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9日 星期二

臉書分享:快樂是發現得來的

周末午後,無緣由被點名訓話,帶著一肚子氣步出辦公室,迎面而來是冷的天氣;加上陰冷的情緒,心情一下跌至了谷底;細雨紛飛的站牌下,不禁對諸事不順遂而怪嗔、怨懟起來。
無意識上了公車,在擁擠的沙丁魚陣中仍為自己的際遇不平而怨天尤人。想著他人憑著家世背景,一進公司便在眾人之上,而為公司賣命多年的自己,仍只是別人的出氣筒,想到這裡,心情就更加暗淡了。
快要下車前,走到司機身旁摸索著找零錢,卻越摸越著急,身上竟沒有半個銅板。眼看車已靠站,司機、乘客面面相覷,卻沒有一個人準備同情我;不得已之下,我只好拿出千元大鈔,顫抖著手準備投入「恕不找零」的投幣口,突然一位婆婆丟進十五元,告訴司機:「兩票」便拉著我下車。
下車後我才知道,其實婆婆是不用錢的,她身上的零錢只是隨時為有緣人準備;而且今天也為了我提早兩站下車,只因看我臉色不佳,想陪我一下而已。
知道這件事後,我滿臉羞赧,想到婆婆剛才就站在我身邊,而我卻沒有起身讓坐,後來反倒讓她來幫助我,真令我無地自容,一小段路程,婆婆一直溫柔地執著我的手,解開我的眉梢,融化我的怨懟。
臨別前她送了一個晴天小和尚給我,是她親手縫製的,上面寫著: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
心地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婆婆說:「世上本來就不公平,我們際遇不好,卻有人比我們更糟;我們怨上天不公平,那麼換成我們是老天爺呢?我們能做得更好嗎?凡事要多方面想想,其實自己是很幸運的了。」
當婆婆說這話時,陽光在她慈祥的背影後綻放,而我也才發現她的腿不太方便,但竟為了一個陌生人,辛苦地多走一段路,反倒快樂無比;我的淚水滑落,自己的任性造成了別人的不便,原來自己也處處給別人惹麻煩哪!
婆婆謝謝您!您說的話我都聽進去了,現在的我每天都努力過得很快樂。
親愛的朋友:
快樂不是用追求得來的,快樂是發現得來的,凡事總有好的一面,只在於我們願不願意去發現而已。
快樂的人懂得惜福,他們從不埋怨自己缺少什麼,而會去珍惜自己擁有些什麼。
朋友!你發現快樂了嗎?



2014年9月8日 星期一

第七篇離婁章句上第十九章

孟子曰:「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守孰為大?守身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聞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未之聞也。孰不為事?事親,事之本也;孰不為守?守身,守之本也。曾子養曾皙,必有酒肉。將徹,必請所與。問有餘,必曰『有』。曾皙死,曾元養曾子,必有酒肉。將徹,不請所與。問有餘,曰:『亡矣』。將以復進也。此所謂養口體者也。若曾子,則可謂養志也。事親若曾子者,可也。」
註:
守身:朱注:「持守其身,使不陷於不義也。一失其身,則虧體辱親,雖日用三牲之養,亦不足以為孝也。」
事親,事之本也:朱注:「事親孝,則忠可移於君,順可篇於長。身正,則家齊國治而天下平。」
曾晢:名點,曾子之父也。
徹 :取也;去也。食畢取去剩餘之酒肉也。
請所與:問此餘者欲與誰也。
必曰有:曰有,未必實有也。蓋據實以告,則恐慈父嗜之而不忍盡,餘以詒兒孫也。
曾元:曾子之子也。
曰:『亡矣』。將以復進也:孔廣森曰:「夫曰『亡矣』者,乃實無也。曾子必曰有,雖無亦曰有,所謂『孝子唯巧變,故父母安之』,曾元不能,但道其實而已。蓋『將以復進也』,亦曾元之辭,言餘則無矣,若嗜之,將復作新者以進之爾。」
此所謂養口體者也。若曾子,則可謂養志也:言曾元但能以飲食養其口腹,曾子則能承順父母之心,不忍傷之也。
事親若曾子者:朱注:「言當如曾子之養志,不可如曾元但養口體。」

