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23日 星期四

阿含經-453

 

(4)又次,比丘!念和相之善的相應時,而生不善之念,觀察念的惡患時,也生不善之念,不念其念時,仍然生不善之念的話,則那位比丘乃為此念:應當以思行而漸減其念,使其不生惡不善之念。他為此念:當用思行而漸減其念後,所生的不善之念,就便會得以消滅。惡念消滅後,心便會常住,會在於內而止息,會一意而得定。猶如人的行路,進路過於急速時,他就會作此念:我為甚麼要這樣的快速而行呢?我現在寧可徐徐而行耶(是否可以慢慢的走?應慢慢的走)。他就這樣的徐行(慢慢而走)那樣。又作如是之念:我為甚麼要慢慢的走?寧可住耶(是否可以停住下來?)他就這樣的便於停住下來。又作如是之念:我為甚麼為住呢?是否可以坐下嗎?他就這樣的,便於坐下來。又作此念:我為甚麼為坐呢?是否可以倒臥嗎?他就這樣的便於以倒臥。像如是的,那個人就漸漸的息身之粗行。當知!比丘也是如是。他為的此念:當用思行漸減其念,使其不生惡不善之念。他為的此念:當用思行漸減其念後。所生的不善之念,就便得以消滅。惡念消滅後,心便常住,便在於內而止息,便會一意而得定。如果比丘欲得增上心的話,當以數數念此第四相,念此相後,所生的不善之念,就便得以消滅。惡念消滅後,心便會常住,會在於內而止息,而一意得定。

(5)又次,比丘!念與相的善相應時,會生不善之念,觀念惡之患時,也生不善之念,不念其念時,也生不善之念,當以思行,去漸減其念時,又是一再的生不善之念的話,則那位比丘,就應該作如是之觀:當一位比丘的,因此念故,生不善之念,則那位比丘,便應將其齒與齒相著,舌頭要在上齶,以心而修心,受持而降伏,使其不生惡不善之念。他以心修心,受持而降伏後,所生的不善之念,就便得以消滅,惡念消滅後,心便會常住,會在於內而止息,會一意而得定。猶如二位力士捉執一號羸贏弱的人,可受持而降伏那樣。像如是的,比丘!齒和齒相著,舌頭逼在於上齶,以心而修心,受持而降伏,使其不生惡不善之念。他以心修心,受持降伏後,所生的不善之念,即便得以消滅。惡念消滅後,心便會常住,會在於內而止息,會一意而得定。如比丘欲得增上心的話,應當要數數念此第五相,念此相後,所生的不善之念,就便得以消滅,惡念消滅後,心便會常住,會在於內而止息,會一意而得定。

如果比丘欲得增上心的話,就應該要常常的念此五相,數數的念此五相後,所生的惡不善之念,就便會得以消滅。惡念消滅後,心便會常住,會在於內而止息,會一意而得定。如比丘念和相的善相應時,而不生惡念,觀念惡患時,也不生惡念,不念其念時,也不生惡念,如用思行,漸減其念時,也不生惡念,而以心修心,而受持降伏時,也不生惡念的話,便能自在。便能欲念則念,不想念就得不念。如果比丘,欲念則能念,不欲念則不念的話,就叫做比丘之隨意諸念,為自在諸念之跡。」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那些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