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10日 星期三

阿含經-34

 (3)甚麼叫做有漏(煩惱)乃從離(回避)而斷滅的呢?比丘們!如看見惡象的話,就應當遠離。如遇惡馬、惡牛、惡狗、毒蛇、惡道、溝坑、屏廁、江河、深泉、山岩、惡知識、惡朋友、惡異道、惡閭裡、惡居止的話,也同樣的應該遠離。假如與諸修習梵行的人同在一處,而人並沒有疑,卻使其有疑的話,則當一位比丘的人,就應該要遠離。

如遠離惡知識、惡朋友、惡異道、惡閭裡、惡居止那樣。如果和諸修習梵行的人同其處所,他人沒有疑,而使其有疑的話,就盡當遠離。如果不遠離的話,就會生煩惱、憂戚。假如遠離的話。就不會生煩惱、憂戚,這叫做有漏(煩惱)乃從遠離(回避)而斷滅的。

 

(4)甚麼叫做有漏(煩惱)乃從受用而斷滅的呢?比丘們!如受用衣服。並不是為利之故,不是由於貢高之故,不是為了嚴飾之故,只是為了遮住蚊虻、風雨、寒熱之故,為了慚愧之故。如受用飲食。乃不是為利之故。不是由於貢高之故,不是為了肥悅之故,只是為了令身能得久住,而能得以除滅煩惱、憂戚之故,為了行梵行之故,欲使舊病斷除之故,為了新病不生之故。為了久住安隱無病之故。如受用居止的房舍、床褥、臥具,都不是為利之故,不是由於貢高之故,不是為了嚴飾之故,只是為了疲倦之得以止息之故。


為了能得靜坐之故。如受用湯藥,乃不是為利之故,不是由於貢高之故,不是為了肥悅之故,只是為了滅除病惱之故,為了攝御命根之故,為了安隱無病之故。如不服用的話,就會生煩惱、憂戚,如受用則不會生煩惱、憂戚,這叫做有漏(煩惱)乃從受用而斷。


(5)甚麼叫做有漏(煩惱)從忍受而斷呢?比丘們!精進而斷除惡不善之法,而修習善法之故,常有起想(發心),而專心一意的精勤,如使身體、皮肉、筋骨、血髓等都因用功而致幹竭,也不捨棄精進,要得達所求的目的,乃捨棄精進。比丘們!又當堪以忍受饑渴、寒熱、蚊虻蠅蚤等害。對於風日所逼,惡聲捶杖,也能忍受它。身遇諸病,極為苦痛,而至生命欲絕等諸不可樂之事,都能堪以忍受。如果不忍受的話,就會生煩惱、憂戚,如能忍受的話,就不會生煩惱、憂戚,這叫做有漏(煩惱)從忍受而斷。


(6)甚麼叫做有漏(煩惱)乃從除(遣除)而斷呢?比丘們!如生欲念而不想除斷捨離,生恚念、害念而不想除斷捨離,那是不對的。如不除斷的話,就會生煩惱、憂戚,假如除斷的話,就不會生煩惱、憂戚,這叫做有漏(煩惱)乃從遣除而斷。 

 

(7)甚麼叫做有漏(煩惱)乃從思惟(思考觀察真理)而斷呢?比丘們!應思惟初念覺支(至於覺的成分有七,1.念,2.擇法,3.精進,4.喜,5.息,6.定,7.捨。念覺支為第一,也就是初),要依於離,依於無欲,依於滅盡,而趣至於出要(出離生死)。思惟法、精進、喜、息、地等也是同樣之理(簡略不說耳)。其次思惟第七覺支,也是依於離,依於無欲,依於滅盡,而趣至於出要(出離生死)。假如不思惟的話,就會生煩惱、憂戚,如能思惟的話,就不會生煩惱、憂戚,這叫做有漏(煩惱(乃從思惟而斷。))。


假如使比丘之有漏(煩惱)乃從見解而得以斷除的話,就應以見解而斷。有漏(煩惱)如果從防護而得以斷除的話,就應以防護而斷。有漏(煩惱)如從離(回避)而得以斷除的話,就應以離(回避)而斷。有漏(煩惱)如從受用得以斷除的話,就應以受用而斷。有漏(煩惱)如從忍受而得以斷除的話,就應以忍受而斷。有漏(煩惱)如從除遣而得以斷除的話,就應以遣除而斷。有漏(煩惱)如從思惟而得以斷除的話,就應以思惟而斷除。這叫做比丘之一切漏(煩惱)


