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22日 星期四

阿含經-703

 

阿難!如比丘觀察之時,則知念不移動,其心移動,不趣向於近,不得清登安樂,不安住不解脫於不移動的話,則那位比丘的彼彼之心(各種心),對於彼彼之定,應該御制而再御制,修習又再修習,柔軟而再柔軟,善快而柔和,收攝而樂於遠離。如他的彼彼的心,對於彼彼之定,御制而再御制,修習而再修習,柔軟而再柔軟,善快而柔和,收攝而樂於遠離後,當以內空而成就游止於其中。他已內空而成就游止於其中後,其心不移動,不趣向於近,而得清澄安住,而解脫於內空。阿難!像如是的,比丘觀察之時,則知內空而成就游止於其中,其心不移動,趣向於近,而得清澄安住,而解脫於內空的話,就叫做正知。

阿難!一位比丘,當以外空而成就游止於其中,他對於外空成就而游止於其中後,心不移動,而趣向於近,而得清澄安住,而得解脫於外空。阿難!

像如是的比丘,在觀察之時,則知成就而游止於其中,其心不移動,而趣向於近,而得清澄安住,而得解脫於外空的話,就叫做正知。阿難!比丘應當以內外空,而成就游止於其中。他對於內外空成就而游止於其中後,其心不移動,而趣向於近,而得清澄安住,而解脫於內外空。阿難!像如是的,比丘觀察之時,則知內外空成就而游止於其中,心不移動,而趣向於近,而得清澄安住,而解脫於內外空的話,就叫做正知。阿難!應當以不移動而成就游止於其中,他既不移動而成就游止於其中後,其心就不移動,而趣向於近,而得清澄安住,而解脫於不移動。阿難!像如是的,比丘觀察之時,則知不移動而成就游止於其中,心不移動,而趣向於近,而得清澄安住,而解脫於不移動的話,就叫做正知。

阿難!那位比丘行此住處,其心如欲經行的話,則那位比丘就從禪室出來,在於室影之中,露地而經行。諸根(六根)在於內,心不向於外,其後,乃作前之想。像如是的經行後,心中不會生貪伺、憂戚、惡不善之法,就叫做正知。阿難!那位比丘,行此住處,其心如欲坐定的話,那位比丘就從此而離開那經行處,而至於經行的道頭,敷其尼師檀,在那裡結跏趺而坐。像如是的坐定後,心中不生貪伺、憂戚、惡不善之法,就叫做正知。阿難!那位比丘行此住處,其心若欲有所念(尋思)的話,則那位比丘如對於此三種惡不善之念-欲念、恚念、害念,就應不可以念此三種不善之念。如果對於此三善念-無欲念、無恚念、無害念,就應念此三種善念。像如是而念之後,心中不生貪伺、憂戚、惡不善之法,就叫做正知。

阿難!那位比丘行住處,其心如欲有所說的話,那位比丘如對於此論為非聖論,不與義相應之論,所謂論王之論、賊之論、鬥諍之論、飲食之論、衣被之論、婦人之論、童女之論、淫女之論、世間之論、邪道之論、海中之論等,不論說像如是的種種畜生之論。如論聖論,與義相應,而使心柔和,沒有諸陰蓋,所謂論施論、戒論、定論、慧論、解脫論、解脫知見論、漸損論、不會論(不作眾會之論)、少欲論、知足論、無欲論、斷論、滅論、燕坐論、緣起論等,像如是的沙門的所論,作如是之論後,心中不生貪伺、憂戚、惡不善之法,就叫做正知。

又次,阿難!有五欲的功德(五欲的功能),為可樂,意之所念,與愛色欲相應的,所謂眼知色,耳知聲,鼻知香,舌知味,身知觸是。如比丘之心至到(生起),而觀此五欲功德,而隨其欲的功德,如在於心中而行者,也是同樣的。為甚麼呢?因為沒有前,沒有後,此五欲功德,乃隨其欲的功德,而在於心中而行也是同樣之故。阿難!如比丘觀察之時,則知此五欲的功德,乃隨其欲的功德,於心中而行者也是同樣的話,則那位比丘對於彼彼的欲功德(種種的欲念的性能),應觀察為是無常,觀察會衰耗,觀察為無欲,觀察為斷,觀察為滅,觀察斷捨離,如此五欲的功德,有欲、有染的話,他就會斷滅的。阿難!像如是的比丘觀察之時,就會知道的話,則此五欲的功德有欲有染時,他就已斷滅的,這叫做正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