大意:孟子說:「事奉的事,那一種最重要?要算事奉父母最重要了。保守的事,那一種最重要?要算保守自身,不做壞事最重要了。能保守自身不做壞事,又能車奉父母的人,我聽說過的;不能保守自身做壞事,又能事奉父母的人,我卻從來沒有聽說過。天下的人,誰能不事奉長上呢?事奉父母,就是事奉的根本了。誰能不有所保守呢?保守自身,就是保守的根本了。
從前曾子奉養父親曾晢,每餐一定有肉有酒;要把剩菜撤
走的時候,一定問要拿給誰吃;如果曾晢覺得那一道菜特
別好吃,希望家人都能吃到,問還有多餘的沒有?
就是沒有,曾子也一定說:『還有』,使他安心受用。
曾晢死了,曾子的兒子曾元奉養曾子,每餐雖然也一定有
酒有肉;可是要把剩菜撤走的時候,並不問要拿給誰吃;
如果曾子問還有多餘的沒有?
要是沒有,曾元就老實地說:『沒有了。您愛吃,就重新
做給您吃。』曾子就不忍心多吃了。
這就是世俗所謂只能奉養父母的口腹啊。
至於曾子,能夠承順父母的心意,就可以說是奉養父母的
心意了。事奉父母,能做到像曾子那樣的,就可以了。」

說明:做人最重要的是守身,自己決沒有做壞事及念頭,並能把自身照顧好,(不能蹧踏或自殺),更能承父母之心意而孝順父母,雖說了善意的謊言,也不能算妄語。所以曾子成聖人,而曾元就不如了。

汐止慈航大師主張,修行人要以了脫生死為目的。但看到台
灣的修行人以建大廟,歛世間財,置田產,而悲衰可歎。
更有賣法賺錢,如作法事、懺會、點光明燈;更甚者,為亡
魂誦經做功德,自己都要到地獄了,那有能力賣法替人消災
超度,真是枉然。

黃檗禪師著傳心法要:

「作淨土佛事    (為死者作師公念經)
    並皆成業       (生死兩者都召來業力)
   乃名佛障        (若是修行人,就成就佛的障礙)
   障汝心故       (阻礙你的清靜,無法使心清淨無染)
   被因果管束去來   (人之生死皆由因果所纏,來生去死皆業                                   力 所定)
  無自由分           (沒有任何自由可言,連佛陀都不能度人)
  所說皆是化人    (作法事及念經懺都是權宜騙一般人之心)
  猶如黃葉為金錢      (就像大人拿黃色落葉當金錢)
  權止小兒啼              (權宜騙騙小孩子不要哭而已)。」
由此就知道修行在內心而不在外境外緣。

2014年9月5日 星期五

臉書分享: 再談修行、老禪師

臉書分享:再談修行
我們常說,「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為」,可見修行必須要有修正的對象。因此,每一個人無論在待人處世、行住坐臥,或是起心動念之間,時時刻刻都需要反省、檢討,才能對自己的行為加以改正,否則就是盲修瞎練、浪費光陰。曾子也曾說過:「吾日三省吾身。」勸勉自己每天都要自我反省,由此可見,正確的反省有多麼重要。
一、慚愧自己的過錯
反省首重「慚愧心」:不應該做錯卻做錯了、應該可以做得更好卻沒有做好,這些都要感到慚愧。我們常聽人說:「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就不錯。」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觀念。因為無論我們做任何事,都不可能一下子就做得盡善盡美,也不可能永遠不做錯事、不動壞念頭。所以,不需要害怕做錯事、動壞念頭,怕的只是做錯了事、動了壞念頭,自己卻渾然不覺。而我們唯有藉著不斷地反省、檢查,才能看清自己是否做錯了事、說錯了話、動錯了念頭。
禪宗的祖師大德也告訴我們,當我們用修行方法來檢查自己的心時,就可以發現在每個起心動念之間,處處都是錯的,真正想對、做對的事情其實很少。因為錯誤和正確其實只是大小、程度的深淺之分而已,世上並沒有絕對正確的事。因此,身為一個佛教徒,不僅要反省自己的言語、身體的行為,即便是起心動念之間,也要清清楚楚地覺察。例如,自己的想法或行為會不會傷害人?如果想要幫助人,也要問一問幫助得夠不夠、是不是恰到好處?這些都是應該隨時隨地自我反省、警惕的。有了自知之明,知道問題所在之後,才能加以改善,這才是最重要的。
現在社會上有許多人,無論是大人物或小人物,說話都不算數,也不負責任,不知道自己究竟講過什麼話,即使講過了,也賴皮說自己沒有講。他們有可能還記得自己說錯話了,也可能真的忘記了。這些都是因為缺乏反省的工夫,所以幾年前、幾天前,甚至剛剛才講過的話,都不記得了。如此每天念懺悔文也無有是處。
一般普羅大眾容易「懺」,而不容易「悔」,六祖壇經云:「懺者,懺其前愆;從前所有惡業,愚迷憍誑嫉妒等罪,悉皆盡懺,永不復起。悔者,悔其後過;從今以後,所有惡業,愚迷憍誑嫉妒等罪,今已覺悟,悉皆永斷,更不復作。」