已盡,諸結(繫縛、煩惱)都已解開,能用工智而得達苦的邊際(生死苦惱滅盡無遺)。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中阿含經卷第二完(待續)

2021年3月9日 星期二

阿含經-33

 有七種能斷滅漏、煩惱、憂思之法。那七種呢?有的漏,可從見(見解)而斷,有的漏,可從護(防護)而斷,有的漏,可從離(回避)而斷,有的漏可從用(受用)而斷,有的漏可從忍(忍受)而斷,有的漏可從除(遣除)而斷,有的漏可從思惟(思考觀察真理)而斷。

(1)甚麼叫做有漏(煩惱)可從見而斷呢?凡夫愚人,因不得聽聞正法,不值遇真知識,不知道聖法,不能以聖法調御自己,不知如真之法,不正思惟,因此之故,便作如是之念:我是否有過去世嗎?我是否沒有過去世嗎?我由於何因而有過去世呢?我為甚麼有過去呢?我是否有未來世嗎?我是否沒有那未來世嗎?我由於何因而有未來世呢?我為甚麼會有未來世呢?自己會疑惑自己之身為甚麼叫做這樣?為甚麼是這樣?現在這些眾生到底是從甚麼地方而來的呢?當會至於何處呢?本來是由於甚麼而有?當會為甚麼因由而有?


他作如是的不正思惟,而在於六見中,隨著其見解而生『真有神』(吾我-有我的真我)的見解,生此見解,而生『真無神』(吾沒有我-無有我的真我)的見解,生此見解而生『神見神』(由於我而知我-我由真我覺知真我)的見解,生此見解而生『神見非神』(由於我而知無我-我由真我覺知非真我)的見解,生此見解而生『非神見神』(由於無我而知我-我由非真我覺知真我)的見解,生此見解而生此是神(我)的見解,此神(我)能語、能知、能作、能教、能起、能教起,會生於彼彼處(各處)而受善惡的果報。無一定三昧處,無一定之有,無定當有。這就是其見解的弊端,都被這些見解所動,被這些見結(煩惱)所繫縛。凡人愚人由於是如此之故,便會領受生老病死等苦惱。


多聞的聖弟子,則因得聞正法,值遇真知識,能以聖法調御自己,而知如真之法,知苦之如真之法。知苦集、知苦滅、知苦滅之如真之法。像如是的知如真之法後,則三結會滅盡,身見、戒禁取見、疑等三結滅盡後,就能得證須陀洹,而不會墮於惡道之法,定能趣向於正覺,極多隻受七有之身,也就是天上、人間各七往來後,便會得盡苦際。假如不知見的話,就會生煩惱、憂戚。如果能知見的話,就不會生煩惱、憂戚,這叫做有漏(煩惱)乃從見(見解、知見)而斷。


(2)甚麼叫做有漏(煩惱)乃從護(防護)而斷呢?比丘們!以眼根看見色相時,能防護眼根的,就是以正思惟而觀察為不淨之觀。如不防護眼根的話,就是以不正思惟,而觀察為清淨之觀。如果不防護的話,就會生煩惱、憂戚。假若能防護的話,就不會生煩惱、憂思。像如是的,以耳、鼻、舌、身、意等根而知法(耳聽聲,鼻嗅香、舌嘗味、身感觸、意知法)。能防護意根的人,就是以正思惟而起不淨觀的。不防護意根的人,就是以不正思惟,而用淨觀之故。如果不防護的話,就會生煩惱、憂戚,能防護的人,就不會生煩惱、憂戚,這叫做有漏(煩惱),乃從防護而斷的。

 

2021年3月8日 星期一

阿含經-32

 0、漏盡經第十(初一日大意):

本經敘述佛陀告訴諸比丘:七種有關於斷除有漏之法。(1)依見而斷(得如實知見)。(2)依護(護諸根)。(3)依離(遠惡友、惡外道)。(4)依用(受用衣服臥具等佈施時之反省)。(5)依忍(血肉幹竭,仍決心精進)。(6)依除(除欲恚害三念)。(7)依思惟(七覺支之思惟)。並說斷有漏者,諸結已解,能用正智,究竟苦邊。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遊化到拘樓瘦(國),住在於劍磨瑟曇(村邑)的拘樓人所住的都色。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由於知,由於見之故,諸漏得以滅盡,並不是不知,並不是不見而能得漏盡的。甚麼叫做以知、以見之故,而能得盡諸漏呢?所謂有正思惟(正確的思量分別),也有不正思惟(不正當的思量分別)。假若不正思惟的話,則未生的欲漏(愛欲的煩惱)會得以生起,已生起的煩惱,便會一再的增廣,未生的有漏(執著於生存的煩惱)、無明漏(沒有智慧的煩惱),也會生起,已生的便會一再的增廣。反之而如果為正思惟的話,則未生的欲漏不會生起,已生起的便會消滅,未生的有漏、無明漏都不會生起,已生起的便會消滅。


