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24日 星期六

阿含經-705

 

尊者阿難白世尊說:「世尊乃為法之本,世尊乃為法之主,法都由世尊而啟發的,唯願闡說其義。我現在聽後,能得廣知其義。」

佛陀便告訴他說:「阿難!你要諦聽,聽後要善思念其義,我當會為你具足分別解說。」尊者阿難乃受教而聽。

佛陀說:「阿難!如來並不是為了未得而欲得,並不是為了未獲而欲獲,並不是為了未證而欲證之故,才住在於無事處的山林樹下,或者居住於高岩,寂無音聲之處,那些遠離而無惡,沒有人民之處,而隨順燕坐在那裡的。阿難!如來唯為了二義之故,而住在於無事處的山林樹下,或居住於高岩,寂無音聲之處,那些遠離、無惡,沒有人民之處去隨順燕坐的。第一就是為自現法而樂居之故,第二就是慈愍後生之人之故。或者有後生的人,仿效如來之住於無事處的山林樹下,或者居住於高岩,寂無音聲之處,那些遠離、無惡,沒有人民之處,隨順而燕坐。阿難!如來乃由於此義之故,住在於無事處的山林樹下,或居於高岩,寂無音聲之處,那些遠離、無惡,沒有人民之處,隨順而燕坐。或者住在於那些地方,學習遠離而精勤,而得增上心,而於現法樂居。他學習遠離,精勤而安隱,快樂而遊行後,隨帶梵行者而還回,也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私,也隨他而回。他隨帶梵行者還回,也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私也隨之回後,便不貢高,而不還回俗家。阿難!如果他不移動,而心解脫作證的話,我就不說他有障礙。如果他得四增上心,於現法樂居,本為精勤,而沒有放逸,而遊行之故。然而在此,或者可能會有失的,那就是以弟子多集會之故。

其次,阿難!那些師弟子,效法而住於無事處的山林樹下,或者居住於高岩寂無音聲之處,那些遠離、無惡,沒有人民之處,而隨順燕坐在那裡。或者住在那些地方,學習遠離而精勤,而得增上之心,在於現法樂居。他學習遠離,精勤而安隱,快樂而遊行後,隨帶梵行者而還,也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私隨之而來。他隨帶梵行者而還回,也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私隨之而來後,便會起貢高而由於出家而還家,像如是的,而為煩梵行,也是為惡不善之法,為穢汙,為當來之有之本,為煩熱的苦報,為生老病死之因所煩,這叫做煩的梵行。阿難!在於煩師、煩弟子當中,此煩梵行乃最為不可、不樂、不愛,最為不意念的。阿難!因此之故,你們對於我,應行慈悲之事,不可行怨對之事。

阿難!甚麼叫做弟子對於師,而行怨事,不行慈事呢?如尊師為弟子說法,憐念而愍傷,求義及饒益,求安穩快樂,發慈悲心,就為之饒益,就為之快樂,是為饒益之樂。如那些弟子.並不恭敬,也不順行,不建立於智,其心並不趣向於法次法(不依法,不依法之次第),不受於正法,而違犯於師教,不能得定的話,則像如是的弟子,乃對於其師而行怨事,而不行慈事。

阿難!甚麼叫做弟子對於其師,而行慈事,不行怨事呢?如尊師為其弟子說法,憐念愍傷,求義及饒益,求安隱快樂,而發慈悲心,就為之饒益,為之快樂,為之饒益樂。如那些弟子為恭敬,而順行,而建立於智,其心乃歸趣於向法次法,而受持正法,不違師教,而能得定的話,像如是的弟子,乃對於師而行慈事,而不行怨事。阿難!因此之故,你們對於我,應行慈事,不可行怨事。為甚麼呢?因為我並不作如是之說,並不如陶師之作瓦。阿難!我所說的,乃為嚴而急,而至於苦切,如有真實的話,必定能得堅住的。」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尊者阿難,及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