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15日 星期二

臉書分享:空

『蓮花不是生長在清淨的高原和陸地,卻開放在污濁的泥潭中。
同樣的道理,覺悟並不是存在於迷境之外,正因為存在著錯誤觀點和迷惑,所以才產生覺悟的種子。
同樣的道理,只有進入迷惑的泥海,才能獲得覺悟的寶藏,
執著的人因為背著大山般的「我」,所以才會產生求道之心,也才會有覺悟。 』

佛陀早在菩提樹下目睹明心而悟道時,就徹悟了「緣起性空,性空緣起」的真理。
佛陀這樣教誨他的弟子:從緣起法則來看,這個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有緣才出現的,所以,其本來是不存在差別的,如果感到有差別,那是我們的偏見。
虛空本來是沒有東和西的區別的,我們規定出來東和西的區別,執拗地強調東和西。
數字本來是從一到無限數,每一個數字都是一個完整的數目,在數量上並無多與少之分,而我們出自私慾,規定了多少之分。
本來是既無生也無滅,而我們卻認為生死有別。
這都是我們的偏見,我們根據自己的想法,執著於財富、執著於金錢、執著於名譽、執著於生命。
我們拘泥於有無、善惡、正邪和一切事物,從而加深了生命的迷惑,帶來了痛苦和煩惱。

佛陀進一步舉例說:有一個人在進行長途旅行,路上見到了一條大河,他覺得大河這邊有危險,大河彼岸似乎是安寧的,於是他做了個木筏,乘了木筏安然地到達了彼岸。
他認為,這個木筏使我安然地渡過了大河,幫了我的大忙,所以不能把它丟掉,要把它背在身上,帶到目的地去。
那麼,這個人對木筏做了他應做的事嗎?

不能這麼說,這個比喻說明:
即使是正確的事情也不應執著,應該把它丟開;何況不正確的事物,更應該把它丟開。
佛陀超脫了一般思惟,佛陀超脫了差別心,認為世界猶如空中的浮雲和幻覺,捨和取都是空,這就是性空。
佛陀說:一切事物都離開了有無的範疇,都是非有、非無、無生、無滅。
也就是說,一切事物都是由因緣構成的,事物本身的本性並沒有實體性,所以說是「非有」;因為是由因緣構成的,所以說是「非無」。
所謂覺悟就是懂得這個真實的道理,擺脫一切妄念。
如果認為,由於因緣而出現的事物,能夠永久的原封不動地存在下去,那就是「常見」,是錯誤的觀點。
如果認為它會完全消失,那就是「斷見」,也是錯誤的觀點。

這些「斷、常、有、無」並不是事物本身的形態,而是由於人的執著才產生的。
而一切事物本來是超越這種執著的形態的,物體都是由緣而產生的,所以都在變遷,並不是具有實體和永遠不變的。
因為有變遷,所以像幻覺,然而其本身在存在時又是真實的。
一切物體都不能說「有」,也不能說「沒有」,是同幻覺一樣的,然而,除了這種幻覺般的世界以外,既不存在真實的世界,也不存在永遠不變的世界,所以把這個世界看成虛假的東西是錯誤的,把它看成真實的世界也是錯誤的。

據載,佛陀悟道不久,有一天他坐在靈山冥思,突然有一閃光的天神來到他的腳下,在那裡放上了一朵金色的花,並請求佛陀說幾句話,講出空性的秘密。
佛陀將花收下,拿到手中,非常平靜地坐在那裡,卻一聲不吭。
周圍的人不明白他的沉默意味著什麼。
過了好長一段時間,須菩提不聲不響地微笑了。
佛陀輕輕地說:我的心中藏著佛法,也就是關於空性的那些奇妙的知識,我用無言的形式傳給了須菩提,他又以無言的形式接受並理解了它。
這真諦,正是空性的秘密。
空性的秘密是什麼?什麼是空?
事物是平等的,不存在差別,這就是「空」。
事物本身的本質是沒有實體的,既無所謂生,也無所謂滅,
這是無法用語言來表達的,所以稱之為「空」。