然而凡夫愚人,不得聽聞正法,不值遇真知識,不知聖法,對於聖法而不調御自己,不知如真之法(不知真實之法,如甚麼叫做應當思惟之法,甚麼為之不應當思惟之法,都不了知)。如果不正思惟的話,則未生的欲漏會生起,已生的欲漏便會增廣。如果為正思惟的話,則未生的欲漏不會生起,已生的欲漏便會消滅,未生的有漏、無明漏,不會生起,已生的便會消滅。由於不知如真之法之故,不應該念的法,都會去念,應念的法,卻不會去念。由於不應念之法,會去 思念,應念之法,不去思念之故,未生起的欲漏會由之而生,已生起的,便會一再的增廣,未生起的有漏、無明漏,會由之而生起,已生起的,便會一再的增廣。


多聞的聖弟子,乃因得聞正法,值遇真知識,在聖法中能調御自己,而能知道如真之法。而不正思惟的人,則未生的欲漏會生起,已生的便會增廣,未生起的有漏、無明漏會生起,已生起的便會增廣。反之而有正思惟的人,則未生起的欲漏不會生起,已生起的便會消滅,未生起的有漏、無明漏不會生起,已生起的便會消滅。知道如真之法後,則不應念的法,就不會念,應念的法便會自動的去念它。由於不應念之法,不去念,應念之法便會生起念念不忘之故,未生起的欲漏就不會生起,已生起的便會消滅,未生起的有漏、無明漏就不會生起,已生起的便會消滅。(待續)

 

2021年3月5日 星期五

阿含經-31

 像如是的,賢者!拘薩羅王波斯匿,回答群臣所問的就是如是!像如是的,賢者!由於戒清淨之故,而得心清淨,由於心清淨之故,而得見清淨,由於見清淨之故,而得疑蓋清淨,由於疑蓋清淨之故,而得道非道知見清淨,於道非道知見清淨之故,而得道跡知見清淨,由於道跡知見清淨之故,而得道跡斷智清淨,由於道跡斷智清淨之故,世尊才施設無餘涅槃。」

 

於是,尊者舍梨子,乃問尊者滿慈子說:「賢者!你的尊名怎麼稱呼?諸修習梵行之人(諸同道者)是怎樣稱呼賢者您的呢?」

尊者滿慈子回答說:「賢者!我的字型大小為滿,我的家母名慈,因此之故,諸梵行人(諸同道者)都叫我為滿慈子。」(富樓那-滿,彌多羅尼-慈,之子)。


尊者舍梨子感歎而說:「善哉!善哉!賢者滿慈子!您為如來的弟子,所作的智辯,聰明而決定,是安隱而無畏,而成就調御,已逮到大辯才,得甘露之法幢,在於甘露界,能自作證,而成就游止於其境地。由於請問賢者您,有關於甚深之義,都能盡義回答之故。賢者滿慈子!諸修習梵行的人,為得大利的了!能得以值遇賢者滿慈子您,而能隨時往見您,隨時禮拜您!我現在也得大利,能隨時往見,隨時禮拜!諸修習梵行的人,應當將衣縈起在於頭頂上,以便頂戴賢者滿慈子您,為了得大利之故。我現在也得大利,也應隨時往見,隨時禮拜您!」


尊者滿慈子問尊者舍梨子說:「賢者的尊名怎麼稱呼呢?諸修習梵行的人怎麼稱呼賢者您呢?」尊者舍梨子回答說:「賢者!我的字叫做優波提舍(論議),我的家母名叫舍梨(如鶖之眼),因此之故,諸修梵行的都叫我為舍梨子。」(其母的眼睛似鶖鷺,故為鶖子)。


