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25日 星期一

第七篇離婁上第十三章


孟子曰:「伯夷辟紂,居北海之濱,聞文王作興,曰:『盍歸乎來!吾聞西伯善養老者。』太公辟紂,居東海之濱,聞文王作,興曰:『盍歸乎來!吾聞西伯善養老者。』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而歸之,是天下之父歸之也。天下之父歸之,其子焉往?諸侯有行文王之政者,七年之內,必為政於天下矣。」
註:
作、興:兩字意同,皆起也。
盍 :何不也。
來 :句末語助詞。王引之說。
西伯:即文王也。紂命為西方諸侯長,得專征伐。
太公:即呂尚,為文、武王之臣。賜姓姜,封為齊國。朱注:「文王政,必先鰥寡孤獨,庶人之老皆無凍餒,故伯夷、太公來就其養,非求仕也。」
大老:朱注:「言非常之老者。」
天下之父:朱注:「言齒德皆尊,如眾父然;既得其心,則天下之心不能外矣。」
七年:朱注:「以小國而言也。大國五年,在其中矣。」
大意:孟子說:「當初伯夷逃避商紂的禍亂,隱居在北海邊上,聽說文王興起,做了西伯,便說:『何不到西伯那裏去呢?我聽說西伯行仁政,善於敬養老人。』
姜太公也逃避商紂的禍亂,隱居在東海邊上,聽說文王興起,便說:『何不到西伯那裏去呢?我聽說西伯行仁政,善於敬養老人。』
這兩位老人,都是年高德邵,是天下最有聲望的老人,卻去歸服文王,就等於是天下人民的父親都去歸服他了;天下人民的父親都去歸服他,那些子女還會到那裏去呢?所以現在的諸侯,有肯施行文王仁政的,在七年之內,一定可以在天下推行仁政了。」
說明:現在台灣人民心中,具有兩種互相矛盾的心態,一是有錢富人外移,就說沒有愛國情操;一是外國金錢匯入,就說要把台灣買去。所以現任總統已經執政將七年了,還是無法如周文王的施行仁政,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台灣現在就是一個奇特的島國,不管那一位賢能的人出來執政,想要行仁政,還是緣木求魚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