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1日 星期一

阿含經-181

 四十五、慚愧經(上)第四(初一日誦)

 大意:本經敘述佛陀告訴諸比丘:正念、正智,乃依於正思惟,正思惟則依於信,信乃依於愛敬,愛敬則依於慚愧。如沒有慚愧的話,就會害愛敬,會害於信,乃至會害解脫、涅槃。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遊行在於舍衛國,住在於勝林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如果比丘沒有慚,沒有愧的話,便會損愛恭敬;如沒有愛恭敬的話,便會損害其信;如沒有其信的話,便會損害正思惟;如沒有正思惟的話,便會損害正念正智;如沒有正念正智的話,便會損害護諸根,以及損害護戒、不悔、歡悅、喜、止、樂、定,和見如實、知如真、厭、無欲、解脫。假如沒有解脫的話,便會損害涅槃。如果比丘有慚有愧的話,便會修習愛恭敬;如果有愛恭敬的話,便會修習其信;假如有信的話,便會修習正思惟;如果有正思惟的話,便會修習正念正智;假若有正念正智的話,便會修習護諸根、護戒、不悔、歡悅、喜、止、樂、定、見如實、知如真、厭、無欲、解脫;倘若有解脫的話,便會修習涅槃。」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那些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2021年10月8日 星期五

阿含經-180

 阿難!這就是由於持戒,便能得不悔,由於不悔,便能得歡悅,由於歡悅,便能得喜,由於喜,便能得止(輕安、猗息),由於止,便能得樂,由於樂,便能得定心(三昧)。阿難!多聞的聖弟子,有定心的人,便能見如實、知如真(如實而知見一切),由於見如實、知如真,便能得厭離,由於厭離,便能得無欲,由於無欲,便能得解脫,由於解脫,便知解脫,所謂: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後有,而知如真。阿難!這就是叫做法法相益,法法相因。像如是的,此戒乃為趣至於第一(涅槃),所謂度過此岸,而得至彼岸。」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尊者阿難,以及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四十四、念經第三(初一日誦)

  大意:本經敘述佛陀告訴諸比丘:護諸根、護戒、不悔,乃至於解脫、涅槃,均為是基於正念正智的。如果沒有正念正智的話,就不能成就。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遊行在於舍衛國,住在於勝林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如果比丘多忘而沒有正智的話,便會損害正念正智的。如果沒有正念正智的話,便會損害護諸根、護戒、不悔、歡悅、喜、止、樂、定,以及知如真、厭、無欲、解脫。


假如沒有解脫的話,便會損害涅槃。如果比丘不多忘,而有正智的話,便會修習正念正智。如果有正念正智的話,便會習護諸根、護戒、不悔、歡悅、喜、止、樂、定,而見如實、知如真、厭、無欲、解脫。如果有解脫的話,便會習涅槃。」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那些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2021年10月7日 星期四

阿含經-179

 四十三、不思經第二(初一日誦)

 大意:本經敘述人不可以唯求不悔,而不持戒,應該持戒,便能得無悔,乃至便能得證解脫。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遊行在於舍衛國,住在於勝林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垂告說:「阿難!持戒的人,不應該思念『使我不悔』。阿難!但是法,乃為自然(順法之性,自自然然會這樣,那樣)。因此,持戒的人,便自然會得不悔的(故應持戒,不可以只顧能不追悔,下同)。阿難!有不悔的人,不應該思念『使我歡悅』。阿難!但是法乃自然,如有不追悔的人,便能得歡悅。阿難!有歡悅的人,不應該思念『令我喜』。阿難!但是法乃自然,有歡悅的人,便會得喜的。阿難!有喜的人,不應該思念『使我止。』阿難!但是法乃是自然的,有喜的人,便能得止身(輕安)。

 

阿難!有止的人,不應該思念『使我樂』。阿難!但是法乃自然,有止的人,便能得覺樂。阿難!有樂的人,不應該思念『使我定』心(三昧)。阿難!但是法乃為自然的,有樂的人,便能得定心。阿難!有定的人不應該思念『使我見如實、知如真』。阿難!但是法乃為自然的,有禪定的人,便得見如實、知如真(如實而知見一切)。阿難!如有見如實、知如真的話,就不應該思念『令我厭』離。阿難!但是法乃為自然的,如有見如實,知如真的話,便得厭離。阿難!有厭離的人,不應該思念『使我無欲』。阿難!但是法乃為自然的,有厭離的人,便能得無欲。阿難!有無欲的人,不應該思念『使我解脫』。阿難!但是法乃為自然的,有無欲的人,便能得解脫一切的淫、怒、癡的。

