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29日 星期一

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之18


經文:

應以天龍。夜叉。乾闥婆。
 譯文:
龍,有很多種類:有天上的龍,有海裡的龍,有守藏的龍。天上的龍是在天上做護法。海裡的龍是住於龍宮裡,做魚、鱉、蝦、蟹的首領;又叫降雨龍。守藏龍,就是保護寶貝的龍。或有人把很多實貝值錢的東西,埋到地裡面,因而把龍的貪心引出來,龍就跑到那地方去看守珠寶,給藏住了。在古時有很多很多的龍,現在一般人沒有看見過,就說沒有這種動物,其實龍是很多的。

(在六祖大師那時候有一條毒龍。這毒龍專門噴毒、吐霧。人一旦中了這霧裡的毒,就會生病,甚至會不治而死。當時在南華寺禪堂內的那個地基,原來就是一個毒龍潭,此龍潭的面積大約有一畝地,誰也不知這龍潭有多深?裡面卻住了一條龍,這龍不是個好龍,而是條毒龍,專門害人,牠把南華寺所住的出家人弄得常常生病,不能修行。有一次六祖大師來到那龍潭,牠就現了一個大身,用自己的龍身把一畝地的潭都蓋滿了。六祖大師一看就笑起來,說:「嘿!你只有現大身的本事,卻不能現小身,單能現大身,這還是沒有多大的本領!」
這龍聽了六祖大師這樣說,於是就把自己的大身隱沒了,又現出一個小身,大約有一寸那麼長,在水裡游來游去。
六祖大師說:「哦!你是有點本領,能大又能小,但是你卻不會跳到我這個缽裡來,你可不敢跳進這缽裡。」
這時,龍在水裡聽了之後,「噗通!」一聲跳進六祖大師的缽裡去時,大師便說:「哦!這回你自動進來,可出不去了!」這龍使出渾身解數,想往外跳,可是怎樣也跳不出去,這回上了個大當。
大師向牠說:「你不必掙扎了,你今生何以會變成龍身?你前生本來是個修行人,也有善根,曾聞過佛法,不過你的瞋恚心太重了,脾氣很大,這叫乘急戒緩,所以你現在才墮落為龍身。你不要以為自己本事很大,能變大變小,變有變無。哈!你現在到我這缽裡來,可出不去了吧?」
龍聽了這番話,也就被降伏,不再往外跳了。於是六祖大師為牠說法,牠聞法明白後,即時脫了龍身。這
條龍的屍首曾在南華寺保留很久,以後因為戰爭兵火的關係,把龍屍也失去了。這是六祖大師在南華寺降伏毒龍的一段因緣。)

(在中國唐朝的時候,有個魏徵,這個人雖在人間做丞相,也可以到天上去做天官。當時有條小白龍,因下錯雨,玉帝叫牠下一寸三的雨,牠下了一尺三的雨,所以把所有的農田都給淹沒。這就犯了天上的法律,天上就派魏徵去斬這小白龍。
但是小白龍知道了這個消息,就先去給唐太宗托夢,對唐太宗說:「明天你應該救我,你也是龍,我也是龍,故你應該救救我這條龍。」
唐太宗說:「你我既然都是龍,那咱們是兄弟啦,你有事情我一定要幫忙的,我應該怎樣做才可以救你呢?」
牠就說:「我今天犯了天上的法律,因為下錯了雨,明天就要受被斬的果報,而斬我的人,就是丞相魏徵,明天只要你把他留住,要他陪你,不叫他做任何事情,那麼他就殺不了我的。」
唐太宗說:「這很容易!我是一個皇帝,他做我的官,他一定聽我的招呼。你不要擔心好了!」
於是,第二天,唐太宗就叫魏徵來和他下棋。太宗的意思想:「我和他下棋,他不能離開我,必定不會去斬那小白龍了。」
於是兩人就一起下棋,下棋下到中午的時候,這魏徵忽然就睡著了。唐太宗很歡喜地想:「他睡覺了,一定不能去斬小白龍,我這回不用擔心了。」
誰知道這魏徵睡覺了,而他的神識卻出去了,跑到天上去拿他的尚方寶劍,把小白龍殺了。
然後又回來,醒了再和唐太宗繼續下棋,已過午時,才結束那盤棋。
唐太宗心裡自忖,小白龍對他說過,只要過了午時,魏徵就不能再殺牠了。於是認為:「哈!我把我的兄弟救了,這回我的功德可不小吧!」
想不到晚間時,小白龍來向他要命說:「你說我們是兄弟,要救我,那你為什麼不救我?讓你這臣子把我殺了。現在等於你殺我一樣,你要賠償我這條命!」
唐太宗醒來知道這小白龍要來向他討命,嚇得不得了。第二天就和軍師徐茂公討論這件事,徐茂公說:「不要緊,我們這兒有兩個人可以擋得住牠,就是秦瓊和尉遲敬德。
你用他們在後門看守著,這小白龍就不敢來了。」
秦瓊是黃臉神將,尉遲敬德是黑臉神將,他臉上的顏色,黑得比現在的黑油漆還黑,黑到能發光。於是就用這兩個人守門口,果然小白龍晚間就不敢來了。
可是若每晚都用這兩個人看守門,而他們都是國家的大將,太辛苦了也不行。於是把他們兩人的相貌畫成畫像,貼在後門上,為唐太宗看門口,這龍也就永遠不敢再來。
所以中國人每到過年的時候,也把秦瓊和敬德的畫像,貼到門上,使這些妖魔鬼怪不敢再進來搗亂。)