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聯繫而成立,相互依存而存在的,不可能單獨成立。就同光和影、長和短、白和黑一樣,它的本質是不可能單獨成立的,所以稱之為無自性。
悟不是存在於迷之外,迷不是存在於悟之外。
這兩者並不相異。事物並不存在兩種相反的形態。
佛陀指出:我們總是看到事物的誕生和消亡,但本來不存在「誕生」的問題的,所以也就不存在「消亡」。
有了觀察事物真相的眼光,就會懂得事物不存在生和滅,並認識到這兩者並不是相異的這個真理。
我們總認為存在著「我」,所以執著於「我所」這一概念。
但本來「我」是不存在的,所以就不可能有「我所」這個概念。
懂得了不存在「我」和「我所」這個道理,就會懂得「我」並非異物這個真理。

我們總認為存在著清淨和污濁,拘泥於兩者的區別。
但事物本身是不存在清淨和污濁之別的,清淨和污濁只不過是我們心靈的造作。
我們總認為善和惡是不同的存在,拘泥於善惡的區別。
但事物並不存在單獨的善,也不存在單獨的惡,覺悟的人懂得善惡並不相異這個真理。
我們恐懼不幸而指望幸福,但如果用真實的智慧來觀察這兩者,就會懂得,不幸的狀況本身也可能會變成幸福。
因此,懂得了不幸就是幸福,就會懂得,並不存在什麼纏繞身心、束縛自由的迷惑,也不存在什麼真正的自由。
這樣,我們就領悟了真理。
我們常說有和無、迷和悟、實和虛、正和邪,但並不是存在著兩種相反的東西,其真相是無法說明、無法表達、也無法認識的。
所以我們要擺脫這些語言和作為,當我們擺脫了這些語言和作為之後,就能懂得真正的「空」。

為了方便大眾理解,佛陀打比喻說:
蓮花不是生長在清淨的高原和陸地,卻開放在污濁的泥潭中。
同樣的道理,覺悟並不是存在於迷境之外,正因為存在著錯誤觀點和迷惑,所以才產生覺悟的種子。
只有冒著種種危險,深入海底,才能獲得無價之寶。
同樣的道理,只有進入迷惑的泥海,才能獲得覺悟的寶藏。
執著的人因為背著大山般的,所以才會產生求道之心,
也才會有覺悟。
佛陀使我們懂得一個真理:要超脫相反的兩者,懂得這兩者並不是異物,如果在兩個對立物當中,執著於其中之一,即使執著的是善或正,那也是錯誤的。
如果我們拘泥於萬物均變遷這一觀點,也會導致錯誤的觀點;如果我們拘泥於萬物均不變這一觀點,當然也是錯誤的。
如果我們執著於「我」,那是錯誤的,就一刻也不能擺脫痛苦;如果我們執著於「無我」,也是錯誤的,即使修道,也不會取得效果。
如果我們認為一切都只有痛苦,那是錯誤的;如果認為一切都只有歡樂也是錯誤的。
佛陀教導我們要堅持中道,要擺脫這兩種片面性。

任何時候,都不要瞧不起別人,鳥活著時,吃螞蟻;
鳥死後,螞蟻吃鳥。
一棵樹可以製成一百萬根火柴,燒光一百萬棵樹只需一根火柴。
所以不要瞧不起任何人!
你瞧不起別人時,只不過別人不和你計較!
花,奼紫嫣紅,卻只是曇花一現;樹,樸素尋常,卻可以百歲長青。
活著,低調做人!

