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2023年11月22日 星期三

阿含經-650

 

那時,尊者大迦旃延告訴他們說:「諸位賢者!請聽我說譬喻,有智慧的人,聽喻,就能瞭解其義的。諸位賢者!猶如有人,欲求得實(樹心),為了求實之故,持斧而入於樹林。他看見大樹之成根、莖、節、枝、葉、花、實。然而那個人卻不觸其根,不觸其莖、節、實,但觸及枝葉,諸位賢者所說的也是如是,世尊乃活現現的存在,而卻捨棄,而來就我,而問此義。為甚麼呢?諸位賢者!當知!世尊就是眼,就是智,就是義,就是法,就是法主,就是法將,而說真諦之義,顯現一切義,乃由於彼世尊啊!諸位賢者!你們應該往詣世尊之處,去問此義而說:『世尊!這是怎麼說?這是甚麼義?』如果世尊為你們解說的話,諸位賢者們!就應當善於受持。」

這時,諸位比丘們白尊者說:「唯然!尊者大迦旃延!世尊就是眼,就是智,就是義,就是法,就是法主,就是法將,都說真諦之義,顯現一切義,都由於彼世尊。我們應該往詣世尊之處,去問此義而說:『世尊!這是怎麼說?這是甚麼義?』如果世尊為我們解說的話,我們就應當善於受持。然而尊者大迦旃延!您乃常被世尊之所稱譽,以及諸有智的梵行人之所稱譽的。尊者大迦旃延!您一定能為我們廣分別解說世尊剛才所略說之義的。唯願尊者大迦旃延您,為了慈愍我們之故,為我們廣說此義吧」

尊者大迦旃延告訴諸比丘們說:「諸位賢者們!請共聽我所說的吧!諸位賢者!甚麼叫做比丘之心奔出於外而灑散呢?諸位賢者!比丘的眼根看見色境時,其識食於色相,識著於色之樂相,識被色之樂相所縛,被那色相之味所結縛,心即奔出於外而灑散(擴散)。像如是的,耳、鼻、舌、身,也是同於這個道理。而意根攀知法境時,其識食於法相,識被法之樂相所著,識被法之樂相所縛,被那法相之味所結縛,即心奔出於外而灑散。諸位賢者!像如是的,比丘之心,乃奔出於外而灑散。諸位賢者!甚麼叫做比丘之心不奔出於外灑散呢?諸位賢者!比丘的眼根看見色境時,其識不食於色相,識不著於色之樂相,識不被色之樂相所縛,不被那色相之味所結縛,心不奔出於外而灑散。像如是的,耳、鼻、舌、身,也是同樣的道理。而意根攀知於法相,其識不食其法相,識不著於法的樂相,識不被法的樂相所縛,不被那些法相之味所結縛,心不奔出於外,而不灑散 。諸位賢者!像如是的,比丘之心,乃不奔出於外,並不灑散。

諸位賢者!甚麼叫做比丘之心不住於內呢?諸位賢者!比丘離欲,離開惡不善之法,有覺、有觀(有粗尋,有細伺),有由於遠離而生的喜與樂,而得初禪,成就而游止於其中。他的識,乃著於離味,依於彼(離生喜樂),而住於彼,緣於彼,而縛在於彼,而識乃不住於內。又次,諸位賢者!比丘之覺與觀都已息,內靜、一心,而沒有覺,沒有觀,而有由於定而生的喜與樂,而得第二禪,成就而游止於其中。其識著於禪定之味,依於彼(由於定而生的喜樂),而住於彼,緣於彼,而縛於彼,而識不住於內。又次,諸位賢者!比丘離開於喜欲,於舍,於無求,而游止於其中,正念而正智,而身則會覺得快樂,所謂那聖者所說的,那聖所舍、所念、所樂、所住、所空(念樂住空),而得第三禪,成就而游止於其中。彼識著於無喜之味,依於彼(離喜妙樂),而住於彼,緣於彼,而縛在於彼,而識乃不住於內。又次,諸位賢者!比丘其樂已滅,苦已滅,喜、憂之本已滅,而不苦不樂,而有舍,有念而清淨,而得第四禪。成就而游止於其中。其識乃著於舍,以及念清淨之味,依於彼(舍念清淨),住於彼,緣於彼,而縛在於彼,而識不在於內。

 

2023-11-22 肌力教學

 





















2023年11月21日 星期二

阿含經-649

 

一六四:分別觀法經第三(第四分別誦)

 

