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2日 星期日

第三篇公孫丑章句上第二章之3

「敢問何謂浩然之氣?」 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我故曰告子未嘗知義, 以其外知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無若宋人然;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註: 至大至剛:朱注:「至大,初無限量;至剛,不可屈撓。」 直養無害:趙注:「養之以義,不以邪事干害之。 焦疏:「直,即義也,緣以直養之,故為正義之氣。」 毛氏逸講箋:「以直養者,集義所生,自反而縮。無害者,不助長也。以助長, 則非徒無益而又害之也。」 塞於天地之間:趙注:「養之以義,不以邪事干害之,則可使滋蔓塞滿天地之間,布施德教無窮極也。」 配義與道:朱注:「配者,合而有志之意。義者,人心之裁制。道者,天理之自然。」 孫云遐曰:「道義雖蘊藏在人心,但不能自動的行走出來。惟養成這股氣,見所當行的,便努力去行;見所當為的,便挺身去為。氣因義道而盛大,道義得氣而伸張;兩相配合, 即是『配義與道』。」 無是餒也:言無此道義則氣餒矣。是,指道義言。餒,氣餒,有空虛軟弱之意。 集義:集,合也事事皆合於義,則涵養既久,心無愧作,浩然之氣自生於中。 非義襲而取之:朱注:「非由一事偶合於義,便可掩襲於外而得之也。」襲,掩而取之。 行有不慊於心:謂行不合義,則於心歉然不快足也。慊,快也、足也。 告子未嘗知義,以其外知也:告子嘗以仁內義外。 焦疏:「告子勿求於氣,並不求於心,是不知義在於內與氣俱生,故造為外義之說。不知義,故不知持志,即不知善養浩然之氣也。」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此數句言養氣須持以恒久,勿求速成。 呂氏春秋:「事,為也。」必有事焉,謂必有所為也。指浩然之氣之養。 「正」有三說:朱注:「正,預期也。言養氣者,必以集義為事,而勿預期其效,其或未充,則但當勿忘其所有事,而不可作為以助其長,乃集義養氣之節度也。」 焦疏:「正之為正,即是已止之止。必有事焉而勿正,謂必有事於集義而不可止也。合以不止?心勿忘則不止也。心何以勿忘?時時以不得於言者求諸心,即時時以不得 於心者求諸心,使行無慊於心,則心勿忘而義集也。」 倪文節思曰:「『正心』二字乃『忘』字傳寫之誤。當作『必有事焉而勿忘,勿忘勿助長也。』言養浩然之氣,必當有事而勿忘,即已勿忘,又當勿助長也。」 閔 :同憫,憂也。 揠:音ㄧㄚˋ,拔草心也。 芒芒然:趙注:「罷倦之貌。」文選歎逝賦注:「猶夢夢也。」 其人:家人也。 病 :疲倦也。 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焦疏:「守氣以養氣,是助長也。天下能自反、持志、直養、集氣者,能有幾人。 大抵多暴其氣,以生長其氣,故云:『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又『以為無益而舍之者』,是不有事而止,而不求氣者也。 『不耘苗者』是指告子之『不得於心,勿求於氣,可』故無害也。『助之長者』,指氣本能從義直生,而助之生,是為『揠苗者』。譬如黝、舍之守氣以暴其氣者也。暴其氣則 不能自反,不能持志,不能集氣,凡無義無道者,難不慊於心,而一以其氣行之,以直長養之無害者,以不直長養而有害必矣。故『非徒無益,而又害之』也。」 大意: 公孫丑又問:「請教什麼是浩然的正氣呢?」 孟子說:「這是很難說明的!它這種氣,是極其廣大,而又極其剛強。人能拿正道好好的培養它,且沒有一絲毫邪念去損害它,那麼它就能日滋月長,充滿在天地之間了。可是這種氣, 是要用人心之當妳的『義』和天理之自然的『道』兩者配合而成。沒有道和義來配合,這氣就會虛弱下來了。浩蕩的正氣,是集聚平時所行所為一切的道義從內在發生出來的, 不是在外面竊取一兩件偶然合於道義的行為就可得著的。假如所做的事,有一件在心裏不快悅,這氣也就虛弱下來了。 我所以說:『告子不曾曉得其義。』因為他把義看做外在的東西。所以養氣的工夫,必定要把集聚道義當做一件事,但不可預先期望效果,只要心裏不忘記,由它自然生長就好了; 也不要因為氣不充足,另外想法子幫助它生長。切不可像宋國人那樣;宋國有個人憂愁他的稻苗不長大,而把苗根拔高起來,精疲力竭地回到家, 告訴家人說:『今天累極了,我幫助稻苗生長了!』他兒子跑去一看,那稻苗都已枯槁了。現在天下人的養氣,不像宋國人這樣幫助稻苗生長的人實在太少了! 至於把養氣當做沒益處而丟開了的,那那是不替稻苗除草的人。而幫助氣生長的,那是拔高苗根的人,非但沒有益處,反而害了它了。」 說明: 孟子之時把現代呼吸產生能量稱為養氣,氣以現代講就是能量。現在禪坐煉呼吸,每人都可以學習,以20分鐘的時間,以忘我而煉,一日一次或多次都可以,但是不能間斷,否則能量會自己減弱。 孟子對養氣告訴公孫丑,告子不知其內涵而走錯路,而非做一二年善事就好,要永存善念。孟子知道路徑,故能養浩然的正氣。 現代學禪定呼吸產生能量者,不可有邪念,不用求於人,不用別人加持,要順其自然生長,最重要的是要心無雜念時,其能量則長大到無邊際。到那時就如佛經所云:「隨處祈求隨處應。」 金剛經云:「應無所住生其心」,許多人都明白也會引用,但真能明其大道者寡。若把它寫成「應無所住,生其心。」那將更能讓修行人容易開悟。其意為修行禪定於何處何時,能無起心動念 而入寂淨之時,則能返回本性如來;產生之能量可大到無有邊際,能明白自然大道之玄妙。 六祖惠能大師,沒有聽經、讀經、念佛,而在廚房舂米劈柴,專注其心而能明其理,即為戒定慧完成,五祖為其念金鋼經,念到「應無所住生其心」,請五祖不要再念下去,而五祖傳其衣鉢為傳人。 我推廣四書三十餘年,亦稍明其理,告訴來聽聞者,每日先做深呼吸49次,有閒靜坐20分鐘,或多次練習,不中斷,更不要為『揠苗者』。 三年小成有反應,如孔子之五十而知天命,如黃庭經之結聖胎;五年中成,如孔子之六十而耳順,如佛家之神通;十年大成,就如孔子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如佛家之四聖法界之佛。 但講歸講,不用錢的是不會有恆修行,故自下篇起舉幾篇中西理論,以臉書分享,來說明其現代科學證明,禪修對身體健康好處。 但精神好處自己可要自己體會,知道就不宜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