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5日 星期五

阿含經-504

 

一二七、福田經第十一(第三念誦)  

大意:本經敘述佛陀告訴給孤獨居士:在世間中,有二種福田的人,所謂學人與無學人。學人有十八類(如經文),無學的人有九種(也如經文)。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遊行在於舍衛國,住在於勝林給孤獨園。

那時,給孤獨居士,曾往詣佛所,到後,稽首佛足,然後退坐在一邊,他白佛而說:「世尊!在世間裡,到底有幾種為福田的人呢?」(值得供養而種福的人)

世尊告訴他說:「居士!在世間裡,大凡有二種類的人,可供人種福田。那二種呢?第一就是學人(通常都指初果向的聖者,乃至於四果向的聖者,還須要學習的聖者。經文詳列其名,為信行,乃至於上流究竟色),第二為無學的人(通常都指無須再學的四果阿羅漢,經文詳分為思法阿羅漢,乃至俱解脫的九種阿羅漢)。有學的人有十八種,無學的人有九種。居士!甚麼叫做十八種有學的人呢?

(1)信行(隨信行。見道位的行人,乃依根的利鈍而分為隨信行與隨法行之二。隨信行是鈍根者,是入於見道之前的加行位,須信他人的言教,而隨其教,而行之故,才有此名。)

(2)法行(隨法行。是利根者,此乃在於前的加行位時,自我披見經典等,而隨其教法而行之故,有如是之名,此隨信行與隨法行,均於見道而分的。)

(3)信解脫(在預流果-初果以下的修道位,又依根的利鈍,而分為信解與見至之二。信解脫是鈍根的,是前述隨信行位的人,而入於修道位的。此乃依信而明顯無漏勝解之相,故名。)

(4)見到(見至、見得。是屬於利根的,是前述之隨法行位人入於修道位的。此乃依自己的智慧,而得至證見法理,故名。前者為信增上的人,後者為慧增上的人。)

(5)身證(為不還果的聖者,修得滅盡定的。滅盡定為無心定,其寂靜乃如涅槃之故,所有解脫定障者,即能入得,故得此者,為不還果中最為利根的人。然而此乃為無心定,並不是以心去證得,是依身而證得,故有身證之名。或由出定後證得寂靜之身,而名為身證。前解為有部之說,後解為經部之說。)

(6)家家(在一來向中,具足依斷惑、依成根、依受生之三緣,就名叫家家的聖者。家家是於人或天,生於甲家,生於乙家,是顯示重重之生之謂。1.依斷惑就是斷欲界修惑之三品,或斷四品者。2.依成根為能成就其斷惑之無漏根者。3.依受生就是更於欲界受三二生者,即斷三品者為受三生,斷四品者為受二生。其他有關於這一品的名句,都在劣譯俱舍學裡詳述過)。

(7)一種(一間,不還向的聖者,具足緣斷惑、緣成根、緣受生的三緣的話,就名叫做一間,或一種的聖者。1.緣斷惑是斷欲界修惑的七八品者。2.緣成根就是斷惑而成就無漏根者。3.緣受生就是再於欲界受生一次,此一生為小的一生,是限受於人,或天的一生。所謂間,乃為間隔,為人或天的一生有間隔,而不得證涅槃。或未斷欲界修惑的最後一品(第九品)的間隔,而未能得證不還果。一種為一種子,為舊譯。所謂不還向中一種的聖者,雖斷欲界修惑八九品,然而猶有一品或二品的殘餘,更可受欲界之生者)。

 

 

2023年5月3日 星期三

阿含經-503

 

(9)又次,居士!有一種行欲的人,如法而用常道去求索財物。他如法而用常道去求取財物後,能作為自養之用,也能安隱及與父母、妻子、奴婢、作使等人之用,也能用來供養沙門、梵志,使自己能升上與樂俱,而受樂報,而生天得長壽之需。然而他得財物後,乃染著而縛繳(纏繞於欲染),纏繳後又染著,而不見災患(不察有後患之事),不知求出要之用,像如是的,有這一種行欲的人。

(10)又次,居士!有一種行欲的人,如法而用常道去求索財物。他如法而用常道去求取財物後,能用為自己之用,也能安隱及與父母、妻子、奴婢、作使(使用人)之需,更能用來供養沙門、梵志,使自己能升上與樂俱,而受樂報,而生天得長壽之用。他得財物後,並不染不著,不縛不繳,不繳後,能察見染著會有災患之事,而知道出要而用,像如是的,有這一種行欲的人。

1.居士!如果有一種行欲的人,用非法無道的方法去求索財物,而他以非法無道去求財物後,不自養,不安隱及與父母、妻子、奴婢、作使(使用人),也不供養沙門、梵志,使自己能升上與樂俱,而受樂報,而生天長壽的話,則這種行欲的人,在於諸行欲的人當中,乃為最下級的。