2015年9月13日 星期日

臉書分享:分別執著


執著於理念,是苦的根源,我本以為我會一直是執著的素食推廣者,最近的一次內觀禪,20天的閉關後,我打掃寺院的寮房時,看到牆角的蜘蛛網正粘上了一隻大的蛾子,我毫不猶豫的把蛾子救了出來。
旁邊的一個人問我:「你救了蛾子,蜘蛛怎麼活呢?你知道佛陀救鴿子而割肉餵鷹。」

在內觀中心裡,我的老師葛印卡老師,閒暇時負責清理花園,有一段時間他不想做了。
我問:「是因為每回翻土時都會免不了傷害一些蟲子。」
葛印卡老師回答說:「不要無窮盡的在這上面執著,你會把自己搞瘋的,你永遠持不盡的戒。」
他又說:「修戒過道德的生活是為了我們心情平靜,們開啟智慧與覺性,而智慧與覺性的彰顯才會使我們能究竟的從煩惱中獲得自由,到彼岸。」

如果你只是在戒上執著,就會成為四肢很長身軀,卻像嬰兒一樣發育不成比例的畸形兒。我們活在二元對立的世界,執著任何一個理念都是極端,都是苦的根源。
所以佛陀托缽乞食,給什麼吃什麼,對一切覺察且平等心,
他不會說,我只要吃素,我只要吃素。

佛陀的原始教導,對諸大比丘的教導,就只是覺察與平等心接納,這就像一隻鳥的雙翼一樣自然,素食是佛法傳到中國後的改變,而素食和你的解脫真的沒有關係。

素食只是修行的一部分,僅僅吃素會改變你的一部分體質,或是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但身心靈整合是一體的,拋開任何一個面向,都一定會感覺似乎什麼地方不太對勁。

我見過吃素的人有病的,因為他不快樂,而不快樂的原因多半來自不能接納,不能慈悲的愛自己,假如你能愛環境,愛動物,但你不愛自己,哪怕你幫助了很多人,你的根本的問題還在。

而你對別人的幫助恰恰可能源於感到自己的匱乏。
同時對待素食的執著同樣會窒礙你的解脫,就如同你對肉食的執著。
如果你能修練對於存在的一切都說「是」,在沒有這個素食時也不感到焦躁不安,此功德勝彼功德。
所以應把你的素食當成你修行的一個部分而已,而不是全部,僅以此來增上你的定慧,以達成就佛陀所說的:「每個人都有的佛性來達到究竟的解脫。」




2015年9月10日 星期四

臉書分享:你無法真正佔有一個人


打從一出生,我們的雙手就握得緊緊的,好像深怕自己會失去什麼,一生當中能抓的就抓,其是對人,因為害怕孤獨,
想盡辦法抓住可以永遠陪伴自己的人。

然而,很多時候自己緊緊抓住的人,包括老公、妻子、小孩、朋友等等,就像是夢幻泡影,緣份盡了,最終還是得孤獨一人。

究竟我們該擁有怎樣的思維,才能讓我們的人生更加幸福呢?
四十歲前,要學會聽見佛的敲門聲,人可以活在幻覺夢境中,但人到四十歲,應該要開始覺醒,四十歲,該玩的,該執著的,該迷戀的,該痛苦的,都應該經歷過了。

經過四十年的的風雨遭遇,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會開始看清很多事物的本質,包括你迷戀的、你喜歡以及你討厭的東西,
這都是佛陀正在你耳邊敲門的現象,想讓你覺醒的活著、但並不執著於萬象,但領悟這個道理,就能除一切苦!

人生沒有幸福保證條款,很多保險業務員在推銷保單時,總會強調這張保單有什麼保障條款,為了讓你保得安心,業務員們會講得天花亂墜,似乎只要買了這張保單,就保證你可以擁有一生得幸福和快樂。
事實上,人生這張合約裡並沒有幸福保證條款,即使你能擁有財富、名氣和事業也不見得可以擁有幸福和快樂,幸福是要自己頓悟的。

永恆是一種致命的錯覺,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實驗,把玩具藏在一個箱子裡,讓小孩子停去打開箱子,讓他確認玩具一直都在,只要小孩子連續打開三次,確認玩具都在箱子裡,那麼他的大腦就判定切相信,那個玩具是永恆存在於箱子裡的,他就可以安心、放心去睡覺或洗澡。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永恆這個概念是我們大腦創造出來的錯覺,目的是要讓我們有安全感,可以身心安頓。

熱戀中的情人也是,如果對方一直守在他身邊,他的大腦就會開始產生永恆的錯覺,讓他感到安全穩定,然而,若是你把永恆當真,那將是人生所有苦痛的來源!