修行目的是了脫生死,許多宗教信眾,認為由師父、活佛、上師、神明等皈依、呈疏、一指、灌頂、加持等儀式就能證果明心見性,這是錯誤的。
頓悟入道要門論:「眾生自度,佛不能度,若佛能度時,過去諸佛,總應度盡一切眾生。何故我等至今,流浪生死,不得成佛。努力!自修!莫倚他佛力。」
二、感恩別人的指正
有時候我自己說錯了話,也有可能記不清楚,當別人指正我時,我都會說:「很抱歉,我真的說錯了。」因為每個人都會有盲點,所以需要別人來協助我們反省。如果別人指出自己的缺失,自己卻不認帳,反而指責對方胡言亂語,認為自己一定是對的,這個人就無可救藥了。
但是,如果你真是對的,卻遭到他人的糾正,也沒有關係。因為無論對方說對或說錯,當別人指正你時,總是存著一片好心,所以都要對他說一聲「謝謝」,即使對方不懷好意,也一樣要感謝他。因為他願意當面告訴你,而不是躲在背後批評你,就算別人在背後批評你,也要想到,至少對方是關心自己才會這麼做。
所以,人生應該在不斷的錯誤中學習,發現錯誤、改進錯誤,然後才會逐漸進步、成長。反省的功課,一方面要靠自己覺察、自我改正;另一方面則要在他人指正我們之後,再自我檢討,這是使自己不斷成長、不斷成熟的最好方法。故有「顏回不貳過,子路聞過則拜」之言。

臉書分享:老禪師
老禪師,有一個徒弟非常勤奮,這個徒弟從早到晚忙碌不停。
這看起來並沒有錯,都是修行。但小徒弟內心卻很掙扎,但不知為何心終難靜,終於來找師傅問緣由。

老禪師說:「你把化緣的鉢拿過來,再去拿核桃放入鉢內。」徒弟把整個碗就都裝滿了核桃拿過來。
老禪師問小徒弟:「你還能拿更多的核桃往碗裡放嗎?」
「拿不了,這碗已經滿了,再放核桃進去就滾下了。」

「哦!你再捧些大米過來再加進去。」
小徒弟又捧來了一些大米,沿著核桃的縫隙竟然又放了很多大米進去,一直放到外掉了才停了下來,突然間好像有所悟:「哦,原來碗剛才還沒有滿。」
「那現在滿了嗎?」
「現在滿了。」

「你再去取些水來加進去。」
小徒弟又去拿水,在少半碗水倒進去之後,這次連縫隙都被填滿了。老禪師問小徒弟:「這次滿了嗎?」小徒弟看著碗滿了,但卻不敢回答,他不知道師傅是不是還能放進去東西。

老禪師笑着說:「你再去拿一勺鹽過來。」老禪師又把鹽化在水裡,水一點兒都沒溢出去。
老禪師問他:「你說這說明了什麼呢?」
小徒弟似有所悟,但不敢回答。

老禪師卻笑着搖了搖頭,說:「這並不是我想要告訴你的目的。」接着老禪師又把碗裡的那些東西倒回到了盆裡,騰出了一隻空碗。

老禪師緩緩地操作,邊倒邊說:「剛才我們先放的是核桃,現在我們倒着來,看看會怎麼樣?」
老禪師先放了一勺鹽,再往裡倒水,倒滿之後,當再往碗裡放大米的時候,水已經開始往外溢了,而當碗裡裝滿了大米的時候,老禪師問小徒弟:「你看,現在碗裡還能放得下核桃嗎?」禪師停了一下。