2.居士!如果有一種行欲的人,用如法與非法去求索財物,而他依常法與非法去求取財物後,能用為自養,也能安隱及與父母、妻子、奴婢、作使等人,同時也肯用來供養沙門、梵志,使自己升上與樂俱,而受樂報,而生天長壽的話,則這種行欲的人,乃在於諸行欲的人當中,為最上級的(等於4.)。

3.居士!如果有一種行欲的人,如法而用常道去求索財物,而他如法而用常道去求取財物後,能為自養之用,也能安隱及與父母、妻子、奴婢、作使,更能供養沙門、梵志,使自己能升上與樂俱,而受樂報,而生天得長壽之用,他得財物後,不染不著,不縛不繳,不繳後,能察見染著會有災患,而知出要而用的話,則這種行欲的人,在於諸行欲的人當中,乃最為第一,最為大,最為上,最為勝,最為尊,可說就是最妙的了。有如由於牛而有了乳,由於乳而有了酪,由於酪而有了生酥,由於生酥而有了熟酥,由於熟酥而有了酥精(醍糊)那樣,所謂酥精,就是最為第一,最為大,最為上,最為勝,最為尊,最為妙。像如是的,居士!這種行欲的人,在於諸行欲的人當中,乃最為第一,最為大,最為上,最為勝,最為尊,最為妙!」(等於10.

於是,世尊說此頌而說:

若非法求財 及法非法求 不供不自用 亦不施為福

(如果用非法去求取財物,以及用如法與非法去求取財物,而不供養人,

    不留為自用之需,也不佈施造福。)

二俱皆有惡 於行欲最下 若如法求財 自身勤所得

(這二種行欲的人〔不自用,不供養父母等人,也不佈施求福德〕均為有

  罪惡,在諸行欲的人當中,可說就是最為下級的,如果用如法去求取財物,

   自身勤勉而有所得時。)。

供他及自用 亦以施為福 二俱皆有德 於行欲最上

(則會供養父母等人,以及自己的生活之用,也用來佈施而造福,則這二種

行欲的人〔能自用能供養父母等人,也能佈施造福〕,均會有福德,在於

諸行欲的人當中,是最為上級的。)

 

若得出要慧 行欲住在家 見災患知足 節儉用財物

(假如能得出要的智慧,行欲的人雖住在於家,然而能徹悟災患的可畏,

  而知足,而以節儉去用財物的話。)

 

彼得出欲慧 於行欲最上

(則他就能得出欲的智慧,在於行欲的人當中,就是最為其上的。)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給孤獨居士,以及諸比丘們,聽佛所說,

都歡喜奉行!

阿含經-502

                                        中阿含經卷第三十

 

一二六、行欲經第十(第三念誦)

  大意:本經敘述世上的行欲的人,有的用非法,有的用如法,也有如法與

非法並用等三種,去求財利。對此所得的財物之處理方式,曾舉出十例來

   說明,最後乃指出最下、最上、最妙的行欲的人。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遊行在於舍衛國,

住在於勝林給孤獨園。

那時,給孤獨居士(須達多長者,林園為他所奉獻的)曾往詣佛所,稽首

 佛足,然後退坐在一邊,而白佛說:「世尊!在世間裡,到底有幾種人行

欲呢?(有欲的人可分為幾種欲呢?)

世尊告訴他說:「居士!在世間裡,大凡有十種的人行欲(行欲的人可分為十種類)。那十種呢?

(1)居士!有一種行欲的人,用非法無道的方法,去求索財物。他用非法無道的方法去求財物後,並不自養(亂揮霍),也不及於父母、妻子、奴婢、作使(使用人)等人,使他們得到安隱,也不會用來供養沙門、梵志,使自己能得以升上與樂俱,而受樂報,而生上天上而得長壽,像如是的,有這一種行欲的人。

(2)又次,居士!有一種行欲的人,用非法無道的方法去求索財物。他用非法無道去求財物後,能自養,也及與父母、妻子、奴婢、作使(使用人)等人安隱之用。然而卻不肯去供養沙門、梵志,使自己能升上與樂俱,而受樂報,而生天得長壽,像如是的,有這一種行欲的人。

(3)又次,居士!有一種行欲的人,用非法無道去求索財物。他用非法無道去求取財物後,能自養,也能安隱及與父母、妻子、奴婢、作使(使用人)等人,也用來供養沙門。梵志,使自己能升上與樂俱,而受樂報,而生天得長壽,像如是的,有這一種行欲的人。

(4)又次,居士!有一種行欲的人,用如法與非法去求索財物(法與非法都用)。他用如法與非法去求取財物後,並不為自養(亂揮霍),也不安隱及與父母、妻子、奴婢、作使等人之用。更不供養沙門、梵志,使自己能升上與樂俱,而受樂報,而生天得長壽,像如是的,有這一種行欲的人。

