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7日 星期四

阿含經-663

 

(4)決定於齊限(決定於不惶),知道決定不惶後,所有的內樂,當求於彼者,這是由於甚麼因由而說的呢(甚麼意義呢)?

1.有一種樂,並不是聖者之樂,是凡夫之樂,為病之本、癰之本、箭剌之本。有食,而有生死,不可以修,不可以習,不可以廣布,我對於他而說:是不可以修的。

2.有一種樂,是聖者之樂,並不是欲樂,是離樂、息樂,為正覺之樂,是無食而沒有生死,可以修,可以習,可以廣布,我對於他而說:則可以修的。

甚麼叫做有一種樂,並不是聖者之樂,是凡夫之樂,為病之本,癰之本,箭剌之本,有食而有生死,為不可以修、不可以習、不可以廣布,我對於他而說:是不可以修的呢?他如果由於五欲的功德(五欲的功能),而生喜生樂的話,則這種樂,就不是聖者之樂,是凡夫之樂,是病之本,癰之本,箭剌之本,有食而有生死,為不可以修,不可以習,不可以廣布,我就說,對於它,就不可以修的。

甚麼叫做有一種樂,是聖者之樂,並不是欲樂,是離樂、息樂,為正覺之樂,無食而沒有生死,可以修,可以習,可以廣布,我就說,對於他,就應可修的呢?如有比丘,離開欲,離開惡不善之法(初禪),乃至得達第四禪,成就而游止於其中,此樂就是聖者之樂,為無欲樂、離樂、息樂,為正覺者之樂,無食而無生死,可以修,可以習,可以廣布,我就說,對於他,則可以修的。所謂決定於齊限(安樂),知道決定安樂後,所有的內樂,當求於彼(這些道理),就是由於此之故而說的。

(5)不可以相道說(不可背後造謠),也不可以當面稱譽者,這是怎麼說呢?有相道說(背後造謠),為不真實,為虛妄,並不和真義相應。有相道說,為真實之說,為不虛妄,然而並不和義相應。有相道說,為真實之說,為不虛妄,也與義相應的。

1.就中,如有道說,為不真實,為虛妄,而不與義相應的話,這就終究不可以說。2.就中,如有道說,為真實,而不虛妄,然而不與義相應的話,他也應當可以學,然而不可以說的。3.就中,如有道說,為真實,而不虛妄,也與義相應的話,他就知道時宜,為正智正念,使其成就於此道理。像如是的,有的當面稱譽,有的不可以相道說,也不可以當面稱譽的理由,就是由於此因之故,而說的。

(6)齊限而說(不惶而說,也就是以徐緩之語而說),莫不齊限者(不可以惶說,不可以不齊限,也就是不可以急言),這是怎麼說呢?如果不齊限而說的話,就會煩身,念喜會忘,心會疲極,聲會弄壞,向於聖的人,會不自在的。齊限而說的話,就不會煩身,念不喜的會忘掉,心不會疲極,聲不會壞,趣向於聖的人,能得自在的。應齊限說,不可以不齊限說,就是由此之故而說的。

(7)隨國俗之法,莫是莫非者(不可以為是,不可以為非),這是怎麼說呢?為甚麼隨國俗之法,為是,以及也說為是非呢?彼彼(各各)的地方,彼彼(各各)的人間,有彼彼之事(各各都有不同之事)。或者說為甌(缸),有的說為是墮(),有的說為是杅(盂,盆),有的說為是椀(木碗),有的說為是器(盛物之具)。如彼彼的地方,彼彼的人間,彼彼之事之或說為甄,或說為墮(鉢),或說為杅,或說為椀,或說為器那樣,彼彼之事,都隨其力,而一向(從來)都說這就是真諦,其餘的都為虛妄。像如是的,隨著國俗之法,為是,以及為非的。

甚麼為之隨國俗之法,而為不是不非呢?如彼彼(各各)的地方,彼彼(各各)的人間,彼彼(各各)不同之事那樣,或者說為甌,有的說為墮,有的說為杅,有的說為椀,有的說為是器。如彼彼的地方,彼彼的人間,彼彼之事,或者說為是甄,或者說為是墮,或者說為是杅,或者說為是椀,或者說為是器,彼彼之事,都不隨其力,不一向說此為真諦,不說餘者為虛妄,像如是的,隨著其國俗之法,為不是不非(不硬說為是,不硬說為非)。隨著國俗法,莫是莫非者,就是由於此因由之故而說的。

(8)有諍之法,與無諍之法。甚麼叫做有諍之法?甚麼叫做無諍之法呢?如果與欲相應,與喜樂同俱,而以極下賤之業,為凡夫之行的話,則此種法,乃為有諍之法。為甚麼緣故,此法為有諍呢?因為此法為有苦、有煩。有熱、有憂戚的邪行。因此之故,此法乃為有諍的。如自身持苦行,為至苦,而不是趣於聖者之行,而與義不相應的,則此種法,也是有諍的。為甚麼緣故,此法為有諍呢?因為此法為有苦,有煩,有熱,為有憂戚的邪行,因此之故,此法則為是有諍的。離開此二邊(享欲樂與行苦行),則為有中道,為成就眼,成就智,自在而成定,為趣於智,趣於覺,趣於涅槃的,此法為無諍。為甚麼緣故,此法為無諍呢?因為此法乃沒有苦,沒有煩,沒有熱,為無憂戚的正行,因此之故,此法則為是無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