做回自己的主人,每個人有他自己的生存權利,你改變不了別人,所以你要改變自己就像有個人向佛陀吐口水,佛陀沒有感覺,只是看著他下一步要做什麼,身旁的弟子早已憤恨不平準備開口大罵,卻被佛陀阻止,佛陀知道他這麼做有他的理由,不做任何反應。

很多時候,別人只要拋出一句話、一個動作,我們就跑去接球,情緒直接反射出去,讓自己陷入歇斯底里的狀態,應該避免這樣,才能活得自由!

感情是填洞遊戲,不要當真人們互相追逐及傷害的親密關係或情感,說穿了都只是一種找人來填補自己心裡坑洞的遊戲,一旦這個親密愛人離開你或消逝,你的坑洞就又開始空虛起來,於是,你會急著去找下一個填洞的人。

諷刺的是,這個親密愛人一旦消逝或離開,你並不是因為他的離開或缺席而感到難過,只是因為自己的完整性被破壞了,坑洞又出現了而感到悲傷。

認清人世間的感情都是填洞遊戲,你不能把遊戲當真,才能有自我,才能看清自己創造出來的種種妄覺假象,才能離苦自在。



2015年9月8日 星期二

臉書分享:教孝月


捫心自問,我們做得到「色難」嗎?
有位老太太,中午去兒子,房間找報紙,正碰上兒子回來。
兒子剛談砸了一件業務,心情不太好;見母親在自己床上摸索,便生硬的說:「媽,你没事在自己房間,好好呆著别到處亂跑。」
母親解釋說:「我只是找個報紙,順便在你們,床上坐一會兒。」
兒子臉色很臭出門前扔下一句:「吃飽没事幹!」
晚上12點,老母親便從7樓,跳下自殺了!

于丹教授在一次講座中說:「兒女有錢了,很容易做到,給父母買車買房。但是最難做到的就是不給父母臉色看。」
孔子曾經對,他的學生們說過:「孝敬父母,什麼最難是『色難』」。就是不給父母臉色看,最難。
如果你流露出你的蔑視和不耐煩,這種孝心就是不到位的,因為這會讓,父母很不安心。
有人認為買房子請保姆,吃大餐去旅遊,就是孝順父母。其實物質上,給父母的享用,這是低層面的「孝」。
而高層面的「孝」,應該表現為對父母,精神上的敬重,和感情上的安慰。「色難」難在何處?
難在很難有一顆恭敬的心,難在没有一個謙和的態度。

