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10日 星期三

阿含經-34

 (3)甚麼叫做有漏(煩惱)乃從離(回避)而斷滅的呢?比丘們!如看見惡象的話,就應當遠離。如遇惡馬、惡牛、惡狗、毒蛇、惡道、溝坑、屏廁、江河、深泉、山岩、惡知識、惡朋友、惡異道、惡閭裡、惡居止的話,也同樣的應該遠離。假如與諸修習梵行的人同在一處,而人並沒有疑,卻使其有疑的話,則當一位比丘的人,就應該要遠離。

如遠離惡知識、惡朋友、惡異道、惡閭裡、惡居止那樣。如果和諸修習梵行的人同其處所,他人沒有疑,而使其有疑的話,就盡當遠離。如果不遠離的話,就會生煩惱、憂戚。假如遠離的話。就不會生煩惱、憂戚,這叫做有漏(煩惱)乃從遠離(回避)而斷滅的。

 

(4)甚麼叫做有漏(煩惱)乃從受用而斷滅的呢?比丘們!如受用衣服。並不是為利之故,不是由於貢高之故,不是為了嚴飾之故,只是為了遮住蚊虻、風雨、寒熱之故,為了慚愧之故。如受用飲食。乃不是為利之故。不是由於貢高之故,不是為了肥悅之故,只是為了令身能得久住,而能得以除滅煩惱、憂戚之故,為了行梵行之故,欲使舊病斷除之故,為了新病不生之故。為了久住安隱無病之故。如受用居止的房舍、床褥、臥具,都不是為利之故,不是由於貢高之故,不是為了嚴飾之故,只是為了疲倦之得以止息之故。


為了能得靜坐之故。如受用湯藥,乃不是為利之故,不是由於貢高之故,不是為了肥悅之故,只是為了滅除病惱之故,為了攝御命根之故,為了安隱無病之故。如不服用的話,就會生煩惱、憂戚,如受用則不會生煩惱、憂戚,這叫做有漏(煩惱)乃從受用而斷。


(5)甚麼叫做有漏(煩惱)從忍受而斷呢?比丘們!精進而斷除惡不善之法,而修習善法之故,常有起想(發心),而專心一意的精勤,如使身體、皮肉、筋骨、血髓等都因用功而致幹竭,也不捨棄精進,要得達所求的目的,乃捨棄精進。比丘們!又當堪以忍受饑渴、寒熱、蚊虻蠅蚤等害。對於風日所逼,惡聲捶杖,也能忍受它。身遇諸病,極為苦痛,而至生命欲絕等諸不可樂之事,都能堪以忍受。如果不忍受的話,就會生煩惱、憂戚,如能忍受的話,就不會生煩惱、憂戚,這叫做有漏(煩惱)從忍受而斷。


(6)甚麼叫做有漏(煩惱)乃從除(遣除)而斷呢?比丘們!如生欲念而不想除斷捨離,生恚念、害念而不想除斷捨離,那是不對的。如不除斷的話,就會生煩惱、憂戚,假如除斷的話,就不會生煩惱、憂戚,這叫做有漏(煩惱)乃從遣除而斷。 

 

(7)甚麼叫做有漏(煩惱)乃從思惟(思考觀察真理)而斷呢?比丘們!應思惟初念覺支(至於覺的成分有七,1.念,2.擇法,3.精進,4.喜,5.息,6.定,7.捨。念覺支為第一,也就是初),要依於離,依於無欲,依於滅盡,而趣至於出要(出離生死)。思惟法、精進、喜、息、地等也是同樣之理(簡略不說耳)。其次思惟第七覺支,也是依於離,依於無欲,依於滅盡,而趣至於出要(出離生死)。假如不思惟的話,就會生煩惱、憂戚,如能思惟的話,就不會生煩惱、憂戚,這叫做有漏(煩惱(乃從思惟而斷。))。


假如使比丘之有漏(煩惱)乃從見解而得以斷除的話,就應以見解而斷。有漏(煩惱)如果從防護而得以斷除的話,就應以防護而斷。有漏(煩惱)如從離(回避)而得以斷除的話,就應以離(回避)而斷。有漏(煩惱)如從受用得以斷除的話,就應以受用而斷。有漏(煩惱)如從忍受而得以斷除的話,就應以忍受而斷。有漏(煩惱)如從除遣而得以斷除的話,就應以遣除而斷。有漏(煩惱)如從思惟而得以斷除的話,就應以思惟而斷除。這叫做比丘之一切漏(煩惱)


已盡,諸結(繫縛、煩惱)都已解開,能用工智而得達苦的邊際(生死苦惱滅盡無遺)。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中阿含經卷第二完(待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