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3日 星期五

第八篇離婁章句下第十二、十三、十四、十五章


十二、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註:
赤子之心:謂幼兒純一無偽之本性,即天真之意。赤子,嬰兒也。嬰兒初生色赤,故言赤子。
大意:孟子說:「有德的君子,就是能保持嬰兒純真無偽之心的人啊。」
說明:孟子主張「人之初,性本善。」但人除在幼兒本性外,長大則受外界物慾所纏,蒙蔽自性,顯出宿世的惡習,故修行有成者,要成為有德君子。
十三、
孟子曰:「養生者不足以當大事,惟送死可以當大事。」
註:
養生:謂事奉父母。
當 :作為,認為也。
送死:謂奉治督喪。
大意:孟子說:「只是奉養在世的父母,還不能算是大事;只有給父母送終能盡哀盡禮,才可以算得上是大事。」
說明:古代對孝的看法皆由孔子主張,孟子也不例外。論語為政篇第五章,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但現代的人,對父母真能以心孝順的人少了。更甚者,生而不順,死而厚葬,以顯其財勢。

十四、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
               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
               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註:
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
趙注:「造,致也。言君子問學之法,欲深致極竟之以知道意,欲使己得其原本,如性自有之也。」
焦疏:「深為深淺峙深,異於略觀大意,不求深解,以終其學。趙氏以學問之法表明之,即下章『博學詳說』之事也。博學而不深造,則不能精,深造而不以道,則不能變,精且變,乃能自得。」
朱注:「深造之者,進而不已之意。道則其進為之方也。言君子務於深造,而必以其道也,其有所持循,以俟夫默識心通,自然而得之於己也。」
許謙讀四書叢說:「此章主於行而知在其中,故集注謂:『道則其進為之方也。』『進為』字有力當看。蓋學者欲循序漸進,優游涵泳,力行積久,自然融會於心,所謂自得也。」
自得之,則居之安:朱注:「自得於己,則所處之者,安回而不搖。」
居之安,則資之深:朱注:「資,猶藉也。處之安回,則所藉者深遠而無盡。」
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朱注:「左右,身之兩旁,言至新近而非一處也。逢,猶值也。原,本也,水之深處也。所藉者深,即日用之間取之至近,無所往而不值其所資之本也。」
大意:孟子說:「君子的為學,總是依著一定的方法,循序漸進,是希望他能默識心通,很自然地得到這道理的本原;能默識心通,很自然地得到那道理的本原,那麼這道理存在心中,便會安固而不動搖;能夠存在心中,安固而不動搖,那麼借助這道理來做事,便可以應用無窮了;能夠借助這道理,應用無窮,那麼日常取用它的時候,無論或左或右,隨處觸發,就都可和這道理的本原相匯合了。所以君子為學,都要默識心通,很自然地得到這道的本原啊!」
說明:孟子教導為學的君子,求學問要注重自然大道,也就是如孔子所說:「吾道一以貫之。」
                佛教專修一門以通達,曰「一門深入」,不論遇到各種狀況,都不能動搖,能有所默識心通,也就是能悟其理,曰「一即一切」。但不能自利,而要有利眾生。所以有言:「菩薩耽於禪定,其罪在於獄。」

十五、
孟子曰:「博學而詳說之,將以反說約也。」
註:
約 :謂簡要之原理也。
大意:孟子說:「學者所以要廣博地學習,並且把所學的詳細說明,這是希望將來融會貫通以後,再反過頭來用它說明那至精至簡的原理。」
說明:上章一門專修而證悟,就能博覽群書而明其理,自己濃縮其真意,簡意教導眾生,以明大道。
            如一本金剛經,若能熟透,可以用二句話「無住心、無住相」,教導眾生修行證果位。
            如地藏經,就用「盡布施、入禪定,自己證果而救親於地獄。」顯大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