於是「色悦」成了衡量一個人,孝心的道德標準。就是說,經常對父母微笑,經常敬重地對待他們,關心他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每天認認真真看著母親的眼睛,跟母親交談幾分鐘。
不嫌棄不抱怨,想對母親發脾氣時克制一下,始終和顏悦色對待父母,他們就會生活得,開開心心的。 
随時都給父母好臉色這是舉手之勞的事情。好臉色不用花錢去買,不用向誰去借,也不用交學費去學,更不需要什麼力氣。 
可是現實中,不管什麼情況下,都能做到給父母,一個好臉色,又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實每天給父母一個「好臉色」,關鍵是心懷感恩之情,多想想長輩們的付出,和哺育之恩。 
真心愛父母,應該和顏悦色,從内心深處發出微笑,讓他們感到快樂幸福。父母一路養育我們長大,給予了我們許多。
我們逐漸有了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思維方式。這時候我們不是應該胡思亂想,而是要好好想想,父母這些年來,對我們的養育之恩。 
雖說現在孝順父母,也被寫進了法律。但真的孝順父母,不是要法律法規來要求的,而是自覺的。
朋友!人世間最難報的,就是父母恩。願我們都能「以反哺之心奉敬父母,以感恩之心孝順父母!」
生命不要求我們成為最好的,只要求我們作最大的努力!
(十跪父母恩)
1)一跪
十月懷胎娘遭難,一朝落地娘心寬。赤身無有一根線,問爹問娘要吃穿。夜夜五更難合眼,娘睡濕處兒睡乾。
2)二跪
倘若有病請醫看,情願替孩把病擔。東拜神明西拜仙,焚香抽籤求仙丹。孩兒病情得好轉,父母方才展笑顏。
3)三跪
學走恐怕跌石坎,常防火與水邊邊。時時刻刻心操碎,行走步步用手牽。學說會走三歲滿,學人說話父母歡。
4)四跪
八歲九歲送學堂,望兒發奮賽聖賢。衣襪鞋帽都辦全,冬穿棉來夏穿單。先生打兒娘心酸,拂袖掩面淚擦乾。
5)五跪
父母真情比海深,為孩花錢不心疼。早起晚睡賺鈔票,自己不捨花分文。莫讓孩兒差别人,恨把黄土變金銀。
6)六跪
兒女出門娘掛念,夢魂都在孩身邊。常思常念常許願,望孩在外多平安。倘若音信全不見,東奔西跑夜不眠。
7)七跪
養兒養女一樣看,十七八歲結姻緣。燒香問神求靈籤,力出盡來汗流乾。花錢多少難算盡,為了兒女把帳欠。
8)八跪
成家立業兒女安,父母操心仍不斷。千辛萬苦都受遍,父母恩情有千萬。如若生兒娘不管,兒女焉能有今天。
9)九跪
父母心繫兒女身,操心操到病滿身。滿頭青絲變白髮,臉起皺紋肢變形。兒女回家笑常在,嘘寒問暖忙炒菜。
10)十跪
父母年老得病患,誰請醫來藥誰煎。二老能活幾多年,兒女團圓有幾天。父母百年閉了眼,幾多兒女在身邊。
(省思)
樹欲静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世界上最不能等待的事,就是孝敬父母。
不要當失去時才去後悔没有珍惜時間孝順父母。應當善待父母,父母是個寶。
陪伴是最好的感恩!孝順一輩子都還不完 !朋友,百善孝為先,盡孝需及時!

