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30日 星期二

臉書分享:宗教歸一

一個人一定要有信仰,行善可說是各宗教的共同道德標準,中國儒家思想也強調善行,因而往往讓人感覺佛教與其他宗教沒有太大的差異,都在鼓勵人們行善。若是這樣,為何還要皈依三寶,成為佛教徒呢?因為增強信仰的力量。
其他宗教或儒家思想的行善,指的是做好事、助人,甚至有人是出於「好心有好報」,希望現世或來世更好,可以上天堂,或投生好人家,基本上是有所求的。濟公活佛開示:現代正值儒家應世,應由入世法修心養性,格物致知,由定而得,身修齊家,治國天下平,紅塵變蓮花。
佛教不僅主張行善助人,更重視人品的提昇與內外行為的淨化。當我們皈依三寶以後,除了持守五戒,佛教也鼓勵人們行六度波羅蜜,以六度之首的布施為例,布施的層面比行善更廣,意義也不同,除了培福,也在累積修行的資糧。故在人世間要展現出來,做為人世間楷模。
另外,佛教也強調十善法,是五戒的延伸,是從消極地保護自己的身、口、意行為,進而積極地利益眾生,除了身體行為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還有語言上的不妄語、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加上心理的行為,有不貪欲、不瞋恚、不愚癡。台灣的佛教徒佔人口數不少,能以此守心,那社會就會淡薄名利,不爭名奪利,廣傳世界。更不用莊嚴華麗高大廣闊的廟宇,一對一的度化,台灣就不會像現在這麼亂。
由此,可以看出皈依與否,在行善的初發心上是相同的。尚未皈依三寶時,只求心安、有好報;皈依三寶後,有五戒時時提醒自己注意身、口、意行為的清淨,還有禪定的方法,使自己專注、安定,進而開發智慧,少煩少惱,一定要自度,讓自己和他人都離苦得樂,這是一種理論,真能做到者有如麒麟與鳳凰。只看台灣目前許多皈依三寶的大施主,利用開公司詐騙股東之錢財,而施於寺廟成大菩薩,是使他人苦而自樂,這是因迷惑皈依之名而無皈依實,將來要入地獄道資材。
印順法師在《成佛之道》的偈頌寫道:「世出世功德,悉由菩薩有。菩薩之所乘,菩提心相應,慈悲為上首,空慧是方便。依此三要門,善修一切行;一切行皆入,成佛之一乘。菩薩之學處,十善行為本。」
說明皈依三寶,成為佛教徒之後,一切行為舉止的心念,都是導向學做菩薩,行菩薩道,不僅提昇自己,也利益他人。這就是台灣佛教界的盲點,在社會上無所不為,在社會上對自己內心的慈善,一點點都無法生起;但一入寺廟內,搖身一變,成了人人尊敬的善心大菩薩。
因此皈依三寶,循序漸進地修學佛法,透過戒、定、慧三學來成長自我、銷融自我,奉獻利他,得到真正的快樂,這是真成為佛教徒才能漸漸體會的好處喔!但現代的佛教徒以慢慢走入功利團體,是很難修成正果。
慈航大師生前主張,佛教清修,廟不用大,外緣不必多,自度才能度他。惠能六祖也解釋三歸依:歸依覺:兩足尊。歸依正:離欲尊。歸依淨:眾中尊。從今日去,稱覺為師,更不歸依邪魔外道,以自性三寶常自證明。
微草堂筆記卷十四:
老僧澄止有道,臨歿時,謂其徒曰:「我持律精進,自謂四禪天人,定中世尊責備謂:『我平生議論,好尊佛而斥儒,我相未化,不免仍入輪迴矣』」
其徒曰:「崇尊世尊,世尊反嗔乎?」
澄止曰:「世尊所以為世尊也。若黨同而伐異,揚己而抑人,何以為世尊乎?我今悟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