尊者滿慈子感歎而說:「我現在和世尊的弟子共論而不知道,和第二尊(世尊為第一尊,舍利子為第二尊)共論而不知道,和法將(法的龍象、大將,舍利弗之異稱)共論而不知,和轉法輪復轉的弟子(世尊轉法輪,舍利弗復轉世尊之法輪,也是舍利弗的異稱)共論而不知道。如果我一開始就知道為舍梨子的話,就不能回答一句話,更何況又這樣一再的深論。善哉!善哉!尊者舍梨子!為如來的弟子,所作的為智辯而聰明決定,為安隱無畏,成就調御,逮大辯才,得甘露幢。在於甘露界裡,能自作證,成就游止於其境界裡。由於尊者以甚深甚深之間之故,尊者舍梨子啊!諸修梵行的人,因此而能得大法利。能得以值遇尊者舍梨子您,而能隨時往詣拜見,隨時得以禮拜!我現在也因之而能得大法利,能隨時往詣拜見,隨時得以禮拜!諸修梵行之人,應當要縈衣而戴尊者舍梨子於頭頂上,為得大法利之故。我現在也得大法利,能隨時往詣拜見,隨時禮拜!」


像如是的二位賢者,都更相稱讚歎說,更相贊善後,歡喜奉行。然後,即從他們的座位站起,各還所止住的地方(回到各人本來的住處)。(待續二日)

2021年3月4日 星期四

阿含經-30

 賢者!請你再聽我說:從前拘薩羅王-波斯匿(和悅),住在於舍衛國,而在於婆雞帝城(娑雞帝,為北拘薩羅國之都城)有事,曾作如是之念:到底要用甚麼方便,才能使唯行一日之間,就能由舍衛國而至於婆雞帝城呢?又作此念:我現在寧可叫人從舍衛國至於婆雞帝城,在其中間佈置七輛車為是。那時,就令人從舍衛國至於婆雞帝城,在其中間,佈置七台車輛。

佈置七輛車後,從舍衛國出,至初車(第一輛車),而乘第一輛車(初一車),至於第二輛車時,就捨棄初車,而乘第二車,至第三車時,即捨棄第二車而乘第三車,至第四車時,即舍第三車,而乘第四車,至第五車時,即舍第四車,而乘第五車,至第六車時,即舍第五車而乘第六車,至於第七車時,即舍第六車而乘第七車,在於一日當中,就至於婆雞帝城(七次換車而乘,是形容速度之快捷)。

 

王在婆雞帝城辦完其事後,曾被大臣們圍繞,而坐在於王的正殿。此時,群臣白王說:『到底如何呢?天王!是否用一日之間,就能從舍衛國而至於婆雞帝城了麼?』大王回答說:『如是』(是的)!又問說:『如何呢?天王!您乘第一車在一日當中從舍衛國而至於婆雞帝城的嗎?』大王說:『不也。』又問:『乘第二車,乘第三車,……乃至第七車,從舍衛國而至於婆雞帝城的嗎?』大王說:『不也!』到底云何呢?賢者!拘薩羅王波斯匿的群臣如果又再問王的話,王當怎樣解說呢?

 

當時的大王曾經回答群臣們說:『我在舍衛國時,因對於婆雞帝城有事情要辦,我就曾作此念:要用甚麼方便,才能只行一日的時候,就能從舍衛國至於婆雞帝城呢?我又作此念.我現在寧可叫人從舍衛國至於婆雞帝城,在於其中間佈置七台車輛。我就叫人從舍衛國至於婆雞帝城,在於其中間佈置七輛車。佈置七車完畢後,就從舍衛國出來,至於初一輛車之處,而乘初一輛之車。到了第二車時,就捨棄初車,而換乘第二車,到了第三車時,就捨棄第二車,而換乘第三車, 到了第四車時,就捨棄第三車,而換乘第四車,到了第五車時,就捨棄第四車,而換乘第五車,到了第六宰時,就捨棄第五車,而乘第六車,到了第七車時,就捨棄第六車而換乘第七車,在一日的中間,就能至於婆雞帝城」(待續)

 

2021年3月2日 星期二

阿含經-29

 又問而說:「我剛才問賢者是否從沙門瞿曇之處修習梵行?你則說:是的!現在問賢者你是否為了戒律的清淨之故,乃從沙門瞿曇修習梵行與否?你便說:弗也。是否為了心的清淨之故?是否為了見的清淨之故?為了疑惑之蓋(煩惱)之清淨之故?為了由於辨知徹見正道、邪道之清淨之故?為了徹知徹見道跡之清淨之故?為了經歷道跡,斷除煩惱之智之清淨之故?而從沙門瞿曇修習梵行與否?都說:弗也。那麼,到底是由於那一種義,而從沙門瞿曇修習梵行的呢?」回答說:「賢者!我乃為了無餘涅槃之故!」(無餘涅槃本為身心俱滅,是對於有餘涅槃,也就是還有餘的肉身而說。但這裡,乃指煩惱完全消滅而無餘存的最完善的涅槃。)