龍的因果乃因為牠「乘急戒緩」,修行時很用功,學佛法一學便會,但是不嚴守戒律。因牠乘急,故得神通能變化,又因戒緩,所以墮落做畜生。這是「龍」的淺釋。

夜叉,也叫藥叉,都是梵語。意思是「捷疾」。就是跑得很快,甚至現在科學所造的火箭也追不上。這種鬼在一念間,就可以到他想到的任何地方去。

乾闥婆,譯為香神,以香為食,身放香氣。又譯樂神,為玉帝奏樂之神,戴八角冠,手持簫笛,身為赤色,髻放燄光。西域稱唱歌的人為乾闥婆。

2020年6月27日 星期六

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之17



經文:
應以長者居士宰官婆羅門婦女身得度者。即現婦女身而
為說法。

 譯文:
長者也包括長者的太太,居士也包括居士的太太,宰官也包括宰官的太太,婆羅門也包括婆羅門的太太。長者也有女長者,居士也有女居士,宰官也有女宰官,婆羅門也有婆羅門女人。所以若有應以種種婦女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就現出這長者、居士、宰官、婆羅門等的婦女身來為她們說法。

 經文:
應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現童男童女身而為說法。

譯文:
應,即應當,也即是說:他的機緣,應該在他的童年時候就明白佛法修道。

(好像韋陀菩薩,他在往昔發願生生世世要做童男。又如龍女菩薩,她在過去生中也發願生生世世為童女,不願結婚。在前說到立地化丈八男身成佛,顯一方教區。
所謂童男童女,在人的生理上來講,就是沒有破壞身體。一旦男女異性相接觸;其身體便不完整了。在中國的文法上叫做「破身」,即是把身體破壞了。若沒有經過這種男女的性行為,就是一個完整的身體。
在中國有一種打拳的功夫叫童子功,這童子功也就是其身體必定要是完整,沒有被破壞過。這種功夫一旦練成了則刀也砍不入,槍也刺不進,刀槍不入。為什麼能刀槍不入呢?就所謂「內練一口氣」:因他們憑著內裡的一股正氣沒有受到破壞,「外練筋骨皮」:在外鍛鍊其筋骨和皮肉。所以能產生這麼大的作用。)

(在佛教裡這童男童女身,是為最清淨,沒有污染的身體,若修道或參禪打坐,很快就能有所成就,很快能開悟,得到天眼通。所以童貞入道是最寶貴的。童男屬於乾,乾就是屬純陽。童女是屬於坤,坤就是屬於純陰。一個純陽,一個純陰,所以在道教上來講,這是最清淨的身體。那麼觀世音菩薩觀因緣,某一個人若是應以童男童女身得道修行的,觀音菩薩就現一個童男童女身來為這個人說法,令他發菩提心,很快就成就佛道。)

2020年6月25日 星期四

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之16


經文: 
應以天大將軍身得度者。即現天大將軍身而為說法。
譯文: 
這「天大將軍」有兩種解釋,一種是在天上做大將軍。
還有一種說法是天上的天神,他的天福享盡了,轉到人間做
大將軍。
觀世音菩薩知道他們的因緣已宜度化,則現將軍身為他們說
法,破除迷津,覺悟無常,放下一切世間的快樂,發心修行,
求證無上真正的快樂。