2021年10月6日 星期三

阿含經-178

 阿難又問:「世尊!定為甚麼意義呢?」

世尊回答說:「阿難!定就是使其見如實、知如真之義(如實而知,如實而

見)。阿難!如有定的話,便能得見如實、知如真。」

阿難又問:「世尊!見如實、知如真是甚麼意義呢?」

世尊回答說:「阿難!見如實、知如真就是使其厭之義(厭惡、厭離)。阿

難!如有見如實、知如真的話,便能得厭。」

阿難又問:「世尊!厭為甚麼意義呢?」

世尊回答說:「阿難!厭就是令其無欲之義(離欲)。阿難!如有厭的話,

便得無欲。」

阿難又問:「世尊!無欲為甚麼意義呢?」


世尊回答說:「阿難!無欲就是使其解脫之義(離繫縛而得自在)。阿難!如有無欲的話,便能得解脫一切的淫、怒、癡。這叫做,阿難!由於持戒便得不悔恨,由於不悔硬得歡悅(愉悅),由於歡悅便得喜(喜悅心),由於喜便得止(輕安),由於止便得樂,由於樂便得定(三昧)。阿難!多聞的聖弟子,由於定,便得見如實、知如真(能如實而知見一切),由於見如實、知如真之故,便得厭離,由於厭離而得無欲,由於無欲,便能得到解脫,由於解脫,便知解脫。所謂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而知如真(如實而知道此事,也就是徹證其理而得道、證果)。阿難!這就是法法相益,法法相因(每一法都有互為因果關係,相互幫助之處)。像如是的,此戒就是趣至於第一(涅槃),所謂度過此岸,而得至彼岸之義。」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尊者阿難,以及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2021年10月5日 星期二

阿含經--177

 中阿含經卷第十

 習相應品第五

(有十六經)(初一日誦)

 

何義不思念慚二 戒敬各二及本際

二食盡智說涅槃 彌醯即為比丘說

(何義經、不思經、念經,慚(愧)為二經。戒經和(恭)敬經都各有二

經,以及本際經,二種食經、盡智經、說涅槃經、彌醯經,即為比丘說

經)。

  

四十二、何義經第一

  大意:本經敘述佛陀告訴阿難!持戒者便得不悔,因不悔,便得歡悅,乃

至得解脫,如是此戒,得趣至於彼岸。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遊行在於舍衛國,住

在於勝林給孤獨園。

那時,尊者阿難則於晡時(申時),從燕坐(禪坐)起來,往詣佛所,稽首

佛足,然後退住在一邊。他仰白佛陀說:「世尊!持戒是甚麼意義呢?」

世尊回答說:「所謂持戒,乃使其不追悔之義。阿難!如果有人持受戒律的

,便能得到不悔恨的。」


阿難又問:「世尊!不悔恨是甚麼意義呢?」

世尊回答說:「阿難!不悔恨就是使其歡悅之義。阿難!如果有人不追悔的

話,便會得到歡悅。」

阿難又問:「歡悅為甚麼意義呢?」

世尊回答說:「阿難!歡悅就是使其喜之義。阿難!如果有人歡悅的話,便

會得喜的(喜悅心)。」

阿難又問:「世尊!喜為甚麼意義呢?」

世尊回答說:「阿難!喜就是使其止之義。阿難!如果有喜的話,便能得止

身(輕安、猗息)。」

阿難又問:「世尊!止是甚麼意義呢?」

世尊回答說:「阿難!止就是使其樂之義(快樂安隱)。阿難!如果有止的

話,便能覺得快樂。」

阿難又問:「世尊!樂是甚麼意義呢?」

世尊回答說:「阿難!樂就是使其定之義。阿難!如有樂的人,便會得定心。」(三昧、等持)。

2021年10月4日 星期一

阿含經-176

 四十一、手長者經(下)第十(初一日誦)

  大意:本經敘述的內容,為佛陀稱讚手長者為一具足了少欲、信、慚、愧、精進、念、定、慧等八種未曾有之法。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遊行在於阿邏鞞伽邏,住在於惒林中。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手長者具有了八種未曾有之法。那八種呢?手長者具有了(1)少欲,(2)有信,(3)有慚,(4)有愧,(5)有精進,(6)有念,(7)有定。(8)有慧。