大意:本經敘述佛陀為諸比丘說初中後善,文義具足,梵行顯現的分別觀法經。所謂心出外灑散,心不住內,不受而恐怖,則會生起生老病死。反之而心不出外灑散,心住於內,不受而不恐怖的話,則不會再有生老病死。佛陀僅略說,諸比丘未能瞭解,故請尊者大迦旃延廣為分別此義。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遊行在於舍衛國,住在於勝林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我當為你們說法,將說之法,初也妙,中也妙,竟也妙,有義而有文,具足清淨,顯現梵行,所謂分別觀法經是。你們要諦聽!要注意的聽!聽後要思念它。」這時,諸比丘們白佛說:「世尊!唯!(是的!)當會受教!」

佛陀說:「比丘們!應該要如是如是的觀察。如你們觀察後,就會發見,比丘們!心奔出於外,而灑散,心不住著於內,而不受(不執取),而會恐怖。比丘們!應當如是如是的觀察,如你們如此如此的觀察之後,比丘們!你們如發覺心不奔出於外,不灑散(不擴散)於外,心住於內,而不受,而不恐怖(心既不執取,則不會生恐怖),像如是的不會再有生、老、病、死(沒有恐怖就不會有未來之生死)。這叫做說苦邊(已沒有生死的苦惱事)。」佛陀說如是之語後,就從其座站起,然後進入室內去燕坐。

於是,諸比丘們,便作如是之念:諸賢!當知!世尊略說此義,並不廣為分別解說,就從座起後,進入室內去燕坐,世尊說:「比丘們!應如是如是的觀察。如你們觀察後,比丘們!發見心乃奔出於外而灑散(擴散於外),心不住於內,而不執受,而會有恐怖。比丘們!應如是如是的觀察,如你們觀察後,比丘們!如發見心不奔出於外,而不灑散(心不擴散於外),心乃住於內,而不執受而不恐怖,像如是的話,就不再有生、老、病、死,是說苦邊(心既安住而不執取,而不恐怖的話,就不會有未來的生死的苦惱。)」

大眾又作如是之念:諸賢者當中,到底那一位能廣分別解說世尊剛才所說的咯說之義呢?他們又作如是之念:尊者大迦旃延(善分別義,敷演道教第一的比丘),常常被世尊之所稱譽,以及被諸有智的梵行人所稱譽的。尊者大迦旃延,一定能廣分別世尊剛才所略說之義。諸位賢者!應該要共同往詣尊者大迦旃延之處,去請說此義。如果尊者大迦旃延為我們分別解說的話,我們應當要善於受持!

於是,諸比丘們,就這樣的共同往詣尊者大迦旃延之處,到後,共相問訊,然後退坐在一邊。大眾白說:「尊者大迦旃延!當知!世尊曾咯說此義,並不廣為我們分別解說,就從其座起後,進入室內去燕坐。世尊是這樣說的:『比丘們!應如是如是的觀察,如你們觀察後,比丘們,則發覺心乃奔出於外而灑散,心不住於內,而不執受,而會有恐怖。比丘們!應如是如是的觀察,如你們觀察後,比丘們!如發見心不奔出於外,不灑散,心乃住於內,而不執受,而不恐怖。像如是的話,就不再會有生、老、病、死之產生,這就是說苦邊(所謂的苦邊)』。我們便作如是之念:諸位賢者當中,到底那一位能廣為我們分別解說世尊剛才所略說之義呢?我們又作如是之念:尊者大迦旃延,乃常常被世尊之所稱譽,以及諸有智的梵行人之所稱譽的。尊者大迦旃延一定能為我們廣分別解說世尊剛才所略說之義。唯願尊者大迦旃延您,慈愍我們之故,為我們廣說其義!」

2023年11月20日 星期一

阿含經-648

 (6)無量的說法,當知為內者,這是由於甚麼因由而說的呢?如來有四類的弟子,有增上行,有增上意,有增上念,有增上慧,有辯才,而成就第一辯才,乃至壽命活到百歲,如來都為他們說法滿於百年,除棄了飲食的時間,和大小便的時間、睡眠休息的時間,及聚會的時間。他們對於如來所說之法的文句、法句、觀義,都能以慧而速觀其義,不再更問於如來之法。為甚麼呢?因為如來所說之法,乃為無有極,不可窮盡之法。所謂文句、法句、觀義,乃至四眾弟子之命終等事。猶如四種善射的人,挽強而俱發其箭那樣,善學而善知,而有方便,速徹其過去。像如是的,世尊有四種弟子,有增上行,有增上意,有增上念,有增上慧。有辯才而成就第一辯才,乃至壽命活到百歲,如來也為他們說法至於滿百年,除了飲食、大小便之時、睡眠休息之時,及聚會之時,他們對於如來所說之法,其文句、法句、觀義,都以慧而速觀其義,不再更問於如來之法。為甚麼呢?因為如來所說之法,乃為無極,而不可窮盡之故。無量的說法,當知為內者,就是由於此原故而說的。