又問而說:「云何(你的意見如何)?賢者!是否由於戒律之清淨之故,沙門瞿曇才施設蕪餘涅槃的嗎?」回答說:「不也!」


又問:「由於心的清淨之故,由於見的清淨之故,由於疑蓋之清淨之故,由於正道非道之知見清淨之故,由於道跡知見之清淨之故,由於道跡斷智之清淨之故,沙門瞿曇才施設無餘涅槃的嗎?」回答說:「不也。」

 

 

又問說:「我剛才問賢者你,云何(怎樣)?賢者!是否由於戒清淨之故,沙門瞿曇才施設無餘涅槃與否?賢者乃說:『不也』。又問由於心清淨之故?由於見清淨之故?由於疑蓋清淨之故?由於道非道之知見之清淨之故?由於道跡知見之清淨之故?由於道跡斷智之清淨之故,沙門瞿曇才施設無餘涅槃的嗎?賢者都回答說:『不也』!那麼,賢者所說的,到底是甚麼義理?怎樣能得知呢?」


回答說:「賢者!如果由於戒的清淨之故,世尊沙門瞿曇才施設無餘涅槃的話,就會以有餘而稱說無餘。由於心的清淨之故,由於見的清淨之故,由於疑蓋之清淨之故,由於道非道之知見之清淨之故,由於道跡知見的清淨之故,由於道跡斷智之清淨之故,世尊沙門瞿曇乃施設無餘涅槃的話,就會以有餘稱說為無餘。賢者!如果離開這些法,而世尊乃施設無餘涅槃的話,則凡夫當然也會般涅槃,因為凡夫也是離開這些法之故。


賢者!但由於戒的清淨之故,而得心的清淨,以心清淨之故,而得見的清淨,以見的清淨之故,而得疑蓋的清淨,以疑蓋清淨之故,而得道非道的知見之清淨,以道非道的知見的清淨之故,而得道跡知見的清淨,以道跡知見的清淨之故,而得道跡斷智之清淨,以道跡斷智的清淨之故,世尊沙門瞿曇,乃施設無餘涅槃!

2021年3月1日 星期一

阿含經-28

 這時,尊者舍梨子間其餘的比丘們說:「諸位賢者們!到底那一位是賢者滿懋子呢?」諸比丘們回答說:「尊者舍梨子!唯然(是的)!你所問的尊者,乃坐在於如來的面前,那位白皙隆鼻,如鸚鵡嘴的人,就是那位比丘。」這時,尊者舍梨子知道滿慈子的色貌後,就善自記在心內。

尊者滿慈子經過其夜,在翌日的旦晨,著衣持鉢,進入於舍衛國去行乞食。乞食完畢,在於中午後,回皈精舍,舉放衣鉢澡洗手足,將尼師檀(坐具)放著於肩上,而到安陀林(精舍附近之園林)之經行處(禪坐疲勞,或防睡眠,而在同一處所漫步來回好多次,為之經行。為經行的方便,而將土盛高一些之處,叫做經行處)。尊者舍梨子也過一夜,在於翌旦,著衣持鉢,進入於舍衛國去行乞食。乞食完畢後,回到其精舍,舉放衣鉢,澡洗手足,將尼師檀放著於肩上,也到了安陀林之經行處。


這時,尊者滿慈子到達安陀林後,在於一樹下敷其尼師檀,在那裡結跏趺坐(打坐)。尊者舍梨子也到達安陀林後,在離開滿慈子不遠之處,於一樹下,敷其尼師檀,結跏趺坐在那個地方。


尊者舍梨子則在於晡時(申時),從其燕坐(宴坐,獨自一人在坐禪)起來,即往詣尊者滿慈子之處,共相問訊後,退坐在另一邊,然後開始問尊者滿慈子而說:「賢者!你跟從沙門瞿曇修習梵行嗎?」回答說:「如是(是的)!」

舍梨子又問:「你的意見如何呢?賢者!是否為了戒淨(淨化生活)之故,才從沙門瞿曇修習梵行的嗎?」回答說:「不也(不是的)。」


舍梨子又問說:「是否為了心淨(心的清淨)之故?為了見淨(見的清淨)之故?為了疑蓋淨(除疑後而得的清淨)之故?為了道非道知見淨(由徹知正道、邪道而後獲得的清淨)之故?為了道跡知見淨(由於徹知應行之道而後獲得的清淨)之故?為了道跡斷智淨(由於歷經道跡,和斷除煩惱後,所獲得的清淨)之故?乃從沙門瞿曇之處,修習梵行的嗎?」回答說:「不也!」(不是的)!(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