經文:
應以毗沙門身得度者。即現毗沙門身而為說法。

譯文:
毗沙門,是四大天王之一的名字,也就是北方北俱盧洲的
天王。四大部洲各有一位天王,即東天王、西天王、南天王
和北天王。應以毗沙門身得到佛法度化者,觀世音菩薩就現
出北方的天王身為他說法。

經文: 
應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現小王身而為說法。

譯文:
小王身即指管理一國之王,僅僅在一國稱王。應以小王身
得度的,那麼觀世音菩薩就現小王身來為他說法。

經文:
應以長者身得度者。即現長者身而為說法。

譯文:
什麼叫做「長老」?在楞嚴經上說:凡是有道德、有智慧、
有名望、姓也貴、年也高的人,長輩的人無不歡喜他,
晚輩的人無不恭敬他。為什麼人人都對他好呢?就因為他
心地慈悲、平等,對誰都一視同仁,熱心幫助所有人,
所以大家公認他為「長者」。
如果有應該以長者身得度的人,觀世音菩薩就現一個大富貴、
大丈夫的長者相來為他說法。
在大悲咒裡有一尊觀世音菩薩的大丈夫相,其相長有幾尺
的鬍鬚,端然正坐,威風凜凜,這就是所謂的大富長者相。

經文:
應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現居士身而為說法。

譯文:
「應以居士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就現出一個居士身來為
這人說法。居士者,即居家之士,也就是在家信佛、守持五
戒、奉行十善的人。

(什麼叫做五戒?就是戒殺、盜、淫、妄、酒五種大戒。
什麼叫做十善?十善就是十惡的反面。
十惡者即是身有三惡:殺生、偷盜、邪淫。
意有三惡就是貪、瞋、癡。
口有四惡業:綺語、妄語、惡口、兩舌。
「綺語」是所說的話盡是一些很不正當的邪語,專門講男
講女令人想入非非。「妄言」就是打妄語。
「惡口」就是粗口罵人。
「兩舌」是一個人有二個舌頭。一個人怎會有兩個舌頭?
並不是這人長了兩個舌頭,而是以一個舌頭卻說出兩種
不同的話,對某甲他就說某乙如何不好,對某乙他又說
某甲如何不好,互相挑撥離間,所以叫兩舌。
口的四惡在十惡業裡幾乎已佔了一半,身意惡業各有三種,
口卻有四種惡業。身有三惡、意有三惡、口有四惡合起來
就是十惡。把十惡反過來就是十善。

十善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貪、不瞋、不癡、
不妄語、不綺語、不惡口、不兩舌。你不做惡也就是善了。
做居士的一方面要奉持五戒十善,一方面才能護持三寶、
擁護佛法、提倡佛教,使佛教一天比一天興盛,這是我們
每個做居士的責任。出家人的責任就是弘揚佛法。)

 經文:
應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現宰官身而為說法。

譯文:
宰,即宰轄萬化,就是做宰相或其他大官職。
應以做官的這種因緣得度者,觀世音菩薩也就現為一個
做官或宰相身來為他說法。

經文:
應以婆羅門身得度者。即現婆羅門身而為說法。

譯文:
應該以一種在印度的旁門外道,志修清淨梵行的婆羅門身
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就現這婆羅門的外道身來為這眾生
說法,令他明白佛法,依教奉行,將來好成佛道。

經文:
應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得度者。
即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懂婆夷身而為說法。

譯文: 
比丘,是梵語,譯為三種意思:
1)怖魔:因為有人出家修道,受具足戒則魔眷減少,
           故令魔王恐怖。
(2)乞士:出家的僧人,上乞法於諸佛以資法身;
          下乞食於眾生以養色身。
(3)破煩惱:出家修道,依教奉行能破除無明煩惱,
             見性成佛,故名破煩惱。
比丘尼,即出家受具足戒的女眾。
優婆塞、優婆夷是梵語,譯為近事男和近事女。
近事者,即親近事奉,言其常常親近三寶,時常到廟裡來
拜佛、聽經、打掃、供養事奉三寶、做功德求福報的男女
居士。這種善男信女叫做優婆塞、優婆夷。

觀世音菩薩看見這一切眾生,應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
優婆夷身得度的機緣眾生,即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
優婆夷身而為這一切眾生說法。

2020年6月23日 星期二

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之15



經文:
應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現梵王身而為說法。 

譯文:
「應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現梵王身而為說法。」梵王,就是大梵天王,他是作大梵天上的皇帝。「梵」者是清淨的意思。他住在天上做王覺得很自在,觀世音菩薩也就現大梵天王身來為他說法。
經文:

 應以帝釋身得度者。即現帝釋身而為說法。應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自在天身而為說法。應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大自在天身而為說法。

譯文:
「應以帝釋身得度者,即現帝釋身而為說法。」帝釋,在彌陀經上稱為釋提桓因,在道教稱為玉皇大帝。這位帝釋不只是一個,而有很多很多位。我們所看見知道的這個天叫忉利天。忉利天的帝釋,也就是一般人所信仰的天主。


(在楞嚴咒裡有一句:南無因陀囉耶,「因陀囉耶」也就是天主的另一個名稱。天上所有的事情都由這位帝釋統領與管理,所以他的能力非常廣大,權力也大,神通也大;可是他只能住在天上,而天人之壽命,將來還是有窮盡的時候。
觀世音菩薩看見這一類帝釋身的眾生機緣成熟了,於是就化現帝釋身為他說法。為什麼要化現帝釋身去為帝釋王說法呢?因為同類的就容易接受勸導。就像我們人類也是一樣,無論是那一行就和那一行的人容易做朋友。做生意的人就和做生意的人做朋友,讀書人就找讀書人做朋友,學佛的人就和學佛的人做朋友,賭錢的人就找賭錢的人做朋友,打劫的就與打劫的人做朋友。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朋」,同類者為朋。因為這種關係,所以觀世音菩薩常現出與眾生同類的化身,示現方便令眾生容易接受度化。

可是觀世音菩薩不只用神通變化來現身說法,並不一定循聲救苦才應化,他甚至分靈來到這世界上做人,也修學佛法,然後才教化無量無邊的眾生。譬如對於學士們,觀世音菩薩就化身一個教授為他們演說佛法,諄諄善誘,漸漸地使一般學者對佛學感到興趣,去疑增信,進而發心皈依,受持一戒、二戒、五戒,乃至菩薩十重四十八輕戒。然後再依照觀世音菩薩的法門去修行,又變出一個觀世音菩薩來,觀世音菩薩又多了一個化身。
怎樣會有「千百億化身」?就是你模仿他,向他學習,就變成他的化身了。所謂「法無定法」,這個「法」是無定的,不要執著。你若想執著一定的話,試問你自己一定可以不死嗎?你若能一定不死那什麼事情都可為定。你說:「我不能,是必定要死的!」那就沒有一定之法可言。故佛法也是無有定法。

所以「千百億化身」這個道理並不困難,只要你有恆心、毅力去學習觀世音菩薩,弘揚佛法,救度眾生,你也就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有百人學他就有一百個化身,有千人學他就有千個化身,只要有人肯仿傚他弘揚佛法,觀世音菩薩也就有無量無邊那麼多的化身。這是按照事上來說;若按照理性來講,你若是成佛了,也真正地具足千百億的化身。)
「應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自在天身而為說法。應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大自在天身而為說法。」
什麼叫自在天身?即是天魔外道。大自在天王也是屬於這類的宗教。他們的貢高我慢簡宜不可思議,他們說沒有佛、沒有法,也沒有僧,毀謗三寶。

自認自己是最高無上,不可一世。為什麼會這樣呢?就因為他們太自在了、太快樂了,的確是自在天身!但觀世音菩薩並不見怪這類的眾生,他們的機緣成熟了,一樣為他們講解佛法,令他們轉迷成悟,歸本還原。

2020年6月21日 星期日

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之14



經文:
 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身而為說法。

譯文:
「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身而為說法。」
什麼叫做「聲聞」?聲聞也是羅漢之一,緣覺也是羅漢
之一,這是二乘人。聲聞者,聲是聲音,聞是聽見,也
就是聽見佛的聲音而悟道。

佛說的什麼聲音?說的四諦法,聞此聲音而悟道,故叫
「聲聞」。

(什麼又叫做四諦法?就是苦、集、滅、道。
釋迦牟尼佛當初為五比丘三轉四諦法輪。當時憍陳如還未出家,
佛為他說法後,才出家做比丘。佛到鹿野苑對他說:「此是苦逼
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滅可證性。此是道可修性。」

「此是苦逼迫性」:說這個苦是有強烈逼迫性的,令人受不了。
苦,有苦苦、壞苦、行苦。又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
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等八種。所有的這些苦
把人逼迫得動彈不得,喘不過氣,令人終日煩煩惱惱。一切問題
都由苦生出來,故說苦是逼迫性的。