祝全天下父母身體健康,壽比南山。祝福爸爸媽媽媽,永遠健康平安。

2015年9月6日 星期日

臉書分享:做自己

我在生活中遇到無數有錢、有閒、有名、有權的人生勝利組,但是這當中,真正勇於做自己的人卻為數不多。不能夠做真正的自己,就如同將你的靈魂困在一個不快樂的肉體囚獄中,很可悲也很可惜。
不能夠做自己的這個問題,其實都源自台灣教育制度仍沉迷於天天考試的填鴨模式,還有愛面子的家長強加在小孩身上的無形壓力。過度於強調紀律和便於管理,而忽略了個人差異與特色。
很多勇敢做自己的小孩,在這樣的制度下,獨特才華就完全被埋沒。再加上填鴨和樣板式的教育方法,讓很多人從小就習慣於在劃定的框架裡去發揮,一旦出社會後失去了常規的參照,對不少年輕人來說,感受到的往往並不是真的自由,而是惶恐和茫然,也無法自己做判斷而變得總是喜歡人云亦云。
這樣的教育模式,在樹立了神聖與威嚴的同時,卻也讓人感到巨大的壓抑和束縛。相較於西方國家,我們從小比西方國家的小孩花更多的時間在學習和考試上,養成了競爭的功利心態,也因而失去用心體會生活、觀察美好的能力。這種畸形的文化,也正成為西方國家揶揄亞洲人的笑柄。
記得我剛到巴黎讀書時,第一個文化衝擊就是來自學校的教學方式。說到台灣教育模式的優點,除了學會吃苦耐勞之外,也的確讓我在基本功獲得堅強的實力。但是,法國老師卻也花了很多時間來改變我們這些亞洲學生的通病-不敢做真正的自己。
這樣的改變其實還蠻有衝擊性的,因為從小在台灣的教育制度下,學校為了管理方便,所以在工廠似的教育SOP下,我們不被允許與眾不同,我們很難發展自己的思考方式。
這樣的習性,讓我在巴黎學習藝術和服裝設計這樣的科系時,一開始就感覺綁手綁腳。小時候總會因為自己某些與眾不同的特質,而成為老師和同學的笑柄,這樣的陰影讓人慢慢學會隱藏本色,甚至對於做自己而感到自卑和猶豫。不過,在法國老師的開發引導下,我開始學會探索自己的個人特色和內心世界,接受自己的與眾不同,也找回自己的思考邏輯。
記得開學時,老師要我們開始收集兩個箱子,一個收集自己喜歡的任何東西,一個則是收集自己所有不喜歡的事物。可以是一張照片、一幅畫、一首詩、一篇文章、一段音樂或是記錄一件事情。
然後一年之後再打開兩個箱子來檢視自己喜歡和討厭的到底是什麼,並從中探索自己喜歡的痕跡,進而瞭解那些無形美感和個性中的喜好軌跡,也察覺到自己不喜歡的脈絡,從而分析自己內心的世界。
此外還有很多訓練,像是將自己不喜歡的東西拿出來整理,然後列出自己不喜歡的原因,再用不喜歡的一些關鍵字作為創作的靈感,將其改造成為自己喜歡的創意模樣和設計靈感。
這樣的訓練,讓我成為一個不愛抱怨的創作人。因為遇到不喜歡的東西,我都會習慣性的想辦法去改造它或是重新創造它。這樣的小訓練,讓我開始面對自己的喜怒哀樂和優缺點,喜歡原來的自己。也因為找到自我,可以恣意地做自己,讓人感覺好像被老師打通創意的任督二脈,進而靈感泉湧。
目前台灣的教育存在的不只是意識形態的問題,還有價值觀在成型過程中的種種病態競爭。那些制定制度和遊戲規則的大人們,似乎忘記自己曾經也當過小孩子,他們忘了保留小孩子應有的天真快樂,而強加了很多大人世界的複雜和功利心態。少數人也會因為自私的政治立場,進而讓小孩子成為試驗品,毀掉本來應該可以快樂成長做自己的童真時代。有時候我都開始懷疑,大人們在成長後,似乎也失去了兒童時期的單純智慧和對於生活美好的感受力。
我認為,與其讓我們的小孩子們成為工廠中量產的產品,不如讓他們成為獨一無二的藝術品。但細想一番,中華民族經歷幾百次的替換皇朝,還是有能者與愚者,有賢與不肖,有廉與污,這些都是非外力能影響,而是自己內心的顯現,自己的修為所致。與東方、與西方教育沒有什麼關聯,也與教育政策影響不大。譬如弘一大師,留學日本,精於琴棋書畫,情場高手,風流才子,最後終入佛門為律宗大師。



2015年9月3日 星期四

臉書分享:歸零,再出發

人生,是一段不停改變自我,又忠於自我的過程。
在每一個階段,我們都該適當歸零自己,將習得的生命課題化為養分,一步步更接近、完整我們的靈魂。

如同 Chiao 說:
「人生中沒有臨時演員,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自己心中所嚮往的人。
When we love, we always strive to become better than we are.
When we strive to become better than we are,
everything around us becomes better too.
當我們沈浸在愛裡時,我們總是努力成為更好的自己。
當我們努力成為更好的自己時,我們周圍的一切都變得更美好。」

七月的一個夜晚,我在太平洋畔的游泳池裡看星星。
天上掛著許多星星,與一道銀河。
如此靜謐的晚上,心中有一股溫暖的感動。

我想起了一名日本作家光野桃,寫了一段至今仍讓我心動不已的話:
「在這一年結束以前,想一想自己想要過什麼樣的理想生活。
雖然不確定該不該設定明確的期限,但我真心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必須回歸自我起點,重新思考生存的意義,
和自己應該扮演的角色與內心起點牢牢連結。
在承受高度壓力的現代生活中,如果不這麼做,
怎麼能夠順利迎接未來的生活?」

我們隨著年齡增長,我們的身體、心靈,以及環境也會不斷地改變。
但在這些變化之中,我們一定都找得到那屬於自己靈魂的美麗核心。
天上的星星閃爍著,不遠處有海水拍打沙灘的潮水聲。
我是那樣地渴望澄澈透明的心。