老禪師說:「如果你的生命是一隻碗,當碗中全都是這些大米、鹽般細小的事情時,你的那些大核桃又怎麼放得進去呢?」
小徒弟這次才徹底明白了。

這就有了一個問題留給你,如果你願意接受開啟,請回答:
「生命是一隻空碗,但是應該先放進去什麼呢?」
什麼才是你的核桃?世人常常因貪小失大,喜歡有形的珍寶,而忽略了無形的呼吸。無常來了,才想要了脫生死。




2014年9月4日 星期四

第七篇離婁章句上第十八章


公孫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
孟子曰:「勢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繼之以怒;繼之以怒,則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於正也。』則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則惡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間不責善。責善則離,離則不祥莫大焉。」
註:
不教子:不親自教導自家孩子。
夷 :傷也。朱注:「教子者,本為愛子也;繼之以怒,則反傷其子矣。」
夫子未出於正也:乃假設子反責其父之詞。
易子而教:朱注:「所以全父子之恩,而亦不失其為教。」
責善:以善責之也。朱注:「責善,朋友之道也。王氏曰:父有爭子,何也?所謂爭者,非責善也;當不義則爭之而已矣。父之於子也,何如?曰:當不義則亦戒之而已矣。」
離 :隔絕,指恩愛而言。
祥 :爾雅釋詁:「祥,善也。」

大意:公孫丑問孟子說:「君子不親自教導自己的孩子,是為甚麼呢?」
孟子說:「因為在情勢上行不通啊。教導孩子的,一定要用正道;如果用正道卻行不通,接着就要用怒言責備他了。教孩子的本意是愛護他,接着用怒言責備,反而要傷他的感情了。做孩子的假使反抗說:『您用正道教導我,您自己卻不依正道行事。』就變成父子互傷感情了;父子互相傷了感情,那就糟糕了。所以古時候的人,彼此交換孩子教導,父子之間不用善道互相責備。用善道互相責備,就會隔絕親情;到了親情隔絕的地步,那是世間不好的事,沒有比這更大的了。」
說明:家庭是一個講感情的地方,所以有事情不能以正道或道理來討論,尤其遇父母則為孝,更不能講道理,孟子知其關鍵所在,主張易子而教。但若是聖人,能明大道之所在,心有平等無私,亦可自教,如孔子教孔鯉,釋迦牟尼教曪睺曪。


2014年9月2日 星期二

孫運璿

                                                    (證明柯P的說法正確PO此文)
六年行政院長。
他曾手握數千億資源,但不收禮、不應酬、也不剪綵、不題字,企業往來只談大政策不單獨與個別公司負責人會面。他的秘書回憶院長任內每年監察院財產申報,除了少數積蓄外,房子、車子、古董一律填「以下空白」。
如果年輕的,你不知道孫運璿先生,這篇值得你來認識他;
如果年長的,你不認識孫運璿先生,這篇值得我們緬懷他。
典範需要歷經時間,慢慢、慢慢沈澱。

參加孫運璿先生百歲冥誕,達官來的不多,前副總統蕭萬長、臺北市長郝龍斌聽到的故事卻很多。
幾位台電老部屬吃中飯時抓著我急促地談起陳年往事,深怕等他們也過去時,社會徹底遺忘了孫先生的功績。

一位88歲的老工程師,特別自美國趕回,只為了向敬愛的老長官鞠個躬。談起孫運璿的清廉,他一把鼻涕一把眼淚。
好不容易熬到交通部長職位,特支費全分給貧寒的部屬交子女學雜費,當年台電開放老員工認購宿舍,孫運璿在台電從接收監理委員當到總經理共18年,當然有資格配置。
老部屬知道他曾為了家窮,到非洲奈及利亞主持電力開發計劃賺美金,特別到交通部奔告此事。
孫運璿一口回絕,「我已當到部長,有官配宿舍,何必和年輕人搶?」老部屬再勸他,這可是有產權的宿舍和官配不同,
可以留給孩子們;孫運璿聽了不但不感激,還揮手略帶責備:「我的孩子對台電沒半點貢獻,他們憑什麼分宿舍?」

