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5日 星期二

第七篇離婁上第三章


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國之所以廢興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惡死亡而樂不仁,是猶惡醉而強酒。」
註:
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朱注:「三代,謂夏、商、周也。禹、湯、文武,以仁得之;桀、紂、幽厲,以不仁失之。」
國 :謂公侯之國。         四海:指天下。
社稷:盡心篇朱注:「社,土神;稷,穀神。建國,則立壇壝以祀之。」古滅國,則變置其社,故常以之為國家或政府之代稱。
宗廟:謂大夫之家廟。
四體:身之四肢,二手二足也。
是由惡醉而強酒:由,朱注本作「猶」,茲從趙注本及注疏本。洪邁容齋四筆:「孟子『以齊王田反手也』,『由弓人而恥為了』,『王由足用為善』,『是由惡醉而強酒』….皆『由』與『猶』通用也」。惡醉,厭惡醉酒。惡,去聲。強酒,勉強飲酒。強,上聲。

大意:孟子說:「夏、商、周三代的得到天下,是由於有仁德;到後來失掉了天下,是由於沒有仁德。就是公侯國家的衰敗或興盛、存在或滅亡,也是如此。所以天子若是沒有仁德,就不能保全四海以內的天下。公侯沒有仁德,就不能保全本國的封土;卿大夫沒有仁德,就不能保全祖宗的祠堂;士子平民沒有仁德,就不能保全個人的身體。現在的人既然厭惡死亡,卻又喜歡做不仁的事,這就如同厭惡酒醉,卻又勉強飲酒同樣的矛盾了。」

說明:孟子不耐其煩的舉許多例子,告訴當時的學生,為君、為臣、為士、為民之仁德的重要,已知不當就要立即改之,不能等到毀滅再後悔。
               可見當時之社會與我們現在的社會一樣,自利纏身,公益放一邊,一點仁德都沒有,修水利之錢貪之,造大橋之錢也貪之,造林防土牆之錢也貪之,怪不得風來雨來一定成災,而救災撥錢又可貪之,真是末劫地獄之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