渴望用大海洗滌心中的塵垢,褪下所有的防備,擁抱這個世界。

我想,我們必須完全地接受自己,不帶一絲批判地,才能完整地愛自己。接受,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一直以為自己最想要的,並不一定最適合當下狀態的自己。
每一個挫折,都可以練習敞開心胸去接受生命帶給自己的一點一滴。

因為每一個發生,都有它的原因
親愛的,相信自己在任何時間點都是完整的人,而且是非常完整的人。
生命會丟給我們意外的課題,但記得昨天已經過去,不要讓過去任何灰暗的時光阻礙現在美麗的當下。
接受並珍惜,每一個時刻獨一無二的自己。

面對害怕

馬克.吐溫曾說:
「勇敢是我們拒絕害怕,征服恐懼,而不是毫無畏懼。」

恐懼會癱瘓我們的人生,害怕犯錯讓我們什麼事都不敢做。
當我們恐懼時,就會避開引發恐懼的場合。
逃避的問題在於,當我們一旦開始逃避一件事,就會開始逃避生活中其他事。

美國前第一夫人愛莉諾.羅斯福曾說:
「每天做一件自己害怕的事。」

或許,是列出妳最想要做的一百件事情,或許,是列出妳的恐懼與擔憂。
我們掙扎,我們看見脆弱的自己,不要逃避真正的妳。
瞭解真實的自已,從真實的自己出發才是最好的。
無論如何,不要害怕面對自己的不勇敢。
接受自己,讓我們一起面對害怕。
從心歸零再出發
歸零,讓心靈澄澈透明。
不斷地學習接受與放下,讓自己有更多空間給予愛。
放下那些對自己沒有幫助的事物,或許是負面的情緒,
或是自我否定的話語。
放下那些不會激發自己靈感的贅物,我們才有空間容納更多美好燦爛的事物。

不要忘記,保持一顆善感純真的心,持續為了夢想而發燙。
即使遇到了挫折,仍舊可以把自己扶起來,繼續努力。

歸零,讓心靈澄澈透明。
不斷地學習接受與放下,讓自己有更多空間給予愛。
放下那些對自己沒有幫助的事物,或許是負面的情緒,
或是自我否定的話語。
放下那些不會激發自己靈感的贅物,我們才有空間容納更多美好燦爛的事物。

不要忘記,保持一顆善感純真的心,持續為了夢想而發燙。
即使遇到了挫折,仍舊可以把自己扶起來,繼續努力。
唯有擁有執行力,才能讓夢想成形。
真正的改變是發生在日常生活中持續的行動力。
讓自己在熱情的支持下,找到自己的目標勇往直前。
朝著自己想要的目標,現在立刻勇往直前,會有兩個好的結果等著你:
一個是得到你想要的東西,一個是發現原來這不是自己想要的。

把自己愛得透徹

在接受,面對,歸零之後,一定要好好地,溫柔地照顧自己。
想像一個小女孩,伸出雙手向妳討一個擁抱,妳會溫柔地疼愛這個小女孩。

而妳,可以像對待一個小女孩般好好地照顧自己的心。
妳知道自己最需要什麼,妳可以當自己最好的朋友。
妳不需要勉強自己,不需要讓自己受委屈。
脆弱的時候,溫柔地給自己寬裕的時間去痊癒。
給自己時間好好地整理,好好地成為完整的自己。
當妳把自己照顧好時,妳才有更多廣度和深度去愛人。
學會好好疼愛自己,讓自己有更多愛人的能力。
多一份溫柔與從容,把自己愛得透徹。

親愛的,妳上一次赤腳跳舞是什麼時候呢?
閉上眼,妳可以全然地放鬆自己。
微笑。跳舞。擁抱
給予。改變。戀愛
關懷。遊戲。希望

我是個愛海的孩子。在海邊讓白色的浪花拍打著赤裸的雙足,或追逐著退潮的細浪,便有一種說不出的喜悅。
我相信,當我們真心地擁抱自己,擁抱世界,妳會發現一道道高牆融化了。
在藩籬瓦解了之後,是很明亮的愛。
沒有完美,只有更好。
期許,自己不斷地蛻變。