(7)三意止,謂聖人所習,聖人所習後,即大眾可教者(三念處,由於聖者修習後,可以教與他人),這是怎麼說的呢?假若如來為弟子們說法,憐念而愍傷弟子,為弟子求其義,以及饒益,求安隱快樂,發慈悲之心,都是為了饒益,都是為了快樂,都是為了饒益之樂的。如果那些弟子不恭敬,也不順其教而行,不建立於智慧,其心不趣向於法,不依次第之法,不受正法,違世尊之教,而不能得定的話,則世尊並不會以此為憂戚。因為世尊,乃舍無所為,而常念常智之故。這叫做第一意止(念處),是所謂聖人所習的,聖人所修習後,眾可教也(可堪任教化群眾)

其次,如來為弟子說法,憐念愍傷弟子,為弟子求義及饒益,求安隱快樂,而發慈悲之心,都是為饒益,都是為快樂,都是為饒益之樂。如果那些弟子能恭敬順行,而建立於智慧,其心歸趣而向法,而依次第之法,而受持正法,不違世尊之教,而能得定的話,世尊也不會以此而為歡喜。因為世尊乃舍無所為,乃常念常智之故。這叫做第二意止(念處),是所謂聖人所習的,聖人所修習後,大眾可以教的了(可堪任教化群眾)。

其次,如來為其弟子說法,憐念愍傷,求義及饒益,求安隱快樂,發慈悲之心,都是為了饒益,都是為了快樂,都是為了弟子之饒益之樂。然而或者有弟子,並不恭敬,也不順其教而行,不建立於智慧,其心不趣向於法,不依次第之法,不受正法,而違世尊之教,而不能得定者。或者有弟子,能恭敬順行,能建立於智,其心都歸趣而向於法,依於次第之法,受持正法,不違於世尊之教,而能得定的話,世尊也不會以此為憂戚,也不以此而歡喜(都無憂喜之心)。因為世尊乃捨棄一切,而無所為,而常念常智。這叫做第三意止(念處),是所謂聖人所修習的,聖人所修習後,大眾可教也(堪任教化群眾)。三意止(三念處,或三念住),就是聖人所習的,聖人所修習後,大眾可教者(堪任教化群眾者),就是由於此緣故而說的。

(8)無上的調御士者,調御士夫,趣向於一切方者,這是由於甚麼因由而說的呢?所謂調御士,這就是說調御士夫趣向於任何一方,或者是東方,或者是南方,或者是西方,或者是北方。如調御象的人那樣,乃能調御大象,趣向於任何一方,或者是東方,或者是南方,或者是西方,或者是北方。如調御馬的人的話,則能調御馬匹趣向於任何的一方,或者是東方,或者是南方,或者是西方,或者是北方那樣。如調御牛只的人的話,則能調御牛只趣向於任何一方,或者是東方,或者是南方,或者是西方,或者是北方那樣。所謂無上的調御士的話,則能調御士夫於任何一方。就中,所謂方,則以色,而觀察色,就是所謂第一之方(內有色想,而觀外色解脫。所謂於內身,有色想之貪,為除此貪,而觀外之死後之不淨之青瘀等色,使貪不起)。內無色想,外觀色,就是所謂的第二方(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於內身無色想之貪,雖已除了,而想使更堅牢,而觀外之不淨的青瘀等之色,而使不起貪。)淨解脫身觸成就遊,就是叫做第三方(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觀淨色,使貪不起,名叫淨解脫,將此淨解脫,於身口證得,具足圓滿,而住於定,名叫身作證,具足住)。度一切的色想,滅除有對之想(有對立而有障礙的想法),不思念若干之想,而為無量之空,就是無量空處,成就而游止於其中,這就是第四之方(空無邊處解脫)。度一切無量的空處,而為無量識,是無量識處,而成就游止於其中(識無邊處解脫),這就是第五之方。度一切的無量識處,而為無所有,是無所有處,成就而游止於其中(無所有處解脫),這就是第六方。度一切的無所有處,而為非有想非無想,這是非有想非無想,成就而游止於其中(非想非非想處解脫),這叫做第七方。度一切非有想非無想處,而為想知滅盡,而身觸,而成就游止於其中,以慧而觀,漏盡而斷智(滅受想定解脫身作證具足住。此為滅盡定,是厭受想等之心,永住於無心,故名解脫。)這叫做第八方。所謂無上的調御士,就是調御士夫趣向於一切之方的人,就是由於此之故而說的。」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那些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2023-11-20原始點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