(5)又次,居士!有一種行欲的人,用如法與非法去求索財物。他用如法與非法去求取財物後,能作為自己的養生之用,也能用來安隱父母、妻子、奴婢、作使(使用人)等人之用,然而卻不肯去供養沙門、梵志,使自己能升上與樂俱,而受樂報,而生天得長壽,像如是的,有這一種行欲的人。

(6)又次,居士!有一種行欲的人,用如法與非法去求索財物。他用如法與非法去求取財物後才能自養生,也能贍養及與父母、妻子、奴婢、作使(使用人),也會去供養沙門、梵志,使自己升上與樂俱,而受樂報,而生天得長壽,像如是的,有這一種行欲的人。

(7)又次,居士!有一種行欲的人,用如法,依道去求索財物。他雖用如法依道去求索財物後,卻不為自養(不會作為生活需用之費,而亂用),也不贍養及與父母、妻子、奴婢、作使等人,更不肯去供養沙門、梵志,使自己能升上與樂俱,而受樂報,而生天長壽,像如是的,有這一種行欲的人。

(8)又次,居士!有一種行欲的人,用如法,照常道去求索財物。他如法而按照常道去求索財物後,能作為自養之用,也能安隱及與父母、妻子、奴婢、作使等人之用,然而卻不會用來供養沙門、梵志,使自己能升上與樂俱,而受安樂的果報,而生上天上去得長壽,像如是的,有這一種行欲的人。

2023年5月2日 星期二

阿含經501

 

那個人或者在於無事處,或者在於山林樹下,或者在於空閒的居處,而念三不善之念,所謂欲念、恚念、害念,這就是在我的聖法當中,所說的不善的數往求索。那個人作身的惡行,口、意的惡行,他作身的惡行,作口、意的惡行後,就因於此,緣於此,在其身壞命終之後,必定會至於惡處,會轉生於地獄中,這就是在我的聖法當中所說的不善的被收縛。我並不看見過收縛更有如是之苦、如是之重、如是之粗、如是之不可樂,如地獄、畜生、餓鬼之縛的。此三種的苦縛,漏盡的阿羅訶(阿羅漢)比丘,已經如實而知,而滅盡,已經拔除其根本,永遠沒有來生的了!」

於是。世尊說此頌而說:

世間貧窮苦 舉貸他錢財 舉貸錢財已 他責為苦惱

(世間之人,如貧窮的話,就是一大苦惱,如貧窮而向人舉貸其錢財,

舉貸他人的錢財後,被他人所逼債,就是一大苦惱。)

財主往求索 因此收繫縛 此縛甚重苦 世間樂於欲

(財主到了其家去求索債務,由於不能還給人家。因此而被收繫縛著,

此收縛乃是非常的苦惱之事,然而世間的人卻樂於欲,就會有如此之苦 

於聖法亦然 苦無有正信 無慚及無愧 作惡不善行

(在於聖法當中,也是同樣之理,如果沒有正信的話,就沒有慚,以及

  沒有愧,而會作惡作不善之行。)

身作不善行 口意俱亦然 覆藏不欲說 不樂正教訶

(身作不善之行,口與意也都同樣的作不善之行。作惡而覆藏其惡,

不欲說出來,不樂於正信之人之教訶。)

若有數數行 意念則為苦 或村或靜處 因是必有悔

(如果有數數而行〔常行惡業〕的話,意念則會為苦。或者行於村,

或者在靜處,因此之故,必定會有後悔的。)

 

身口習諸行 及意之所念 惡業轉增多 數數作復作

(身口都習諸惡行,以及意之所念,其惡業會轉增愈多,會數數〔常常〕

去作,而會一再的去作。)

彼惡業無慧 多作不善已 隨所生畢訖 必往地獄縛

(他乃作惡業,而沒有智慧,而多作不善後,就會隨著其所生的完畢之後

〔死亡之後〕,必定會轉往而被地獄之所縛。)

此縛最甚苦 雄猛之所離 如法得財利 不負得安隱

(此縛乃最為苦痛的,為那些有雄猛而堅定信心的人,之所離棄的。

如果如法而得財利,不負於人的話,就會得安隱的。)

施與得歡喜 二俱皆獲利 如是諸居士 因施福增多

(佈施與人,就會得歡喜之心,施與受施的二人,俱能獲善利,像如是的,

諸居士們,都是由於佈施而其福德才會轉增而多起來的。)

 

如是聖法中 若有好誠信 具足成慚愧 庶幾無慳貪

(像如是的,在於聖法當中,假若有愛好誠信的話,就會具足而成就慚愧,

就會庶幾〔幾乎,等於〕沒有慳貪。)

 

