。他會作如是之念:有粗、有妙、有想,對於來上的出要,能知如真(如實而知道向上,向解脫之道)。他像如是而知,如是而見後,則欲漏心解脫,有漏心解脫,無明漏心解脫。解脫之後,便知解脫,所謂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後有,知如真。

猶如離開村不遠之處,有好的浴池,有清泉流盈,有青翠的草蓋被於岸上,四周都有花樹那樣。或者東方有一人來,他乃極為饑渴,而很疲極,就脫棄其衣,放在於岸上,而進入於池中去快浴,去棄垢除熱,也除棄其渴乏。像如是的,在於南方、西方、北方,也同樣的有一人來,他們都饑渴而疲極,也脫去其衣服,放在於岸上,進入於池中去快浴,去棄垢除熱,也除去其渴乏。

像如是的,剎利族姓子,剃除其鬚髮,著袈裟衣,由於至信而舍家,而為無家庭牽累的出家去學道,而行於內行之止,使得內止(止息其內心)。內止的人,我就說他就是沙門,說他就是梵志,說他就是聖者,說他就是淨浴(淨行的人)。像如是的,那些梵志、居士、工師等族姓子,也剃除鬚髮,著袈裟衣,由於至信而舍家,而為無家庭牽累的出家去學道,而行於內行之止,使其得達內止。內止的人,我就說他為沙門,說他為梵志,說他為聖者,說他為淨浴(淨行者)。

甚麼叫做沙門呢?所謂息止諸惡不善之法,息止諸漏穢汙,息止那些為當來之有之本,息止那些煩熱苦報,息止那些生老病死之因,就叫做沙門。甚麼叫做梵志呢?所謂遠離諸惡不善之法,遠離諸漏穢汙,遠離為當來之有之本,遠離煩熱苦報,遠離生老病死之因,就叫做梵志。甚麼叫做聖者呢?所謂遠離諸惡不善之法,遠離諸漏穢汙,遠離為當來之有之本,遠離煩熱苦報,遠離生老病死之因,就叫做聖者。甚麼叫做淨浴呢?所謂淨浴諸惡不善之法,淨浴諸漏穢汙,淨浴為當來之有之本,淨浴煩熟苦報,淨浴生老病死之因,就叫做淨浴。這就是所謂的沙門,就是所謂的梵志,就是所謂的聖者,就是所謂的淨浴。」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那些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