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日 星期三

第八篇離婁章句下第八、九、十、十一章


八、
孟子曰:「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
註:
有為:即有所為,謂偉大之作為也。
大意:孟子說:「一個必須清廉自守,認為有不應做的事而毅然不肯做,然後才能有偉大的作為。」
說明:自己要能有辨明是非,該做則做,不該做則不能做。如此有所作為,才是偉大的作為。譬如有了解修行方法,而自有感應者,可教導他人按步學習,而不取利益。若自己無感應時,表示修行方法不正確,就不能告訴他人。

九、
孟子曰:「言人之不善,當如後患何?」
註:
言 :指摘也,毀謗也。
後患:謂由其害所引起之禍患也。
大意:孟子說:「一個人若喜歡說明人的短處,對於別人含恨報復的後患,又該怎樣去防止呢?」
說明:中國有一句諺語:「君子報仇十年不晚。」若修行之人不守正知正見而妄語,六祖壇經云:「惠能向別駕言:『欲學無上菩提,不可輕於初學。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沒意智,若輕人,即有無量無邊罪。』」所以說說別人短處的人,防了現世報,也防不了地獄報。

十、
孟子曰:「仲尼不為已甚者。」
註:
已:猶太也。
大意:孟子說:「孔子謹守中道,絕不做過分的事情。」
說明:孟子強調中道之理能主政事,所以引用孔子之言。但對古今掌權之人來講,都是無法適用。俗語:「十年寒窗是為何,功名成就萬貫財。」

十一、
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
在。」
註:
果 :果決,必行也。
大意:孟子說:「有德的君子,能通權達變,說話不一定重視小信,行為不一定重視果決,只要依義理的所在做去便是了。
說明:若能修行「信戒定」得般若智慧,自然能通達權變,明白中道真理。對事就能明白事理。
            但是現代的主事人且曲解孟子原意,忘記「惟義所在。」而言而無信,行而無果,把台灣經濟、政治、司法、教育弄到一踏糊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