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6日 星期三

阿含經-662

 

3.有結而不盡的話(結為煩惱,有為生死之果報身,也就是說,眾生的煩惱不滅盡的話),則此法乃為有苦、有煩、有熱、有憂戚的邪行。他知道此事後,就便會自譏其非。為甚麼呢?因為如有結不滅盡的話,則他的有(生死的果報身),也不會盡,因此之故,其一切為有煩、有熱、有憂戚的邪行。他知道此事之後,因此之故,便會自譏其非的。

4.有結盡的話,則此法為無苦、無煩、無熱、無憂戚的正行。他知道此事後,就便會自稱譽。為甚麼呢?因為有結(煩惱)滅盡的話,則他的有(生死的果報身)也會滅盡,因此之故,其一切為無苦、無煩、無熱、無憂戚,為之正行。他知道此事後,因此之故,便會自稱譽的。

5.不求內樂,則此法為有苦、有煩、有熱、有憂戚的邪行。他知道此事後,就便會自譏其非。為甚麼呢?因為如有不求內樂的話,則他也不會求於內,因此之故,其一切為有苦、有煩、有熱、有憂戚的邪行。他知道此事之後,是故便會自譏其非的。

6.求於內樂的話,則此法乃為無苦、無煩、無熱、無憂戚的正行。他知道此事之後,就便會自稱譽。為甚麼呢?因為如有求內樂的話,則他也會求於內,因此之故,其一切都是無苦、無煩、無熱、無憂戚的正行。他知道此事之後,因此之故,便會自稱譽。像如是的,有稱譽、有譏毀,而不說法,有不稱譽、不譏毀,而為說法。

7.為甚麼不稱譽、不譏毀,而為說法呢?如果與欲相應,而與喜樂俱,而行極為下賤之業,為凡夫之行的話,則此法乃為有苦、有煩、有熱、有憂戚的邪行。他知道此事後,就便為說法。為甚麼呢?因為他不如是而說。所謂欲乃為無常,為苦,為磨滅之法(變易之法)。他知道欲為無常後,因此之故,其一切為有苦、有煩、有熱、有憂戚的邪行。然而不達於此法,唯有苦法,有煩、有熱、有憂戚的邪行。他知道此事後,因此之故,便會為其說法。

8.自身的苦行,為至苦,而不是趣向於聖者之行,不和真義相應,此法為有苦、有煩、有熱、有憂戚的邪行。他知道此事之後,就便會說法。為甚麼呢?因為他乃不如是而說,不說自身的苦行,乃為至苦,而不是趣向於聖者之行,並不和真義相應。此法乃為有苦、有煩、有熱、有憂戚的邪行。然而他乃不達於此法,唯有苦法,有煩、有熱、有憂戚的邪行。他知道此事後,因此之故,便為說法的。

9.有結不盡的話,則此法為有苦、有煩、有熱、有憂戚的邪行。他知道此事後,則便為說法。為甚麼呢?因為他不如是說,不說如有結不盡的話,其有也是不盡,因此之故,其一切都是有苦、有煩、有熱、有憂戚的邪行。如不達於此法的話,就唯有苦法,而有煩、有熱、有憂戚的邪行。他知道此事後,因此之故,便為說法的。

10.有結如果滅盡的話,則此法為無苦、無煩、無熱、無憂戚的正行。他知道此事後,則便為之說法。為甚麼呢?因為他乃不如是說,不說如有結滅盡的話,其有也會滅盡,因此之故,一切均為無苦、無煩、無熱、無憂戚的正行。因為不達於此法而唯有無苦之法,為無煩、無熱、無憂戚的正行。他知道此事後,因此之故,便為說法的。

11.如不求內樂的話,則此法為有苦,為有煩、有熱、有憂戚的邪行。他知道此事後,就便為之說法。為甚麼呢?因為他不如是而說,不說如不求於內樂的話,則他也不求於內,因此之故,其一切都是有苦、有煩、有熱、有憂戚的邪行。如不達於此法的話,則唯有苦之法,而有煩、有熱、有憂戚的邪行。他知道此事後,因此之故,便為說法的。

12.如求於內樂的話,則此法為無苦,為無煩、無熱、無憂戚的正行。他知道此事後,就便為說法。為甚麼呢?因為他不如是之說,不說如有求內樂的話,他也會求於內,因此之故,其一切都會無苦,為無煩、無熱、無憂戚的正行。不達於此法而唯知無苦之法,為無煩、無熱、無憂戚的正行。他知道此事後,因此之故,便為說法。像如是的,有不稱譽、不譏毀,而為說法,也有稱譽、有譏毀,有無稱譽、無譏毀,而為說法者,因此之故,而為說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