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0日 星期三

阿含經-675

 

又問說:「世尊!聰明的比丘,有黠慧廣慧,乃說聰明的比丘,有黠慧廣慧。世尊!甚麼是聰明的比丘,有黠慧廣慧?怎麼施設聰明的比丘,為有黠慧廣慧呢?」

世尊聽後,感歎而說:「善哉!善哉!比丘!所謂有賢道,而有賢觀,而有極妙的辯才,而有善的思惟。你是說:世尊!甚麼叫做聰明的比丘,有黠慧廣慧呢?怎樣施設聰明的比丘,有黠慧廣慧嗎?比丘!你所問的是否為如是嗎?」比丘回答說:「如是,世尊!」

世尊告訴他說:「如比丘不念自害(不起害己之念),不念害他(不起害他人之念),也不念俱害(不起自他兩害之念)。比丘唯念自饒益,以及饒益他人、饒益多人,而愍傷世間(哀愍世間的一切眾生),而為天、為人,而求義,以及饒益,而求其安隱快樂的話,則,比丘!像如是的,為之聰明的比丘,有黠慧廣慧,像如是的,如來乃施設聰明的比丘之有黠慧廣慧。」比丘白佛說:「善哉!善哉!唯然!世尊!」那時,比丘聽佛所說,善受善持,善於誦習後,就從其座起,稽首佛足,繞佛三匝後,而回去。

那個時候,那位比丘,聽世尊的教法後,就在於遠離處獨住,而心無放逸,而精勤的修行。他在於遠離處獨住,心無放逸,而精勤的修行後,則所謂族姓子之所為:剃除鬚髮,著袈裟衣,由於至信而舍家,而為無家庭牽累的出家去學道者,唯無上的梵行已修畢,在於現法當中自知自覺,自作證而成就游止於其中。也就是: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後有,知如真(如實而知真理,而得解脫)。那位尊者知道法後,乃至得證阿羅漢果。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那些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一七三、浮彌經第二(第四分別誦)

  

大意:本經敘述尊者浮彌回答王子耆婆先那童子所問之事。所謂世尊或者作如是之說:或有人作願、或者無願、或願無願、或者非有願非無願,修行正梵行的話,他就必定會得果。尊者說後,往詣世尊,將和童子所共論之事,稟佛。佛陀乃更為其說四種譬喻:轂牛角及牛乳,抨水及抨酥,壓沙及壓麻子,鑽濕木及鑽燥木,以譬喻邪、正之梵行,得、不得其果。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遊行在於王舍城,住在於竹林迦蘭哆園。

那時,尊者浮彌(守持三衣,不離食息第一),也在於王舍城的無事之禪室中。於是,尊者浮彌,過夜至於平旦,就著衣持鉢,欲進入於王舍城去行乞食。尊者浮彌又作如是之念:暫且擱置入王舍城去乞食之事,我寧可往至王子耆婆先那童子(壽軍童子)之家為是。於是,尊者浮彌,就往至王子耆婆先那童子之家。

王子耆婆先那童子遙見尊者浮彌到其家來,就從座起,偏袒著衣,叉手向尊者浮彌,而作如是之說:「善來!尊者浮彌!尊者浮彌您,久不到這裡來了,請坐在此床。」尊者浮彌,就便就其處而坐下來。

王子耆婆先那童子,乃稽首尊者浮彌之足,然後退坐在一邊,他白尊者說:「尊者浮彌!我欲有所問,是否聽允我之問嗎?」尊者浮彌回答說:「王童子!你欲問便問,我聽後,當會思惟後回答你。」

王童子便問尊者浮彌說:「或者有一位沙門、梵志來詣我所,而對我說:『王童子!有人作願(發願),而行正梵行,則他必定會得果;或者沒有發願,或者發願不發願,或者非有願非無願,都行正梵行的話,他們都必能得果的。』尊者浮彌!尊師對於此,有甚麼意見?是怎麼說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