(1)手長者具有了少欲,這從那裡說起呢?(此何困說)。因為手長者自己為少欲的人,而不欲使人知道他為少欲的人。手長者有信、有慚、有愧、有精進、有念、有定、有慧。而手長者雖然自己有慧(包括信等之法),卻不欲使他人知道其有慧。手長者之所以有少欲的原因,就是因此之故而說的。


(2)手長者具有了信,此何因說?(從何說起?)因為手長者已得信心堅固,深著於如來(愛樂如來之法不放),信根已成立,始終不會再隨諸外道之沙門、梵志,或者是天,是魔,是梵,以及其餘的世間的了。手長者之所謂具有了信,就是由於此之故而說的。


(3)手長者具有了慚,是從甚麼而說的呢?因為手長者乃常行慚恥,可慚而知慚。知道惡不善之法,乃為穢汙煩惱之法,會受諸惡報,會造諸生死之本的。手長者之所謂有慚,就是由此之故而說的。


(4)手長者具有了愧,這是從何因而說的呢?手長者乃常行羞愧,可愧而知愧。知道惡不善之法。為穢汙煩惱之法,是會受諸惡報,會造生死的根本的。手長者之所謂有愧,就是由此之故而說的。


(5)手長者具有了精進,是由何因而說的呢?因為手長者乃常行精進,都除惡不善之法,而修諸善法,常常自己起意(發心),都專心一意而堅固,為了諸善本而不捨方便。手長者之所以具有了精進,就是由此而說的。


(6)手長者之具有了念(四念處),這是由何因而說起的呢?因為手長者,觀察內身如身(觀察自身,而觀察自身為不淨),觀察內覺(受),觀察心,觀察法,都如法(所謂觀察受是苦,觀察心為無常,觀察法為無我,連同觀身為不淨,為之四念處、四念住,都能如意)。手長者之所謂有念,就是因此之故而說的。

(7)手長者之具有了定,這是由於何因而說起的呢?因為手長者乃離開欲,離開惡不善之法,……乃至得證第四禪之成就而遊止在於其境界。手長者之所謂具有了定,就是因此之故而說的。


(8)手長者之所謂具有了慧,這是由於何因而說的呢?因為手長者乃修行智慧,觀察興衰之法,得證如此之智,聖慧明達,一切都能分別曉了,以正盡苦。手長者之所謂具有了慧,就是因此之故而說的。總而言之,手長者乃具有如上之八種未曾有之法,因此之故而說的」。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那些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中阿含經卷第九完

2021年10月1日 星期五

阿含經-175

 (8)又次,世尊!我們的大海的閻浮洲中,有五大河。一為恒伽(恒河),二為搖尤那,三為舍牢浮,四為阿夷羅婆提,五為摩企,都流入於大海。既流入海中後,就各放棄其本名,都叫做大海。世尊!如我們的大海的閻浮洲中有五大河,一叫恒伽,二叫搖尤那,三叫舍牢浮,四叫阿夷羅婆提,五叫摩企,都流入於大海,既流入大海後,就各舍其本名,都叫做大海的話,這就是我們的大海中的第八未曾有之法,諸阿修羅見後,都喜樂於其中。世尊!這叫做我們的大海中有八種未曾有之法,諸阿修羅們看見後,都喜樂於其中。世尊!在於佛的正法與律當中,有幾種未曾有之法,使諸比丘們見後,都喜樂於其中呢?」

世尊回答說:「婆羅邏!在我的正法與律當中,也有八種未曾有之法,使諸比丘們見後,就喜樂於其中。那八種呢?

(1)婆羅邏!如大海,乃從下至上,周漸廣,均調而轉上,以成就至於岸,其水都常滿於其中,未曾流出海外那樣。婆羅邏!我的正法與律,也是如是,都漸作而漸學,漸盡而漸教。婆羅邏!如我的正法與律為漸作漸學,漸盡漸教之事,就是所謂我的正法與律當中,第一種未曾有之法,使諸比丘們見後,都喜樂於其中。


(2)又次,婆羅邏!如大海潮,未曾失去其時那樣,婆羅邏!我的正法與律也是如是,乃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私施設禁戒,諸族姓子們學後,乃至命盡,終不會犯戒。婆羅邏!如我的正法與律當中,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私施設禁戒,而諸族姓子們學習後,乃至命終,終不犯戒之事,就是所謂我的正法與律當中的第二種未曾有之法,使諸比丘們見後,都喜樂於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