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23日 星期二

第八篇離婁章句下第一章


孟子曰:「舜生於諸馮,遷於負夏,卒於鳴條,東夷之人也。文王生於岐周,卒於畢郢,西夷之人也。地之相去也,千有餘里;世之相後也,夭有餘歲。得志行乎中國,若合符節。先聖後聖,其揆一也。」
註:
諸馮、負夏、鳴條:趙注:「皆地名,負海也。在東方夷服之地,故曰東夷之人。」
岐周:岐山下之周原也。
畢郢:地名。今陝西省西安、成陽間,周文、武二王及周公皆葬於此。
得志行乎中國:朱注:「謂舜為天子,文王為方伯,得行其道於天下也。」
符節:古代出行者所持節之一種。朱注:「以玉為之,篆刻文字而中分之,彼此各藏其半,有故則左右相合以為信也。若合符節,言其同也。」
其揆一也:言度之而其道無不同也。揆,度也。

大意:孟子說:「虞舜出生在東方夷地諸馮的地方,後來遷徙到負夏地方居住,最後死在鳴條的地方;原來是個東方的夷人。
周文王出生在西方夷地歧周的地方,後來死在畢地的地方;原來是西方的夷人。
他們兩位所在的地方,相隔一千多里;時代的先後相差一千多年,然後得志後在中國推行的大道,卻完全相合,好像把左右兩半符節合在一起似的。
由此可知,無論是古代的聖人,還是後代的聖人,他們度量天下事物的標準,總是一樣的。」


說明:由孟子此段話,就知道現在各國領袖大多具有私心,無法使世界大同,年年爭戰;各國國內也是爭權奪利,內戰內耗不停,使百姓生活在恐懼混亂之中。若是各國能推行自然大道,各安其職,則世界就能天下平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