「此是集招感性」:集,是集聚累積。什麼集聚在一起呢?煩惱
集聚在一起。為什麼會有煩惱?就因為有個「苦」。
先有苦,被苦壓迫受不了時,就生出煩惱,就大發脾氣。所以說
這煩惱是一種招感性,是由集聚而成的。也就是從「苦」而有
「集」。

「此是滅可證性」:滅,就是寂滅,寂滅煩惱無明,這種寂滅的
快樂,涅槃的妙果,是可以證得的。

「此是道可修性」:這個道是人人都可以修的,沒有一個人說是
不可以修道的。任何人都可以修道,任何人都打以證到涅槃的理
體。這是第一轉法輪。

釋迦牟尼佛只是現身說法,為這五比丘講此四諦法,接著又說第
二轉:「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此是滅汝應證。此是道
汝應修。」說是「這個苦,不是單單我成佛才知道,你也應該知
道這個苦。你也應該斷除集諦,應該求證涅槃之妙果,也應該修
行這種菩提覺道。」

佛說第三轉法輪:「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斷。此是滅我已
證。此是道我已修。」這個苦我已經知道了,這個集我已經斷了,
我知道這個苦就不會再被苦所迷。我把煩惱斷盡,也就沒有集諦
了。這個滅我已經證得了,我已得到真正的寂滅之樂。這個道我
已經修行了。

這五比丘聽佛演說三轉四諦法輪後,當時立刻就開悟了。因聽佛
聲而悟道,故叫「聲聞」。聲聞和緣覺又叫二乘,也叫小乘。

有大乘也有小乘,什麼是大?什麼是小?根本沒有一個大,也沒
有一個小,只因為眾生心裡有大、有小。本來心量是盡虛空遍法
界的,不過我們凡夫沒有能力用自己本有的如來藏性。有的只用
一小部份,有的就用大部份,有的就用了全部,諸佛就能用於全
部,因已返本還原了。

能用多一部份的是菩薩,因為菩薩的智慧大,所以在他本有家珍的
如來藏性也就多用一點。小乘所知道的很少,故也用得少。

所以觀世音菩薩遇到應以聲聞身得度的機緣,也就現出聲聞身來對
他說四諦法。)

2020年6月19日 星期五

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之13



經文:
無盡意。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得如是無量無邊福德之
       利。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云何遊此娑婆
    世界。云何而為眾生說法。方便之力。其事云何。
譯文:
釋迦牟尼佛叫了一聲無盡意菩薩說:「你能受持觀世音菩薩的名號,就能得到像前面所說的沒有數量,也沒有邊際那麼多的福德之利。」
無盡意菩薩聽佛這樣說,於是又向佛請問:「世尊!這位觀世音菩薩,他是怎樣教化娑婆世界的眾生?怎樣為眾生說法?他教化眾生的方便因緣、方便力量,其事情是怎樣呢?」

(什麼叫做「娑婆世界」?「娑婆」是印度文,翻為中文意思是「堪忍」,也就是堪能忍受。言其這世界是最苦的,不容易忍受。)

經文: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國土眾生。應以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現辟支佛身而為說法。

譯文:
釋迦牟尼佛聽見無盡意菩薩這樣問,回答說:「善男子!假使在這三千大千世界內的國土中,有這樣一個眾生,應該以佛身來度他,才可以成佛。觀世音菩薩在這個時候就示現佛身,來為這個眾生說法。」

(講到這裡有人問:「觀世音菩薩他是菩薩,沒有成佛,怎可以現佛身而為眾生說法呢?豈不是冒充佛嗎?」
不是的。因為觀世音菩薩,在過去無量劫以前,早已經成佛,佛號為正法明如來。成佛之後,因為不忘眾生,所以他再次來此世界,把佛身隱起而現出菩薩身相來救護眾生,這叫隱大示小。
羅漢是迴小向大;觀世音菩薩是迴大向小。他由佛身又倒駕慈航,這有如世人所說的:開倒車往回走似的,目的為了接引我們這一切苦惱眾生。所以觀世音菩薩雖然外現菩薩身,其實是內祕諸佛行。祕裡是諸佛之行願、諸佛之行為。這是觀世音菩薩之所以能現化佛身為眾生說法的緣故,並非是冒充佛來欺騙眾生。)

接著釋迦牟尼佛又說:「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現辟支佛身而為說法。」辟支佛在梵語原叫「辟支迦羅」,中文的義譯是「緣覺」。「緣覺」又分有兩種:生在有佛出世的時候叫做「緣覺」。生在無佛出世的時候叫做「獨覺」。