許多人可能不知道孫運璿32歲就來了台灣,他出生1913年,194512月奉派來台參加電力公司接收工作。
初期只是個電力監理委員,日本人8月投降,1945年底撤走時揚言台灣三個月內電力將一片黑暗,日本人電力技術不留下,電力零件全帶走。
孫運璿臨危受命,轉個腦筋把各地工業學校還沒畢業但訓練底子差不多的學生全徵召至台電,五個月內恢復八成供電。

孫運璿百歲冥誕當天,我碰到一位孫家世交,1947228剛發生時孫運璿一度成為少數本省人欲毆打的對象,他逃到台電本省同事家中躲藏;等國民黨21師軍隊到台灣開始「清鄉」時,換孫運璿保護他們一家。「台電沒有省籍觀念」,這位孫家的世交第二代如此敘述,孫運璿歷經228前後不同階段的暴力;因此一生在台電、部長、院長任內,「用人唯材」,不考慮省籍。

天下雜誌發行人殷允芃回憶1978年美國和中華民國斷交、台灣政治孤立、經濟卻起飛的關鍵年代,「採訪孫運璿、李國鼎、趙耀東很過癮;三個人風格不同,但都立下了典範,也因此把台灣從國難邊緣轉身為經濟奇蹟起飛。」

聽孫運璿的故事,如今聽來卻像神話;因為我們的當下政壇不是太自私、就是太目光如豆、太貪婪。
1950
年孫運璿來台六年後,家鄉逃來一堆難民,如同許多外省家庭,一個小小的房子塞滿逃難的親友。孫運璿即使有份薪水,過個年也捉襟見肘。也是今年百歲冥誕,一個老先生向我「自首」,他如何「欺騙」孫家,孫夫人沒辦法了便託他典當一只戒指,他騙了孫夫人,自己拿了台電年終獎金交給孫夫人。
隔了幾年,孫夫人想贖回,他始終沒告訴她真相,算了極少的利息把戒指交回。孫運璿夫人看著戒指,口中唸著:「媽媽,媽媽?您回來了。」眼中盡是淚;那是已相隔兩地的母親留給她惟一的紀念。關於孫運璿清廉的故事,聽愈多,愈傷心。

孫運璿不是民主的信仰者,但他卻以畢生精力奉獻國家,退休時兩袖清風,只有退休金120萬。而那個年代他從台電處長到總經理,一幹近18年;去了非洲回來,歷經交通部長、經濟部長、共近三十年不同部會歷練,蔣經國才提名他出任行政院長;院長共任期六年,直至他腦幹中風倒下。

他和當時領導國家的蔣經國,沒有人把政治職位當跳棋遊戲,求才若渴,辦事如旋風,栽培接班者按部就班。
相照今日,我們可以提名一位政治資歷近一張白紙者出任行政院長,五年換四個行政院長。領導國家的人把職位授予當酬庸、當兒戲、當跳棋遊戲。

而百歲冥誕那天,我們見到傳聞開啟台灣「半導體」的那場著名「豆漿早餐會」的出資者。花白頭髮,人站地挺挺,於孫運璿百歲冥誕標誌前拍照;他拍著胸脯驕傲地說那個早上數十人,他支付了「六百元」新台幣,然後創造豈只六十兆屬於「國家」的科技資產。

眾人念起往事,我舉杯向孫運璿大女兒孫璐西教授致敬
,她客氣地回:「感謝那個時代,爸爸才能做事
杯酒交幌間,相較年輕的我,墜入了沈思。
接棒的後人,慚愧啊!(文:陳文茜)

第七篇離婁上第十七章


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親,禮與?」
孟子曰:「禮也。」
曰:「嫂溺,援之以手乎?」
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
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
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

