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8日 星期六

阿含經-646

 

佛陀說:「你們的六處,當知為內(當知六內處),六更樂(六觸)處,當知為內(當知六觸身),十八意行,當知為內(當知十八意的考察),三十六刀,當知為內(當知三十六種有情的足跡)。在於其中,斷除於彼,而成就於是(依此而舍此),無量的說法,當知其內!

三意止(三念住),就是所謂聖人所修習的。聖人所習後,就可教化大眾。所謂無上的調御士,乃調御士夫(眾生),趣向於一切的方處,這叫做分別六處經之事。

(1)六處當知為內者,這是由於甚麼原因而說的呢?因為六處,就是所謂眼處、耳處、鼻處、舌處、身處、意處是。六處當知為內,就是由於此之故而說的。

(2)六更樂處(六觸處)當知為內者,這是由於甚麼原因而說的呢?因為六更樂處就是所謂:眼更樂(眼觸)乃為見色境,耳更樂(耳觸)乃為聞聲境,鼻更樂(鼻觸)乃為嗅香境,舌更樂(舌觸)乃為嘗味境,身更樂(身觸)乃為覺觸境,意更樂(意觸)乃為知法境,六更樂處,當知為內者就是由此之故而說的。

(3)十八意行(十八意的考察),當知為內者,這是由於甚麼原因而說的呢?當比丘的,眼根看見色境後,應分別色的喜住(喜處之色,會生喜的色),分別色的憂住(憂處之色,會生憂的色),分別色的舍住(舍處之色,會生不喜不憂之色)。像如是的,對於耳、鼻、舌、身之分別聲、香、味、觸等事,也是同樣之理。對於意根知道法境後,應分別法的喜住(喜處之法,會生喜的法),分別法的憂住(憂處之法,會生憂的法),分別法的舍住(舍處之法,會生不喜不憂之法)。這叫做分別六喜、分別六憂、分別六舍,總說為之十八意行(十八意之考察)。十八意行當知為內者,就是因此之故,而說的。

(4)三十六刀(三十六有情之跡),當知為內者,這是由於甚麼原因而說的呢?因為有六喜依著(六種依在家之喜,也就是世俗的之喜),也有六喜依無欲(六種依出離的生活之喜);有六憂依著(六種依在家之憂,也就是世俗的之憂),也有六憂依無欲(六種依出離的生活之憂);有六舍依著(六種依在家的不喜不憂之舍,也就是世俗的之不喜不憂),也有六舍依無欲(六種依出離之生活的不喜不憂之舍)。甚麼為之六喜依著?甚麼為之六喜依無欲呢?由於眼根看見色境後,會生喜的,當知為有二種的,(1)或者就是依於著(世俗的之執著),(2)或者就是依於無欲(出俗的之無欲)的。

甚麼叫做喜依著呢?眼根知道色境為可喜,而意念(內心即起思念),而愛其色相,而有愛欲相應之樂,如未得到的,就欲得它,已得到的,就會回憶後,而生喜。像如是之喜,就是叫做喜依著。甚麼叫做喜依無欲呢?如知道色境為無常,為變易之法,而應滅盡,而應無欲,而應滅息,從前的(過去的),以及現今(現在)的一切色為無常的,為苦的,均為是變滅之法,這樣的思憶後,而生喜的心。像如是之喜,就叫做喜依無欲。像如是的,耳、鼻、舌、身之對於聲、香、味、觸等事,也是同樣的道理。而意根知道法境後,而生喜,當知也是有二種,(1)或者依於著(俗法),(2)或者依於無欲(出離法)。甚麼叫做喜依著呢?意根知道法境為可喜,而意念(心理思念),而愛其法境,而有愛欲相應之樂,未得到的,就欲得到它,已得到的話,就會回憶後而生喜。像如是之喜,就叫做喜依著。甚麼為之喜依無欲呢?知道法境為無常,為變易之法,而當滅盡,而無欲、滅息,從前(過去的),和現在的一切法,均為是無常的,是苦的,會有生滅之法,思憶後而生喜。像如是之喜,就叫做喜依無欲。

甚麼叫做六憂依著?甚麼叫做六憂依無欲呢?如眼根看見色境後,而生憂,當知為有二種的。(1)或依於著(俗世的),(2)或依於無欲(出俗)的。甚麼為之憂依著呢?眼根知道色境為可喜,而意念,而愛其色相,而為愛欲相應之樂。然而未得到的,乃不能得到,已得到的卻已過去、散壞、毀滅、變易,因之而生憂。像如是之憂,就叫做憂依著。甚麼為之憂依無欲呢?知道色為無常,為變易,會滅盡,而無欲,而滅息,從前(過去)的,以及現在的一切色,均為是無常的,為苦的,為變滅之法,這樣的思憶後,而作如是之念:我到底甚麼時候才能在於彼處(聖者的境地),而成就,而游止於其中呢?所謂處,就是諸聖人成就游止的境界。這叫做對於上具觸之願(對於無上解脫而生起願望),而恐怖,而知苦憂,而生憂(由於願望而發生憂)。像如是的憂,就叫做憂依無欲。像如是的,耳、鼻、舌、身,也是同樣的道理。而意知法後,而生憂,當知為有二種,(1)或者依於著(世俗的),(2)或者依於無欲(出世的)

甚麼為之憂依著呢?如意根知道法境為可喜,而意念,而愛法,而為愛欲相應之樂。而未得到的,乃不能得到,已得到的,卻已過去,而散壞、消滅、變易,而生憂。像如是之憂,就叫做憂乃依於著(俗世的)。甚麼為之憂依無欲呢?如知道法為無常,為變易,為滅盡,而無欲,而滅息,從前(過去)的,以及現在的一切法,均為是無常,是苦,是變滅之法,思憶後,而作如是之念:我到底要到甚麼時候才能於彼處(聖者的境界),而成就游止於其間呢?所謂處,就是諸聖人成就游止的境界。這就是上具觸願(對於無上解脫而生起願望),而起恐怖心,而知苦憂而生憂。像如是之憂,就叫做憂依無欲(出俗的)。甚麼為之六舍依著?甚麼為之六舍依無欲呢?如眼根看見色境後,已生舍(無喜無憂),當知有二種。(1)或者依於著,(2)或者依於無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