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12日 星期四

第十三篇盡心章句上第四十一章


公孫丑曰:「道則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為可幾及而日孳孳也?」
孟子曰:「大匠不為拙工改廢繩墨,羿不為拙射變其彀率。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中道而立,能者從之。」
註:
幾及:近也,將及也。
孶孶:勤勉不怠也。
彀率:朱注:「彎弓之限也。」
引 :引弓也。
發 :發矢也。
躍如:朱注:「如踴躍而出也。因上文彀率,而言君子教人,但授以學之之法,而不告以得之之妙,如射者之引弓而不發矢,然其所不告者,已如踴躍而見於前矣。」
中道:朱注:「中者,無過不及之謂,中道而立,言非難非易,能者從之,言學者當自勉也。」

大意:公孫丑說:「夫子的道高極了、好極了,可是跟夫子學道的人就像登天一樣,似乎不能夠做得到,為什麼不降低些,使它變成可以做得到,讓我們天天勤勉學習呢?」
孟子說:「大匠師不能因為笨拙的徒弟而改變廢棄用墨線的方法;后羿也不能因為學射箭的人笨拙而改變他張弓的限度。
君子教人,如同教人射箭一樣,只是張着弓而不發箭,然而發箭的情勢已活躍而出。所以君子教人,不難也不易,能學的人就跟着去學。」

說明:孟子主張教有成法,不可輕易的變更。譬如修道,要先有聽聞修道的好處與重要,才會加入修道的行列,聽經聞法,自己勤修煉,而得到益處;再經過自己深入思考,得到益處與經文是否相似,正確之後就會產生興趣,每日勤加煉習,按經典之法一步一步上進,就會有一層一層的成就,而欲罷不能,符合佛教之「聞思修」。

佛教有十法界,修行成佛有五十五層次,這是佛陀在經典上講的。後來禪宗六祖的頓悟法與神秀之漸修,是能開悟而不能成佛。

論語雍也第六十八章,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所以作學問和修道一樣,一定要能達到興趣,才會不中斷而成功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