註:
  淳于髡:複姓,齊人,曾仕於齊威王,齊宣王和梁惠王之朝,事蹟散見戰國稀、齊策、史記孟荀列傳。
男女授受不親:言男女不能直接以手傳遞物品也。朱注:「授,與也。受,取也。古禮,男女不親授受,以遠別也。
援 :救之也。
權 :趙注:「反經而善也。」經,常法也。變通常法而合宜,是謂之權也。
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朱注:「言今天下大亂,民遭陷溺,亦當從權以援之,不可守先王之正道也。」
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朱注:「言天下溺,惟道可以捄之,非若嫂溺可手援也。今子欲援天下,乃欲使我枉道求合,則先失其所以援之之具矣,是欲使我以手援天下乎?」(捄:古書同救。)

大意:齊國辯士淳于髠問孟子說:「男女不能直接用手授受物品,是合理的行為嗎?」
孟子說:「是合理的行為。」
淳于髠說:「假如嫂嫂掉入水裏,那該不該用手去援救她呢?」
孟子說:「嫂嫂掉入水裏不去援救,簡直就是殘忍的豺狼了,男女不能直接用手授受物品,是經常的禮度;嫂嫂掉入水中,用手去援救她,卻是權宜的辦法啊。」
淳于髠這才轉入正題,問孟子說:「現在天下的人民已經沉陷於水淹似的暴政裏了,夫子卻拘守常道,不肯屈節求見諸侯,出身援救他們,是甚麼緣故呢?」
孟子說:「天下的人民沉陷在暴政中,就用仁義的大道去援救他們;嫂嫂掉入水裏,只用雙手援救她就行了。您難道想放棄大道,用雙手去援救天下的人民嗎?」

說明:處理事情,要分正道與權宜,像颱風安排受災戶,可以用臨時收容所,但遇到地震的受災戶,就得建簡易房屋讓他們安身生活。
            台灣的人民,智慧不開,眼見淺近,不分問題大小長短,常常要求政府權宜處理自家的方便,若有不合己意,就是抗爭,而不求正道,故二十幾年來,越抗爭台灣經濟越衰退,吃苦的還是中產階級以下的人,而帶頭大哥還是辣的。



2014年9月1日 星期一

阿修羅


佛教說六道,有天道、阿修羅道、人道為三善道,尚有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為三惡道,合稱六道。而一般在台灣對阿修羅道很少提起,更無人信奉。

在大佛頂首楞嚴經,佛告訴阿難,三界中有四種阿修羅:一為天趣阿修羅;二為人趣阿修羅;三有畜生趣阿修羅;四有鬼趣阿修羅。阿修羅亦名非天。其與四趣眾生,同具相同福分,而無德行,因其性瞋恚、嫉妒,故另為一類。

天趣阿修羅王,看佛說三十七道品勸示佛子修行;祂非常嫉惡而說三十八道品讓佛子能遵修成為其徒。翻遍所有經典祗有其名而無其文,在佛學大辭典中記佛說「四念處」,阿修羅說「五念處」,故由三十七道品變為三十八道品,而無內容。宜蘭李瑞烈老師也被問倒,就請示其師呂純陽祖師。

呂純陽祖師云:
「佛說『四念處』三十七道品,阿修羅嫉惡佛之不貪欲,而不貪欲,則無名可爭,無利可圖,乃說『五念處』者,亦先以『四念處』為餌,使眾生信其道,復加『貪念處』成五念處三十八道品。何謂『貪念處』?
阿修羅云:『貪欲乃眾生之真心顯露,廉潔不貪者,皆偽也。眾生誰不貪欲證果,誰不貪欲成道,此亦貪也。若言不貪者,妄言也。』
此說似是而非,故今修道之人,若貪名譽利養者,皆為阿修羅之徒,而非佛子也。」

縱觀現今台灣各宗教道埸及主事者,其心態皆廣收油香錢、供養金;廟堂大、佛像高,金玉為材,佔地廣大,興土木而忘修心之初衷。此皆阿修羅道場,阿修羅之徒。

阿修羅在日本奈良興福寺,也有供奉,其像乃三頭之身,有如四面佛,其一代表瞋怒,再一代表忍辱,另一代表憂愁。中國敦煌莫高窟也有一彫像。

惟一降臨乩盤開示,是2011429日在吉隆坡一貫道道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