已捨離五蓋 常樂行精進 成就諸禪定 滿具常棄樂

(己經捨離五蓋〔貪、瞋、掉悔、惛眠、疑〕,都常樂行精進,都成就諸

禪定,滿具而常棄除欲樂。)

已得無食樂 猶如水浴淨 不動心解脫 一切有結盡

(已經得達無食之樂,有如水浴而清淨那樣。是不動心解脫,一切的有結

都滅盡。)

無病為涅槃 謂之無上燈 無憂無塵安 是說不移動

(無病為之涅槃,謂之無上之燈。沒有憂悲,沒有塵垢〔離開塵勞〕,

而安隱,這叫做不移動。)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那些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中阿含經卷第二十九完

2023-05-01 原始點教學

 


















2023年5月1日 星期一

阿含經-500

 

一二五、貧窮經第九(第三念誦)

大意:本經敘述有欲而貧窮的就是大苦,因為貧窮而致於舉貸,而被索取高利所惱,財主屢往求索、收縛就為之最大之苦。人如沒有信,沒有戒,聞、施、慧的話,則縱然富有財寶,也因沒有力勢法財,故也為之貧窮,在聖法當中,稱為不善貧窮。假如造身口意三惡業的話,就如貧窮而舉債那樣。必墮於三塗之苦。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遊行在於舍衛國,住在於勝林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在世間裡,有欲的人,而其本身卻貧窮無財物,這種人是否為有很大的苦惱嗎?」諸比丘們回答說:「爾也(是的)!世尊!」

世尊又告訴諸比丘們說:「如果有欲之人,因為貧窮而舉貸他家的財物(向人借用財物),在世當中,都舉貸他家的財物,這種人是否為大苦嗎?」諸比丘們白佛說:「爾也!世尊!」

世尊又告訴諸比丘們說:「如果有欲之人,向人舉貸財物,而不能按約定的時間還給人,而白日長息(一天一天的增加利息的數目),此世間中的長息,是否為大苦惱嗎?」諸比丘們白佛說:「爾也!世尊!」

世尊又告訴諸比丘們說:「如果有欲的人,欠人的長息不按時還給人家,財主就來責索(呵責索取利息),在世間中,被財主責索,為大苦惱嗎?」諸比丘們回答說:「爾也!世尊!」

世尊又告訴諸比丘們說:「假如有欲的人,被財主責索,而不能得以償還,財主就屢次到他之家,去求索(追求索取利息),在世間中,被財主數往至彼求索(被財主屢次的到其家去追求索取長息),這種人是否為大苦嗎?」諸比丘們回答說:「爾也!世尊!」

世尊又告訴諸比丘們說:「如果有欲的人,被財主數往至彼求索,他仍然故我,而不能還給人家的財物,便會被財主之所收縛,在世間中,被財主所收縛,這種人是否為大苦惱嗎?」諸比丘們回答說「爾也!世尊!」

世尊說:「這就是世間中的有欲之人,而貧窮,就是一大苦惱,世間中的有欲之人,向人舉貸財物,是一大苦惱,世間中有欲之人,向人舉貸而付長息,是一大苦惱,世間中有欲之人,被財主責索,是大苦惱,世間中有欲的人,被財主數往至彼求索,是大苦惱,世間中有欲的人,被財主收縛,就是一大苦惱。

像如是的,如果有人在於此聖法之中,對於善法,並沒有信(不信就會不作),沒有禁戒(不持戒),沒有博聞(不多聞就不會有智慧),沒有佈施(不肯佈施),沒有智慧去瞭解善法(不知作善有善的果報)的話,則這種人雖然有好多的金、銀、琉璃、水精、摩尼(如意珠)、自珂、螺璧、珊瑚、琥珀、瑪瑙、瑇瑁(龜類動物,甲煮熱則甚柔,可制飾物)、硨磲(海中大貝,可制飾物)、碧玉、赤石、琁珠等寶物,然而他仍舊為貧窮,並沒有力勢(無功德法力),這就是在我的聖法中,可說就是不善的貧窮的人。

這種人由於有了身的惡行,口、意的惡行,就是在我的聖法中,所謂不善的舉貸。他欲覆藏其身的惡行,並不自己髮露出來,不欲道說(不願說出其罪而懺悔),不欲使人訶責他(怕人罵他),不順求哀懺罪。欲覆藏其口、意的惡行,而不自髮露(不坦白告訴人家),不欲道說,不欲使人訶責他,不順求哀懺罪,這就是在我的聖法中,所說的不善的長息。他或者行是在於村邑,以及在於村邑之外時,諸修梵行的人,看見之後,便作如是之說:『諸位賢者!此人如是而作,如是之行,如是之惡,如是的不淨,可說是村邑之刺!』那個人便作如是之說:『諸位賢者!我並不如是而作,不作如是之惡,不如是的不淨,也不是村邑中之剌。』這就是在我的聖法當中,說為是不善的責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