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18日 星期一

第七篇離婁上第九章


孟子曰:「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
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也。故為淵敺魚者,獺也;為叢敺爵者,鸇也;為湯武敺民者,桀與紂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則諸侯皆為之敺矣。雖欲無王,不可得已。
今之欲王者,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為不畜,終身不得。苟不志於仁,終身憂辱,以陷於死亡。詩云:『其何能淑,載胥及溺。』,此之謂也。」
註:
有道:言有其方法也。
所欲,與之聚之:經傳釋詞:「與,猶『為』也,為去聲。
言民之所欲,則為民眾也。」朱注:「民之所欲,
皆為致之,如眾斂然。」焦疏:「聚,共也。所
欲與之眾也,即所欲與之共之也。」
所惡勿施:朱注:「民之所惡,則勿施於民。」
爾也:經傳釋詞:「爾,猶『而已』也。」趙佑溫故錄云:「讀『爾也』自為句。」
壙 :廣野也。              淵 :水之深者。
敺 :古「驅」字。
獺:音   ,水瀨,如小狗,水居食魚。
叢 :茂林也。              爵 :與「雀」同。
鸇 :鷐(   )風也,鷂(   )屬,鷹類,摯鳥,嚮風搖翅疾飛,擊鳩鴿燕雀食之。
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朱注:「艾,草名,所以灸者。乾久益善。夫病已深,而欲求乾久之艾,固難卒辦。」
苟為不畜,終身不得,苟不志於仁,終身憂辱,以陷於死亡:然自今蓄之,則猶或可及,不然,則病日益深,死亡
日迫,而艾終不可得矣。
詩云:『其何能淑,載胥及溺』:詩,大雅桑柔之篇。
淑,善也。載,則也。胥,相也。溺,陷也。
孔疏:「王肅以為如今之政,其何能善?但君臣相與滔溺而已。」

大意:孟子說:「夏桀、商紂之所以失去天下,是因為失去了他的人民;失去他的人民的緣故,是因為失去了人民的信心。這樣看起來,要得到天下是有方法的,得到人民,就會得到天下了。要得到人民也有方法的。得到人民的信心,就會得到人民了。要得到人民的信心,也有方法的,人民所需求的,都可與他們共同享受。人民所厭惡的,一些都不加到他們身上,這樣就是了。」

「人民的歸服人君,就如同水流往低處,獸的走向壙野一樣啊。所以驅走魚向深水的,是那吃魚的水獺;驅走鳥雀向叢林的,是那吃雀的鷹鸇;驅民向商湯周武王的,是那殘民的夏桀和商紂呢。現在天下的君王,如果有一個喜好施仁政的,那麼各國諸侯都會替他驅人民來歸服了;雖然他不願意得到天下,也推辭不了的。」

「現在那些想得到天下的人,好比生了七年的老病,要尋找那收藏了三年的陳年艾草去灸治一樣。這些陳艾如果不及早儲存,一輩子也找不到的。所以現在那些想得到天下的人,假使不肯及時立志、施行仁政,那麼與受病已深而不能儲存艾草的有甚麼不同,還不是一輩子憂愁恥辱,以至於陷入身死國亡的悲慘結局。詩
經大雅桑柔篇上有兩句話:『其何能淑,載胥及溺。』意思就是說:『政事怎麼能好呢,君與臣相互沈溺在苦海罷了』就是這個說法。」

說明:孟子提出國之興衰之原因,是看執政者對百姓的關懷與照顧。若執政官員只沈溺於自利與放逸,致百姓生命財產於不顧,其罪會歸到主政者,而使百姓也會放棄他們。在當時就接納另一君王:現在就會政黨輪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