在有佛出世時是修十二因緣而悟道,他觀察怎樣會有無明?無明又怎樣會有了行?又怎樣有識?又有名色?有六入?怎樣又會有了觸?然後有受?受然後又有愛?有愛就有取?因為有個「有」,也就有「生」?有了來生,也就有老死?就整天如是來回反覆去觀察這十二因緣,知道一切無非是苦、空、無常、無我的,所以把一切都放下,也就開悟了。因為觀十二因緣而悟道,故叫「緣覺」。

生在無佛的時候也是修這十二因緣,並且春天觀看百花齊開,秋天萬物凋零,觀察種種自然的變化狀態,所以就覺悟到生、住、異、滅;成、住、壞、空,種種情形無一不是無常的,也就因此而覺悟了,這叫「獨覺」。緣覺和獨覺之分別,是在有佛與無佛出世的時候,故有不同的命名。

觀世音菩薩因有天眼照見、天耳遙聞,知道某一個眾生是應以辟支佛身得度,就現出辟支佛身來為他說法:「你不知道無明是從什麼地方來的嗎?就是從你一念不覺那兒來的。因一念不覺,故在你的如來藏性中就生出了無明。有了無明,接著就生出『行』來,.....」就這樣對這位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說法,令他開悟覺道。然後再啟示他發菩薩心,迴小向大。

2020年6月17日 星期三

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之12



經文: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饒益。
是故眾生。常應心念。若有女人。設欲求男。禮拜供養觀世     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
設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眾人愛敬。
 譯文:
釋迦牟尼佛講過以上的經文後,又叫了一聲無盡意菩薩說:「觀世音菩薩有前面所說的救七難、解三毒的種種威神力量,他還有很多很多饒益眾生的神通妙用,所以眾生心裡應該常常念觀世音菩薩。」在這裡大家都要特別注意呀!「常應心念」:不是口頭上念而心不念。若能心念口不念亦可。總之要念玆在茲,永遠記得觀世音菩薩的名號。

「若有女人設欲求男」:假如有這樣一個女人,她想要求一個兒子。怎樣求法才能如願?就依照法華經上所說的法門,即是要禮拜,並以香花水果等,供養觀世音菩薩,自然會得到一個福德智慧具足的男孩。
若求女孩子」:就會生一個相貌端正,鼻子長得像鼻子,眼晴長得像眼晴,耳朵像耳朵,嘴巴像嘴巴的女孩。

(那麼說難道眼晴還有不像眼晴的道理嗎?若不信,試看有的三角眼,更有的鷹鉤鼻、小耳朵、大嘴巴,甚至有的鼻子、眼晴、嘴巴、耳朵都長在一起。你說像這種相貌醜怪,教人見了都駭怕,這就叫不端正。)

「宿植德本,眾入愛敬」:為什麼會生端正、莊嚴好看的相呢?這都是因為在前生,或者買過香花,用種種莊嚴具供養諸佛菩薩。由於往昔供佛積聚功德,故感生生相貌圓滿,莊嚴好看,人見人愛。

 經文: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力。若有眾生。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福不唐捐。是故眾生。皆應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

無盡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億恆河沙菩薩名字。復盡形供養。飲食。衣服。臥具。醫藥。於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

無盡意言。昔多。世尊。佛言。若復有人。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乃至一時禮拜供養。是二人福。正等無異。於百千萬億劫。不可窮盡。
 譯文:
釋迦牟尼佛講完觀世音菩薩以上的救七難、解三毒、應二求之後,現在又說:「無盡意!這位觀世音菩薩有如以上所說的力量。
若有眾生能以恭敬觀世音菩薩,發心禮拜觀世音菩薩,他的福報,一定會存在的,不會空過。
因為這個緣故,所有眾生都應該受持念誦觀世音菩薩的名號。」你若能心裡常常持念觀世音菩薩,所得福報功德是不可思議,微妙難測的。

佛再叫一聲:「無盡意!假使有人受持六十二億恆河裡的沙數,那麼多的菩薩的名字。不只念誦,又能盡形壽以香、花、燈、果,或以飲食、衣服、臥具、醫藥等四事供養三寶。在無盡意你的意思認為怎樣?這一位善男子、善女人,他所得到的功德多不多呢?」

佛問完後,無盡意菩薩就回答說:「這個功德是很多的。」佛聽了無盡意菩薩回答後。
又說:「設有另外這樣一個人,能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不要說他盡形壽供養,就是能在最少的一段時間裡,來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這兩個人的福報是一樣的。在於百千萬億劫,這種福報也不可窮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